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峡库区巴东组(T2b)紫红色泥岩工程地质特征研究   总被引:30,自引:8,他引:22  
在三峡工程库区广泛分布一种三叠系中统巴东组的紫红色泥岩 ,在库区常被称为易滑地层。这种岩土体还具有一定膨胀性 ,致使一些边坡防护工程发生变形破坏。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区巴东、巫山、奉节等新城址出现的许多工程地质问题往往与此有关。本文在对巴东、巫山、奉节等地紫红色泥岩的基本地质特征研究基础上 ,对该地层的膨胀性、风化规律、水-岩相互作用等进行系统试验研究 ,为三峡工程库区滑坡防治和移民迁建工程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 :该地层粘土矿物含量一般为 1 7.9%左右 ,其中 ,有效蒙脱石含量一般在 1 .2 7~ 6 .0 1 %之间 ,混层矿物占粘土矿物的一半以上 ,具中 -强胶结 ,有弱膨胀性。岩石的风化以机械风化为主 ,沿剖面化学成分变化不大。沿剖面物理力学性质的变化除受风化作用制约外 ,受岩石颗粒组成的影响更为明显 ,因此可能出现深度异常现象。水对该地层岩石力学性质影响比较显著 ,应当特别关注水库蓄水初期库水位显著变化对边坡和地基土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三峡库区移民迁建工程地质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三峡工程库区地处渝东、鄂西山区地带,丘陵占21.7%,山地占74%,平坝仅占4.3%,而这些平坝中最低的一部分又将被水库淹没。库区人口多,长期过度开垦,水土流失严重,后备土地资源缺少,地质环境容量极为有限,人地关系紧张,移民安置难度大,移民总人口达120万人。在1993年至1997年一期移民中,共安置了8.2万移民,在2003年将需搬迁安置约50万人,三期移民在2009年前必须完成。因此,二期、三期移民工作比一期任务更为艰巨、时间更为紧迫。如果说,三峡工程成败在移民的话,那么移民的成败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地质。本文对库区移民工程建设中的工程地质,特别是地质灾害及其防治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三峡库区滑坡灾害与地质环境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敏感性系数方法分析三峡工程库区滑坡灾害与地质环境各因子不同区段(类型)的关系,以敏感性系数的灾点分析法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各因子的不同区段(类型)对滑坡灾害发育的敏感性大小和三峡工程库区斜坡地段滑坡灾害发生的优势地质环境因子组合。  相似文献   

4.
三峡工程库区公路复建工程主要地质病害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吴永锋  石林 《地球科学》2001,26(4):402-405
三峡工程建成后, 库水回水将淹没沿江(河) 地带的公路约1 000 km. 随着库区的开发, 不仅需要复建被淹没的公路, 恢复其功能, 而且还将大量修建新公路. 通过实例对三峡工程库区公路复建工程中的主要地质病害进行了论述, 指出已发生的地质病害主要是山区常见的滑坡、崩塌、泥石流, 而潜在的地质病害是由于水库库岸再造对公路工程的不利影响; 分析了产生病害的原因, 并提出了防治对策. 对三峡工程库区今后的公路建设、相似地质条件地区的道路建设均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移民工作的成功与否是关乎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问题之一,而长江三峡地区特定的地质构造、地貌条件决定了三峡移民工作的成败与能否合理利用这一地区的地质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三峡工程库区是一个狭长的河道型库区,从重庆到湖北宜昌三斗坪连绵600余公里.按正常蓄水位175米方案,水库淹没区涉及川、鄂两省的19个县市.据1985年统计,淹没区人口为72.55万人,考虑到人口增长、城镇迁建征地等因素,最终将需安置人口多达113.8万人,同时,淹没耕地35.69万亩.最近由国务院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三峡工程移民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共同主持审  相似文献   

6.
三峡工程库区大多属中低山区,沟谷切割深、密度大,随着库区开发,不仅需补修淹没的公路,还将大量修筑新路。兴建公路、铁路势必大量开挖边坡、掘进隧道,从而产生边坡失稳、隧道塌顶和疏干地下水等环境地质问题。因此,防治地质灾害发生,对保护库区地质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三峡库区交通工程现状及今后发展引起的各种地质环境问题的实例分析,提出了环境地质预测及防治对策,为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7.
田纪云同志在“关于三峡工程库区移民情况的考察报告”(1992年3月12日)中强调指出:“三峡工程的技术并不十分复杂,坝址所处的地质条件也得天独厚.单就工程建设来讲,不存在攻克不了的难题.最令人担心、最没有把握、最大的难题可能就是移民问题.首先,百万大移民.历时十数年,其人数之多,时间之长,为中外建库史上前所未有,我  相似文献   

8.
《工程地质学报》2004,12(4):421-421
本书对三峡工程移民迁建区地质灾害问题及防治进行了系统研究。全书共6篇27章,约110万字,涉及库区滑坡类型及防治、边坡结构及加固、库岸坍塌及防护、工程弃渣及加筋土处置技术、大型崩滑塌堆积体成因及开发利用、岩溶及岩溶地质灾害、易滑地层工程地质特征、库区人防硐室诱发塌陷灾害、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系统等。  相似文献   

9.
长江三峡工程奉节库岸斜坡地下水渗流场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三峡工程正常蓄水位为175m,在蓄水过程中随着库水位的抬升,必然会引起库岸斜坡地下水渗流场的变化。本文运用3D-Modflow软件模拟了三峡工程蓄水过程中奉节库段边坡岩土体内部地下水位的动态变化,为三峡工程奉节库区段移民迁建将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进行预测与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书对三峡工程库区滑坡及防治、边坡结构及加固、库岸坍塌及防护、工程弃渣处置加筋土技术、大型崩滑塌堆积体成因及开发利用、岩溶及岩溶地质灾害、易滑地层工程地质特征、人防硐室诱发塌陷灾害、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等移民迁建中的重大地质灾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本书注重与移民迁建相结合,介绍作者在库区亲身实践的基于防治基础上的滑坡体和边坡防护与综合开发利用、建筑开挖弃渣超高加筋土挡墙处置、  相似文献   

11.
三峡库区巫山县新城址工业区滑坡的成因机制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移民是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巫山县新城址的地质问题是当前学术界关注和争议的焦点,也是库区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本文根据滑坡的地貌和结构特点,应用岩体结构控制论,提出了滑坡的成因机制,认为滑坡经历了先期滑动和后期改造的过程。这种滑坡成因机制的提出为解决三峡库区众多疑难地质问题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邓清禄 《地学前缘》1996,3(1):110-110
三峡工程库区巴东县新城址环境地质问题邓清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30074)巴东县位于三峡大坝上游约66km的南岸,属全部搬迁的县镇。新搬迁的场地主体位于黄土坡。黄土坡,包括其邻近地区,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四种类型。1坡体失稳1.1...  相似文献   

13.
三峡库区巫山县新城址中段滑坡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移民是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巫山县新城址的地质问题是当前工程地质的热点问题 ,也是库区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中段滑坡是新城址泥质灰岩整体滑坡的一部分 ,位于陡坡地带 ,形成最晚 ,结构最复杂 ,稳定性最差。滑坡的后期改造过程仍在继续 ,移民工程也严重影响着滑坡的稳定性。只有采取严格的防治措施才能进行移民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14.
自 2 0 0 1年 7月国务院宜昌会议以来 ,为满足三峡工程 135m水位蓄水任务的库区移民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为了支持工程的顺利进行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技术管理工作。按照《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 ,库区共有197个滑坡地质灾害需要实施治理工程。为了加强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技术管理 ,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原移民局和国土资源部联合组织专家组 ,我所王思敬院士、孙广忠研究员被聘为专家组成员。目前 ,各区县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进展总体上是顺利的 ,但…  相似文献   

15.
三峡水库区云阳县西城滑坡蠕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些大型的岩质滑坡往往经历过长期的变形准备。云阳县西城滑坡就是这类滑坡的一个典型实例。西城滑坡是三峡工程库区一个大型滑坡,2001年被列入三峡工程库区四大滑坡之一进行了勘察。通过勘察,对滑坡结构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在滑坡前缘滑床中鉴别出褶皱及顺层滑动带等完整的变形系统。本文对西城滑坡滑床及前缘发育的变形构造形态、空间分布、运动学与动力学特点进行了阐述,分析了该变形系统与滑坡形成演化之间的关系,认为滑坡前期经历了重力长期作用下的斜坡岩体蠕变。本研究对于认识三峡水库区一些县城区斜坡中存在的深厚层松散地质体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前言与三峡工程相联系的库区城镇迁址移民是一项大规模的人类活动,这一活动将对库区周边地质环境体系产生影响和作用,为此,对于区域地壳稳定性,水库诱发地震和预计会发生的其他地质灾害均需进行研究。本文介绍了在巫山县移民新城区建设的GPS卫星定位监测网及流动地倾斜监测网。其目的是对高边坡、高挡墙,以及滑坡体的稳定性开展监测和研究,掌握其变化和破坏的动  相似文献   

17.
三峡工程库区万县市移民迁建新址受多种地质环境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斜坡稳定、库岸稳定、地形坡度、地基土质量和水体污染等环境地质问题对新址土地开发利用的制约。本文运用损益分析方法,通过建立计算模型,对万县市迁建新址地质环境质量进行经济评价,将新址地质环境质量信息转换为城市地质环境开发利用的经济信息,为万县市的移民迁建和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由殷跃平研究员等撰写的专著《长江三峡库区移民迁建新址重大地质灾害及防治研究》近期已由地质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本书对三峡工程库区滑坡及防治、边坡结构及加固、库岸坍塌及防护、工程弃渣处置加筋土技术、大型崩滑塌堆积体成因及开发利用、岩溶及岩溶地质灾害、易滑地层工程地质特征、人防硐室诱发塌陷灾害、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等移民迁建中的重大地质灾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本书注重与移民迁建相结合,介绍了作者在库区亲身实践的基于防治基础上的滑坡体和边坡防护与综合开发利用、建筑开挖弃渣超高加筋土挡墙处置、库岸防护等丰富的…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三峡工程水库蓄水后旅游景观变化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谭开鸥  李玉生 《中国岩溶》1998,17(3):296-300
本文论述了长江三峡工程建成后库区旅游景观的淹没和“高峡出平湖”的新景观。据预测,水库蓄水后,受淹没影响的景点39处,峡区峡谷气势有所减弱,但雄姿犹存;水库正常高水位达175m 时,将新增湖泊11处、岛屿14处,支流上可提高旅游开发利用价值的峡谷37条、溶洞15个,许多世界级的自然奇观可望得到开发。届时,三峡工程库区将成为观光游乐、度假休闲、科考探险及从事水上运动的多功能旅游区。   相似文献   

20.
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水库诱发地震历来受业主、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视。三峡工程蓄水10多年来,在蓄水过程中,三峡库区较蓄水前地震明显增多。本文选择了三峡库区既有活动断裂,又有可溶岩和煤层分布的近坝库段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库区地震活动与水位的关系和诱发地震空间展布特征分析,认为:三峡水库诱发地震,发生在有可溶岩和含煤地层部位的塌陷型地震占总数的90%,而非可溶岩和不含煤地层中只占总数的10%;近坝库段地震主要发生在仙女山断层北端,且有地震呈丛集活动的特征;九湾溪断层上盘远离长江部位地震零星分布,距长江较近地段地震相对增多,下盘地震极少。地震与水位的对应关系十分密切,三峡水位上升,长江两岸发生的小地震较多,当水位蓄至175m时,地震主要发生在仙女山断裂的北端和九湾溪断裂的上盘及北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