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土地生态安全是衡量区域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本文采用DPSIR模型构建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对区域内2006-2016年土地生态安全进行定量评价,并运用GIS技术分析其时空分布规律,最后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揭示其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2006-2016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土地生态安全逐步提升,由较不安全转变为临界安全,空间上呈现"南高北低"的格局。长江中游城市群土地生态安全内部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且随着时间推移相关性减弱。鄱阳湖城市群东南部区域呈现高值聚集,武汉周边城市呈现低值聚集,武汉与周边城市土地生态安全存在两极化现象。  相似文献   

2.
客运铁路视角下长江中游城市群网络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路运输是城市间的重要联系方式,能够较好的反映出城市网络结构。从12306购票网络获取了铁路客运数据,以列车数量和运行速度进行加权来构建无向加权矩阵,从城市节点和城市间联系两个角度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网络结构。研究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呈现出以长沙、武汉、南昌为核心城市的多中心发展格局,顶层联系网络将核心城市联系在一起,不同区域的发展模式不同。火车流量有向顶层节点、顶层联系集中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耦合理论和DEA模型对长江中游城市群2005—2014年城市化情况和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耦合度进行定量评价,然后用ArcGIS对其空间分布进行成图分析。结果表明:耦合度是逐年提高的,由弱耦合转化为强耦合,然后又进入了更高发展阶段的低耦合状态,并继续循环。耦合度与城市等级相关,等级越高,波动性越小,这是由城市所处的城市化阶段、土地利用的合理与否决定的。  相似文献   

4.
为了定量评价大丰区生态承载力水平和载荷,首先利用RS、GIS技术获取和处理了反映大丰区生态系统状况的指标数据;再根据生态承载力的内涵,由生态压力度、生态敏感性和生态恢复力3个指标准则层组成了大丰区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综合因子分析法和熵权法确立了指标权重。评价结果表明,1生态承载力最低的区域集中在大中镇,需要加快产业升级,重点发展服务业;2生态承载力最高的两个区域为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和盐城丹顶鹤自然保护区,应予以保护;3大丰港沿海区域生态承载力情况良好,可作为重点开发建设区域。  相似文献   

5.
基于生态足迹的格网化生态承载力评价——以衡水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行政单元生态承载力评价不能精细反映区域内部生态状况的差异和局部细节特征的问题,难以满足精细管控生态承载力的需要,本文提出了格网化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结合人口空间分布模型,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从格网角度对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定量估算与空间格局分析,并以衡水市为例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格网尺度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与区域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相比更符合真实情况。从格网尺度看,衡水市生态足迹分布圈层特点,生态承载力呈离散分布特征。生态赤字状况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沿滏东排河和滏阳河两侧呈条带状分布。衡水市大部分地区处于生态赤字临界状态,生态状况亟须得到保护。  相似文献   

6.
京津冀城市群生态空间冲突时空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京津冀城市群区域缺乏协调发展、土地空间资源竞争激烈而导致的空间冲突等问题,从生态安全视角,利用空间冲突测度模型识别土地利用严重不协调的区域,并对影响空间冲突的因素进行空间依赖性与异质性的探究.结果表明:①京津冀城市群中,2000年、2010年在张承地区集聚形成高冲突片区,2015年转移为保定市、石家庄市、邢台市和邯郸市西北部高冲突带.②空间冲突绝对值及其变化值存在显著为正的溢出效应.③经济发达的区域已经较好地控制住了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的增加对空间冲突的影响;经济欠发达区域人口和GDP的增加往往会带来空间冲突强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7.
通过250m分辨率的MODIS时序数据,监测自2000年以来长江中游的鄱阳湖和洞庭湖地区的洪水淹没范围及其动态变化。基于同期TM数据对MODIS监测结果进行验证,精度为94.6%,达到了理想的洪灾淹没范围提取结果。监测结果显示,2010年鄱阳湖的淹没面积相对较大,而东洞庭湖和西南洞庭湖在2002年的淹没面积相对较大。三湖在一次淹没波动持续时间上最长可达5~6个月;洪涝灾害发生时间大多集中在4~11月份,其中以6~8月份最为频繁,夏季是该地区洪涝灾害的高发期。  相似文献   

8.
基于生态足迹的方法,利用RS与GIS技术得到1993年、2000年、2008年3个年份洞庭湖区人均生态承载力,湖区各县、市总生态承载力以及人均生态承载力,并对洞庭湖进行时间和空间的动态评价。结果表明,洞庭湖区人均生态承载力在不断下降,3个年份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分别为0.435 3 gha、0.388 3 gha、0.354 8 gha;洞庭湖区的生态承载力在空间分布上不均,呈中间低、四周高的分布格局。湖区各县、市总生态承载力及人均生态承载力在空间上的分布也较不均匀,主要原因是土地利用类型及人口分布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王丽 《今日国土》2013,(9):38-42
本文以省域为基本单位,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三个方面对中国国土空间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并从四大区域角度进行分析。我国国土空间资源环境承载力东部地区所受压力和承压能力呈双高格局,社会经济承载力有待从质上提升;中部和东北分别受人口和经济结构所累,资源供给和环境保护压力较大;西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现阶段全国最低,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为加强国土空间资源环境承载力需要强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社会经济的绿色支撑作用,并实施各有侧重的区域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综合指数法构建生态脆弱性模型,借助质心迁移、趋势分析对锡林郭勒近20年生态脆弱性的时空演变进行了分析,并探究了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生态脆弱性的驱动影响及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①时间上,锡林郭勒生态脆弱性整体有所改善、分区特征显著。矿区、牧区生态治理成效显著;农业区生态脆弱性出现退化,需加强治理。②空间上,锡林郭勒生态脆弱性呈阶梯式分布,生态脆弱性质心逐渐向东偏移。西部地区生态脆弱性持续改善;中、东部地区生态脆弱性相对平稳,局部地区出现退化。③自然因素对空间尺度下的生态脆弱性主导特征显著,社会因素对时间尺度下的生态脆弱性主导特征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1.
针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对基础数据的实际需求,基于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及相关行业专题数据,选择典型区域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中的土地资源基础评价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专项评价试验。研究明确了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过程中的应用处理方法,为区域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精准识别提供了科学依据;验证了地理国情普查成果作为评价基础数据的适用性和支撑作用,为其他类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2.
RS与GIS在长江安徽段河道及湿地演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省长江流域被划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国家级示范区,其发展的基础之一则是长江安徽段的河道演变规律及其稳定性,同时水运对城市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利用1978年、1989年、1999年和2009年的LandsatMSS/TM、SPOT-5和中巴遥感影像数据,运用RS和GIS技术提取了长江安徽段1978—2...  相似文献   

13.
在快速城镇化时期,城市主城区的空间格局变化最为显著,以其复杂性和扩展性为突出特征。研究其扩展变化对认识城镇化、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基础地理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对长三角城市主城区2002~2012年的空间扩展进行了分析,探索影响其演变的若干因素。  相似文献   

14.
基于kernel城镇集聚区密度的计算方法,借助于ArcGIS软件的计算和空间分析功能,分析河南省城镇密集区的历史演变和空间变化,进一步探讨河南省城镇密集区和中原城市群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GIS支持的长江安徽段干流河道演变的遥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是我国的黄金水道,对长江安徽段河道演变的研究将有助于岸线资源的开发利用、河势变化分析及河道整治。本文运用RS与GIS方法对四期遥感TM影像图,采用目视解译和微机图像处理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研究了1980年以来长江干流安徽段河道的时空变化特征和规律。研究表明1980年以来长江干流安徽全河段总体河势保持相对稳定,未发生长河段的主流线大幅度摆动现象,但局部河段的河势仍不断调整,有的河段河势变化还相当剧烈。1980~2000年长江河道多处表现为泥沙的淤积作用,在分汊型河道边缘滩州和江心洲淤长作用明显,2000~2008年河道表现出明显的冲刷状态,主要原因在于上游来沙量的减少和下游的岸滩防护工作有效开展。2000~2008年,河流上段内滩洲冲刷速率大于下段。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三峡工程蓄水后,水流和输沙的改变会引起长江中下游河床的变化。本文采用了长江安徽段5个测次的1∶10000长程水道地形图和大通水文站历年的流量、泥沙资料,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三峡建成后,上游来沙减少,清水下泄导致了长江中下游安徽段河道发生了异常的冲刷和淤积,引起局部河势发生了较大变化。基于成因,对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安徽段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并对中下游干流河道的治理对策与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