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城市植被的空间分布是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重要标志,对其进行研究,可为城市规划与建设提供决策支持。为研究珠海市植被覆盖的动态变化情况,利用两期Landsat TM/OLI影像,从数量变化、空间分布和时空变化3个方面探讨了研究区的城市植被覆盖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珠海市植被覆盖面积在2009~2014年有所减少;(2)珠海市大面积的植被覆盖主要由山体构成;(3)2009~2014年植被覆盖减少,主要转化为建设用地,特别是在南湾、横琴和西区尤为明显,与近年来中心城区开发强度趋于饱和、新增建设用地主要集中于此有关。  相似文献   

2.
基于1994年、2004年和2014年重庆市中心城区的遥感影像数据,利用NDISI归一化差值指数提取信息,采用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对不透水面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不透水面扩展明显,面积由1994年的103.76 km~2增加到2014年的583.13 km2,年均增长量逐渐上升;②不透水面围绕城市中心扩展,具有方位分异特征,主要扩展为北方向(渝北区、北碚区)、东北方向(江北区)和西方向(沙坪坝区、九龙坡区);③1994-2004年不透水面主要为分散式扩展,2004-2014年主要为蔓延式和聚合式扩展。获取不透水面时空变化规律能为城市发展规划提供参考;通过合理调节其扩展速度和范围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进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3.
基于RS的平顶山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文明  卞正富 《测绘科学》2007,32(6):176-178,98
平顶山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以煤炭、耕地发展起来),是人地关系作用最强烈的区域之一,也是土地利用发生急剧变化且具有特色的区域。为此,基于平顶山市城区1994年TM和2002年ETM+两个时段的遥感图像,获取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信息,求取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变化规律,并从土地利用面积变化、动态度、耗减度、开发度等方面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煤炭开采、城市发展对平顶山市土地利用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8年间,该地区耕地、林地大幅减少,城市用地、工矿用地、荒草地大幅增加;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荒草地、工矿用地、城市用地,减少的林地主要转化为荒草地;受北部矿区条件的影响,市区发展主要朝东、西、南三个方向。  相似文献   

4.
以四川省成都市为研究区,利用2014年Landsat-8 OLI遥感影像,提取该区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并结合经济、交通、生产耗能等基础统计数据,构建碳-氧平衡分析模型,对2014年碳氧收支量进行了研究,并对碳-氧平衡状况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成都市2014年碳平衡系数为-0.049,氧平衡系数为-0.503。由于成都市东中西部社会活动功能差异和土地覆被类型分布不均,导致成都市19个行政区的碳氧平衡差异明显。最后,基于研究结果,对降低碳释放、社会经济活动和生态空间格局方面提出相应建议,可为成都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城市建成区是城市化建设的主要区域,以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为主要数据源,首先利用NDVI数据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对夜间灯光数据进行预处理,以减小灯光溢出的影响;再提取浙江省各市的城市建成区域,并从建成区扩张速度、扩张强度、土地利用变化以及与城区人口增长的协调性等方面对各市的建成区发展演变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 表明,...  相似文献   

6.
基于多时相Landsat数据的城市扩张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长沙市为例,在多时相Landsat遥感数据支持下,采用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和归一化裸露指数(NDBI)等方法提取城市用地信息。通过对比多期城市用地的熵值变化,定量分析城市扩张的时空特性; 运用叠加、缓冲区分析等方法,分析城市扩张和中心城区的关系,绘制城市扩张速度玫瑰图。研究结果表明,长沙市建成区总面积不断扩展,其中,1973~1986年扩张主要表现在东南方向,1987~1993年为西部方向,1994~2001年南和东南方向成为快速扩张方向; 对长沙城市扩张驱动力进行分析,认为人口迅速增加是城市扩张的最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流域管理目标已从早期的防洪、供水、航运等转变为注重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的综合管理,并在全球生态系统碳平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量化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重要指标,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在不同地表覆盖类型中的碳源/汇能力存在显著差异。探究全球典型流域地表覆盖类型与NEE的时空相关性对流域生态管理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全球30 m地表覆盖数据(GlobeLand30)和全球陆地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数据为基础,分析2000—2020年全球8个典型流域的地表覆盖及NEE时空变化特征,研究地表覆盖类型变化与NEE的时空相关性。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流域内耕地、裸地、人造地表、湿地、水体及苔原面积增加,草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整体为增加状态;(2)2000—2020年,流域整体NEE先减小后增加,整体为减小趋势,碳汇能力增强;(3)2000—2020年,草地与NEE呈显著负相关,耕地、裸地、人造地表、湿地及水体面积与NEE在2010—2020年呈正相关,地表覆盖类型变化对NEE有显著影响。本文可为流域碳中和管制和土地利用空间优化调控提供理论参考,推动流域协同减排和高...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成都龙泉驿区为例,探索了国情普查成果在城市发展监测中的应用。基于地理国情普查地表覆盖和重要要素成果、历史影像成果以及历史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结合人口、社会经济数据,对2009~2014年龙泉驿区城市扩张特征和驱动力进行了监测分析。监测表明,监测时段内龙泉驿区城区向西南快速扩张,土地利用类型也随之变化,其扩张的主要动力来自于社会经济发展、产业集约发展模式以及政府政策规划。  相似文献   

9.
基于光谱和空域信息的城区变化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的变化检测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中、小比例尺遥感图像进行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检测,如草场的季节性变化、灾害检测、植被分布变化、土地使用规划等。然而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为了满足城区管理规划中对道路、房屋等变化细节进行分析的需求,并由于高分辨率卫星诸如Ikonos,Quickbird等的出现,我们有必要并且有可能开发出一套实用、有效的、可靠的城区自动变化检测系统。针对城市区域的复杂性及其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的配准误差问题,本文提出一种通过模糊逻辑结合光谱特征和空域特征的城区变化检测方法,以期望减小图像整体及局部配准误差对变化检测精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城市化建设的不断进步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给城市的建设、规划和管理都带来不小的压力,城市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成为影响城市发展面临的重大难题。文中研究利用InSAR技术全天时、全天候、范围广、不受天气影响等特点,对城市地表形变进行检测。同时,研究选取重庆市城区作为研究区域,Sentinel-1A数据作为SAR影像,采用SBAS技术提高监测精度,得到重庆市城区在2017年5月~2018年5月的时间序列形变。研究基本查明该区域的整体形变情况,并从实验结果中找到抬升和下沉明显的区域,为城市大范围的地表形变监测和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大庆市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庆市的耕地资源利用为具体研究对象,以1994~2008年的数据为基础,对该地区耕地利用从数量和结构上进行时空动态分析,探讨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存在的问题。从耕地生产性、保护性、经济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接受性4个方面选择参评因子,筛选出16个指标,应用AHP法确定指标权重,从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大庆市耕地资源利用进行评价,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与总结,得出1994~2008年间大庆市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可持续性基本上是不断提高的。  相似文献   

12.
美国内政部的战略规划是该部施政纲领的集中体现。四轮战略规划的目标从2003年强调资源保护、利用与休闲娱乐的平衡,到2007年增加全球经济、环境、政治和其他因素对内政部战略规划的影响,直至2014年强调资源的娱乐、人文观赏价值,并重视培养下一代的管理责任。内政部战略定位逐渐清晰。资源保护、经济发展、休闲娱乐的相对关系发生变化,从强调三者平衡到强调资源的休闲、文化等景观价值。  相似文献   

13.
Sri Lanka is one of the biodiversity hotspots of the world. This study has utilized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and GIS techniques to generate a nation-wide database on forests, forest types and land use/land cover of Sri Lanka. Spatial assessment of forest cover changes was carried out for the periods 1976–1985, 1985–1994, 1994–2005 and 2005–2014. The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analysis has carried out to calculate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forest. Land use/land cover map was prepared representing seven classes in 2014. The plantations occupy a large area (34.2%) followed by forests (33.4%) and agriculture (26.1%) in 2014. During the period of 1976–2014, the forest has been decreased by 5.5%. From 1976 to 1985 forest recorded a loss at an annual rate of 0.49%. This annual rate decreased to 0.01% during 2005–2014 indicates declining trend of deforestation and effective conservation measures. The study found deforestation hotspots in south east and northern most parts of the Sri Lanka. Total number of patches estimated has increased from 15193 in 1976 to 16136 in 2014. The study has found that main causes of deforestation in Sri Lanka were due to expansion of agriculture and plantations. The extent of change detected in the study through geospatial techniques has significance to the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of natural landscapes in Sri Lanka.  相似文献   

14.
基于马尔柯夫模型平顶山市土地动态变化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S专题信息提取与GIS空间叠加分析技术结合应用,是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本文将两者结合,对平顶山市土地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利用马尔柯夫数学模型对未来土地变化进行预测.研究成果可以为城市的发展和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There has been growing interest in the development of waste-specific decay factors for estimation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landfills in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 Although engineered wood products (EWPs) and paper represent a substantial component of the solid waste stream, there is limited information available on their carbon dynamics in landfill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extent of carbon loss for EWPs and paper products commonly used in Australia.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 designed to simulate optimal anaerobic biodegradation in a landfill.

Results

Methane generation rates over incubations of 307–677 days ranged from zero for medium-density fibreboard (MDF) to 326 mL CH4 g?1 for copy paper. Carbon losses for particleboard and MDF ranged from 0.7 to 1.6%,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estimates. Carbon loss for the exterior wall panel product (2.8%)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expected value for blackbutt, the main wood type used in its manufacture. Carbon loss for bamboo (11.4%)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for EWPs. Carbon losses for the three types of copy paper tested ranged from 72.4 to 82.5%, and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for cardboard (27.3–43.8%). Cardboard that had been buried in landfill for 20 years had a carbon loss of 27.3%—indicating tha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 the landfill did not support complete decomposition of the available carbon. Thus carbon losses for paper products as measured in bioreactors clearly overestimate those in actual landfills. Carbon losses, as estimated by gas generation, were on average lower than those derived by mass balance. The low carbon loss for particleboard and MDF is consistent with carbon loss for Australian wood types described in previous studies. A factor for carbon loss for combined EWPs and wood in landfills in Australia of 1.3% and for paper of 48% is proposed.

Conclusions

The new suggested combined decay factor for wood and EWPs represents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from the current factor used in the Australian greenhouse gas inventory; whereas the suggested decay factor for paper is similar to the current decay factor. Our results improve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carbon dynamics of harvested wood products, and allow more refined estimates of methane emissions from landfills.
  相似文献   

16.
选取资源型城市平顶山市为研究对象,以Landsat影像及统计资料为基础数据,对平顶山市2000~2011年各子区环境承载力与土地利用程度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平顶山各辖区间土地利用变化与区域环境承载力呈正相关关系,且前者的变化幅度明显大于后者。在空间分布上,各评价单元的土地利用变化程度在不断提高,区域环境承载力除石龙区外均呈增加趋势;在时间分布上,评价单元内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较大,大部分土地利用层级有所提升,区域环境承载力在主要子区上均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7.
鹤岗作为煤炭资源型城市,其资源型产业对城市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容易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本文以鹤岗市为研究区域,构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模型,选取2000-2014年统计数据,研究鹤岗市生态环境脆弱性演变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15年间鹤岗市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数逐渐下降,脆弱性等级从重度脆弱上升为中度脆弱。可分为3个阶段:2000-2010年缓慢下降,2011-2012年急速下降,2013-2014年波动上升。2)从各准则层看,生态压力指数和生态承载力脆弱性指数总体下降,生态恢复力指数波动上升。3)影响因素:生态压力和生态承载力脆弱性与生态环境脆弱性呈正相关,生态恢复力与生态环境脆弱性呈负相关;具体因素有采矿业法人单位数、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等。  相似文献   

18.
碳排放估算是节能减排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NPP-VIIRS夜间灯光影像能够反映人类活动强度而被广泛应用于碳排放的空间估算分析。本文构建和对比了基于2015年NPP-VIIRS夜间灯光影像的广东省能源消耗碳排放估算拟合模型,并重点研究了NPP-VIIRS影像的尺度效应,探讨了500、1000、1500和2000 m分辨率的模型结果精度。研究显示:①二次多项式拟合模型是碳排放估算的较优化方法,广东省21个城市之间拟合结果差异较大;②1000 m分辨率的NPP-VIIRS夜间灯光影像的广东省碳排放估算结果均方根误差最小,2000 m分辨率的绝对误差较小,并通过升尺度提高了模型运算效率;③间隔100 m从500 m连续递增至2000 m的不同空间分辨率的夜间灯光影像碳排放估算结果具有波动性,在1000 m分辨率处趋于平衡。本文分析了基于NPP-VIIRS夜间灯光影像的广东省碳排放估算模型,揭示了不同空间分辨率影像的尺度效应规律,可为夜间灯光影像碳排放估算提供空间尺度优化和结果精化方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9年与2014年深圳市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分析其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及其空间布局,有利于实现区域土地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运用多种指标及模型从土地利用的综合程度、组合类型和各地类区位意义3个方面来分析深圳市10区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交通用地、城镇工矿用地、耕地面积有所增加,但总体变化不大,趋势放缓,各区之间存在一定差异;组合类型上表现为整体功能较弱、类型数少,各区组合多包含城镇及工矿用地与林地,分布集中连片,主导着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程度变化上,整体综合指数较高并有所增加,表明利用程度高且处于持续发展中,但各区之间程度高低不一;区位意义在各区域地类上表现也不尽相同且变化不大。结论:研究区域土地供需矛盾仍十分突出,人多地少态势明显,区域间土地利用结构存在明显分异规律,区域发展协调性不够,利用布局有待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