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1980 、1984 和1989 年SMM 卫星观测到的140 次日冕物质抛射(CME) 事件在时空分布上与“冕洞边缘结构”、耀斑爆发和爆发日珥等事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 CME 事件与日冕边缘结构的关系最密切此外, CME与赤道冕洞具有同步的长期演化关系由此认为, 冕洞边缘结构对CME的可能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2.
地幔过渡带间断面的形态能够提供地幔动力学状态的重要信息.本文利用密集流动台阵观测获得的地震波形记录,采用高分辨的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成像结果作为接收函数共转换点叠加的速度模型,获得了华北克拉通地区地幔过渡带410km间断面和660km间断面深度的空间分布.结果揭示华北克拉通410km间断面和660km间断面结构的空间变化显著,存在多处间断面深度异常.地幔过渡带的结构特征以南北重力梯度带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410km间断面变深(420~430km)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华北克拉通东部,660km间断面变浅(642~655km)的区域出现在华北克拉通西北部;在华北克拉通东南部,660km间断面显著加深.本文分析认为,停滞在地幔过渡带的太平洋俯冲板块、厚度剧烈变化的克拉通岩石圈以及它们与周围地幔的相互作用,导致华北克拉通下存在活跃的地幔流动体系,造成过渡带间断面形态的高度不均匀.本文推测了两种可能的地幔过程:在克拉通根厚度显著变化的区域发生减压熔融,或者边界驱动的对流引起地幔物质沿着厚的克拉通根向上流动;或者是停滞在地幔过渡带的俯冲板块部分沉入下地幔,同时导致被排出的下地幔物质上升.  相似文献   

3.
南北地震带中段地震活动的板块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陆造山带研究的最新成果基础上论述了南北地震带中段地壳的定变过程,结合造山带内部的高温韧性滑脱构造及地球物理深部探测成果和新生代以来的板块运动探讨了南北地震 段地震的地壳动力学过程及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印缅板块地区7级以上地震活动趋势的研究,得出印缅板块地区强震活动存在大约 60年的活动周期。利用粘滞模型计算了印缅板块地区壳幔的理论应力释放周期为56年,与该地区的强震活动周期基本吻合。通过松弛数判断壳幔介质的变形属性,给出印缅板块强震活动趋势的动力学解释。  相似文献   

5.
板块构造理论的核心是俯冲板块的动力学问题,可以通过地震学、矿物物理和岩石地球化学、地质构造和沉积学以及数值模拟对其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其中数值模拟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并使用数值方法模拟俯冲板块的动力学效应,直观地给出了定量化的俯冲板块的演化过程和地表响应,并用以解释其他学科研究所得到的观测和实验结果.因此使用数值模型进行定量化模拟是研究俯冲板块动力学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文章综述了使用数值模型研究俯冲板块动力学多个方面在近期取得的进展,包括板块构造的起源和俯冲板块的启动过程,俯冲板块的热结构,以及俯冲板块在上地幔、地幔过渡带和下地幔的主要动力学表现.使用数值模型得到的结果是基于质量、动量和能量守恒方程的理论结果,必须综合使用其他各学科的研究成果对模拟结果进行比对和验证,以最终理解俯冲板块的动力学过程.随着计算能力的大幅提升和模拟方法的不断进步,数值模拟方法将为研究包括俯冲板块动力学在内的地球科学前沿问题提供更为准确和高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华北地台结晶基底形成演化的基础上,重点论述大型古老的韧性剪切带,以及它们作为主要的基底弱化带在后期的继承性活动。结合现今位移调整的总趋势和地震活动规律,讨论了沿基底弱化带的再活动与地震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地台地质构造特征和地震活动性与周缘地带有明显差别。但是在地史演化过程中却有密切的联系;地台内部地震活动虽然微弱,相对活跃时期仍与周缘地震带活跃期同步。据此讨论了鄂尔多斯地台的构造演化与周缘地区地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定点观测地震前兆异常的性质看上去与地震的类型有关 .以出现异常的台项数与当地定点观测前兆的总台项数之比来度量异常出现的程度 ,称为“相对异常台项比” .对倾滑型地震、东部的走滑型地震、西部的走滑型地震 ,分别考察其“相对异常台项比”随地震震级的变化 .对于走滑型地震 ,“相对异常台项比”随震级的增加而线性增加 ,东部的斜率大约是西部的斜率的二倍 ;而对于倾滑型地震 ,“相对异常台项比”并不随震级的增加而增加 .有限的数据所给出的线索显示 :“相对异常台项比”似乎与视应力水平有关 .这一结果对地震预测工作可能具有启发意义 .  相似文献   

9.
定点观测地震前兆异常的性质看上去与地震的类型有关. 以出现异常的台项数与当地定点观测前兆的总台项数之比来度量异常出现的程度, 称为相对异常台项比. 对倾滑型地震、东部的走滑型地震、西部的走滑型地震, 分别考察其相对异常台项比随地震震级的变化. 对于走滑型地震,相对异常台项比随震级的增加而线性增加, 东部的斜率大约是西部的斜率的二倍; 而对于倾滑型地震, 相对异常台项比并不随震级的增加而增加. 有限的数据所给出的线索显示:相对异常台项比似乎与视应力水平有关. 这一结果对地震预测工作可能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较详地介绍了观测板块漂移的最新技术,包括卫星激光测距、长基线干涉技术及在实际应用中所取得的测量结果和展望。文章还介绍了其它新技术,如,与SLR原理相类似的月球激光测距和最有前途的全球定位系统。利用这些技术有可能与全球地震活动进行相关性的研究,可望为监测地震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正>2015年2月5日,《Nature》发表一篇题名为"地球科学:一个地震构造板块的走滑基底"(Earth science:The slippery base of a tectonic plate)的文章。文章指出,当太平洋板块下沉到新西兰下方时,板块基底高分辨率成像揭露了一条10km厚的通道,该通道将板块从上地幔底部分离出来。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外壳,即岩石圈,由几个刚性板块构成,它们相互移动,  相似文献   

12.
上地幔俯冲板块的动力学过程: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洋板块俯冲到地幔转换带,进而可形成不同的形态:板块可以停滞在660 km不连续面,抑或穿过地幔转换带进入下地幔.这些不同的俯冲模式可进一步影响到海沟的运动.为更好地理解上地幔中俯冲板片的变形行为以及俯冲过程与海沟运动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建立一系列高精度二维热-力学自由俯冲的数值模型,揭示了俯冲板块在上地幔中的变形方式及其与地幔转换带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模拟结果显示,在俯冲板块与地幔转换带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其动力学过程可以分为以海沟后撤主导、海沟前进主导以及稳定型海沟等三种主要动力学类型.对于年龄较老,厚度较大的俯冲板块容易形成海沟后撤型俯冲,俯冲板块停滞在660 km不连续面.相反,年龄较小,塑性强度较小的板块容易形成海沟前进型俯冲,俯冲板块穿越660 km不连续面.

  相似文献   

13.
中央构造线是日本最长的活动断层,对其附近的榆亚斯帕矿泉气泡化学组分的测量,表明H_2发射增长时期与附近的翁诺震群事件相符合。在最近三年里,无例外地观测到4次相符合的事件。H_2浓度的变动范围在<0.5和200ppm之间,而其它气体,如He,Ar,N_2和CH_4没有很大的变动。H_2浓度与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有关。野外资料以及Sugisaki 等(1983)所做的室内实验结果表明,在矿泉观测到的H_2是因地震活动而破碎的岩石与地下水反应而产生的,矿泉水中的H_2出现在地震之前,这一观测结果提示岩石中的微破裂可能发生在地震之前,前兆性的H_2发射可能有助于地震预报。  相似文献   

14.
15.
欧洲主要的构造问题之一是与所谓波兰一丹麦凹槽地区,东欧地台的西南边缘有关.通常认为,这个边缘就是T一T构造线(Tornguist一Teisseyre Line),该构造线在欧洲的这部分近于北西一南东走向.确定前寒式纪地台和古生代地台之间接触带的深部地壳结构,是1965一1982年间在波兰进行地震测深(DSS)计划的主要目的. 在T一T构造带,洛九条测线进行了地壳的地震测深,测线总长度约2600 km.地震刚深结果表明,东欧地台边缘带的地壳具有任烈的异常特征.该带的宽度有变化,在波兰西北部为50 km,到它的东南部约为90 km.波兰古生代地台的地壳厚度是30一35 km,前寒式纪地台的地壳厚度是42一47 km,而T一T构造带内的地壳厚度在5似;{55 km之间变化.在T一T带的莫霍界面上方,40一45 km深处,有一地震不连续面,其P波速度从7.5 km八变为7.7 km/5.界面速度、平均速度和地壳的分层,沿T一T带都有明显的变化.在T一T带,还观测到强,狄的重力异常和磁异常.根据这些特征,T一T构造带被确定为一个具有裂谷性质的深部构造凹槽. 匀划出T一T构造带的深部断裂,对确定东欧前寒武纪地台板块边界的位置十分重要.根据DSS的结果,T一T构造带的东北边缘就是东欧地台的一个古板块边界.r.测"1犷 !r' 己东气二,.厂犷扮5乒)爪6哈茗尸犷合呈叼{巴竺多护半:讼扩鹦试滚梦二品!In攀穿缪二(《日f吕之盆目门l辉袋业介,,然2佗口1公0空00认m'钧J..'~山.司汾/'飞落100 vIZ尸图:波兰古生代和前寒武纪地台之间接触带和EUGENO一S计划区、置图.图例:1-已完成的DSS测线;2-计划中的DSS测线;及地震测深(DSS)测线的位3-炮点。  相似文献   

16.
大陆深俯冲及超高压变质作用是大陆动力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前人进行了系统的地质、地球物理观测以及数值模拟研究.然而,自然界中大陆板块的俯冲、碰撞及造山过程大部分具有明显的沿走向的差异性,这种典型的三维特征可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聚大陆板块的初始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本文采用三维高分辨率的动力学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方形大陆板块和楔形大陆板块两种不同的俯冲-碰撞模型,并且俯冲大陆板块侧面与大洋俯冲带相邻.数值模拟结果揭示大洋板块可以持续地俯冲到地幔之中,而大陆板块俯冲到一定深度处,其前端的俯冲板块将发生断离,并进而造成残余的大陆板块俯冲角度的减小.方形大陆俯冲板块的断离深度约为150km,而楔形大陆俯冲板块的断离深度较大,约250~300km,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俯冲带中大洋板块的牵引力和大陆板块的负浮力之间的竞争关系.同时,无论方形还是楔形大陆板块俯冲模型中,板块断离后,侧向的大洋俯冲板块仍可以拖曳约60~70km宽的大陆边缘岩石圈持续向下俯冲,揭示了新西兰东部的洋-陆空间转换俯冲带的动力学机制.并且,数值模型与喜马拉雅造山带和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进行了对比,进而对其高压-超高压岩石空间展布沿走向的差异性特征和机制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根据关东-东海地区1980年1月至1993年4月期间的地震资料,描绘出了菲律宾海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目前地震平静的边界。关东-东海地区的大多数地震,不是发生在上覆板块(欧亚板块)之内,就是发生在俯冲板块(菲律宾海板块)之中,其震源深度不到30km。  相似文献   

18.
以详细的露头层序地层研究为基础,概述了塔里木地台北部寒武纪-奥陶纪的层序地层系统.该系统以不同级别的层序为基本单元所构成,包括35个三级层序,12个超层序,4个超层序组和2个巨层序.同时,结合地震剖面和钻井资料,对其中的重要层序界面特征进行了讨论,并通过生物地层与层序地层相结合的方法,标定了重要层序界面的年龄.通过对塔里木地台寒武纪-奥陶纪层序地层与扬子地台和华北地台同期层序地层的对比研究发现,其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说明寒武纪-奥陶纪时中国三大地台上碳酸盐岩层序的发育主要受控于大区域和全球性的海平面变化.这为在我国三大地台区寒武系-奥陶系中开展以层序地层学为基础的高分辨率年代地层体制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了印度板块北移与强震发生的关系,认为由于印度板块呈摇摆式北移,在其北缘的两个突出部位——帕米尔弧和阿萨姆弧的前方形成一对旋剪带。M≥7级强震在这两个带內交替发生谝“谠硕?由于喜马拉雅弧的弹性反作用,在青藏高原内东经90°附近,即喜马拉雅弧垂直线两侧地带出现一个中强地震活动带。  相似文献   

20.
张晨  张双喜 《地震学报》2014,36(5):872-882
热传导系数和热膨胀系数是影响板块俯冲动力学过程的两个重要参数. 由于地球介质的不均匀性,热系数也会随深度发生变化.然而,这种变化在地球动力学模拟研究中往往被忽略.本文针对随温度变化的热传导系数和热膨胀系数, 模拟板块俯冲的动力学过程,分析热系数、黏度对板块俯冲形态的影响及其对应的地幔对流特征.结果表明,依温度变化的热传导系数和热膨胀系数会影响地幔温度及黏度分布,进而改变板块的俯冲角度;黏度是控制板块俯冲动力学演化过程的重要因素;地幔对流受黏度结构的影响,呈现分层对流及局部多个对流环等多种不同形态的对流场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