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分析1986年2月4日3B/X3.0大耀斑及2月6日3B/X1.7大耀斑事件的日地总体效应。2月4日耀斑是第21周第169次X级x射线耀斑,第15个X3级耀斑,引起的质子事件是第21周第57个,>10MeV积分流量为130粒子/厘米~2.秒.球面度,粒子流产生的磁暴是19周1960年11月13日磁暴(Ap=280)以来最大的一个(Ap=202),也是1932年以来第9个大磁暴。 本文从太阳活动区演化、光学耀斑、X射线耀斑、黑子面积、X射线流量变化、太阳质子、电子、α粒子能谱、卫星高空地磁场记录、中子堆吸收、太阳风、宇宙线及地磁、电离层资料等参数,用计算机和数字化仪将这些参量画在同一时间尺度坐标上,得到太阳耀斑的光辐射和粒子辐射效应及其瞬时和滞后效应的时间序列,并作分析研究。 选择高纬南极中国长城站地磁台,低纬Honolulu台,中纬Kakioka台,北京台,Bonlder台和接近北极的Barrow台等6个地磁台磁暴急始及磁暴期间的地磁场D.H.Z.各分量形态和幅度进行分析比较。并对地磁A_p、D_(st)指数作了分析。 进一步对大事件磁暴空间环境引起的卫星异常如卫星充放电异常ESD发生在1986年2月8日、12日、以及SEU卫星异常发生在2月5日的资料作了分析。 同时,北大西洋高频无线电传播在磁暴主相后严重衰减,美国电力公司报导电压下降3%的短期效应,高频接收减低,另  相似文献   

2.
基于临潼(34°22'N,109°13'E)对来自冲绳(26°36'N,128°09'E)的100kHz低频一跳天波的时延及场强的实测,并利用相应的地磁扰动等资料、进行了有关低频天波信号变化与地磁活动的关系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当地磁扰动的日平均指数较高时,低频天波信号的时延、场强的变化也较为明显;(2)磁暴达主相的当日,低频天波信号的时延、场强大多有明显变化,并且对延、场强的变化还与低频天线反射点处于白天还是夜晚有关,若处于夜晚,天演变化较大。若处于白天,变化较小;(3)在磁暴初相时,低频天波信号的时延、场强无明显的变化;(4)低频一跳天渡时延变化值与磁暴主相最大变幅H值有较好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1989年3月13—14日大磁暴期间中低纬度区地磁场扰动的特点。用中国地磁台链9个台站地磁场三分量的时均值得出等效电流体系,并分离出Sq,对称环电  相似文献   

4.
地磁脉动作为在地面或磁层内记录到的磁流体波覆盖了很宽的频率范围(10~(-3)~10Hz),称为超低频波(ULF)。目前国际上粗略地将地磁脉动分为连续脉动(Pc)和无规脉动(Pi)两大类。Pc主要在磁平静条件下观测到的长时间连续的准正弦形的脉动。而Pi则与磁层扰动即与太阳活动有较密切的联系。 太阳耀斑效应的地磁脉动Psfe: 图1给出1988年12月16日0836UT的Psfe,由0833UT的3B级耀斑爆发引起。这类脉动过去讨论的并不多,基本特性如下: (1)只有较强的耀斑(通常二级以上)才激发这类脉动。(2) 脉动的开始通常落后于耀斑爆发时间数分钟。(3) 这类脉动必然伴随电离层D层的突然骚扰(SID)。(4)其东西分量常比南北分量强得多。(5)幅度通常较小(1nT左右)。 目前认为:Psfe脉动是耀斑引起电离层电导率局部的突然增强,因而产生电离层电流体系的扰动,它的直接激发源在电离层内,这与其它主要类型脉动源于磁层有本质不同。 与磁爆急始相关的地磁脉动Psc:图2给出1988年12月18日0225UT的伴随磁爆急始的Psc脉动。通常认为是高速太阳风对向阳面磁层的突然压缩而形成激波,这已为空间观测证实。当激波扫过地球时即观测到Psc,它是全球性的现象。Psc通常是脉冲式的,也可能含有衰减振荡。幅度很大,可达十几个nT。 Pi2脉动一磁层亚暴开始的指  相似文献   

5.
本文讨论第22周上升期的地磁瞬变及共转扰动。本活动周的地磁活动从1987年夏季开始上升。1988年起出现K_P≥6级扰动持续3小时以上的强主相磁爆,但多数磁爆是S(C)型延迟主相磁爆。 1988年第一、二次联测期间磁扰很弱,K_P指数基本上不超过4级。第三次联测期间发生几个中等强度的磁扰,象是冕洞引起的重现性扰动。6月28日日面S19E22发生的M6.5/2B耀斑,245MHz射电流量峰值达230,000单位,但未引起显著的地磁扰动,可能是耀斑的持续时间太短,只有13分钟。 第四次联测期间12月15日在N26E59,持续时间为128分的X1.1/1N耀斑,和12月17日在N26E37、持续184分的X4.7/1B耀斑。有两个急始型磁扰对应:12月16日的S(d)型短期弱扰动和12月17日的S(b)型强急始脉冲或小型磁暴;12月25,观测到一个典型的缓始但有明显主相的磁暴(图2)。形态相似的扰动也在4月22日(活动区在50~60°W)观测到,可能有冕洞发生在活动区所在经度附近,图1和所示的两个磁暴起源、结构都完全不同。前者对应于耀斑激波,后者对应于冕洞高速流。 图3画出1987和1988年的地磁C,指数的共转变化。从图4可以看出上述不断出现的共转扰动正是第21周似稳共转扰动的再现,预计冕洞也有相似的日面经度分布,值得注意的是1989年3月的巨大日地扰动事件恰好发生在第15卡林顿日  相似文献   

6.
行星际磁云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飞船的观测结果、磁云形态及演化的理论模型、磁流体动力学(MHD)数值模拟、激波对磁云的作用、多重磁云等5个方面,评述了行星际磁云的研究成果及最新进展。在太阳峰年,大部分的非重现性地磁暴都与磁云有关。最近的研究表明,压缩后的磁云往往能产生更大的地磁效应。深入研究磁云对空间天气研究有着特殊的价值,特别是对提高大磁暴的预报水平有着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7.
利用小波变换对GOES (Geostationary Operational Environmental Satellites)系列卫星(GOES 10/11) 1999年3月至2010年12月和风云2号系列卫星(FY 2C/2D) 2004年10月至2012年5月记录的2 MeV高能电子通量变化情况进行了相关研究,发现GOES卫星观测到的高能电子通量存在明显的13.9 d、 27.7 d、 187.0 d和342.9 d周期, FY卫星观测到的高能电子通量存在明显的13.9 d、27.7 d、222.3 d和374.0 d周期,在某些年份GOES和FY卫星均存在9 d的周期,与地磁Dst (赤道环电流指数)、 AE (极光电射流指数)指数周期高度相似.将高能电子通量和Dst、AE指数进行交叉小波分析,并利用该算法的多分辨率特点以及时域、频域局部化分析方法,将数据按不同频率进行分解,从低频系数重构图像和交叉小波谱图可以清楚看出高能电子通量和地磁指数的关系.基于FY和GOES卫星高能电子通量良好的相关性,对多卫星高能电子通量变化短周期相同、中长周期不同进一步研究,对比发现不同地磁扰动引起的GOES和FY卫星高能电子通量变化存在各向异性,小磁暴也可以对高能电子通量造成和强磁暴一样的效果,并且某些时候存在地方时一致的24 h周期.这一结果表明对地磁宁静期高能电子研究至关重要,同时对理解太阳活动,预报高能电子能谱和预警深层充电事件以及验证预测磁暴、亚暴等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根据1991年6月15日发生的微波、分米波、米波、十米波等波段内射电爆发以及质子事件、地磁暴等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产生各种物理过程的有效机制和动因是日冕物质抛射而非太阳耀斑。  相似文献   

9.
根据1991年6月15日发生的微波、分米波、米波、十米波等波段内射电爆发以及质子事件,地磁暴等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产生各种物理过程的有效机制和动因是日冕物质抛射而非太阳耀斑。  相似文献   

10.
地磁二倍法[1]预报地震是我国地震预报研究工作中取得初步成效的一种方法。它是我国地震战线上贯彻群测群防科研路线的一个硕果,最早是大港油田工人工程师张铁铮同志应用磁暴二倍法[2]预报华北地区的地震时间要素取得较好效果,后来上海天文台地震室应用磁偏角二倍法[3]预报太平洋地区M≥7的地震时间要素也获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分析了冕洞与中纬(北京)和赤道(Dst)地磁暴之间的关联。结果确认,所谓M区只是赤道面积较大的一类冕洞;就本文分析的两个冕洞而言,地磁暴开始时刻相对冕洞过中径的时延同冕洞赤道面积呈反变关系。其次考察了冕洞存在时,146MHz扇束干涉仪的中天观测特征。一般地说,随着冕洞伴同太阳转动,观测记录显示一规律性变化,反映了冕洞中辐射流量减弱;中央条流量的迭加周期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冕洞的这种效应。最后探讨了用米波射电和黑子的观测资料证认冕洞过中径的可能性,并尝试用重现型地磁暴资料估算太阳风高速流的速率和冕洞的平均面积。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1989年3月上旬一个太阳超级活动区(5395)中多次特大耀斑引起的强磁暴群。联系源耀斑的等级、位置等讨论了磁暴形态特征。随着耀斑活动区位置由东向西旋转,磁暴的形态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充分显示了磁暴形态特征有依赖于耀斑位置  相似文献   

13.
1988年11月20日——12月20日首次在海南儋县(地理经纬度109°8′E;19°31′N)观测到地磁脉动。12月13日——20日正处在联测时间内,这八天资料的初步处理,提供关于太阳高能事件期间甚低纬地面地磁脉动的情况。 观测仪器是MFM_3型饱和磁强计,分辨率0.01nT,量程0—1000Hz。使用YEW3056型笔绘记录仪进行记录,走纸速度是2cm/min,记录格值1nT/cm,同时记录EW和SN两个分量。记录时间是每天从0800—2000(北京LT),12月14日2000到15日0800也做了记录。 我们主要探讨Pi2阻尼型脉动(周期45—150秒)和Pc3脉动(周期10—45秒,持续时间≥10分,峰峰振幅值在0.1nT以上),另外,对Pc4和Pc5的出现频次也作了统计,结果列在表Ⅰ。从表中我们看到12月14日0650—2400和20日0800一2000没有出现我们所统计的脉动。Pc3主要出现在13日,17日和19日的白天,周期主要是20—30秒范围,峰峰振幅值在0.1—1nT内,存在准正弦形状(图1),多谐形状(图2)和重迭在Pc4或Pc5之上的开关(图3)。Pc4主要出现在15日0100—1400和16日1000—1800时间内,振幅值很小,多数在1nT以下。18日和19日几乎全天都在Pc4—5。Pi2只出现在15日0135:15—0141:30时间内,周期大约60秒,最大振幅值1.65nT,并且SN分量远大于EW分量的振幅值。 Pi2,Pc3和Pc4—5出现频次与太阳高能事件  相似文献   

14.
地磁活动预报目前,国内外的工作基本处在统计性预报和相关性研究的水平上。我们现在进行的是月预报。 1989年有五次联测在我们预报的时间范围内。总体上看,发布的地磁活动预报有四次报的比较准确,有一次未报准。在6月中旬以后到8月初的这一较长时段中,地磁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恒星非径向脉动的一般特性和可观测特征.着重评述早型恒星非径向脉动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及非径向脉动模式证认的各种方法.  相似文献   

16.
太阳和地磁活动中的1.3–1.7 yr周期研究对于理解日地空间耦合系统中可能发生的物理过程十分重要.黑子是太阳光球层上最突出的磁场结构, Ap指数则是表征全球地磁活动水平的重要指标.使用同步压缩小波变换得到太阳黑子数和地磁Ap指数的1.3–1.7yr周期,并用互相关方法分析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位关系.结果如下:(1)太阳黑子数和地磁Ap指数的1.3–1.7 yr周期呈现间歇性的演化特征,且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2)地磁Ap指数在奇数活动周比相邻的偶数活动周的周期分量更高,表现出上下波动的变化特性;(3)地磁Ap指数和太阳黑子数的相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地磁Ap指数滞后太阳黑子数,仅在第18和第22活动周黑子数在相位上滞后.  相似文献   

17.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磁层对太阳风动压脉冲结构多时空尺度响应的观测结果以及物理模型。另外报道TC-1卫星在近地磁尾等离子片区观测的激波直接驱动磁尾等离子体片等离子体振动增强的新现象,并利用GOES飞船、LANL系列飞船,以及地磁数据,分析了该现象发生时地球同步轨道和地面对动压脉冲结构的响应。  相似文献   

18.
地球变化磁场呈现复杂时空特点,这是由引起该磁场的磁层一电离层电流以及地球内部感应电流的特性决定的。为了研究变化磁场的物理成因及其在日地物理事件中的特性。首先必须将组成变化磁场的各种成分分离开来,然后逐一加以研究。 我们采用自然正交分量法对我国八个地磁台站的时均值序列进行了分析,这些台站展布在27°12′48″到49°36′的中低纬度带内,正是Sq电流体系焦点所在的纬度带。分析结果表明,由发电机过程产生的Sq电流体系是这一纬度带主要的电流体系,与磁暴环电流有关的扰动电流体系也是十分重要的电流体系,在冬季月份,它往往超过Sq程度。此外与UT有关的磁扰变化也被明显地分离出来,它的成因可能与地球磁场的偏心结构有关。这些成份的相对大小随季节变化,而且有确定的纬度分布。 我们提出了一套单台分析和多台分析的方法。考虑到自然正交分量法收效快,稳定性好,所需资料列序列短的特点,这种方法可以推广到台站使用。自然正交分量法可以从成因上分离不同成因,使它在理论研究中具有优于一般付氏分析、时序迭加等方法,可为中低纬电流系成因研究提供有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仙干座β型星是上部土序的一类短周期变星,它们的脉动起因是一个长期使人困惑的问题。本文评述了仙干座β型星的一些观测特性,如物理参数,不稳定带在赫罗图中的位置,演化阶段,周期和脉动模式等。我们同时也讨论了几个脉动激发机制,即恒星通过什么途径使别的能量转化为脉动的机械能。机制分深层和包层两类,重点讨论了不透明度机制。  相似文献   

20.
1989年3月太阳上出现的活动区5395产生了一系列的大耀斑,向行星际空间注入了大量的等离子体和高能粒子辐射,以及各种波长的电磁辐射,引起了一系列的地球物理效应。如磁层受到巨大扰动,出现了罕见的地磁暴,导致地球上一些地区供电系统出现异常甚至被损坏;电离层被骚扰,使通讯遭到严重干扰和破坏;大气被严重干扰,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