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5 毫秒
1.
为保证大跨度空间钢结构支吊架抗震施工技术在城市建设与规划过程中发挥积极效用,需对其进行研究。提出一种基于BIM技术的大跨度空间钢结构支吊架的抗震施工方法,该方法介绍大跨度空间钢结构支吊架的组成及其抗震施工布置要求、施工依据和施工工序,并阐述BIM技术在钢结构支吊架结构抗震施工中的具体应用,包括施工流程和施工原则。通过模拟工程实例分析证明,采用BIM技术进行抗震施工后的大跨度空间钢结构支吊架试件的承载力和抗侧刚度均有明显提升,在地震发生初期承担了建筑结构的大部分地震内力,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2.
唐雪静 《华南地震》2019,39(3):114-120
为解决震后灾区地形复杂,建筑建设困难问题,将BIM技术应用在震后灾区居民装配式建筑设计中,基于BIM体系框架设计震后灾区居民装配式建筑建造流程,通过设计阶段、工厂预制阶段、运输阶段以及安装阶段完成震后灾区居民装配式建筑项目的构建,采用Revit软件和Tekla软件构建装配式建筑的建筑模型和结构模型,利用BIM技术的可视化、参数化以及高合作性优势,优化模型以及构件,再通过Navisworks软件依据建筑模型实现建筑工程的碰撞检测,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变更,降低建筑工程施工成本;通过基于BIM的震后建筑进度管理模型,实现建筑进化计划编制以及进度控制;利用Lumion软件输入工程材质实现建筑项目的实时漫游,直观了解装配式建筑效果。  相似文献   

3.
震后建筑进度BIM估计模型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传统震后建筑进度BIM估计模型,未考虑精益管理对建筑施工的影响,造成建筑成本浪费较多,影响后期建筑施工进度。本文构建基于BIM和精益管理的震后建筑进度评估模型,根据模型细分震后建筑进度评估过程,在此基础上根据BIM实施三维算量,采用进度计划编制子模型获取各分项工程量,确定建筑施工的主要进度计划,实现对建筑进度计划的编制;通过虚拟施工和现实施工两条主线,利用进度控制子模型实现对施工状态的模拟和精益管理。以此为基础,进行挣值分析比较计划施工成本、实际施工成本和挣值曲线,获取震后建筑的施工进度与成本情况。实验结果说明,本文构建的模型可对震后建筑进度和工程成本进行精准估计,能够减少成本浪费。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三维激光扫描被广泛应用于复杂老旧建筑物的数据采集,应用BIM技术实现建筑信息模型的创建是建筑信息管理的热潮。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和BIM技术,以深圳市光明区某复杂老建筑的自来水管网扫描工作为例,运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器对复杂老建筑外围进行实景测量,提取原始数据导入Cyclone Register 360软件进行点云数据处理,并探索了通过Autodesk Recap将扫描的点云数据逆向建模,创建复杂老建筑的BIM模型。  相似文献   

5.
《地球》2016,(3)
BIM技术对推动建筑行业未来生产方式变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被称为建筑全行业的第二次革命。针对现阶段我国岩土工程勘察领域BIM的发展现状,重点论述了运用BIM的重要意义及我国工程勘察BIM的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6.
采用质量脆弱性评价方法检测地震区绿色施工建筑钢结构时,易受噪声的干扰,且检测深度较浅,未能全面检测钢结构的损坏情况。提出综合BIM结合表面图像分析的钢结构无损检测方法,使用小波分解方法对建筑钢结构的检测图像进行去噪处理,通过膨胀与腐蚀处理增强检测图像的清晰度,采用红外图像技术,依据缺陷边缘处检测图像恢复的变化率,通过旋转跟踪法依次提取缺陷边缘,构建基于BIM的地震区绿色施工建筑钢结构检测模型,全面掌控地震区绿色建筑钢结构的材料、无损检测以及管理等过程,管控建筑钢结构全寿命周期,完成建筑钢结构的无损检测。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有效检测率为100%,检测深度高达1 499 mm,且检测结果的相对误差仅有0.000 7%。  相似文献   

7.
地质体三维可视化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技术具有直观呈现地质体的三维赋存情况、实现地质体的空间计算与分析等众多功能,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可视化的基础操作平台.目前,地质BIM模型的构建主要依赖大量钻孔资料和地质测绘成果.而由这些点状信息构建的三维地质模型易出现孔间盲区,且大量钻孔费时费力、破坏三维地质体结构,难以满足精细化、快捷、无损的地质建模需求.针对此问题,本文以豫北某拟建水库大坝工程为依托,利用三维高密度电法对坝址区左岸杂填土进行探测,物探解译成果结合少量钻孔资料快速精确构建工区地质模型.在此基础上,将大坝输水洞设计参数引入模型,直观展示沿洞线地质体与输水洞的空间关系.通过该方法计算施工开挖土方量比传统地质断面法多6000 m3,系孔间盲区基岩面下降形成基岩凹槽所致.研究表明,三维高密度电法成果结合少量钻孔资料可快速实现三维地质BIM精细化建模,为工程后期预算、施工地质预报以及构筑物优化设计提供可靠地质依据,也为精细三维地质BIM建模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王雁 《地震工程学报》2019,41(1):233-238
采用传统的成本控制方法,存在质量和成本无法同时优化、成本预测精确度低,成本控制效果不佳等问题,为此,提出基于BIM的建筑重建工程施工成本控制方法。采用灰色系统理论预测建筑施工成本具体面临的问题,以各期施工成本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数据基础;结合BIM技术进行成本控制动态模型构建,在模型中引入可辨识矩阵设定成本各指标的相对重要度,进一步找寻施工成本各项指标间的关系,按其相互关系进行排序,得到子成本与总成本间的规则联系,并就规则制定控制策略,调整成本控制动态模型以实现施工成本的动态控制。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的成本预测精度始终在75%以上,成本控制结果与实际值的拟合度高达95%,相比当前方法具有更好的控制性能。  相似文献   

9.
信息化施工是工程安全控制的主要手段之一,而现场安全监测是信息化施工的前提。深层水平位移监测是施工监测的重要内容。以某工程为例,研究了深层水平位移测斜技术在既有建筑纠倾过程中的应用,探讨了测斜管埋设、测斜仪使用、数据处理过程中的若干问题,以期为相关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板块构造运动通常被认为是由俯冲带板块的拉力和洋中脊处的推力驱动的,也不时被来自下地幔热物质的上涌流所推动~([1-2])。在这个模式中,洋中脊的形态和位置与下地幔动力学机制无关,例如与提供了巨量岩浆物质,即大火成岩省的深源地幔柱无关~([2])。相比地幔柱和洋中脊,本文利用全球板块模型~([3])重建了大火成岩省最初的位置。我们发现大火成岩省常常形成于特殊的区域,即洋中脊和  相似文献   

11.
汶川地震后,根据最新的标准,灾区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需提高一级进行抗震设防,故需对原结构按新规范标准重新进行计算复核以及抗震加固.重点阐述了抗震加固设计的方法和步骤,详细介绍了复合砂浆网和增大截面法加固技术在加固地震灾区建筑中的应用以及施工中的注意事项.结合地震灾区一实际工程对抗震加固和施工技术做全面的论述,供类似工程的加固设计及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对具有传统文化的仿古建筑在不破坏其原有建筑风貌的基础上进行抗震加固,将隔震技术应用于仿古建筑。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仿古建筑隔震,建立隔震与非隔震两种有限元计算分析模型,并对加固前、后模型进行动力时程分析。通过输入不同频谱的El Centro Site波、Taft波和RH1TG055波,对比分析两种模型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加速度时程曲线。结果表明:采用隔震技术加固方案后,结构的地震响应得到明显的降低,从而显著地提高了结构的抗震能力。利用该方法加固,节约造价,施工方便,可供同类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地震安全农居工程是新时期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而启动的一项具有开创性、探索性的工作。这项工作的开展,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又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防灾利民的实际行动。许昌市主要做法有:调整成立地震安全农居工程推广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工作;建立健全农村建筑工匠防震抗震技术培训机制,培养一大批掌握农村民居抗震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新型农村建筑工匠;免费设计不同类型、不同造价、不同规格的建筑施工图纸,供群众选择使用;组织施工、监理等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对建房户现场进行指导,建房农户按图纸规范施工,保证了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14.
对户内狭窄的传统民居进行加固与改造使其满足现代商业使用,需要研究安全、适用、经济的结构加固方法以及快速的施工技术。本文介绍一种梁柱装配式连接节点,钢管内衬栓管连接方法,可拆卸楼板梁连接做法;以工程实例在户内新加装配式钢框架,植入钢筋混凝土楼板,加固承重结构部件;最终新结构满足新荷载下的使用要求,施工速度得到提升,不改变外立面墙、屋面,保留了传统建筑风貌。该技术适用于非文物古建筑、老旧建筑的修缮加固与更新改造,可以有效地延长旧建筑安全使用寿命,减少拆除重建,大量节约社会建设资源。  相似文献   

15.
超高层框架柱方案选型及钢管混凝土柱设计要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钢管混凝土柱、尤其是圆钢管混凝土柱,以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和便捷的施工,近年来在我国高层特别是超高层建筑结构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体现了显著的技术经济性能.对钢管混凝土柱与型钢混凝土柱在超高层结构设计中常见的构件选型,通过对其延性和承载力等性能的综合比较,论述了圆钢管柱用于抗震区超高层结构的特点和显著优势.文章还进一步针对抗震性能、梁柱节点、混凝土浇筑、防火喷涂等钢管柱在设计及施工的典型问题,结合当前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的最新进展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和比较.钢管柱的合理设计,须将抗震性能要求、施工质量控制、工程进度与造价等一系列因素,紧密结合工程特点,进行统筹考虑,提出了设计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谷伟  董婧蒙 《地震工程学报》2019,41(4):1086-1091
震后危险建筑倾斜度的移动测量过程较为复杂,常规测量方法会存在对称偏差。为了提高震后危险建筑倾斜度测量的准确性,设计三维测量光流恢复算法结合BIM的震后建筑倾斜度测量方法。采用BIM技术采集并整合全部建筑倾斜度信息,构建危险建筑信息模型;采用三维测量光流恢复算法获取所构建建筑信息模型内多个目标特征点,设计震后危险建筑倾斜度的三维测量模型。仿真实验说明,所提方法测量震后危险建筑三维坐标值误差率均小于0.4%,平均评估时间仅为2.5 s,说明该方法可提高建筑倾斜度评估效果。  相似文献   

17.
对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M5.6、M6.4及M5.2地震中获取的120条强震动观测记录进行处理及分析,给出获取记录的地震动参数,绘制峰值加速度等值线分布图,发现其长轴均成NW-SE方向展布。将3次地震实际PGA观测值与俞言祥~([1])、汪素云~([2])地震动衰减关系进行对比,发现实际观测值与俞言祥预测值更吻合。对比分析典型台站的加速度反应谱,发现震级愈大,长周期分量愈明显;震级愈小,幅值衰减愈快。  相似文献   

18.
地学书签     
《地球》2011,(9):47-47
什么是工程地质 工程地质是调查、研究、解决与人类活动及各类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工程地质的目的是为了查明各类工程场区的地质条件,对场区及其有关的各种地质问题进行综合评价,分析、预测在工程建筑作用下,地质条件可能出现的变化和作用,选择最优场地,并提出解决不良地质问题的工程措施,为保证工程的合理设计、顺利施工及正常使用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推广下一代抗震设计技术——隔震结构,日本建筑学会(会长为日本大学教授岸谷孝一)将与大手建筑公司和建筑设计事务所等联合建立国际性交流组织。由于隔震结构的施工应用成果不断增加,取得了超过以往抗震结构的效果,因而想与世界各国的专家联合起来,开创引进这一技术的机会。他们拟在年内建立汇集大学研究人员和民间设计技术人员的组织,着手进行信息交换和人才交流的事业。  相似文献   

20.
由于在变形和累积耗能的建筑地震受损程度评估模型,是将建筑划分为五个状态水平,未研究建筑环境性能,评估结果误差较大。因此设计基于BIM的建筑地震受损程度评估模型,采用基于BIM的建筑环境研究与评估方法,考虑建筑环境性能,基于这个思路,依据混凝土单轴Mazars损伤模型,获取三轴状态中的损伤演化方程,得到应变大于损伤阈值时损伤演化方程增量形式,构建混凝土损伤评估模型。经实验证明,所设计模型在地震峰值加速度小于0.31g时,建筑结构大致无缺,在峰值加速度是0.61g时,建筑地震受损指数超过0.8,建筑倒塌;所设计模型评估的平均误差低于0.03,平均评估时间是2.86 s,说明所设计模型能够有效评估建筑地震受损程度,且精度和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