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本文介绍科考型有缆遥控潜水器(ROV)国内外现状, 总结概括科考型ROV系统组成。以关键指标选型法为4 500 t级海洋综合科学考察船选定工作水深不小于6 000 m、液压驱动、系统功率不小于150马力、单缆吊放、中部作业甲板安装、侧舷布放回收、集成科考设备系统的第Ⅲ类B级加强型的工作级科考型ROV, 形成适用于4 500 t级海洋综合科学考察船科考型ROV选型方案, 为国内海洋综合科学考察船运行单位选配潜水器提供经验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2014年3月28日,中国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向阳红10"号在广州长洲码头正式入列国家海洋调查船队。这是中国第二艘以"向阳红10"号命名的海洋科考船。37年前交付的老"向阳红10"号是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科学考察船,1998年被改建为"远望4"号航天远洋测控船。老"向阳红10"号船曾参加中国首次南极科学考察。1984年11月19日,中国南极考察委员会派出的第一支南极考察队从上海乘"向阳红10"号出发,赴南极洲和南太平洋进行综合性科学考  相似文献   

3.
一、调查船的性能及设备“东方红”船是1965年12月28日由上海沪东造船厂建造的中国第一艘综合性海洋科 学考察船。该船设有可供94位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考察或教学实习用的实验室和住房。按全船139人计,自持力为35天,续航力为7000海里。可进行海洋水文、物理、化学、生物、气象(包括高空气象)、地质地貌、重磁和深海沉积物等方面的综合调查和科学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4.
新冠疫情冲击下, 各国经济和安全都受到极大的考验。为了保障科考人员的安全, 许多国家缩减了南极科考的行程 和人员。本研究基于国产卫星海洋一号 、海洋二号搭载的A1s 传感器, 整理了2019 年 10 月至 2021 年 5 月南极主要科考国 家的考察船 A1s 数据, 并对比考察船轨迹变化, 分析疫情前后南极科考活动的变化情况。本研究发现了考察船前往南极通道 的新特点, 分析了各南极考察大国考察热点区域的变化, 总结了南极考察热点区域受疫情影响变化, 最后对我国南极考察提 出建议。“十四五”规划中, 深空、深地、深海和极地探测被列为科技前沿领域攻关项, 本研究通过分析各极地强国疫情前 后考察船的轨迹变化, 探索我国未来的考察发展方向, 以期助力极地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3号》考察船于1984年—1986年对南沙群岛海域进行了三个航次综合性多学科的调查研究,包括海洋地质、地貌、水文、气象、生物、海水光学和化学等学科,并将曾母暗沙列为专题研究。 曾母暗沙是我国领土的南端。对它的科学考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考察过程中,应用了卫星和雷达进行定位,用各种测深仪和浅地层剖面仪探测地形、地貌、水深等。通过调查,发现曾母暗沙与原来海图标记有差异。它是伏卧于水下40—50m的珊瑚  相似文献   

6.
卓冉 《海洋世界》2011,(2):78-80
2010年11月11日,我国第27次南极考察队正式从深圳出发,前往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雪龙"号也再次收托众望,拔航起程. "雪龙"号是我国第三代极地考察船,也是中国进行极地科考的唯一一艘功能齐全的破冰船,自1994年10月首航南极以来, "雪龙"号已先后26次赴南极、4次赴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与补给运输任务.  相似文献   

7.
瓜岛捉蟹     
1992年10月,我随海洋局“向阳红5”号科学考察船赴南太平洋,执行中美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的科学考察任务。在完成了第一阶段工作之后,考察船来到了太平洋上的岛国所罗门群岛的首都霍尼亚拉,靠码头进  相似文献   

8.
《中国海洋科学考察队员在所罗门群岛的趣闻》1992年10月,我们随科学考察船“向阳红”五号赴南太平洋进行科学考察.在完成了TOGA—CO-REA紧张的第一阶段工作之后、靠岸补给。考察船停靠在所罗门群岛的首者卜一霍尼亚拉、这个由岛屿组成的岛国,位于南太...  相似文献   

9.
针对国内深海综合科学考察船现状与共享航次需求分析,结合多年从事大洋航次组织实施的经验,提出了未来深海科学考察船共享航次可操作性的作业流程,从而为未来深海科学考察船共享航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孙松  孙晓霞 《海洋与湖沼》2017,48(6):1132-1144
中国科学院海洋先导专项的主要任务是针对国家对海洋的战略需求,瞄准海洋领域国际前沿问题,建立海洋综合探测与研究体系,从海洋系统的角度研究海洋的各种现象、过程和规律、提出应对措施。海洋科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进步和装备水平的发展,能力建设是实现海洋先导专项科学目标的前提和基础。本文重点介绍海洋专项实施以来在能力建设方面的主要进展,包括近海与深远海观测网建设、深海综合探测与研究平台体系建设、海洋装备研发,以及随着能力建设水平的提高所带来的科学认知上的突破。通过科学目标与技术研发的有机结合、国家海洋战略目标与基础科学发展的有机结合、海洋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实践,海洋先导专项全面提升了我国海洋综合探测与研究的能力,为深入认知、预测、预警预报、综合管控、开发和保护海洋奠定了基础,推动我国海洋科技向纵深发展,从陆架边缘海走向广袤的深海大洋,从中国近海所面临的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到探索全球海洋运作机制与未来海洋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1.
2019-08-10—09-27,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牵头实施完成了中国第十次北极科学考察,该航次采用的考察船为"向阳红01"科学考察船,这是我国首次利用非破冰船抵达北极海域执行科考任务.本航次在中央航道区域、楚科奇海、白令海等我国传统北极考察海域,以及东白令海陆架和西北太平洋新拓展的海域,进行了包括重点海域断面调...  相似文献   

12.
“东方红”船是1965年12月28日由上海沪东造船厂建造的中国第一艘综合性海洋科学考察船。该船设有可供94位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考察或教学实习用的实验室和住房。按全船139人计,自持力为35天,续航力为7000海里。可进行海洋水文、物理、化学、生物、气象(包括高空气象)、地质地貌、重磁和深海沉积物等方面的综合调查和科学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3.
孙松 《海洋与湖沼》2017,48(6):1488-1492
"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是中国科学院海洋领域投入最大、参加人员最多的一个海洋科学先导项目,该项目使我们第一次有机会从海洋系统角度研究中国近海到西太平洋的一些海洋前沿问题。来自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和大气等不同学科的科学家们围绕共同的问题,在同一个区域、从不同方向开展协同研究。目前,海洋先导专项已在深海探索与研究、海洋能力建设、科考平台建设、技术队伍建设、科研与技术有机融合的体系建设和海洋前沿探索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为全面、综合地开展深海资源的探测与近海生态安全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海洋先导专项更多系统性、有影响力的成果将在未来不断涌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深渊着陆器技术研究及马里亚纳海沟科考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斗深渊是指海洋中深度超过6 000 m的区域,占据了海洋底部45%的深度范围,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斗深渊科学代表着当前海洋研究最新的前沿领域。面向海斗深渊科学近海底长时探测与采样应用需求,介绍了我国自主研制的7 000 m级"天涯"号、"海角"号深渊着陆器系统,针对深渊着陆器的装备特点,重点研究了生物原位观测、微生物富集与固定、生物诱捕及沉积物取样等技术。描述了深渊着陆器在马里亚纳海沟开展的试验和科考应用,验证了着陆器及采样技术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其对深渊科考的适用性,并取得了多项科考成果。  相似文献   

15.
中国第3次北极科学考察利用"雪龙"号考察船,2008年7月11日从中国上海基地码头起航,先后完成了对日本海、俄霍茨克海、白令海、楚科奇海台、加拿大海盆、门捷列夫海脊等海区的观测考察,圆满完成了所拟定的各项科考计划,历时77 d,于2008年9月25日回到上海.  相似文献   

16.
当前阶段,随着船舶仪器和调查设备自动化程度的提高,船舶信息沟通不畅、调查过程信息交互实时性不足等问题已逐渐成为影响海洋科考工作效率的关键因素。文章结合现阶段海洋科学考察和调查船舶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海洋调查数据集中控制系统框架设计方法。采用该集中控制系统,可以实时获取船舶信息以及调查设备数据,从而实现全船的船舶信息共享,并为海洋科考现场控制和数据处理提供决策依据和数据信息。  相似文献   

17.
中国第 1 9次南极考察队自 2 0 0 2年 1 1月 2 0日至 2 0 0 3年 3月 2 0日 ,乘“雪龙号”极地考察船 ,历时 1 2 0天 ,安全航行 2 3 0 0 0余海里 ,圆满完成了科学考察和基地后勤保障等各项工作任务。这次考察队任务艰巨 ,是历次执行“一船两站”任务中时间最短、现场科考任务最重的一次。共有包括生态环境研究、内陆综合考察、冰架考察、格罗夫山地形图测绘、宽频带地震观测、南大洋生物资源研究等在内的 2 7项现场实施计划。其中不少项目紧随国际南极科研主流 ,直接聚焦于全球变化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研究 ,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突出的国家显示…  相似文献   

18.
船舶概况。“雪龙”船是我国目前惟一专门从事极地考察和后勤物资补给、人员运输的极地考察破冰船,它是乌克兰赫尔松船厂于1993年建造的一艘具有B1*级(CCS规范)破冰能力的北极运输补给船。我国购进后对其进行了改装,于1994年替代“极地”号考察船承担极地考察任务,成为我国第三代极地科学考察运输船舶。该船总长167m,型宽22.6m,满载排水量21250t,满载吃水9m,配有1台主机(13200kW),最大航速17.9节,设计破冰能力能在厚度为1.1m(加20cm厚的雪)的连续海冰中以1.5节的航速航行,船上原配有能容纳2架直升机的飞行平台、直升机机库和附属配套设备。国家海洋局于1994年、1995年进行了两次初步改装,加装了部分科考实验室、实验仪器、考察人员住舱以及站、船用油舱和淡水舱。最大乘员由原来的55人增加到了128人(含40名船员),拥有200m^2的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气象等科学调查实验室,增添了部分科研设备,使“雪龙”船具有了一定的海洋科学调查能力。  相似文献   

19.
海洋科学考察船是开展海洋科学考察研究最为根本的支撑平台,其运行管理成本高、风险大,且直接关系到海洋科学考察的水平与实效。文章针对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科学考察船的运行管理,从科考船基本情况、科考船运行管理组织机构和运作机制及其与船载科学服务的协同等方面进行了初步解析,以求为我国科考船运行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海洋地质前沿》2004,20(12):31-31
2004年11月20日上午,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在山东省乳山市造船股份有限公司码头隆重举行了“业治铮”号海洋地质科学考察船(545吨位)交接下水仪式。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孟宪来、乳山市市长李洪义、副市长韩飞、业治铮院士的夫人蒯文恒一起为考察船交接下水仪式剪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