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东昆仑断裂带东段玛曲断裂古地震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东昆仑活动断裂是青藏高原东北部一条重要的NWW向边界断裂。玛曲断裂位于东昆仑断裂带的最东段。本文通过3个古地震剖面揭示出东昆仑断裂东段玛曲断裂全新世共有4次古地震事件。最新一次古地震事件为距今(1730±50)~(1802±52)a,第二次古地震的时间为距今(3736±57)~(4641±60)a;第三次为距今(8590±70)a;第四次为距今(12200±1700)a。其中第一次和第二次古地震事件的时间较为可靠,两次古地震事件之间的复发间隔为2400a左右,由此认为东昆仑断裂带东段的古震事件之间的复发间隔为2400a左右,古地震的离逝时间为距今(1730±50)~(1802±52)a。 相似文献
2.
3.
4.
东昆仑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北部一条重要的活动断裂, 构成了巴颜喀拉块体的北边界。 根据阿尼玛卿山两侧滑动速率和历史地震的差异, 将断裂带分为东西两个部分。 滑动速率由西向东递减, 近百年的历史地震产生的破裂基本覆盖了西部和东部的一部分。 随着巴颜喀拉块体周缘强震的持续发生, 作为块体北边界的东昆仑断裂带的地震空区及地震潜势研究变得更加重要。 近些年通过对东昆仑断裂带不同段的研究得到了较多的滑动速率和古地震序列数据, 为评价断裂带未来百年地震危险性提供了有利条件。 利用NB模型中的对数正态分布方法, 得到了东昆仑断裂带在未来100 a的发震概率, 研究表明, 东部(玛曲段)发震概率相对较高, 需要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5.
6.
本文就目前鲜水河断裂带古地震划分中的一些概念和确定原则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初步归纳拟出目前鲜水河带古地震事件表,对于更长时间尺度上的地震周期划分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野外调查资料的分析认为:库赛湖—玛曲断裂带东、西大滩段全新世以来具有多次强烈活动,表现为断错晚第四纪地层,断错山脊、水系、河流阶地以及冰水扇等一系列地貌现象。根据对断裂带上古地震破裂带的研究,全新世以来在该段曾发生过三次7.5级左右的古地震事件。 相似文献
8.
东昆仑断裂带中东部地震破裂分段性与走滑运动分解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卫星影像解译和野外考察测量,对东昆仑断裂带中东部托索湖段、玛沁段和玛曲段的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滑动速率以及全新世以来的古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阿尼玛卿山双挤压弯曲和西贡周断裂交汇区为这3条段落的破裂分段标志,也成为1937年托索湖7.5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终止点.通过构造地貌方法获得这3条段落自西向东晚第四纪晚期以来的平均水平滑动速率分别为(11.2±1),(9.3±2)和(4.9±1.3)mm/a;垂直滑动速率分别为(1.2±0.2),(0.7±0.1)和0.3mm/a.断裂水平滑动速率从西至东呈梯度下降,递减的滑动速率主要转换到了与东昆仑断裂相交的阿万仓断裂上.通过构造转换矢量分解获得阿万仓断裂带西支和东支构成一个滑动分解模式,断裂西南盘相对北东盘的滑动速率为4.6mm/a,滑动方向为112.1°.3条段落的活动均产生独立地表破裂,西侧托索湖段1937年发生了M7.5级地震,往东玛沁段发生了514~534calaBP和距今(1070±180)a(格萨尔王时期)的地表破裂,玛曲段地表破裂发生在1055~1524aBP,显示出段落之间与应力触发有关的地震破裂事件沿断裂带单向迁移的特征.同时利用断裂单次地震位移和古地震复发周期获得断裂的长期滑动速率,结果显示与构造地貌方法获得的滑动速率几乎一致,也显示自西向东逐渐递减的趋势.断裂滑动速率的递减与几何结构走向的弯曲以及横向断裂的相交一一对应,因此东昆仑断裂带的滑动速率梯度递减的主要原因是东昆仑断裂带东延与横向断裂相交和构造转换所致. 相似文献
9.
喀什河断裂带是我国北天山西段一条规模较大的活动断裂,第四纪以来垂直运动速率为3.8毫米/年,现今地震活动频繁。历史上曾发生过1812年尼勒克8级地震,沿断层带造成长达80公里的形变带,史前地震也很活跃,经初步研究,断裂带至少发生过两次古地震活动,大震复发周期为2000—2500年 相似文献
10.
11.
The East Kunlun fault zone is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Bayan Har block. The study of earthquake rupture behavior in the fault zone is of importa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future seismic risk in northwest Sichuan. A number of geological field investigations, typical micro topography DGPS measurements and sample dating show that the earthquake activity of the East Kunlun fault zone extends to the north boundary of Zoige basin, a segment known as the Luocha segment of Tazang fault. In the satellite image, the segment is seen clearly as gray and yellow strips. The earthquake deformation zone mainly features fault scarp, valleys on the slope, offset gullies and terraces, linear distribution of plants, waterfall, fault spring, fault sag pond, and landslide, collapse and talus associated with surface rupturing. These phenomena are distributed intermittently along the re-existing fault and form a ~50km-long inverse L-shaped deformation zone. Fault activities caused left-lateral offset of gullies and terraces, with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concentrated at 5.5m~6m, 18m~23m, 68m~75m, and 200m~220m, respectively. The recent earthquake occurred between 340±30~500±30BP. The macro epicenter is located 5km~7km northwest of Benduo village, with magnitude of MW7.3~7.4, maximum coseismic displacement of 6m,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5.5m~6m and vertical displacement 0.2m~0.5m, being in a proportion of 5∶1~10∶1. These phenomena show that the Tazang fault is the causative fault of this earthquake. The fault is a Holocene active fault and was dominated recently by left-lateral movement with a small amount of thrust component under compressive shear stress. This characteristic is similar to the movement in other segments of the East Kunlun fault zone.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pport the "continental escape" model. 相似文献
12.
INTRODUCTIONThe east Kunlun active fault is an important NWWtrending boundary fault on the northeasternmargin of the Qinghai-Xizang(Tibet)Plateau.The fault extends fromthe northside of the Qiangtangmassif in the west,runs eastward through the Kusai Lake,Dongdatan,Xidatan,Tuosuo Lake andMaqu to the north of Zoig毢(Van Der Woerd,et al.,2002;Ma Yinsheng,et al.,2005;Seismological Bureau of Qinghai Province,et al.,1999;Li Chunfeng,et al.2004).The intenseleft-lateral strike-slip move… 相似文献
13.
14.
东昆仑活动断裂带及其强震活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在简述东昆仑活动断裂带的构造背景与演化历史的基础上,重点叙述了该活动断裂带的展布,几何结构,第四纪运动和强震活动等特征,指出,这是一条具有长期演化历史,深部构造背景和第四纪乃至全新强烈活动的断裂带。因而在我国大地构造演化,尤其在青藏高原隆起形成,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它还是我国西部地区一条主要的强震活动构造带,根据现代强震活动记录和在全带新发现的多期全新世古地震及其地表破裂带,分析了大震在断裂带 相似文献
15.
东昆仑断裂带东部塔藏断裂地震地表破裂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东昆仑断裂带作为青藏高原中东部的巴颜喀拉地块北缘边界断裂带, 研究其强震破裂行为对于认识断裂带活动性及分析川西北地区未来地震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沿断裂发育的大量断错地貌勘查、 典型微地貌DGPS测量及样品年代测定, 认为东昆仑断裂带向东的强震活动性延伸至若尔盖盆地北侧, 即东昆仑断裂带东部塔藏断裂的罗叉段。 此段在卫星影像上呈清晰的灰黑色、 灰黄色线性条带, 地震形变带主要表现为断层陡坎、 坡中谷、 冲沟和阶地位错、 植物异常呈线性分布、 跌水、 断层泉、 断塞塘以及伴随地表错动而出现的滑坡、 垮塌和倒石堆。 这些破裂现象沿先存断层断续分布, 组成长约50 km的“L”形地震形变带。 断裂活动造成冲沟和阶地左行运动, 位错量主要集中在5.5~6.0 m、 18~23 m、 68~75 m和200~220 m范围。 最近地震发生在(340±30)~(500±30)BP间, 宏观震中位于本多村西北5~7 km, 震级为MW7.3左右, 同震位移最大值为6 m, 水平位错量为5.5~6.0 m, 垂直位错量一般为0.2~0.5 m, 其比例为51~101。 对地震形变带中的各种变形遗迹和地震地表破裂特征的研究表明, 塔藏断裂是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 确定了塔藏断裂为全新世活动断层, 近期断层在压剪切作用控制下以左行运动为主, 兼有少量逆冲分量, 同东昆仑断裂带其他段的活动性质相似, 认为东昆仑断裂带延伸至若尔盖盆地北侧, 研究结果支持“大陆逃逸”模型。 相似文献
16.
塔藏断裂位于东昆仑断裂带东段,长约170km,与岷山断裂带共同构成巴颜喀拉块体的东北构造边界,中部与岷江断裂、荷叶断裂、虎牙断裂的北延段交会,构成岷山隆起的地貌边界。通过卫星影像解译结合构造地貌调查,确定了断层属于全新世活动断层,并利用断层走向弯曲和活动性、阶区等标志将塔藏断裂分为三段。西段为罗叉段,总体走向NWW,西侧与玛曲断裂形成左行左阶拉分区,东侧在下黄寨村走向顺时针偏转至东北村段。中段为东北村段,总体走向NW,东侧在九寨沟口附近走向逆时针偏转至马家磨段。东段为马家磨段,总体走向NWW,西侧隔荷叶断裂、虎牙断裂的北延段与中段相接。东北村段以岷江断裂斜交点为界可分为南北两个次级段,马家磨段以阶区为界划分为扎如次段、唐寨次段、勿角次段。罗叉段和马家磨段的地震离逝时间较近,东北村段相对较远。断裂带整体呈反"S"形,自西向东滑动速率总体呈减小趋势,大部分水平变形转化为垂向的岷山隆升。结合不同段上的滑动速率,发现东昆仑断裂东段滑动速率呈梯度下降特征与东昆仑断裂带东段断层弯曲的几何特征相对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