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球》2016,(8)
正北京人头盖骨的第一批复制品;1997年,被评为世界十大科学发现之一的中华龙鸟;我国地质事业复兴的见证之一的贵州龙;约25平方米的巨型海百合化石。每一件古生物化石都有着自己的意义,它们是沧海桑田的留下的宝物,也是现在考古孜孜不倦的追求。还未孵化的恐龙蛋、刚刚孵化的恐龙胚胎、各个部位的黑龙江满洲龙的骨骼化石、带有羽毛的小型恐龙化石……中国地质博物馆里关于恐龙的化石十分多样。"贵  相似文献   

2.
本刊编辑部 《地球》2012,(11):68-71
中国地质博物馆创建于1916年,是中国最早的公立自然科学博物馆,也是北京地区建馆最早的博物馆。博物馆以矿物、岩石及古生物化石标本的典藏、科研和科普为主要内容,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自然精华,馆藏标本达20余万件,是亚洲著名的地质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有关负责人向《地球》记者介绍,从中国地质博物馆重新开馆以来,在丰富馆藏数量、提高馆藏质量以及增强科学研究整体实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馆藏在积累中丰富在馆藏方面,2004~2008年,  相似文献   

3.
正2013年一个骄阳似火的夏日,中国地质博物馆的贵宾接待室里,一位96岁高龄的老人用颤抖的手抚摸着一块刚刚从国外归来的化石标本,不时地拿出已经陪伴他多年的放大镜仔细观察。老人始终没有说话,始终神态安详,但从他那热切的目光中我们似乎已经读出这块化石与他的不解之缘。这位老人名叫胡承志,是中国地质博物馆古生物学和古人类学研究员,在他手中的这块化石是现在大名鼎鼎的胡氏贵州龙。正像这块斑斑驳驳但又  相似文献   

4.
《地球》2016,(8)
正百年地博,百年精彩。中国地质博物馆馆藏标本从建馆之初的917件,汇聚到现在的22万件,备受各界推崇和赞誉。在"百年历程——中国地质博物馆建馆100周年成就与精品展"中的"自然瑰宝"这一单元展出了部分有重大历史价值,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的矿物岩石,宝石及古生物化石标本。目前世界上有5144种矿物种,我们国家产出的公开报道的矿物种是889种,博物馆收藏的有一千二百多种,其中有四百多种生产自我们国家的。"自然瑰宝"展厅里集中呈现的中国产出的精品矿物晶体。  相似文献   

5.
岳尚华 《地球》2013,(8):107-109
正2016年,中国地质博物馆将迎来百岁生日。7月19日,以"弘扬中华文化传播科学精神"为主题的"百年地博讲坛"系列活动在北京拉开帷幕。国家古生物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贾跃明主持了首讲并致辞。首次讲座由中国古生物学和古人类学家胡承志主讲。96岁高龄的胡承志是中国地质博物馆的老研究员,从博物馆建馆伊始就在馆里工作。他还  相似文献   

6.
9大分馆一览     
《地球》2016,(8)
正如果把中国地质博物馆比作太阳,那分散在各地的分馆则是围则在太阳身边的行星,它们与中国地质博物馆一起在地质科学研究、地质标本典藏和陈列展览、地学知识宣传和普及等方面挥发着重要作用。中国地质博物馆黄果树馆黄果树奇石馆位于贵州省黄果树风景名胜区,2010年6月15日开馆,2012年成为"中国地质博物馆黄果树馆"。黄果树奇石馆占地面积40000余平方米,其中馆大楼建筑面积为5800平方米,展陈面积3800平方米,分设"远古沧桑馆""雅韵天成馆""梦幻晶花馆"。目前馆藏标本1500余件。  相似文献   

7.
正6月26日上午,"中国矿物精品2018"展览在中国地质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由中国地质博物馆联合中国观赏石协会共同主办。原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观赏石协会会长寿嘉华为展览揭幕,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贾跃明致辞,大地出版社党委副书记彭健等出席,中国地质博物馆副馆长刘树臣主持。本次展览以"奇特的矿物形态、秀特的矿物组合、独特的矿物颜色"为主题,一些国内顶级矿晶是首次在京展出。共展出49家单位及矿物晶体爱好者珍藏  相似文献   

8.
正4月25日上午,由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管理办公室、国家地质公园网络中心、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国地质科学院联合主办的"魅力地质——中国的世界地质公园"专题科普展在中国地质博物馆正式开幕。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贾跃明、副馆长刘树臣,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何庆成,延庆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处副主任纪书华,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副馆长朱英姿出席开幕式。本次展览是为践行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  相似文献   

9.
正3月1日,由北京自然博物馆和建昌县人民政府主办的"建昌化石特展"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开幕,进行为期一月的展览,这是世界最早的带羽毛恐龙首次集结北京。国土资源部原部长孙文盛,地质环境司副司长陈晓宁,国家古生物化石办公室主任、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贾跃明,中科院院士吴新智,古生物博物馆馆长孙革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了开幕式。  相似文献   

10.
韩松 《地球》2012,(11):74-75
作为国家级的地学类博物馆,近十年来,中国地质博物馆古生物学研究主要集中于古昆虫学研究、木化石和古脊椎动物学等三个研究方向,发现了中国石炭纪个体最大的昆虫化石,首次发现许多化石木科,在宁夏、甘肃、河南、山东等地的古脊椎动物研究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首先在古昆虫学研究方面,开展了石炭纪蜻蜓目和蜚蠊目昆虫化石的研究,发现了(复原后翅展可达40cm)和最早的蜚蠊化石,对有翅昆  相似文献   

11.
《地球》2015,(11)
<正>仰望星空的时候,偶尔你是否会想起那首儿歌"一闪一闪亮晶晶,漫天都是小星星……"?天空中的星星我们无法近距离欣赏,但近在眼前、像星星一样闪亮的水晶,也许可以弥补这种遗憾。10月28日,江苏省东海县东海水晶博物馆举行了"中国水晶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东海馆""捷克水晶展示馆"以及"水晶大王回归展""中国地质博物馆馆藏精品展"揭牌  相似文献   

12.
张殿刚 《地球》2011,(11):86-89
中国地质博物馆是中国成立最早、目前亚洲规模最大的国家级地质博物馆。地质博物馆1916年成立,比故宫博物院还要早9年,其产生是跟我国的地质矿产事业发展、地质科学研究相伴的。  相似文献   

13.
《地球》2016,(8)
正在人类文明史之前,地球上已经存在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这个世界与当今的生物界既有区别,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想了解这个史前世界,最好的方法就是阅读这个世界留下的特殊文字——化石。位于中国地质博物馆三层的史前生物展厅,选取生物进化过程中发生的主要重大事件为线索,介绍生物的发展历程,认识各地质时期常见的化石。向人们诉说地球46亿年来生物发生、进化和灭亡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乐新宇 《地球》2012,(7):66-67
为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强化面向公众的科学普及,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贾跃明于2012年5月12日上午在首都图书馆"首图讲坛"以"展藏大地精华揽胜自然之美"为题,开启了走进中国地质博物馆之旅。讲座伊始,为迎接第22个全国助残日,北京市残联与首都图书馆共同启  相似文献   

15.
《地球》2017,(7)
<正>6月16日上午,"世界矿物精品(2017)展览"在中国地质博物馆三层中厅开幕,此次展览由中国地质博物馆主办,美国时尚矿物公司(The Collector’s Edge Minerals Inc.)等六家单位协办。展览时间从今年6月16日持续到7月30日。一大批世界各地精美宝石矿物首次集中向社会公众亮相。《地球》记者在现场获悉,中国地质博物馆联合世界宝石矿物晶体部  相似文献   

16.
贾跃明 《地球》2012,(8):83-83
"2012北京中华玉雕精品展"与7月8日至8月2日在中国地质博物馆拉开帷幕。此活动由中国商业联合会珠宝首饰委员会玉雕艺术研究会、中国地质博物馆主办,青海昆玉实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华昌珠宝有限公司、新疆昆仑绿业集团、北京金源珠宝古玩城、北京爱家国际收藏品交流市场协办。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贾跃明在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此次活动旨在弘扬玉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7.
王丽霞  尹超 《地球》2013,(9):110-112
正一个骄阳似火的夏日,中国地质博物馆贵宾接待室,一位96岁高龄的老人用颤抖的手,抚摸一块刚刚从国外归来的化石标本。他不时拿出已陪伴自己多年的放大镜仔细观察,始终没有说话,始终神态安详。从那热切的目光中,我们已经读出这块化石与他的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8.
《地球》2017,(12)
<正>11月28日,首届"一带一路"国家科普场馆发展国际研讨会平行会议在中国地质博物馆召开。此次会议为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主办的"一带一路"国家科普场馆专题研讨会之一,主题是"新时代自然科学博物馆的使命与责任",旨在探讨自然科学博物馆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的形势与挑战、目标与任务,以及科普场馆对当地社会发展的影响。会议由中国地质博物馆副馆长刘树臣主持,来自"一带一路"国家科  相似文献   

19.
《地球》2016,(5)
正4月18日的北京,碧空如洗,春光灿烂,在中国地质博物馆东门外广场上,一场别开生面的庆祝仪式引得路人纷纷驻足——"水晶回归展"暨东海县向中国地质博物馆捐赠"江山如此多娇"水晶珍品展仪式在这里如期举行。离京近半年的"水晶王"满载着巡展成功的荣耀,回到首都北京。《地球》记者应邀参加了现场庆祝活动。  相似文献   

20.
《地球》2016,(8)
正中国地质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中国人自己建造的第一个公立自然科学博物馆。1916年7月,中国人自己培养的首批18名地质学子毕业时的"学生成绩展览会",孕育出了中国地质博物馆的雏形——地质矿产陈列馆,历经百年风雨,未有一日中断,是中国近代科学发端的见证者,中国地质事业的传承者以及中国地学科普的开创者,是中国科学史、地学史、博物馆史上的传奇。自1916年正式开馆至今,中国地质博物馆一直薪火相传、英才辈出、成就斐然。抗战年间虽几经搬迁、磨难,也先后在北京、南京和重庆建馆,始终作为独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