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合成孔矩雷达干涉测量(ISAR)是最新局长起来的一种空间大地测量技术,笔者对此已在文献2中作了初步报导。由于这一技术最近有了新的进展,所以在前文基础上继续报导。本文特别强调国外利用这一技术最近在我国西藏地区获得的成果,希望引起有关部门和学者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2.
雷达干涉测量作为遥感对地观测领域中的热点学科,受到测绘、地质、矿业、水利、国土资源、航空航天、地震等各行各业的广泛关注。为了适应科技发展对雷达干涉测量高级人才的需求,许多高校开设了或即将开设“雷达干涉测量”等相关课程。结合东北大学在“雷达干涉测量”课程教学及实践中的经验,围绕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探讨,为促进高素质雷达遥感人才培养工作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3.
4.
空间大地测量的生力军——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是新出现的卫星成像技术,可以得出地面位移场完整的密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图像,用于地震研究,、火山活动监测以及冰川和冰流运动的研究。这一技术的出现,为空间大地测量添加了一支生力军。本文介绍它原理、测量地面位移的方法以及用于地震研究的实测,并提出了开展这一新技术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王超  张红  汤益先  张波  吴樊  吴宏安 《遥感学报》2009,13(S1):226-236
首先简要回顾了合成孔径雷达(SAR)干涉测量(InSAR)的发展历程, 接着对作者所在团队十余年来在该领域所开展的研究探索作了简要介绍, 并介绍了InSAR 技术在地面高程信息获取、地震、地质灾害等方面的实际应用。最后, 文章对InSAR 技术和应用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海洋测量课程教学如何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并以“海洋水文测量”为例,探讨了如何利用智慧教育工具进行专业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教育,以供其他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借鉴。  相似文献   

7.
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如何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效融合,是工程技术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以“摄影测量学”课程思政建设为例,通过深入分析课程思政教学痛点,逐渐厘清教学思路,挖掘该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在如何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课程教学实践上作出探索。  相似文献   

8.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是新出现的卫星成像技术,可以得出地面位移场完整的密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图像,用于地震研究、火山活动监测以及冰川和冰流运动的研究。这一技术的出现,为空间大地测量添加了一支生力军。本文介绍它的原理、测量地面位移的方法以及用于地震研究的实测,并提出了开展这一新技术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儒云  王耀南  毛建旭 《测绘工程》2007,16(5):53-56,60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是近二十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空间对地观测新技术。简述InSAR干涉处理过程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并分析了其关键技术SAR图像配准和相位解缠的常用算法,并对由ERS1/2得到的两幅复杂SAR图像为实验对象,综合使用图像配准和相位解缠的经典算法对SAR图像配准生成干涉图,对干涉图相位解缠。最后简要介绍国内外InSAR技术发展方面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作为有源系统 ,合成孔径雷达(SAR)具有全天候、全天时工作能力 ,可在不同的微波频段 ,不同极化状态下得到地面目标的高分辨率图像 ,广泛地应用于地形测绘、地质勘探、防灾减灾 ,农林生产和海洋研究等各个领域。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 (InSAR)是利用合成孔径雷达的相位信息 ,提取地表的三维信息和高程变化信息的一项技术。它能获取高精度的地形信息 ,同时还可以监测地球陆地表面和冰雪表面的微小变化 ,监测的时间间隔从几天到几年 ,可以获得全球高精度的 (毫米级 )、高可靠性(全天时、全天候 )地表变化的信息。由于其可以直接从空中测…  相似文献   

11.
自ERS-1发射以来,由于其具有全天修工作等优点,使合成孔径雷达(SAR)干涉测量的应用成为遥感乃至地学界研究的热点。本详细论述和分析了INSAR的几何特性和干涉测量原理,并着重介绍了其在生成数字地面模型和监测的层变化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是利用合成孔径雷达(SAR)两次观测中的相位差与空间距离差之间的关系,提取地表三维信息和形变信息的一项技术。利用欧空局存档雷达数据,通过常规D-InSAR、PS-InSAR和SBAS技术,实现对哈尔滨城市历史和现今地面沉降情况调查,为城市形变灾害预测提供详实可靠的观测数据,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地面沉降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3.
欧空局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差分测量与相关特性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评述了利用欧洲空间局ERS-1卫星进行的干涉合成孔径雷害差分测量(D-IN-SAR)试验。该技术能控测到厘米甚至毫米级的高程变化,简述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影像之间的相关性,它可充当地表分类与变化探测的度量标准。  相似文献   

14.
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举措。以实践性较强的“土木工程测量”课程为例,分析其开设课程思政的优劣势,从教师队伍建设、课程思政目标、学生获得感三方面探讨了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把握的原则,构建了以“专业思政”为引领的课程教学体系。结合课程特点,发掘该课程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以“水准测量原理”这一小节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为例探讨了专业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的融合,以期为“土木工程测量”课程思政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由于GPS与InSAR间具有很好的互补性,使得二者的数据融合能够在时间域和空间域提高地面沉降监测的能力,现已成为国内外地面沉降监测技术的研究重点.概述InSAR技术监测地面沉降的应用现状和InSAR/GPS数据融合的研究现状,分析InSAR/GPS数据融合在矿区地表形变监测中应用的可行性以及主要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6.
地理信息科学(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课程改革创新实践,对进一步提升课程资源质量、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水平应用型课程体系和培养GIS复合型人才有重要意义。“GIS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本文首先介绍了该门课程思政建设总体设计情况;然后从挖掘思政资源、完善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探索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和方法路径以及将课程建设目标融入教学过程5个方面,介绍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情况;随后,分别针对点数据、面数据和连续数据3种类型,设计了5个相关空间分析方法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最后,总结了本课程的评价与成效、特色与创新。  相似文献   

17.
李震  周建民  田帮森  郭明 《遥感学报》2009,13(S1):283-289
简要指出极化和干涉SAR 的基本特征后, 分别介绍了国内外近年来极化和干涉SAR, 以及极化干涉SAR 的研究进展。对处理和应用极化SAR 信息的方法和进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重点对极化分解方法、极化分类和相干最优技术进行了介绍, 探讨了其发展的方向。对几种主要新的干涉SAR 应用技术方法, 包括最小二乘(LS)方法、永久散射体(PS)方法、小基线子集(SBAS)方法、相干目标(CT)方法和人工角反射器干涉测量(CR)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和分析, 指出了其各自的特点。最后, 对综合极化和干涉特点的极化干涉SAR的应用研究状况, 包括植被参数、建筑物高度、冰川变化等几个重要的应用研究方向进行了介绍, 并讨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相似文献   

18.
极化SAR干涉测量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小英  洪峻 《遥感学报》2002,6(6):475-480
极化SAR干涉测量将极化测量技术和干涉测量技术巧妙地结合,能够提高干涉测量精度,尤其是在植被覆盖的情况下,不仅能够测量地表地形,而且使得估计植被高度成为可能。因此,近几年来国际上对极化SAR干涉测量技术的研究越来越重视,极化SAR干涉测量已成为SAR应用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模拟技术深入研究极化SAR干涉测量理论和方法,并提出了一种新的极化SAR干涉测量改进算法,模拟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进一步提高测量精度。  相似文献   

19.
专业课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环节的思政教育也是构建高等学校全覆盖课程思政体系的必要支撑。以《测量学》课程实践教学为例,分析了实践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的意义,并以集中实习为例,从内容重构、教学设计和思政效果评价等方面阐述了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结果表明,在实践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能明显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和价值塑造能力,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20.
简要介绍现代测量数据处理理论的发展概况及其在数据处理中的应用,结合教学实践,在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考核等诸多方面探讨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途径。教学实践表明,课程建设激发了研究生学习积极性、自主性,使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在理论功底、科研能力、科技写作和知识面的扩展等诸多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改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