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2.
西部生态建设中的山地灾害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乔建平 《山地学报》2000,18(5):399-399
1 山地灾害是生态破坏的重要因素之一  受特殊地形、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因素的影响 ,西部地区是我国主要山地灾害分布区域。西南地区的云、贵、川、藏、重庆市 ,西北地区的新、甘、青、陕都有危害程度不同的山地灾害分布。据不完全统计 ,西部地区因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每年造成 60 0余人伤亡 ,约占全国的 70 % (据罗元华 ,《中国减灾》 ,4( 2 ) )。直接经济损失达 2 0亿元以上 (据罗绍武 ,《中国减灾》 ,3( 1 ) )。仅长江上游 1 0 0km2 的范围内就分布灾害型崩塌、滑坡 1 0万余处 ,泥石流沟 1 0万条以上。其中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的…  相似文献   

3.
西部大开发与西部城市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4.
5.
沙漠化灾害遥感信息提取技术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周龙 《中国沙漠》1993,13(4):14-19
论述了沙漠化灾害遥感信息增强、特征提取、信息分类等技术方法,建立了沙漠化灾害信息数据库,利用不同的数据接口可与地理信息系统(PC ARC/INFO)相连接,实现与各种专题要素的复合、匹配和更新,进行沙漠化灾害动态监测与评价。  相似文献   

6.
西藏日喀则地区土地沙漠化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日喀则地区是西藏自治区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沙漠化土地总面积332.89万hm2,沙漠化对区内农、牧业生产、交通运输及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的危害,初步估计全区由此而造成的直接损失,折合人民币约5亿元以上。区域沙物质除来自周围山地外,冰川后退形成冰碛屑物质及冰川运动产生的大量沙物质,是沙漠化土地在河流上游宽谷地区得以广泛分布的重要物质基础。论文从自然和人为沙漠化过程方面进行了成因及趋势的分析。同时,提出了控制人口增长,建立完整的防护体系,改变生产方式,防止农田土壤风蚀,将减轻冬春草场载畜压力作为防治草场沙漠化的重点及多能互补等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7.
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的资源观问题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该文指出我国西部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资源是西部大开发的核心。应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不总是对立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知识经济在我国初见端倪,21世纪初自然资源仍然是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基础,阐明新老资源观是连续的,并不是对立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9.
10.
11.
中国西部沙漠化的分布、动态及其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48,自引:22,他引:26  
中国西部是土地沙漠化面积最大,发展最快,危害最为严重的区域。土地沙漠化是西部大开发所面临的影响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也是西部生态环境建设首要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对全国沙漠化普查与监测数据的分析,重点论述中国西部沙漠化的分布和动态,及其对西部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为西部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和规划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刍议我国的荒漠化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2,自引:11,他引:12  
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与地区之一,荒漠化是危及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从我国荒漠化的基本状况与特点;荒漠化的发生、发展对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危害;荒漠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与分析,提出了近期我国开展荒漠化防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是: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荒漠化防治指导思想;尽快开展全国性大规模荒漠化防治工程建设;制定和实行优惠政策,推动荒漠化防治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示范建设,提高防治荒漠化的速度与成效。  相似文献   

13.
中国沙漠化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69,自引:30,他引:69  
王涛  赵哈林  肖洪浪 《中国沙漠》1999,19(4):299-311
沙漠化研究伴随着中国沙漠科学的建立与发展经历了几十年艰苦奋斗的历程,为国民经济建设和沙漠科学体系的形成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近40 a来中国在有关沙漠化的基础研究、动态监测与评价、植被演替、景观生态学、植物逆境生理学、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水土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整治模式和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未来中国沙漠化研究的重点领域是:风沙物理与沙漠环境、恢复生态学、水土资源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沙漠化逆转及其整治模式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中国沙漠化过程中人文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沙漠化过程中的人文作用研究是沙漠化的重要研究领域,是沙漠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在人文因素在沙漠化过程中的作用、人文活动对沙漠化的作用机理、历史上沙漠化与人文活动关系、沙漠化中的人文作用定量分析研究、人文活动的驱动因子取得了重大进展,沙漠化治理的技术、模式、策略等方面研究也取得了重要成果。本文试图对沙漠化中人文作用研究做简要综述,并展望未来沙漠化人文作用研究。认为未来沙漠化人文作用研究要以人的行为作为研究的主题,结合多个学科综合研究,把更多研究方法应用到这项研究中,同时拓展沙漠化人文作用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15.
我国沙漠化研究的若干问题——2.沙漠化的研究内容   总被引:31,自引:19,他引:31  
王涛 《中国沙漠》2003,23(5):477-482
我国开展沙漠化的研究与防治已有半个世纪,但沙漠化土地一直在加速扩展,目前仍然处于"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严峻态势,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未能在认识沙漠化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上,建立比较完善的沙漠化科学的基本理论体系来指导防治实践。沙漠化过程研究与防治实践中许多科学问题的解决,是需要以沙漠化科学为主的多学科交叉与综合集成的研究。作者就我国沙漠化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开展讨论,认为沙漠化研究应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在时间序列上,将沙漠化环境背景的形成演化、沙漠化与沙尘暴的现代过程及其在全球变化格局下的发展趋势的研究系统化,以揭示沙漠化的形成与演变;在空间结构上,将沙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退化过程与区外乃至全球的大气环流格局视为统一的环境动力系统进行研究,以揭示沙漠化与沙尘暴的空间分异及其对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通过定量认识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影响下研究沙漠化的演变规律及其调控的理论依据和技术途径,为沙漠化防治提供科学基础。据此,提出沙漠化的主要研究内容为:沙漠化过程的自然与人文背景研究、沙漠化(沙尘暴)动力学过程及其调控、沙漠化的生物学过程与植被恢复重建机理和沙漠化综合防治战略与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33,自引:24,他引:33  
国家973项目“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研究”(G2000048700)恢复了过去2 ka来我国北方沙漠化过程、演变、格局和驱动机制;揭示了土壤风蚀和沙尘起动的物理机制,确定了土壤风蚀容忍量、定量评价体系,风沙电场形成机理、分布规律和影响;确定了主要沙尘源区、沙尘暴移动规律和形成机制,建立了沙尘暴监测、预报预警方法和系统;研究了土壤碳、氮衰减规律及其对沙区植被的影响,揭示了沙漠化过程中植物的受损过程、适应对策和植被恢复机理,阐明了我国近50 a沙漠化的过程、成因、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定量给出沙漠化空间变化态势,提出了重点地区防治沙漠化、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和对策。为国家防沙治沙和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发展和完善了中国沙漠与沙漠化科学。  相似文献   

17.
我国沙漠与沙漠化科学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8,他引:2  
王涛 《中国沙漠》2008,28(1):1-7
50多年来,中国的沙漠与沙漠化科学从无到有,在填补研究领域空白,并以其创新性和系统性的理论进展, 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实践成果,极大地推动了学科发展的同时,又为北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取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内的一大批科研成果和150亿元以上的直接经济效益。已形成了以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林业局有关研究所为主体的国家级沙漠和沙漠化研究机构,汇集了一批优秀的沙漠和沙漠化科学家,创建了我国比较完整的沙漠和沙漠化科学及其研究体系,在风沙物理与沙漠环境、沙漠形成演变与全球变化、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沙区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沙漠化遥感与信息系统综合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并在全国主要沙漠和沙漠化地区设有一批长期野外试验站(点),已为国家在有关沙漠开发利用和沙漠化防治方面的决策提供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和理论依据,得到了我国政府、地方人民、科学界乃至全社会的普遍认可。通过对已有沙漠与沙漠化研究和防治实践的回顾与总结,就我国沙漠与沙漠化科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任务做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  相似文献   

18.
中国沙漠化地区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9,自引:8,他引:9  
杨秀春  朱晓华  严平 《中国沙漠》2003,23(6):691-696
文中在概述中国沙漠化地区丰富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对中国沙漠化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进行了探讨。认为:为了实现中国沙漠化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将中国沙漠化地区旅游发展的形式定位在生态旅游,进而对沙漠化地区开展生态旅游的策略进行了探讨,最后还提出了若干有利于中国沙漠化地区生态旅游开展的生态学、经济学与伦理学的理念。  相似文献   

19.
我国沙漠化研究的若干问题--1.沙漠化的概念及其内涵   总被引:62,自引:33,他引:62  
王涛  朱震达 《中国沙漠》2003,23(3):209-214
荒漠化就是土地退化,主要由沙漠化、水土流失和盐渍化3个部分组成,其中沙漠化是中国北方广大地区主要的土地退化形式。在简要回顾了国际国内对沙漠化概念研究和认识的基础上,根据20多年来在中国北方土地退化区域的研究与实践,作者认为:沙漠化是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人地关系不相协调所造成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并在时间、空间、成因、景观、发展趋势和造成的结果等内涵方面给予了概括性的描述;同时,从形成演变的时空差别、成因、过程和防治利用的不同等方面将原生沙漠、戈壁与沙漠化土地区分开来,认为沙漠的形成演变主要受控于气候变化,而人类既是沙漠化的导致者,也是沙漠化的受害者,更是沙漠化的防治者。所以,沙漠化的研究应主要侧重在人地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宋彭生 《盐湖研究》2000,8(4):70-74
西部的资源赋存并不丰富。对全国经济发展有巨大意义的关键性资源并不多 ,由资源特性和经济发展的趋势决定了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资源的依赖降低 ,对于西部长期以资源开发为重点的发展模式所造成的多种疾患 ,以及目前国内外资源环境形势 ,提出西部注重开发技术、知识资源 ,培育特色产业 ,大力发展旅游业和建立国家资源安全战略的西部开发资源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