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光裸星虫体腔液中卵子发生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究光裸星虫卵子发生的细胞学特点,利用电镜技术观察了光裸星虫体腔液中卵子发生过程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1)光裸星虫体腔液中存在游离的卵原细胞和卵母细胞,卵母细胞的发育分为卵黄形成前期、卵黄形成初期、卵黄旺盛合成期和成熟期4个阶段。(2)卵原细胞的细胞器少,核质比大。卵黄形成前期,卵母细胞的细胞器有所增加,大量核仁外排物进入胞质中;出现卵黄膜和胶质膜,卵黄膜遍布微孔。卵黄形成初期卵母细胞核有较多突起,细胞器大量增加,出现分散分布的卵黄粒。卵黄旺盛合成期卵母细胞迅速增大,卵黄大量积累。成熟期卵母细胞核膜突起回缩,胶质膜易于脱落。(3)卵黄分为2种。Ⅰ型卵黄电子密度高,不发生融合,为内源性卵黄;II型卵黄中等电子密度,可融合为无定形卵黄块,为外源性卵黄。(4)成熟卵母细胞卵黄膜为三层,外层为颗粒层,表面具有粒状突;中层初始为均质结构,不断增厚并纤维化;内层致密,厚度不均。胶质膜电子密度极低。(5)卵子外有滤泡细胞,其核质比很大,细胞器少,在卵母细胞成熟期发生凋亡。文章还探讨了胶质膜、卵黄膜、滤泡细胞的功能,以及细胞器在卵黄形成中的作用。研究结果积累了光裸星虫卵子发生细胞学资料,为光裸星虫生殖调控与人工繁育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糙海参卵子发生及卵黄发生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扫描与透射电镜观察了糙海参(Holothuria scabra)卵子发生及卵黄发生的过程。结果表明,糙海参卵子属于均黄卵,其卵子发生经历卵原细胞、卵黄发生前卵母细胞、卵黄发生期卵母细胞3个阶段。其中,卵黄发生期卵母细胞分别包括卵黄发生早期、中期、后期卵母细胞3个阶段。卵原细胞核大且呈椭圆形,胞质中只分布少量的线粒体;卵黄发生前卵母细胞内有一个空泡状的生发泡(卵核);卵黄发生早期,细胞器种类丰富,数量多;卵黄发生中期,卵黄合成旺盛,是内源性卵黄大量形成的阶段,多种细胞器活跃参与形成卵黄;卵黄发生后期,细胞体积最大,细胞核明显,且位于胞质中间或者靠近动物极突。高尔基体、线粒体及核糖体是形成内源性卵黄最主要的细胞器。卵质膜通过胞饮作用参与外源性卵黄的形成。本结果可为糙海参繁殖生物学和人工繁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长毛对虾卵子发生的研究——Ⅰ.卵子发生过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叙述了长毛对虾卵子发生的过程及发生过程中卵细胞内部构造的变化。根据细胞的大小、核仁的形态、卵黄粒的有无、粘液泡的出现及卵母细胞与滤泡细胞的关系,长毛对虾的卵子发生可以划分为卵原细胞、卵黄发生前的和卵黄发生的卵母细胞三个时期。 卵原细胞直径约20μm,核大而圆,核仁较为疏松,一至数个;细胞质空虚透明,呈嗜酸性。卵黄发生前的卵母细胞大小在20—40μm之间;核仁数量多,紧贴核内膜围成一圈;细胞质细密,细胞器发达,数量丰富,表现强的嗜碱性,靠近核外膜的细胞质部分出现核仁外排物。卵黄发生的卵母细胞直径约40—300μm;细胞质形成并积累一定数量的卵黄粒,皮质部分出现粘液泡,卵母细胞外围有一层滤泡细胞。本文还讨论了卵子发生与性腺成熟的关系,卵子发生各期细胞的变化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鲎卵子发生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洪水根  汪德耀 《海洋学报》1988,10(5):596-601
本文利用光学显微镜术和电子显微镜术研究中国鲎的卵子发生,中国鲎的卵子发生分为卵原细胞、早期卵母细胞、卵黄发生前的和卵黄发生的卵母细胞四个阶段,卵原细胞由生殖上皮发育而来,通过有丝分裂增加细胞数目;细胞质呈嗜酸性,细胞器不发达;核仁呈均匀致密的结构,早期卵母细胞在生殖上皮发育,细胞质呈弱嗜碱性,细胞器也不甚发达;在早期卵母细胞的开始阶段,核发生减数分裂前的变化。卵黄发生前的卵母细胞依靠柄细胞悬浮于卵巢小管;卵母细胞为基膜所覆盖,细胞器很发达;核仁出现空泡,形成状核仁,染色质呈分枝网妆,卵黄膜的出现是卵母细胞进入卵黄发生的卵母细胞的显著标志;质膜出现微吞饮活动;细胞质形成和积累大量的卵黄粒.在卵黄支生中,四种细胞组分:高尔基液泡、线粒体、平滑内质网膜囊和微吞饮泡可能参与卵黄粒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鲎的卵黄发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利用光学显微术和电镜显微术研究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 Leach)的卵黄发生,概述了中国鲎的卵子发生并探讨卵黄粒形成的途径。中国鲎的卵子发生可划分为卵原细胞、早期卵母细胞、卵黄发生前的和卵黄发生的卵母细胞4个阶段。卵黄粒是在卵黄发生的卵母细胞中出现。5种细胞组分为:线粒体、平滑内质网膜囊、高尔基液泡、多泡小体和微吞饮泡参与了卵黄粒的形成。本文还讨论了卵黄粒的形成与细胞器的代谢之间的关系,比较了中国鲎与美洲鲎之间卵黄发生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黄海太平洋鲱受精前后卵膜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使用透射电镜,细胞化学和扫描电镜等方法,在亚微水平上对黄海太平洋鲱鱼(ClupeapalasiCvv,&Vol.)卵黄膜和受精膜的结构以及皮层小泡在卵黄膜转化为受精膜过程中的作用,受精卵新质膜的形成及其细胞化学变化等进行了研究。观察到,太平洋鲱鱼卵黄膜由5层组成,皮层小泡参与了受精膜的形成,在卵黄膜转化为受精膜的过程中,5层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形态和糖蛋白及PAS阳性物质的变化。另外发现太平洋鲱有3种皮层小泡存在。在皮层反应中,第一种皮层小泡在受精后3min内迅速破裂,未受精卵尚含有PTA染色的小颗粒从小泡中泌出,其界膜形成了质膜的一部份。受精后,此质膜与皮层小泡形成的质膜相同排列构成卵子新的质膜。另外,还发现第一小泡顶部,与卵子质膜相接触的卵子表面有富含糖蛋白的泡状结构。卵子质膜表面糖蛋白及PAS阳性物质,随时间推延而不断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7.
中国龙虾卵子发生及卵巢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组织学方法研究了中国龙虾(Panulirus stimpsoni)的卵子发生、卵巢结构和发育.根据卵细胞的大小、形状、核仁的形态及数目、卵黄颗粒的积累情况、卵母细胞与滤泡细胞的关系等,可将卵子的发生分为卵原细胞、卵黄发生前卵母细胞、卵黄发生卵母细胞和成熟卵母细胞等四个时期;卵巢壁由结缔组织外膜和内生殖上皮构成,生殖上皮分化产生卵原细胞和滤泡细胞;卵巢的结构单位是卵母细胞发育区.根据卵巢的体积、颜色和主体卵细胞的类型等,可将中国龙虾的卵巢发育分为形成期、发育期、将成熟期、成熟期和恢复期共五期.  相似文献   

8.
透射电镜下比较研究了海水浸泡前、后太平洋牡蛎卵子 (Crassostrea,gigas Thunberg)的超微结构。太平洋牡蛎卵子为均黄卵 ,由卵黄膜、质膜、卵质与卵核 4部分组成。卵质内除含有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之外 ,还含有多种来源的卵黄颗粒 ,但缺乏皮层颗粒。海水浸泡前 ,内质网含量少 ,线粒体丰富 ,集中分布在核膜附近 ,卵核 (生发泡 )未破裂 ;海水浸泡后 ,胞质含有十分丰富的粗面内质网 ,线粒体分散分布 ,生发泡破裂 ,卵子处于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 ,核仁存在 ,核仁组织中心与粗面内质网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9.
锯缘青蟹皮层反应与受精膜形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锯缘青蟹成熟卵子排出时具有两层卵黄膜,卵子排出后形成壳膜,与卵子附着有关。成熟卵子具有两种皮层颗粒,精子入卵后,皮层反应开始,两种皮层颗粒相继胞吐。首先由致密颗粒胞吐,形成一层很薄的膜性结构,接着环形颗粒大量胞吐,其内含物融合,并与外面薄层融合为受精膜。卵子质膜由于皮层颗粒胞吐作用形成镶嵌膜。  相似文献   

10.
吴宝铃  钱培元 《海洋学报》1987,9(2):223-226
本文在亚微结构水平上介绍了多毛类小头虫Capitella Capitata(Fabricius)卵子发生的形态学,包括卵母细胞和滤泡细胞中内质网、线粒体和高氏体的变化,胞内腔隙和细胞表面陷窝的形成以及卵黄的自体和异体合成等。此外本文还就卵母细胞和滤泡细胞线粒体、内质网及高氏体参与卵黄合成和卵黄前体物质运输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泥蚶初级卵母细胞发育及卵黄发生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了泥蚶(Tegillarca granosa)初级卵母细胞发育期间各细胞器的特征及卵黄粒的形成过程.结果显示:泥蚶初级卵母细胞的发育过程可以分为卵黄合成前期、卵黄合成期及卵黄合成后期三个时期.在卵黄发生过程中,线粒体、高尔基体、粗面内质网、微吞饮泡等都参与了卵黄粒的形成,且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是形成卵黄粒的主要胞器.卵黄发生的原料以外源性合成为主,外源性营养物质主要来自消化腺.  相似文献   

12.
缢蛏卵母细胞卵黄发生过程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于1985年9-10月,从厦门沿海滩涂采回缢蛏雌性亲贝,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卵母细胞卵黄发生过程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多数卵黄球首先是通过聚集方式形成的。游离于胞质中的絮状物质和小泡先聚集而成致密无膜的小团,随后逐渐增大,并与不同来源的颗粒或民融,了母形成具膜的、圆形的卵黄球。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及微蚕噬作用形成的颗粒等均以不同的程度参于卵黄发生。来源于内质网和环孔瓣状体的光面小泡可转化形成脂  相似文献   

13.
长毛对虾卵子发生的研究Ⅱ.卵黄发生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洪水根 《海洋与湖沼》1992,23(3):280-284
自1985—1988年,每年4,5月间取厦门海区捕捞的长毛对虾雌虾卵巢为材料,应用光镜和电镜技术并结合细胞化学方法,研究长毛对虾的卵黄发生。结果表明,卵黄粒在卵黄发生的卵母细胞核外围的卵质中最早出现;卵黄粒的形成有多种途径,最先参与卵黄粒形成的细胞器是线粒体;随后高尔基液泡、内质网膜囊、溶酶体及核糖体等细胞组分参与了卵黄粒的形成。还讨论了滤泡细胞与卵黄蛋白来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结合日本新糠虾雌性生殖系统的解剖特征和组织结构特点,首次对日本新糠虾卵巢发育及卵子发生进行分期,并对各期卵巢发育时间及卵巢长与体长间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日本新糠虾雌性生殖系统由卵巢和输卵管组成。卵巢呈“H”形,分左右两叶,两叶间有呈近三角形横桥连接,横桥内侧为生殖上皮。卵巢实质不分叶,卵细胞由横桥向两侧卵巢迁出并逐渐发育变大。卵子的发生经历5个阶段,分别为卵原细胞、卵黄合成前期卵母细胞、内源性卵黄合成期卵母细胞、外源性卵黄合成期卵母细胞和成熟期。滤泡细胞随着卵细胞的迁移而迁移,卵细胞发育后期出现滤泡细胞与卵母细胞相融合现象。卵巢发育分为5个时期,分别为未分化期(以卵原细胞为主,约为孵化后的18d)、小生长期(以内源性卵黄合成期卵细胞为主,约为孵化后的22d)、大生长期(以外源性卵黄合成期卵细胞为主,约为孵化后的25d)、成熟期(以成熟卵细胞为主,约为孵化后的28d)和退化期(为排卵后卵巢,约为孵化后的32d)。退化期卵巢中未见有结缔组织增生,而实质中存在着大量早期卵细胞,滤泡细胞呈多层分布于卵细胞周围。输卵管自卵巢末端生出,开口于第6胸肢基部内侧腹甲上,随卵巢发育,管腔渐增大。日本新糠虾卵巢长与体长间有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UltrastructuralstudyofoogenesisinXiamenamphioxus¥FangYongqiangandQiXiang(ReceivedApril10,1993;acceptedJuly9,1993)Abstract:─—U...  相似文献   

16.
Pasiphaea multidentata is a deep‐water caridean shrimp fished in the Mediterranean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commercially exploited red‐shrimp Aristeus antennatus. A previous study describes seasonality in the reproductive pattern of P. multidentata using external morphological parametres. This study assesses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in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sex ratio, ovary cycle and gametogenesis of P. multidentata from three different fishing grounds in the Blanes canyon and adjacent margin (North‐western Mediterranean) over an annual cycle. The oogenetic pattern of this species is typical of a caridean shrimp. There is a pool of previtellogenic oocytes at all times that develop from the periphery of the gonad towards the centre during maturation. Previtellogenic oocytes grow to approximately 200 μm before undergoing vitellogenesis. The vitellogenic oocytes are surrounded by a monolayer of accessory cells. The maximum size observed for a mature oocyte was 1420 μm. The oocyte‐size distribution confirmed the seasonal reproductive pattern of this species; in winter, the ovaries contained mainly previtellogenic oocytes, some of which start maturing in spring, resulting in a slightly bimodal distribution. In summer, the vitellogenic oocytes reach approximately 1000 μm and in late autumn the ovaries are fully mature and ready to spawn.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reproductive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patterns of P. multidentata among the three sites, suggesting that the population’s distribution is not affected by the geomorphology of the area, in particular the presence of the canyon. The populations are dominated by females at all sites and all seasons, with the arrival of juveniles in spring. The seasonal variations in the reproduction and recruitment of P. multidentata and the lack of spatial segregation within the population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the species’ known biology, the effects of canyons in energy supply to the deep‐sea floor and the relationships of this species with the red‐shrimp A. antennatus.  相似文献   

17.
长毛对虾精子形成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于1993-1994年在厦门海区采集长毛对虾雄性成虾,取其精巢,输精管和精荚,采用JEM-100CXⅡ透射电镜观察长毛对虾精子形成过程的超微结构,并根据顶体形成过程中超微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期。结果表明:长毛对虾精子形成过程分为早期精子细胞,中期精子细胞,晚期精子细胞及成熟精子四个时期。在早期精子细胞阶段,细胞质中含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其周围分布着许多大小不一的囊泡,囊泡融合前顶体囊,囊内合成前顶体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