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2007-2008年对荒漠地区红柳大芸人工接种试验研究,为红柳大芸人工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措施。在不同起源红柳林中,使用不同质量的大芸种子,采用不同接种深度和距离、不同接种方法、不同接种时间、不同的土壤、不同的定植模式、不同接种穴数等进行人工接种成功率对比试验。采用株行距1m×3m或1m×1m×3m的宽窄行造林模式、3月中旬至5月中旬用后期接种法接种、用纯度〉70%大芸种子、接种深度和水平距离为60cm和40cm成功率最高。  相似文献   

2.
2008年和田地区冬季林果业冻害成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根据林果业冻害情况、冻害特点及冻害地理分布,分析了2008年和田地区冬季林果业冻害形成的原因。显示2008年冬季林果业冻害是低温、连阴降雪、冰冻天气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低温天气是造成林果业冻害的主要因素。提出了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3.
利用和田地区4个代表站1961~2000年的气温资料,对和田地区近40a来的气温变化作了分析。得出近40年来和田地区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春季气温和于田县的年平均气温却呈下降趋势。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增温十分明显,1999年是近40a来和田地区最暖的一年。  相似文献   

4.
江西省多气象要素的柑橘冻害指标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近年来柑橘越冬期冻害的发生及灾害程度不单纯由低温决定及雨雪冰冻、干旱等与低温并发常使柑橘耐冻性降低、出现冻害加重,该文利用气温、降水及其持续时间等构建了一组多气象要素的柑橘冻害指标,包括单站冻害指数和区域冻害指数,并结合单一气象要素的柑橘冻害指标,利用江西省1959—2009年柑橘冻害实况对其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多气象要素的单站冻害指数计算结果中,典型年份的单站冻害等级及典型县站的逐年冻害等级均与实况基本吻合,相对于单一气象要素冻害指标,该指数能够更好地反映冻害程度以及冻害空间分布特征;逐年的江西省区域冻害等级与实况的吻合率约为90%;以1992年为例的典型冻害年份中,江西省内分区的区域冻害等级与实况的吻合率约为80%。因此,该指标可应用于江西省柑橘种植区的越冬期冻害监测、评估及气候适宜性研究,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阿克苏地区枣树冻害类型及主要气象因子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阿克苏地区红枣不同时期低温冻害的情况,确定了红枣冻害的3种类型。在阿克苏地区10个气象站的冬季逐日气象资料和近年来枣树冻害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气象因子对枣树冻害的不同影响。结果显示,阿克苏地区枣树冻害分布具有区域差异性,地区东部的枣树冻害严重、频次更高。枣树冻害主要与短时间的剧烈降温、低温长时间维持、高湿环境以及稳定积雪等气象因子关系密切,低温强度和低温持续时间是冻害发生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河上游垦区枣树冻害调查及预防对策浅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2006-2008年对塔里木河上游垦区枣树冻害观测调查和预防实践总结,与当地气候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找出枣树冻害形成的因素。通过连续3a对枣树冻害的跟踪观测调查,探求原因。垦区枣树出现冻害的主要原因是受气候、土壤、田间管理、品种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根据枣树冻害形成的不同原因寻求出相应的预防栽培技术及受冻害后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7.
利用1971—2017年浙江丽水各县(市、区)枇杷开花、幼果期逐日最低气温观测资料,根据枇杷冻害等级划分指标,采用趋势分析法分析丽水枇杷开花、幼果期低温冻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利用Mann-Kendall检验分析低温冻害的变化趋势和突变转折。结果表明:丽水枇杷开花、幼果期每年发生低温冻害日数分别为5.3 d和7.7 d;开花期12月下旬发生冻害日数最多,幼果期1月上旬发生冻害日数最多,且都以轻度冻害为主。枇杷开花、幼果期低温冻害日数由东南向东北递增,青田县发生低温冻害的几率最低(冻害日数分别为每年0.6 d和2.7 d),缙云县发生的几率最高(冻害日数每年分别为8.5 d和13.6 d)。枇杷开花、幼果期低温冻害的长期变化趋势表现为显著减少,且极端最低气温明显上升,即丽水枇杷开花、幼果期发生低温冻害的几率减小。枇杷开花、幼果期低温冻害减少发生突变点分别在1989年和1986年前后,且在21世纪初减少趋势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巴旦杏越冬冻害气象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温冻害是危害新疆林果业持续健康高效发展的三大灾害之一,通过对越冬期间果树冻害历史灾情资料的调查及最低气温数据库的建立,研究冻害的发生时间、界限温度以及冻害发生年各项气象因子的变化特征,阐明果树越冬冻害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可根据冬季平均气温、最低气温、降温天气及低温持续时间等确定该区巴旦杏越冬期发生冻害的气象指标.研究结果可为有效防范低温冻害提供理论依据,为林果业生产服务.  相似文献   

9.
宜君春季核桃低温冻害分析及预防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宜君国家一般气象站1981—2011年气温观测资料和2005—2010年生态观测资料分析了宜君县核桃春季低温冻害规律和成因,结果表明:①宜君县春季核桃低温冻害日总体呈增多趋势,年均低温冻害日1.7d,低温冻害风险较大,中等强度及以上的低温冻害的风险比较大;4月各旬均有低温冻害发生,5—15日为低温冻害的高发时段;低温冻害过程中,降温强度最大的时段一般出现在夜间之凌晨,日极端最低气温多出现在03—07时。②宜君核桃春季低温冻害不仅与气温≤0o C持续时间有关,还与极端最低气温相关。气温≤0o C的时间≥36h,极端最低气温≤-4 o C,会发生严重冻害;气温≤0o C时间在13~35h之间,极端最低气温-2.0~-4.0 o C就会发生中度冻害;气温≤0o C时间≤12h,极端最低气温≥-2.0 o C会发生轻度冻害。③可通过加强核桃低温冻害的监测预报预警,适时采取浇水、熏烟、喷洒等措施以及改良品种等减少宜君春季核桃低温冻害的危害。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重庆市晚熟柑橘冻害的发生不仅与低温强度及其持续时间有关,同时与立地条件有较大相关。针对此情况,基于冻害个例,应用信息扩散理论,建立了冻害临界温度、低温持续时间和坡度三要素构成的晚熟柑橘冻害指标。检验结果表明:利用该指标对冻害程度的评价等级与实际情形较为吻合,相较于目前采用较多的以最低温度判断冻害等级更符合重庆实际情况。该指标可应用于重庆市晚熟柑橘在越冬期的冻害监测和评估等工作,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國之物候     
物候之觀察,我國起源甚早,詩豳風七月之"春日載陽,有嗚倉庚"及"四月秀葽,五月嗚蜩"等(1),皆物候紀述之最古者。夏小正、禮记、呂氏春秋、淮南子、易緯及逸周書諸書,更詳記物候(2),分節氣之早遲,以為耕作之準則。歐西之物候學,早在希臘時代已略具端倪,自十八世紀而降,且成為研究之科學(3)。顧我國古籍中所載者,已曆時數千年,古今氣候有異,南北地域亦殊,自未可實用於今日之全國,唯有施行普遍觀察,探求物候之變遷,庶可從事新月令之制定也。近年物候之調查,自民國国廿三年起卽由中央農業實驗所各地農情報告員觀測记載,選定之物類,植物凡廿一類,動物有九種,觀測之標準植物為發芽、葉盛、始花、盛花、果熟及落葉;動物則為始見、初嗚及絕見。民國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三月之紀錄,業經盧鋈君撰有"物候初步報告"一文(4),本篇乃赓续盧君之作,将逐年各地所記  相似文献   

12.
Summary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European LAPP-project (Land Arctic Physical Processes) and as part of the Danish Research Council’s Polar Programme, studies on water- and surface energy balance in NE Greenland were conducted in 1996 and 1997. Eddy correlation measurements of water vapour and sensible heat fluxes above the three dominant vegetation types: fen, willow snowbed, and heath were conducted for the entire growing season. This was supplemented by measurements of evaporation from snow covered areas and from a small pond. The evapotranspiration was found to be relatively high with the maximum from the fen (≈86 mm per season). For the two other vegetation types the evapotranspiration was less, for heath 61 mm per season, while willow snowbed had evaporation rates on intermediate level. By use of the Penman-Monteith equation it was possible to estimate the altitude dependence of the evapotranspiration and calculate the annual evaporation for the whole area to 80 mm per year. By applying a bucket model the evaporation was found to be in accordance with changes in soil moisture as monitored with TDR. The observed surface water balance was compared to river discharge, which shows a glacio-nival regime with an early spring flow (June), determined by the snow melt in the main valley and an July–August maximum determined by melt on higher plateau areas. When balancing the individual hydrological components an annual deficit of 180 mm was observed, but it was found that this deficit could be reduced by correcting for aerodynamic and altitude effects on the precipitation. Finally some of the possible consequences of a global warming is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the water and energy balance in the high-arctic ecosystem. Received November 1, 1999 Revised May 15, 2000  相似文献   

13.
The results of studying biological aerosols (pollen spectra) in precipitation registered in the south of Western Siberia in the winter of 2014/15 are presented. Pollen grains of birch (Betula sp.), willow (Salix sp.), pine (Pinus sp.), and poplar (Populus sp.) were identified in the three of 28 analyzed precipitation samples.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synoptic conditions during precipitation, back trajectories of air masses calculated with the HYSPLIT model as well as the analysis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snow cover dynamics and the area of distribution of the identified taxa were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allowed determining the Euro-Scandinavian region as the main source of pollen grains inflow with precipitation to the south of Western Siberia in March 2015.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15—2019年辽宁省发布的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和1605个自动站的分钟级降水资料,统计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和短时大暴雨年际变化和时空分布,分析暴雨红色预警信号的高分布区、易发时段。结果表明:2015—2017年辽宁省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发布站数逐年递增,最大值出现在2017年,发布站数为147个;2015—2018年预警信号准确率提升,提前时间略减少,最低值为2018年,提前时间为19 min;2019年比2018年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发布站数减少59个,提前时间增加29 min;暴雨红色预警信号的空间分布为东南部地区多、中部地区少;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多在夜间发布;在辽宁省发布的50%以上的暴雨红色预警信号中,降水量达到预警发布标准的时间滞后于最大雨强出现时间90 min,最大雨强出现时间为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发布的重要指标。为了达到防灾减灾的服务效果,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时,应充分考虑最大雨强出现时间、发布时机、短时大暴雨高发区及地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福建沿海赤潮灾害气象预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福建沿海2001~2008年赤潮灾害资料以及相应时期的气象数据,寻找与赤潮灾害发生密切相关的气象因子,分析赤潮灾害发生期间的地面及不同高度的天气形势,并探讨南方涛动指数与赤潮灾害发生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根据前期气温、风、云及海况进行福建沿海赤潮灾害气象预报。研究结果表明,福建沿海的风、气温、湿度、日照和气压等气象因子与赤潮的发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但不同海区影响赤潮发生的主要气象因子不尽相同,低层850 hPa和地面形势能较好地反映福建沿海赤潮发生的天气背景,南方涛动指数与第2年赤潮发生日数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二者相关系数为-0.745。  相似文献   

16.
石振水  卫长秋 《山西气象》2001,(3):18-19,22
红富士苹果果面光洁度是其商品品质的重要指标。本文通过对翼城县近5年气象资料与红富士苹果果面光洁度的对比分析,找出了影响红富士果面光洁度的关键因子是年内降水量的分布与红富士苹果各物侯期的需水是否相吻合,从而提出了提高红富士果面光洁度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辽河三角洲主要植被类型土壤水盐含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不同植被类型,探讨辽河三角洲土壤的水盐状况,研究土壤全盐与土壤含水量及土壤pH值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辽河三角洲植被类型不同,土壤盐分、土壤含水量及土壤pH值明显不同。不同土层裸滩土壤全盐量均较高,小叶杨最低。翅碱蓬、紫花苜蓿、芦苇和柽柳作为盐生植被,对土壤含盐量影响较大。不同土层小叶杨土壤含水量均较低。裸滩、翅碱蓬及芦苇受潮汐影响较大,土壤含水量差异较大。调查区土壤pH值偏碱性,变化范围为7.30—8.97。土壤全盐、土壤含水量及土壤pH值之间总体呈显著相关,可见土壤含水量和pH值是显著影响土壤全盐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陇南山区小麦红蜘蛛发生气象条件及预测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甘肃省陇南山区1992~2005年小麦红蜘蛛发生情况和气象资料对比分析得出:危害陇南山区麦类的红蜘蛛主要有麦圆红蜘蛛和麦长腿红蜘蛛,其危害期由南向北主要发生在2~4月,每年发生面积约66 666.7 hm2,造成小麦减产10%左右。小麦红蜘蛛发生程度与上年9月至当年3月的逐月气温呈正相关,与该时段降水量呈显著的反相关;而与4~8月的逐月气温呈负相关,与该时段降水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基于卫星产品和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dex,RSEI)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指数(Biodiversity Maintenance Function Index,BMI),对2000~2019年大雪山生态红线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进行评价,并分析了红线区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19年红线区生态环境状况总体呈变好趋势,RSEI一般及以上等级所占的面积比例达90%。红线区内生态环境状况区域差异明显,北部和中部生态环境较好,东南部生态环境较差。(2)2000~2019年红线区生物多样性功能持续改善,BMI一般及以上等级所占的面积比例达84.912%。红线区内BMI一般及以上等级主要位于北部、中部和西部部分地区,差和较差等级主要分布于东南部地区。(3)1990年以来,大雪山红线区显著增暖,降水充足,日照略增,风速略减。暖湿气候条件有利于红线区生态的恢复,使生态环境状况和生态功能趋于好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