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对于陆地植物吸收磷酸盐的研究已有不少报道。Willy Lin(1979)报道了玉米根对钾和磷酸盐的吸收情况。pedro Bravo—F(1981)研究了在不同温度和不同浓度下,玉米根吸收磷酸盐和钾的情况。D.J.Lathwell(1967)研究了温度对离体玉米根吸收正磷酸盐的影响。藻类吸收磷的研究也有人作了不少工作。W.Herbertsenft(1981)  相似文献   

2.
于1995年3月--1996年1月,通过实验室模拟培养,研究了中肋骨条菏和新月菱形藻对磷酸盐和硝酸盐的吸收速率,以及温度、光照等环境因素对新月菱形藻吸收磷酸盐的影响。结果表明,用Michaelis-Menton方程处理,求得中肋骨条藻和新月菱形藻吸收磷酸盐的半饱和常数分别为0.61μmol/L和0.48μmol/L,吸收硝酸半饱和常数分别为7.8μmol/L和6.0μmol/L,新月菱形藻对磷酸盐  相似文献   

3.
环境因子对海洋浮游植物吸收磷酸盐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培养条件下,介质中PO4-P浓度、砷酸盐浓度、温度及光照强度对海洋浮游植物吸收磷酸盐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磷介质中,随PO1-P浓度的升高,浮游植物对磷酸盐的吸收速率增大;砷酸盐只在短期内抑制浮游植物对磷酸盐的吸收;温度升高也使吸收速率增大;光照强度对吸收速率的影响因种类而异。  相似文献   

4.
厦门港浮游植物对磷酸盐吸收速率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用无载体32P同位素示踪测定海水中浮游植物和细菌吸收磷酸盐速率的方法,对厦门港浮游植物和细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厦门港海水中吸收磷酸盐的主体是浮游植物(几乎占100%),平均吸收速率为4.28×10-5μmol/(L·s),并且存在着晚秋<冬<初春的季节变化,培养实验的结果表明吸收速率的季节变化主要是由于种类更替和温度效应所致。  相似文献   

5.
海水中的磷以三种形式存在:颗粒磷(POP)(生命有机体内的磷和有机碎屑的磷)、溶解有机磷(DOP)和溶解无机磷(DIP)。浮游植物不仅可以吸收溶解无机磷,一些种类还可以吸收溶解有机磷[1];不同粒径的浮游植物对磷酸盐的吸收能力也有所不同,单位叶绿素a的浮游植物对磷酸盐的吸收速率:0.2~3μm浮游植物的吸收速率最大,3~20μm浮游植物的居中,20~200μm浮游植物的最小[2]。磷进入浮游植物以后,又因浮游动物的摄食沿着两条不同的途径向更高的营养级传递。  相似文献   

6.
于 1 994年 5月— 1 995年 6月在实验室进行了不同磷酸盐浓度、pH条件下的悬浮物吸附解吸模拟实验 ,对黄河口磷酸盐的缓冲机制进行了探讨。黄河口悬浮物对磷酸盐的吸附量 (解吸量 )随磷酸盐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减小 ) ,零平衡时磷酸盐浓度 (EPC0 )值在 0 .4— 1 .3μmol/dm3之间 ,且随温度的升高和悬浮物粒度的增大而略有减小。黄河口悬浮物的线性吸附系数 (K)在 0 .0 3— 0 .40dm3/g之间 ,且随温度的升高呈线性关系增加 ,随悬浮物粒度的减小呈指数形式增加。盐度对EPC0 和K基本没有影响。在pH对黄河口悬浮物吸附和解吸磷酸盐的影响实验中 ,首次发现在pH约为 7.7— 9.3范围内存在“稳定pH范围” ,在此范围内悬浮物对磷酸盐的吸附量和解吸量不随水体pH值发生变化。此范围的大小和位置随实验条件不同而略有变化 ,稳定pH范围随温度的上升有所减小且左移 (pH减小方向 ) ,随着悬浮物粒度的增大稳定pH范围有所增大且右移。  相似文献   

7.
于1994年5月-1995年6月在实验室进行了不同磷到盐浓度、pH条件下的悬浮物吸附解吸模拟实验,对黄河口磷酸盐的缓冲机制进行了探讨。黄河口悬浮物对磷酸盐的吸附量(解吸量)随磷酸盐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减小),零平衡时磷酸盐浓度(EPC0)值在0.4-1.3αmol/dm^3之间,且随温度的升高和悬浮物粒度的增大而略有减小。黄河口悬浮物的线性吸附系数(K)在0.03-0.40dm^3/g之间,且随温度  相似文献   

8.
研究与探讨了胶州湾李村河河口区3个采样点表层沉积物中磷酸盐释放行为及盐度、温度、波浪强度、悬浮物浓度对磷酸盐释放动力学过程的影响。认为磷酸盐释放的动力学过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①0~1h快速释放阶段;②1~8h缓慢释放阶段;③8h之后的平衡阶段。盐度升高可以促进磷酸盐释放,当盐度从0升高到10时,磷酸盐释放量增幅最大,说明磷酸盐释放对水相盐度的突变有较强的敏感性。温度升高有利于磷酸盐释放,在低温(<10℃)和高温(>20℃)条件下磷酸盐释放的过程有明显差异;温度较低时快速释放速率与缓慢释放速率相当,而温度较高时快速释放速率是缓慢释放速率的10倍。波浪强度对磷酸盐释放过程的影响与温度类似,当沉积物处于充分悬浮状态时,磷酸盐释放量会有大幅度提高;当悬浮物浓度降低时,快速释放速率与缓慢释放速率都有大幅度提高,释放总量也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9.
基于全球变暖的背景,研究了温度对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tricornutum)、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closteriumf.minutissima)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生长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温度对海洋硅藻生长过程中吸收或释放一氧化氮(NO)的影响。培养温度分别为20℃和25℃。结果显示,温度升高,中肋骨条藻的比生长速率降低(P0.05),而对三角褐指藻和小新月菱形藻的生长没有明显影响。不同种类硅藻对高温的适应能力不同,且在不同生长阶段对NO呈现不同的吸收或释放规律。与20℃培养条件相比,25℃条件下三角褐指藻对NO的净吸收速率在指数生长期、生长平台期和衰亡期分别升高了40.2%、98.2%和16.0%;小新月菱形藻对NO的净吸收速率在生长的平台期升高了5.7倍;中肋骨条藻对NO的净释放速率在生长的平台期升高幅度最大,为11.5倍。结果表明全球变暖对不同种类的硅藻代谢NO的促进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0.
磷酸盐现场自动分析仪化学工艺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结合营养盐现场自动分析仪的研制,研究了磷酸盐分析所南各种试剂的用量及其作用,重点研究了低浓度磷酸盐的浓度与吸光值之间的关系以及温度对完全反应时间的影响,给出了0.006~0.120mg/L范围内PO4-P浓度与吸光值的线性函数关系和较合适的完全反应温度,并且提出了现场自动分析仪的两点定标方法。  相似文献   

11.
聚生角毛藻、小球藻对砷和磷的分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藻类培养实验,表明福建九龙江河口藻类优势种聚生角毛藻(Chaetoceros socialis Lauders)和广盐种小球藻(chlorella sp.)对砷酸盐和磷酸盐具有分辨能力。用~(14)C和~(32)P示踪方法测得不同浓度砷(5—40μg/L)对这两种藻类的光合作用和吸收磷的速率均不产生影响。即使在磷几乎耗尽的情况下,该浓度范围砷对两种藻既不产生毒性效应,也不能代替磷酸盐维持藻细胞的生命活动。  相似文献   

12.
为阐明条斑紫菜对NH_4-N的吸收特点,作者在第一部分工作中重点讨论了紫菜在不同浓度NH_4-N培养液中吸收速率的变化情况及通气的作用。本文主要研究温度对吸收的影响并对不同浓度和不同温度下的吸收速率作了比较。一、材料与方法第一部分工作用完整的小紫菜作材料,由于其生长季节短,选材较困难,因此改用紫菜圆片做材料。选用同一人工养殖区的生长期藻体,从叶片中部用直径为1.45cm的打洞  相似文献   

13.
胶州湾东部磷的形态及分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报道了胶州湾东部自1990年11月-1991年8月4个季节各种磷的含量及分布情况;总磷年平均含量为3.26μmol/dm^3;颗粒磷是主要形态,占总磷的52%,溶解态无机磷占24%;秋季各种磷含量最高,是矿化再生的主要季节,春,冬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吸收磷酸盐,浓度下降。夏季磷受物理混合过程所控制。  相似文献   

14.
稀土(REY)是一组有效示踪物质源区和地质过程的元素,本研究利用X荧光光谱法(XRF)和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仪(ICP-MS)分析了马尔库斯-威克海山和中太平洋海山富钴结壳的主要元素和稀土元素,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比了磷酸盐化及未磷酸盐化富钴结壳的稀土特征。结果显示:磷(P)含量低的结壳具有相对低的稀土总量(∑REY),北美页岩标准化后显示铈(Ce)正异常和钇(Y)负异常;磷酸盐化后的结壳具有相对高的∑REY,并表现出Ce正异常和显著Y正异常。磷酸盐化结壳中应存在"富稀土磷酸盐"组分,特别是对Y具有重要贡献。将磷酸盐化结壳视为磷酸盐组分和结壳组分的混合,模拟结果显示富稀土磷酸盐组分具有海山磷块岩的稀土配分模式,但是其∑REY达到普通磷块岩的10倍或以上。考虑到海洋中富钙沉积物丰富,大量PO_4~(3-)不同程度地交代碳酸盐等钙质物质,容易形成贫稀土磷酸盐。而伴随结壳缓慢的成矿过程,部分磷酸盐的形成未受到碳酸盐的影响,容易形成富稀土磷酸盐。  相似文献   

15.
SDS变性剂对杂色鲍碱性磷酸酶的活力与构象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十二烷基磺酸钠(SDS)为变性剂,研究其对杂色鲍碱性磷酸酶(ALP)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酶的剩余活力随着SDS浓度增高而下降,但当下降到67%时,随着SDS浓度增高,酶活力几乎不再发生明显变化.这说明杂色鲍ALP对SDS具有高度的耐受性.研究SDS对杂色鲍ALP的pH稳定性的影响,发现该酶的pH稳定性区域由5.9-10.0区域漂移到7.6~10.6区域,显示酶的pH稳定性往碱性区域偏移.进一步以荧光和紫外光谱为监测手段,研究杂色鲍ALP经SDS微扰后的分子构象变化情况.其结果表明随着SDS浓度增高,荧光发射强度逐渐发生变化,但发射峰未发生明显变化;紫外吸收强度发生变化,但吸收峰也未发生明显变化.这说明该酶活性中心对SDS变性剂并不敏感.这在以往文献中未见过报道.  相似文献   

16.
鲻鱼胚胎和卵黄囊期仔鱼的发育与营养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区又君  李加儿 《海洋学报》1997,19(3):102-110
在不同温度下,鲻鱼胚胎和卵黄囊期仔鱼的发育、生长和营养吸收具有如下特点:(1)温度能影响胚胎发育时间和初孵仔鱼及其卵黄囊的大小;(2)初孵仔鱼生长迅速,24h以后缓慢生长;(3)卵黄囊依照先卵黄球、后油球的顺序被吸收,吸收速度为先快后慢:(4)仔鱼在卵黄球完全吸收时初次摄食,开始摄食时间较长,饥饿的仔鱼在开口后呈负生长;(5)仔鱼的营养可概括为内源性营养-混合营养-外源性营养阶段;(6)温度对卵黄囊期仔鱼生长速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器官分化速度、卵黄囊吸收速度和开口摄食时间不同.  相似文献   

17.
黄金龙  周燕 《台湾海峡》1992,11(2):146-154
本工作测定了有效离子强度I_=0.5277mol/L和25℃下碳酸在若干人工海水介质中的表现离解常数,计算了碳酸根和碳酸氢根与钾、钠、镁、钙的缔合常数,讨论了包括氯离子缔合和未考虑氯离子缔合的海水化学模型,还通过试验证实了钾与碳酸根、碳酸氢根的缔合是不可忽视的,其缔合常数与钠的缔合常数相近,从而扩展了Pytkowic和Hawley(1974)的碳酸根-碳酸氢根离子对的海水化学模型。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不同的Cd2+浓度与磷酸盐浓度交互作用对小球藻(Chlorella sp.)和微绿球藻(Nannochloris oculata)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三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Cd2+浓度、磷酸盐浓度、胁迫时间及三者的交互作用对小球藻和微绿球藻的叶绿素荧光特性、叶绿素相对含量以及细胞密度均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分别在室内培养箱、海滨室外跑道池和不同自然海区,通过一次性和半连续添加营养、以及检测海区水质和藻体生长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氮浓度、温度和氮磷比条件下,长心卡帕藻氮吸收速率的变化和氮吸收速率随时间变化,以及栽培该藻的环境生态贡献。小型实验、中试放大和海区规模栽培结果表明:(1)在10—50μmol/L范围内,该藻吸收氮速率随氮浓度增加而增大;(2)当氮浓度一定时,氮磷比在1—50范围内对该藻吸收氮速率没有产生显著影响(P>0.05);(3)温度对该藻吸收氮速率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温度在28℃时氮的吸收速率最高;(4)尽管一次性添加营养实验中长心卡帕藻吸收氮速率随时间变化表现出先快后慢的趋势,但是进一步的半连续添加营养实验证实,导致吸收速率下降系底物氮浓度限制,而不是藻本身吸收能力下降,结果还显示卡帕藻具有连续吸收同化无机氮能力;在自然光温度变化和不受底物浓度限制条件下,该藻藻体去除无机氮效率最大维持在0.3μmol/(gFW·h);(5)海南陵水黎安海湾水质数据显示,栽培该藻去除海水富营养化和净化水质作用显著,其去除海水富营养化的年贡献为33t氮素。  相似文献   

20.
根据1985年10月至1986年8月对大亚湾进行的环境调查,本文报道海水中溶解的碳水化合物(DCHO)的调查结果,讨论了该海区DCHO的分布特征及季节性变化。对DCHO和叶绿素a、磷酸盐、溶解氧、颗粒有机碳、温度以及盐度之间进行了相关分析,综合探讨了影响D-CHO含量变化的因素。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在大亚湾水体中DCHO的浓度调节方面起着主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