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热带地转适应运动的动力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巢纪平 《气象学报》2000,58(1):1-10
文中讨论了热带斜压大气地转适应过程中的若干动力学约束关系,在不考虑行星位势涡度梯度的前提下给出了三维重力惯性波的频散方程、位势涡度时间不变式。在这基础上指出由于Taylor-Proudman定理成立,运动将趋于水平化。同时指出,在热带纬圈半地转平衡更易出现。地转适应后的运动,一般是水平无辐散的,虽然垂直运动趋于零,但物理场随高度仍然有变化,即是层结的。  相似文献   

2.
作者的目的是分析地形对由于热力差异所引起的局地锋生现象和地转适应过程的影响.为此,分别用零位涡流和均匀位涡流来近似代替实际大气,并借助位涡、绝对动量、位温的守恒关系,就地形对适应锋生和适应过程中能量转换等问题进行了简单讨论。初始位温扰动的水平分布及其相对于地形的位置对适应锋生有重要影响。当初始热力扰动主要位于地形迎风坡山脚时,地形不利于锋面形成,这时要形成锋面不连续,初始位温梯度的水平变化必须非常显著;当初始热力扰动主要位于山顶附近时,地形促进流体运动的辐合,有利于锋面不连续的形成,这时即使初始位温梯度的水平变化不是很大,也可能会形成锋面;当初始热力扰动主要位于背风坡时,地形是否有利于锋面不连续的形成取决于流体的层结情况,如果流体的基本层结很弱,地形促进锋面不连续的形成,反之,地形不利于锋面不连续的形成,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在这两种情况下,地形引起的下沉增温效应的强弱是不同的。另外,地形对地转适应过程中动能和位能之间的能量转换率也有影响,与没有地形的情况相比,当初始热力差异显著区位于迎风坡时,能量转换率减小,当不平衡场位于背风坡时,能量转换率增加,原因是在迎风坡流体要克服重力作功,在背风坡重力对流体作正功。  相似文献   

3.
热带大气和海洋的半地转适应和发展运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巢纪平 《气象学报》2000,58(3):257-264
半地转适应和半地转发展是热带大气和海洋运动的两种基本形态,它们在时间上是可分的,反映了不同的物理过程。当初始扰动作用于大气或海洋时,首先将激发出重力惯性波,当重力惯性波频散后,建立起半地转的平衡状态,此后运动进入到以Rossby波(长波或短波)、Kelvin波和混合波中的Rossby短波为主导的发展状态。文中研究的纬圈半地转适应和发展运动,是Gill长波近似模式的理论基础。同时研究了经圈半地转适应和发展运动,实际上这相当于短波近似模式,它可以应用到研究海洋经圈边界附近的一类问题。  相似文献   

4.
热带大气半地转适应理论的尺度分析和物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式适  孙峰 《大气科学》2000,24(1):26-40
对热带大气行星尺度运动所做的尺度分析和物理分析表明:热带大气 的行星尺度运动在y方向容易实现气压梯度力与Coriolis力的平衡,它称为纬圈的 半地转运动。半地转平衡的建立过程,也就是半地转适应过程相对是很短暂的,它不需 要考虑f=β0y随y的变化,因而主要依靠惯性重力波为频散;而半地转平 衡建立后的演变过程相对是很缓慢的,它主要受Kelvin波和Rossby波控制。  相似文献   

5.
利用一维线性浅水模式从一个比较普遍的角度对地转适应过程中能量转换的特点进行分析。中首先考虑了两类不同的初始不平衡流的适应问题。一个是Gill所采用的质量不平衡模型,即初始场是静止的,只有水面扰动;另一个是Rossby中所考虑的动量不平衡模型,其初始不平衡流中只有风场的扰动,对这两个模型的适应过程而言,一个显的 特点就是能量转换率始终不会大于1/2或小于0,即适应过程中有位(动)能的释放和向动(位)能的转换,但释放出的能量最多只有其中的一半可以保留在最后的平衡场中。另外,本对任意初始不平衡流适应过程中的能量学特征也进行了分析,指出对于偏差场(相对于一定基本态)的动能和位能而言,上述能量转换关系依然成立。  相似文献   

6.
平流层球面大气地转适应过程和惯性重力波的激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荣辉  陈金中 《大气科学》2002,26(3):289-306
观测表明,在1979年2月平流层爆发性增温期间由于准定常行星波的上传,平流层存在着强烈非地转运动,从而导致很强的散度场和很强的大振幅重力波活动.作者用Hough函数构造一个线性正压全球谱模式,以1979年2月22日平流层爆发性增温期间10hPa上的实际地转偏差作为初始扰动来模拟平流层在爆发性增温时非地转扰动的地转适应过程,并从散度场的变化来讨论平流层爆发性增温时重力波的激发和传播.模拟结果表明:由于在平流层爆发增温时,伴随着大范围的非地转运动的产生,气压场将很快与流场相互调整(此过程以气压场向流场调整为主),经过2~4 h气压场与流场达到地转关系,并且在适应过程中散度场产生剧烈变化,这说明在适应过程中所激发的惯性重力波的活动是很剧烈的.  相似文献   

7.
8.
一次三峡大暴雨的地转螺旋度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吴宝俊  于永安 《气象科学》1996,16(2):142-150
本文引入了地转螺旋度概念,并将其用于一次大暴雨的分析,结果发现;在地转螺旋度垂直剖面图上,在雨区上空300hPa附近有一个负的极小值中心,在500hPa有一个正的极大值中心,该分布形成原因可用图6解释。  相似文献   

9.
南半球环状模事件的准地转调整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峰  李建平 《大气科学》2012,36(4):755-768
本文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南半球环状模(SAM)事件生命过程中的准地转调整过程.由于SAM沿纬圈的水平尺度远远大于临界尺度罗斯贝变形半径,因此要求纬向风场在地转调整过程向气压场适应以达到地转平衡.研究结果表明,在纬向平均环流中,异常Ferrel环流强度的变化超前于SAM强度变化约2/16位相,异常Ferrel环流能够通过超前的整层大气质量的经向输运,改变中高纬度的质量分布装状况,导致中、高纬度地区间的位势高度梯度异常变化,而中、高纬度地区间的位势高度梯度异常发生变化就意味着SAM强度和位相发生变化;而当SAM强度和位相发生改变后,即中、高纬度地区南北方向上的位势高度梯度发生变化后,可破坏中纬度地区纬向风场与位势高度场之间的地转平衡,产生地转偏差;地转偏差产生后,又可驱动经向散度风场,造成Ferrel环流异常的变化,由此形成一个自我内部循环调整过程.  相似文献   

10.
论大气运动的多时态特征——适应、发展和准定常演变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叶笃正  巢纪平 《大气科学》1998,22(4):385-398
对中国气象学家在地转适应和运动多时态特征方面的研究作了概要性总结。其中主要介绍在风、压场的地转适应以及适应过程完成后,尚可区别出以Rossby波频散为特征的发展过程,和以平流过程为特征的准定常演变过程。文中指出,运动的多时态特征是由于动力系统中存在多种物理过程造成,因此在小尺度、中尺度以及热带大尺度运动中都存在适应、发展和准定常演变过程。文中进而指出,这种多时态特征也存在于海气耦合的气候系统中,以及更复杂的气候系统中,也即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1.
赵晨阳  徐国强 《大气科学》2020,44(2):297-314
尺度适应(scale-aware)的物理过程是现代数值预报发展的一种趋势,本文针对GRAPES_Meso(Global/Regional Assimilation and Prediction Enhanced System)模式没有考虑物理过程尺度适应的现状,首先在KFeta(Kain-Fritsch Eta)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中引进了尺度适应过程,对该方案的对流时间尺度、格点垂直速度以及夹卷率进行了基于尺度适应参数化的改进。为研究尺度适应KFeta方案与原KFeta方案对不同分辨率模式模拟结果的影响,选取了一次华南飑线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和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3 km、5 km、10 km、20 km水平分辨率的GRAPES_Meso模式中,尺度适应KFeta方案相比原方案,对降水强度及落区分布的模拟有一定的正效果,随着模式水平分辨率提高,次网格降水减少、格点降水增多、对流层中低层夹卷略有增强,对原来存在的对流层高层及低层偏冷的偏差有一定的改进,对流活跃区域的上升气流强度、云中水凝物含量更符合真实的天气系统演变。综合来看,改进后的方案更适用于高分辨率数值预报模式,该研究结果可以为尺度适应对流参数化方案的应用及数值模式强降水预报性能的优化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一种适用于中国夏季暴雨系统诊断的非地转Q矢量ω方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中国夏季暴雨系统的有关特点,导出一种适用于低层(850 h Pa 附近)单层ω诊断的非地转ω方程,它有别于迄今各种以“平衡方程”约束的非地转 ω方程。其中还适当地隐含非绝热作用,也包含了低层摩擦强迫。整个强迫场仍可写成一种简洁直观的矢量( Q)散度形式,以便应用于一般气象台业务分析预报中。  相似文献   

13.
徐银梓 《大气科学》1991,15(2):110-119
本文利用地转动量近似,并假设气压场为定常的圆形涡旋和初始风场不满足四力平衡(气压梯度力、科里奥利力、湍流粘性力和半地转惯性力)的条件下,求解了正压边界层中风场向气压场调整的初边值问题,得到了一些初步结论。本工作为利用四力平衡下的风速分布来诊断预报边界层风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垂直变量配置对静力适应过程的影响,本文从描写静力适应过程的方程组出发,分别在将所有变量置于整层上的非跳点N网格;将垂直速度和温度放置在整层,水平速度、气压和密度等变量放置在半层的Charney Phillips跳点网格(CP网格);将水平速度、气压和温度放置在整层,将垂直速度和密度放置在半层的Lorenz跳点网格(L网格);将密度变量放置在整层的Charney Phillips跳点网格(CP_N网格);将密度放置在整层的Lorenz跳点网格(L_N网格)上进行离散,垂直格距分1 km、0.5 km、0.2 km和0.01 km,研究了在这5种网格上产生的频率和垂直群速的相对误差。结果表明:(1)L_N网格和CP网格是完全等效的两种网格。(2)不论垂直格距为多少,CP网格和L网格的误差都是最小,N网格次之,CP_N网格的误差最大。(3)随着垂直格距的减少,在这几种网格上产生的误差都在减小。对于CP网格、L网格和N网格,在水平长波和垂直短波处产生的误差较大。而CP_N网格对水平波长变化不敏感,垂直波长越短,误差越大。(4)当垂直格距为0.01 km时,这几种网格都对水平波长的变化不敏感了,仅对垂直波长敏感。(5)CP网格、L_N网格和L网格在描写静力适应过程和斜压地转适应过程都是误差最小的垂直变量配置方案,因此在非静力完全可压缩深层大气数值预报模式中应优先选择这3种方案。  相似文献   

15.
16.
一次西南静止锋的准地转锋生函数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洋  俞佚名 《高原气象》1995,14(3):365-372
本文采用准地转锋生函数及Q矢量散度对1990年3月23日06时至26日00时发生在贵州省的静止锋进行了诊断分析。当北部冷空气加强时,引起静止锋锋生,并且向南移动。在850hPa上,准地转上升运动在静止锋周期呈东北-西南向的带状分布,准地转上升运动的极大值区在位置上与降水中心对应较好,并且能反映其强度变化。  相似文献   

17.
一次连续暴雨的非地转湿Q矢量分解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运成 《气象科技》2011,39(6):796-802
利用实测暴雨资料,运用改进的非地转湿Q矢量对青藏高原东侧2005年7月18日至19日的一次连续暴雨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结果表明:700 hPa Q矢量散度场不仅将暴雨区反映出来了,而且散度辐合中心与降水中心对应。进一步把改进的非地转湿Q矢量分解为平行于等位温线和垂直于等位温线两部分,分析表明:准地转的大尺度系统与非地转非绝热的中小尺度系统在不同高度起着不同程度的作用,二者相叠加,形成暴雨。在第一阶段的暴雨中,大尺度的上升运动强迫作用在700 hPa占主要作用,而中小尺度系统在较低层次和中层起主要作用,促使强对流的发展和深对流的形成,对暴雨落区的反映也更准确。在第二阶段的暴雨中,垂直上升运动以中尺度非绝热强迫为主,随着对流不稳定能量的大量释放,中小尺度系统作用快速减弱,降水趋于减弱。  相似文献   

18.
利用NCEP/NCAR格点分析资料,根据非地转湿Q矢量对2005年8月28-29日河南省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试图找出非地转湿Q矢量与大暴雨过程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大暴雨区和非地转湿Q矢量辐合区以及上升运动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暴雨产生在低层负的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区域内,非地转湿Q矢量所激发的次级环流有利于暴雨的维持和发展,暴雨落区位于次级环流的上升支一侧。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石油采油井防雷装置安全生产检查(测)发现,各井储油灌、控电箱及变压器的防雷接地装置存在着严重的安全技术隐患,并提出了整改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20.
陈金中  黄荣辉 《大气科学》1995,19(5):554-562
本文用FGGE资料分析了1979年2月—3月一次爆发性增温期间平流层环流的不稳定性,从而说明在平流层爆发性增温期间伴随产生大振幅重力波活动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在平流层爆发性增温期间,大气中存在着很强的并且是系统性的非地转运动,从而产生非地转不稳定。强烈的地转偏差的存在激发出大振幅重力波。我们还应用一个线性化扰动方程求得了非地转不稳定判据;并且用数值方法分析了这次爆发性增温期间基流的特征谱点和不稳定波结构。计算结果表明基流满足非地转不稳定条件,具有快波性质的波动出现了不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