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GPS跟踪站观测的初步结果所揭示的板内及板缘地壳水平运动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利用GPS跟踪站的观测结果,首次获得了东亚地区板内及板缘地壳水平运动较准确的运动速率,据此分析了我国大陆及周围地区地壳水平运动的特征。结果显示:我国大陆存在着明显的向东运动趋势,从西向东位移速率逐渐减小;南北向的运动差异很大,西部青藏高原存在明显的向北运动,东部存在明显的向南运动趋势。探讨了地壳水平运动的动力学问题,认为板内及板缘地壳水平运动的最直接、最主要的推动力是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重力势能  相似文献   

2.
编制地壳垂直运动速率等值线图的有限元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根据地壳垂直运动研究中的均衡理论,建立描述地壳垂直运动速率空间分布的数学模型,并提出应用有限元法拟合地壳垂直运动速率面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计算验证,说明有限元法可实现对地壳垂直运动速率面的精确逼近,是编制地壳垂直运动速率等值图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在固定的坐标系下,讨论了直立长方体水平运动与其外部的重力场变化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地壳水平运动与地球外部重力场变化的数学模型。根据此模型,并参考直立长方体大小以及地形等因素,用2003~2008年GRACE(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卫星数据计算地球外部重力场变化,基于PSO算法(ParticleSwa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反演中国西部地区地壳水平运动速率。反演结果表明:中国西部地壳水平运动具有整体由南向北、且伴有向东运动的特征;地壳水平运动表现为不均匀,除昆明区域(地壳由北向南运动)外,在南北方向上地壳水平运动速率具有从南向北逐渐递减的趋势。青藏高原南北方向运动速率为10~35 mm/a,东西方向运动速率1~25 mm/a;塔里木盆地南北方向运动速率5~15 mm/a,东西方向运动速率4~7 mm/a。  相似文献   

4.
南迦巴瓦构造结周边地区主要断裂现今运动特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本文基于南迦巴瓦构造结周边16个宽频带地震台的观测波形数据,对地震事件进行相关分析,使用MSDP软件进行多台定位,编制了研究区内的地震目录,并利用CAP方法获得了研究区内主要断裂带两侧10km范围内M 3.0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用于分析主要断裂带的现今运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的地震活动受主要断裂带的控制;墨脱断裂带现今运动主要为左旋逆冲运动;米林断裂带以左旋正断运动为主;嘉黎断裂带以右旋逆冲为主,兼有左旋和正断运动;阿帕龙断裂带以右旋逆冲运动为主;边坝-达木新生断裂带运动以右旋逆冲运动为主,兼有正断和左旋运动;各主要断裂带的现今运动特征与地质和GPS观测结果相同,表明南迦巴瓦构造结周边地区主要断裂带的现今运动主要受阿萨姆构造结俯冲作用的控制。  相似文献   

5.
旋转地震学是一门全面研究由地震、爆破以及周围环境震动引发的地面旋转运动的新兴学科.随着观测水平的提高及旋转运动研究的深入,旋转运动研究的重要性也逐渐突显出来.目前国际上对于旋转地震学研究较多,而中国大陆地区鲜有文章提及旋转运动观测.本文从3个方面对旋转运动观测进行描述.首先基于经典弹性力学,介绍了旋转运动的基本理论,表明可以通过直接、间接的两种方法获得旋转量.其次介绍了旋转运动观测进展,表明观测技术的发展对旋转运动的观测具有重要影响.最后考虑到中国台湾是旋转运动观测研究较早并且较为深入的地区,重点介绍了中国台湾地区的观测实例.本文对旋转运动观测进展进行梳理,期望对国内开展旋转地震学观测及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引言强地面运动地震学主要研究对人类伤亡和财产损失构成威胁的振幅范围内的地震地面运动。由于事先不能预报强地面运动的发生,同时由于任何地区的较大地震的间隔时间由几十年至几千年不等,故强地面运动资料都通过触发记录的仪器记录,并通常应在重要记录期间妥为保存,以供随时取用。因此,强地面运动的资料很少。由于工程上需要强地面运动资料用于估算未来的地面运动,所以,强地面运动地震学的范围包括震源理论和地震学领域内其它能为用有限资料作出最佳可能估计提供有用  相似文献   

7.
断块运动与活断层分段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断层作为断块的边界,其活动特征和断块运动密切相关。通过分析断块运动类型与断层活动及其分段的关系,以及断块运动与构造障碍的关系,论述了断块运动研究在活断层分段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晋冀蒙交界区域为研究区,基于研究区内1984年以来的区域精密水准和1999年以来的GNSS地壳形变观测数据.通过对区域精密水准数据采用拟稳平差、Kriging插值方法进行计算处理,获取研究区地壳垂直运动结果;对GNSS数据使用GAMIT/GLOBK软件计算,并采用欧拉矢量法转换,获取研究区地壳水平运动结果.经分析研究认为:研究区内地壳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但水平运动弱于垂直运动;利用区域精密水准成果确定的下降隆升垂直运动交界高梯度带(大于20 mm)是未来发生4.0级及以上地震的重点区域,说明地壳垂直运动信息对地震危险区判定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通过地震活动统计发现地震活动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区规律和迁移现象,与研究区地壳垂直运动变化规律较一致,表明区域精密水准是捕捉地壳和断层垂向运动的有效方法,另外在部分具有走滑和低倾角正断层附近地壳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具有很好的关联性,且当关联性不一致或垂直运动活跃同时水平运动微弱时,附近未来发生地震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9.
日心说是一种思想革命,它将太阳系坐标原点从地心移到日心.但这种革命并不彻底,因为日心又在绕太阳系质心运动.其实,太阳系的其他天体都是绕太阳系质心运动.类比行星轨道运动特征,本文将太阳轨道运动概括为三个基本定律:第1定律,太阳和行星系质心相对太阳系质心同步运动,其运行轨迹近似为绕太阳系质心旋进和旋出的连续变化的叶形曲线.第2定律,太阳轨道运动具有平均准22.13年方向周期.第3定律,太阳绕太阳系质心运动,当其边缘到达太阳系质心时,太阳轨道运动角速度处于减速状态;当太阳后部边缘即将离开太阳系质心时,太阳轨道运动角速度处于加速状态.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31个GPS连续观测站2011—2018年垂向坐标时间序列结果,顾及地壳垂向周期性运动得到了天山及其邻近地区的地壳垂直运动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地壳垂直周期性运动显著,以年周期运动为主;大部分GPS连续站的年周期运动振幅在1.5~3.5 mm;27个测站半年周期通过检验,与年周期运动相比,其振幅较小,多在0.5 mm左右;天山及其邻近地区的地壳垂直线性运动呈山体隆升、盆地下降的趋势,显示该区域的长期地壳垂直运动为继承性,具体而言,塔里木地块的平均垂直运动速率为-0.88 mm/a,天山地块为0.25 mm/a,准噶尔地块为-0.29 mm/a.设计了三种垂向线性速率的求解方案,验证了求解地壳垂直线性运动速率时剔除非构造运动信息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主要从区域性的断块运动、深部构造特征及走滑断层的枢纽运动等方面对 1850年西昌地震孕育和发生的地质构造条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池顺良 《地震》1998,18(4):348-352
将地震前兆探测分为依赖地震孕育过程中漏能释放的第一类检测方法和不依赖漏能释放的第二类检测法二种,当前,除改进第一类方法外还应积极发展第二类前兆检测技术,根据地壳运动观测频域的高频端已建立测震台网,低频端正在建设GPS密集台网,极重要的中频段台站稀少的现实,提出当前应积极建设定点形变观测密集台风,填补中频段的监测弱视盲区,同时定点形变观测仪器要打好基础,进一步提高观测精度和信噪比。  相似文献   

13.
地块活动与成组地震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大陆构造的成块性与中国地震活动的成组性构成中国地震构造和地震活动的一个突出现象.本文在前人对中国大陆地震成组划分的结果和地块划分方案的基础上,研究了中国大陆地块与成组地震活动之间的关系,发现大部分强震分布于地块边界断层上,成组地震的孕育和发生与块体活动有关.由成组地震震中分布图表现出来的地块活动方式主要有4种:单缝式活动型、单地块活动型、多地块活动型和地块内部活动型.地块活动频度以单缝式活动型为最高,在成组地震中则以单地块活动型为多.大陆内部各地块的活动性有差别,东部比较活跃的地块有太行山和华北平原地块,西部比较活跃的地块有川滇和昆仑-松潘地块.   相似文献   

14.
洪阿实 《华南地震》1990,10(3):71-76
通过在地震活动区对有关地质体的K—Ar、Ar—Ar、FT、TL、~(14)C、ESR、U系等同位素年代学、地下水及其释放气体的D/H、~(13)C/~(12)C、~(18)O/~(16)O等稳定同位素以及He、Ar等稀有气体同位素的研究,可获得有关新构造运动的时间序列、断层运动的时间、地质体热历史以及地下断层流体运动的许多重要信息。因而,同位素地球化学已逐渐在研究地震成因机制以及监测预报地震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超高频地震信号观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次地震包含很多信息,其频率范围很宽。迄今为止,地震记录观测的主要频率范围在100Hz以下,超高频地震信息少为研究者所关注。然而,高频微震活动却是反映断层微动态过程的重要信息。文中介绍了新研发的100kHz超高频地震仪,并对该仪器在云南大理地区观测所记录到的地震信号进行了震源及信号频谱特征等方面的分析。结果表明,地壳运动产生的高频微震信号真实存在并且可以被仪器所记录。这次观测每天记录到上百次-3~-1级的微地震信号,最大震源距为4.87km。信号的主频带范围为100~300Hz,还包含了达800Hz的高频信号成分。超高频微震观测有可能成为研究小区域构造活动的一个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娄霓  靳树才 《高原地震》2007,19(4):55-60
根据震相图展示的地震波运动规律,利用滚动摩擦阻力只相当滑动摩擦阻力1/40~1/60的力学效应,将轴承钢球呈层状重叠组合成隔震垫,可获得重复滤波效果,能高效降低地震对房屋建筑的作用力,达到提高地震安全度,降低建筑成本、节约建筑资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地震前兆研究的某些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介绍了当前国际上在地震前兆研究方面取得的某些新进展。所介绍的前兆类别包括测震学前兆中的地震活动时空强分布特征、地震活动波与形变波、地震波特征量、高频地脉动、慢地震与“前兆波”,以及非测震学前兆中的应力与应变、地磁场与宇宙辐射、臭氧、重力脉冲、天体运动与电离层等。  相似文献   

18.
煤矿诱发地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肖和平 《华南地震》1998,18(4):83-87
综合分析了煤矿诱发地震的特征、震害、震区地震地质条件、诱震环境条件、成因类型以及成因机制。煤矿矿震是在地壳深部原始高值应力的作用下,由于煤系地层对外力的脆弱性,活动构造牵动的活化及煤矿采掘附加应力等内外因子的协调作用,引起地质构造薄弱面的瞬间激烈运动,或构造塌陷释放应力、应变能的地震效应。  相似文献   

19.
1975年海城大震表现出的现象启发我们进行了不少地震预测模型和预测指标的研究,本文对组合模式的前兆时空分布、垂直运动在发震中的作用、调制模式以及穴位理论等作了概括介绍。  相似文献   

20.
据有关报导,1995年神户地震前家用电器出现了奇怪的异常现象。我们在实验室中利用范德格拉夫静电发电机用磨擦生电的方法,证实了这些收音机和电视的噪音以及频道混乱现象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