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浅地层地震剖面探测技术是一种基于声学原理连续走航式探测水下浅部地层结构与构造、沉积物特征及矿物分布的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具有连续性好、分辨率高和直观性强的特点。在湖泊沉积尤其是水下沉积研究中,弥补了沉积物钻孔分析"一柱之见"的局限性,能够更加直观准确地揭示湖泊沉积层垂向和横向地层结构、构造及其空间分布。回顾浅地层地震剖面探测技术的发展历程,基于湖泊地震相解释的原理,其在湖泊水位、湖泊古地质活动、湖盆形态演变等研究中已有一定的应用,初显了浅地层地震剖面探测技术在晚更新世以来湖泊沉积研究中的独特优势。近期,与RS和GIS技术结合,实现了湖泊沉积2D和3D可视化。湖泊水浅、植物多、浮泥厚等因素影响反射波与图像质量,浅地层地震剖面探测技术在硬件设备、数据采集时的参数设置及数据后处理软件功能完善等方面,仍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生物在湖泊中的繁衍是湖泊消亡的主要原因这一观点,用现代地理学和历史地理学的理论和事实,否定了这一论点,指出湖泊消亡主要原因在不同时空等条件下的复杂性。对认识湖泊消亡规律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沉水被子植物川蔓藻广泛分布于海湾、泻湖、河口湿地以及内陆湖泊、沼泽、湿地中,是水生动物重要的食物和栖息地,具有改善水质和保护堤岸的作用。由于川蔓藻只能在小于0.5~4m深的浅水环境中生存,因此原地保存在湖泊沉积物中的化石种子可作指示古湖水深的定量指标。该项指标在闭流型湖泊水位重建和气候变化研究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科学管理川蔓藻,对水体环境的改善、海洋污染的治理和湿地生物多样性下降的缓解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湖泊碳酸盐在过去环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表明,湖泊沉积碳酸盐矿物及其微量元素、同位素分布特征记录了全球或区域古气候环境演变历史,可以从中提取大量定量化的古气候参数。因此,可以根据湖泊碳酸盐矿物的含量和碳、氧同位素变化等信息推知其形成时期的气候环境,重建古环境,揭示气候环境演变的规律。湖泊碳酸盐是一种研究古环境演化重要的代用指标,在过去气候环境变化研究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湖积物中次生化学成因碳酸盐含量受控于包括温度、水分在内的众多因素,其变化可反映环境、气候及构造信息。根据影响碳酸盐含量变化主要因素的不同,可将其归纳为几种模型:水分-温度主控模型、水分主控模型、温度主控模型及其它因素主控模型,并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6.
遥感技术在湖泊环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和展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遥感技术由于能够快速、宏观的获得研究区域的数据,已成为湖泊环境动态变化监测的重要技术手段。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图像不仅可以为准确判读湖区地质地貌、自然与人为作用下的环境变化、盐湖矿产资源的分布等提供直观的影像,还能为湖泊水质监测、水深检测、水面温度反演以及盐湖卤水动态分析提供有价值的信息。遥感技术在湖泊环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正逐步从定性发展为定量研究,因此,对于区分湖泊水体中不同组分对遥感图像各光谱值的贡献等遥感机理的认识及理论尚需进一步深化,同时需要对处理遥感数据所运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做进一步的改进以建立更加完善的遥感模型。今后,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多种信息处理工具的结合将是环境信息系统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7.
湖泊自生碳酸盐碳同位素在环境变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湖泊自生碳酸盐碳同位素组成(δ13Cc)在区域气候与环境变化方面的应用研究近年来进展迅速,成果显著,保存在各类湖泊沉积物柱芯中的δ13Cc记录揭示了湖表水体与大气CO2的交换程度、暖季降水量的多少、流域C3和C4植被变化情况、水生生物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强弱、湖泊生产力大小、湖泊水体化学特征、湖水不同深度层的有机质变化过程等重要的气候和环境信息;对此进行归纳和述评。  相似文献   

8.
李自强 《西部资源》2019,(3):157-157,160
反射地震技术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勘查技术,将其应用于水工环地址调查中,既能够提高地质调查的质量,还可以大幅度提升地质调查的使用率,更能够为地质调查工作创造有利条件。因此,本文中,笔者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概述了反射地震法技术的工作原理,并探究了其在水工环地质调查中的应用,以期最大限度的发挥反射地震法技术的价值,确保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9.
XRD定量相分析方法及其在湖泊沉积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定量XRD方法经历了提出、发展与完善、融合与推广3个阶段,形成标样法和无标法两类方法。其中一些被应用到湖泊沉积上以挖掘矿物定量信息;而湖积物的复杂性又使得其存在误差大、耗时、费力等缺陷,也出现了各种改进方法,与其它手段整合似乎成为必然。但定量XRD方法在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化上的应用价值很大,极具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0.
XRF岩芯扫描分析方法及其在湖泊沉积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XRF岩芯扫描分析方法在海洋和湖泊沉积环境变化方面的应用研究,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在国内尚未见到研究成果的报道。XRF岩芯扫描分析方法具有快速、无破坏性、连续测试元素和对样品制备要求不高等特点,在获取高分辨环境记录方面更具独特的优势。因此,这一分析方法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它能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精确度,加强高分辨率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的整体性研究,促进环境指标的综合运用与定量化研究。从介绍XRF岩芯扫描分析方法的原理、特点、影响因素、分析结果的校正入手,进而分析该测试方法的应用现状与远景。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珠江口岛屿小型海湾如珠海淇澳岛和澳门黑沙滩一级阶地上的古沙坝/沙丘进行光释光(OSL)年代测定、粒度分析,结果表明,全新世潮间带砂体沉积的底部年代根据光释光测年结果和沉积速率推算,超过9 ka。海岸带形成的古沙坝或风成砂质沉积的光释光测年结果大部分老于新石器文化堆积的器物年代,表明全新世高海面期砂质滨海相沉积的形成先于新石器人类活动遗迹。潮间带砂质滨海相沉积的上覆地层常在6.5 ka左右快速转变为潮上带的风成沉积-人类活动混合堆积,导致文化层中沉积物粒度分选变差,参数波动较大。淇澳岛小沙澳湾9―4.3 ka的滨海相砂质沉积的顶部目前位于海拔+4.8 m,这一高程可能与构造抬升运动有关。  相似文献   

12.
洞庭湖环境系统变化对水文情势的响应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为全面揭示洞庭湖近数十年的水情异常与成因,将湖区视作一个大系统来研究。经水位~流量关系等多种方法研究表明:(1)入湖四水尾闾同水位流量减少1 200~2 800 m3/s,同流量水位抬高0.49~1.28 m;(2) 荆江三口分水比减少19.2%,分沙比减少25.1%;(3) 澧水、松滋、南洞庭湖等主洪道的水位流量关系均发生了较大变化;(4) 天然调蓄能力下降40%,湖口同流量水位抬高1.80~2.50 m;(5) 7~8月湖垸关系常处于危急状态。其主要原因是泥沙淤积恶性循环,导致了湖泊环境系统功能的变化,而由下荆江3处裁弯所引起的江湖水沙调整则加速了其变化过程。这些变化过程对水情的复合响应是:入湖水沙呈逐渐减少趋势变化,洪水位普遍抬高1.50~1.80 m,湖口有时出现江水倒流,洪水涨率增大,高洪水位持续时间长等异常水文现象,且给湖区造成了巨大的洪水压力。  相似文献   

13.
乌尊布拉克湖硝酸钾盐沉积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喜玉 《盐湖研究》2000,8(1):41-45,52
根据野外考察和室内分析资料 ,全面总结了该湖硝酸钾盐的形成环境、物质成分和沉积特征 ;探讨了硝酸钾盐的形成演化机理。  相似文献   

14.
查干湖湿地水环境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查干湖湿地是吉林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分析其水环境演变特征,可为保障其水环境安全提供科学依据。利用1982~2011年的水位资料和1985~2011年的水质资料分析其水环境演变特征,采用卡尔森指数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查干湖湿地进行综合营养状态和水质状况评价。结果显示引松工程通水后湿地水位得以恢复并稳定在129.8~130.3 m;20世纪80年代末湿地水环境大幅改善,水体盐碱化、富营养化、有机污染得以缓解,但2006年以来水质碱化和有机污染加剧,水质由Ⅲ类演变为IV类。现阶段农田退水缓解了主湖区的碱化且暂未加剧其水体富营养化。查干湖水受流域陆源排放、湖泊内源释放及水文情势等多重因素的交互作用,呈以磷素为限制的中营养状态,应控制区域生活污水和畜禽粪便的污染以保护其水环境健康。  相似文献   

15.
莫莫格湖泊群近50年来的环境变化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莫莫格源泊群水痊和生态环境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大气降水和河流水位的变化,近50年来,湖区气温逐渐上升,在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的影响下,源泊水位有逐渐下降的趋势,源泊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相似文献   

16.
P-fractional composition has been studied in a 64-cm long sediment core collected in an eutrophic hardwater lake (Lake Alserio, northern Italy) in an attempt to identify the main mechanisms (chemical or biologic) controlling CaCO3 precipitation in the water column. The results of the sedimentary phosphate fractionation showed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P fraction was an organic fraction extracted with hot NaOH: org-Palkali (26% of Psed). A digestion of the supernatant of the P-fraction bound to CaCO3 allowed the detection of a large pool of org-P (19% of Psed). Although the nature of this fraction is unclear, we suggest that it may be involved in the biologically mediated precipitation of CaCO3. The high CaCO3 concentration in the entire vertical sediment profile, as well as the presence of inorg- and org-P bound to Ca in both laminated and non-laminated zones, suggest that the CaCO3 precipitation is not a recent process but is a process that has been occurring in the lake for some time. Accordingly, the change from a homogeneous sediment to a laminated sequence might be caused by the eutrophication process of Lake Alserio occurring since the 1960s, which has allowed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varved sediment as a consequence of the drastic reduction in bioturbation.  相似文献   

17.
Event-related sedimentary layers, which are deposited occasionally due to volcanic eruptions, earthquakes or heavy rains, are often contained in the rhythmical sequences of lacustrine and marine sediments. We have developed an analytical method for separating the sedimentary rhythms and the event layers identified using the scanning X-ray analytical microscope (SXAM) and obtained sequential profiles of seven elements Al, Si, K, Ca, Ti, Mn, and Fe in the lacustrine sediment from Lake Suigetsu, Japan. Two types of event layers could be detected from the elemental composition of 33 layers of sediment: three known volcanic ash layers and 30 clay layers containing 12 turbidites. The recurrence interval of the latter, which may potentially be initiated and archived by locally important earthquakes, is estimated to be an average of 640 ± 160 years by using Sompi event analysis (SEA) based on an autoregressive (AR) model. After removing those portions that represented event layers from the elemental profiles, we obtained event-removed (ER) temporal profiles based on the tephrochronology of the three volcanic ash layers. The ER temporal profiles of manganese and iron, probably representing the siderite content, showed a millennial-scale variation in the Holocene that corresponded well with ice-rafting events in the North Atlantic.  相似文献   

18.
1990~2003年洪湖水体环境质量演变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详细的水质监测资料为基础,采用标准指数法并结合实地调查,分析了1990~2003年洪湖水质的变化状况。结果表明,14 a间,洪湖水质类别以Ⅲ类和Ⅳ类为主。水质恶化的驱动因子是氮、磷及其它有机污染物。1991年到1994年期间,水体中氨氮(NH4 -N)占溶解无机氮(D IN)的比例逐年增高;1995~2003年,以氨氮和硝酸盐(NO3--N)同时作为水体中溶解无机氮的主要存在形式,与1990~1994年的水质状况相比,亚硝酸盐(NO2--N)所占的比例呈增加之势。氨氮、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年际变化表明,洪湖水体自净能力在逐渐降低。以总磷(TP)、总氮(TN)和溶解无机氮(D IN)作为评价指标,洪湖水体已属中富营养型湖泊。洪湖水质演变与该区域人类活动(围湖造田、围网养殖等)以及江湖连通的变化对水环境的作用相耦合。  相似文献   

19.
郭早男 《地理研究》1994,13(3):116-116
以相邻陆上气象资料为基础,通过二次转换──由陆上环境向湿润环境的机制转换和由20m2池向湖泊、水库等自然水体的尺度转换,计算了不同尺度(0.5-4.0m)浅水湖泊的实际蒸发量,并以南四湖为例,探讨了浅水湖泊蒸发的动态变化特征及湖水量的丰亏余缺现状为该湖水量调度和管理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硅质岩沉积地球化学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硅质岩是造山带中分布最为广泛的岩石类型之一,硅质岩沉积环境的确定对深海沉积作用、大陆边缘地质学及大地构造格架的厘定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硅质岩沉积地球化学研究方面有以下主要进展:①硅质岩沉积地球化学研究;②与蛇绿岩有关的硅质岩沉积地球化学研究;③物质来源研究;④古氧化还原条件研究;⑤硅质岩构造环境判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