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西环江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是贵州荔波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拓展地。环江喀斯特地貌发育演化受岩性、地质构造、断层、节理、裂隙和地下水文系统等因素影响。岩层由纯度较高的石灰岩和白云岩等可溶性碳酸盐岩构成,地壳运动使该地抬升,岩层受力发生褶皱并隆起断裂,断层节理发育;降雨、较高的温度以及地表-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侵蚀-溶蚀作用,使侵蚀基准面下降,河流下切,地表因长时间受剥蚀和溶蚀,地貌演化由幼年期经青年期进入壮年晚期。发育成峰丛谷地、洼地、峡谷及峰林洼地、谷地、盆地和多层洞穴等为主的形态多样的锥状喀斯特地貌景观。环江喀斯特自寒武纪以来经历了形成山间盆地和石炭系巨厚碳酸盐岩的沉积成岩阶段及喀斯特化作用,地貌发育演化经过3个主要阶段,即褶皱断块山地―盆地形成阶段、喀斯特峰丛―峰林发育阶段和喀斯特峡谷形成阶段。演化模式遵循峰丛洼地→峰丛谷地→峰丛峡谷→峰林洼地→峰林谷地地有序正向演替规律。揭示了热带-亚热带锥状喀斯特地貌发育主要阶段及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沪蓉高速公路西段喀斯特发育特征及其对工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沪蓉国道主干线湖北省高坪-吉心段的喀斯特地貌特征,分析其发育和形成原因,并对区域喀斯特发育史作了研究。通过不同地层岩石的溶蚀性、喀斯特发育程度及地下水的赋存情况,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补给、径流、排泄运动关系,研究此区域的集中排泄和分散排泄两大喀斯特水系统的发育规律及规模,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喀斯特对路线工程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3.
谭明 《地理研究》1995,14(1):104-104
以贵州锥状喀斯特为样本,采用数字、物理的概念和方法,论证了喀斯特小流域的基本系统发育状态、喀斯特小流域地貌形态结构及喀斯特流域基本水文地貌特性。喀斯特水文地貌场是形态标量场与水流向量场的耦合,其基本特性是建立在地貌势与水文势对称规律上的场可转换性。根据对称特性和场转换特性,可用流域最低势面的梯度场映射出喀斯特集中径流带和分水线的空间分布。其场动力效应在高速流场和低速流场具有显着差别。  相似文献   

4.
“亚喀斯特”概念与景观特征的初步探讨——以贵州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喀斯特"作为贵州等地喀斯特生态环境的特殊组成部分,属典型的生态脆弱区,理清其概念内涵及景观特征是认识这一特殊环境的重要途径,本文拟对其概念内涵、景观特征进行初步探讨。分析认为,亚喀斯特是介于一般典型喀斯特与非喀斯特间的另一种地貌景观,三者在岩层特性、地貌发育、景观特征及生态环境效应若干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构成亚喀斯特的岩性主要是不纯碳酸盐岩(如泥质白云岩、泥质灰岩)及碳酸盐岩与非碳酸盐岩组合的夹层,岩石含泥质成分高,洞穴分布极少,地下水资源模数较大;地貌以丘陵谷地、浅中丘、浅切割低中山为主,地形起伏较缓;成土母质丰富,土层较厚,宜农耕地较多,农用价值相对较大,但同等条件下土壤侵蚀量较高;植被生长茂盛、覆盖度高,生态环境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5.
贵州喀斯特水文地貌模型及其应用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借鉴常态流域地貌数学模型的思想方法,在贵州喀斯特开放流域中建立水文地貌数学模型,以研究亚热带剥蚀区喀斯特地貌的水文形态结构及其建造过程,并应用于分析贵州一些特殊的喀斯特水文地貌现象。  相似文献   

6.
中国喀斯特关键带岩石风化碳汇评估及其生态服务功能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喀斯特地区的岩石风化固碳被认为是全球遗漏碳汇之一,中国喀斯特地区的分布面积达344万km2,目前对其岩溶碳汇缺乏精确、系统的评估,对碳汇产生的机制仍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对喀斯特地区碳汇研究的回顾,详细介绍了适用于喀斯特地区固碳速率的估算方法,并对喀斯特地区的岩石风化碳汇进行再评估,然后将地球关键带科学概念引入喀斯特生态系统,阐述喀斯特关键带碳汇研究对生态系统服务和功能的意义。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喀斯特地区每年因岩溶作用产生的碳汇为4.74 Tg C yr-1,未来中国需要加强岩石—土壤—水体—生物—大气复杂交互系统的基础数据收集,以明确各界面碳通量,对喀斯特关键带碳汇进行多尺度、多方法、全方位联合评估,在改善喀斯特生态系统功能、科学管理区域和国家碳收支及全球变化研究等方面为政府和学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喀斯特露石常常占据一定比例的地表面积,且具有许多已知或未知的水文—生态功能,对于喀斯特地区的植被恢复和环境改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实验运用样线法和拍照法识别喀斯特断陷盆地不同位置(盆缘和盆地边坡)露石的数量特征和外部形态特征,同时比较了两种方法测量样地岩石裸露率的精准度。结果发现:盆地边坡与盆缘的露石数量和外部特征存在显著差异,盆缘露石分布密度(0.54个·m-2)>盆地边坡(0.39个·m-2);但盆地边坡露石的长宽比大于盆缘,单体占地面积为盆缘露石的两倍,接近40%的盆地边坡露石与山体等高线平行。样线法和拍照法测量样地岩石裸露率的结果存有差异,但并不显著,且这种差异呈现出随着岩石裸露率的增加而逐渐增加的趋势,拍照测量结果具有较小的变异系数。这些结果说明了研究区露石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对解释地表水土运移规律和植物分布提供重要参考。拍照法能准确地测量岩石裸露率,并提供露石外部形态特征的精准数据,可以作为喀斯特样地露石调查的新方法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8.
重庆奉节天坑地缝喀斯特地质遗迹及发育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寨天坑、天井峡地缝式喀斯特峡谷位于重庆市奉节县南部深切割峰丛谷地区,发育在一个流域面积280km2,落差1600m的喀斯特水文系统中,与巨大的地下河相连。前者深662m,口径626m,容积119×106m3,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天坑;后者长6162m,最大深度229m,最小宽度1m,为世界上罕见的地缝式喀斯特峡谷,具有很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天坑、地缝的形成条件,需要有连续沉积厚度巨大的碳酸盐岩层和平缓的岩层产状、高强度水动力作用地下河的存在、地表深切和地表地下排水基准面的长期大幅度下降、厚度相当大的包气带、地表与地下喀斯特作用协同等。天坑、地缝主要形成于峡谷期(三峡期),经历了3个演化阶段,即宽缓河流谷地阶段、峡谷及天坑地缝形成阶段和现代河谷持续深切阶段。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古地理环境与喀斯特发育的关系。认为本区喀斯特地貌发育过程的特点是:从行星风型到季风型喀斯特,具有不同强度的多期性,造成南北方喀斯特形态归并与兼容,以及南北过渡性与区域分异。  相似文献   

10.
云南石林洞穴发育特征初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石林位于滇东喀斯特高原南部,喀斯特极其发育,以发育了典型的石林地形面闻名退途,倍受国内外喀斯特学者的关注。研究区内喀斯特洞穴极为发育,洞穴在发育分布上受到区域碳酸盐岩地层分布的控制,表现出洞穴分布的相对集中性、洞穴发育对地层的选择性和洞穴发育的成层性等特征。洞穴发育规模绝大多数为中小型洞穴;洞穴多为现代地下洞河,埋藏浅且多天窗,并且洞穴的发育延伸方向明显受裂隙构造的控制,有强烈的方向性。通过对石林地区喀斯特洞穴的发育延伸方向明显受裂隙构造的控制,有强烈的方向性。通过对石林地区喀林斯特洞穴发育条件、洞穴发育规模、分布特征和洞穴发育的古地理环境特征的条件,论述了石林地区洞穴的发育特征。  相似文献   

11.
中国喀斯特洞穴发育的区域分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耀光 《地理研究》1986,5(4):36-46
本文从影响喀斯特洞穴发育区域分异的因素,探讨我国喀斯特洞穴发育的一些区域分异特征。  相似文献   

12.
岩石裸露率是判定喀斯特石漠化等级最基础指标之一,其精度对判定石漠化分布区、划分等级、制订防治措施十分重要。传统机械布点法测量内容单一,无法满足日益严峻的石漠化治理需求。针对这一问题,本实验设计在小尺度不同粒径岩石裸露条件下,应用照片处理技术(拍照)获取岩石裸露率并分类径级的方法,并与传统机械布点测量方法进行比对。结果发现:拍照测量得到的岩石裸露率低于机械布点测量值,在拍照测量结果未达到石漠化(岩石裸露率30%)时两种方法之间的差异显著,超过此比例后两种测量结果的差异随着岩石裸露率的增加而逐渐减小;拍照测量岩石裸露率变异系数高于机械布点测量结果,说明拍照方法更能反映喀斯特石漠化岩石高异质性特性;拍照测得石漠化区和治理区的岩石分布密度分别为111个/m2和67. 4个/m2,两个样地岩石优势粒径均为75~250 mm,但综合来看,治理区样地的岩石粒径尺寸要高于石漠化区。机械布点测量简单、快捷,但数据内容单一,拍照测量不仅可以反映岩石裸露率,还可同时测量岩石粒径和分布密度,敏感度较机械布点测量高,能反映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更多的细节和变异,能更好地服务于石漠化治理。  相似文献   

13.
对陕西省岚皋县神河源喀斯特地质遗迹的类型进行研究,并对喀斯特地质遗迹的形成背景、发育过程分析,指出其以地面喀斯特地貌为主,兼有南北喀斯特发育的特征,针对其重要的科学研究和美学价值,建议将神河源喀斯特地质遗迹景区作为南宫山地质公园的组成园区.  相似文献   

14.
贵州普定喀斯特发育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俞锦标 《地理研究》1985,4(3):32-39
本文从喀斯特类型、不同地文期喀斯特地貌、地下河发育、洞穴形态及分类、喀斯特地貌等方面阐明高原峡谷喀斯特的发育特征。  相似文献   

15.
被誉为高原明珠的泸沽湖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川滇之间的万山丛中,为川滇两省共有,属四川省盐源县和云南省宁蒗县管辖。泸沽湖呈近圆形,水面面积大于50 km2,其中四川境内约占总面积的2/3,云南约占总面积的1/3。该湖为高原淡水湖泊,由地质构造运动形成的断裂下陷作用形成;湖面海拔大于2 680 m,平均水深约40 m,系深水湖泊;湖的基底是二叠系火山岩,湖中央残山由二叠系玄武岩构成,湖滨山脉由二叠系玄武岩和下二叠统-石炭系碳酸盐岩等岩石构成,湖周围山上喀斯特洞穴发育。湖水的补给主要来自大气降水(雨、雪等),其次为少量地表水及喀斯特地下水。封面照片:泸沽湖@山水  相似文献   

16.
宋林华 《地理研究》1986,5(4):35-35
贵州省科学技术委员会采纳了国内喀斯特专家的建议,决定建立普定喀斯特综合试验研究站。并于1986年10月18日至23日,就该站“七五”期间开展普定喀特斯水资源与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研究邀请有关单位的喀斯特专家举行了论证会。会议确认近期的研究重点应是通过水文地质条件、裂隙流与管道流的关系,以研究喀斯特含水介质的结构类型。通过水文、水化学、降水等的长期观测和现场模拟试验,建立水资源模式和水质模式,研究喀斯特地区的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关系。通过地形、气象、植被、水土保持等研究,摸索出喀斯特山区综合治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滇东桂西喀斯特地区河流水文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喀斯特发育的国家。全国碳酸岩系分布总面积在200万平方公里以上,碳酸岩出露的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3%;其中尤以广西、云南、贵州等区最大,碳酸岩面积均占3省区总面积的50%以上。随着建设的发展,对喀斯特地区的地质、地貌和水文地质  相似文献   

18.
三岔河流域水文特征与化学风化碳汇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焦树林  刘丽  孙婷  田青英  丁蓉  向尚  叶猛 《地理研究》2013,32(6):1025-1032
在喀斯特地区的流域产汇流过程中,由于富含碳酸的水体对可溶岩的溶蚀作用,导致河流断面输出大量溶解无机碳(DIC),反映了流域化学风化消耗大气CO2的强度,与流域水文过程密切相关。为了正确估算流域水文过程中化学径流及其碳汇效应,解析水文特征对流域地表过程中碳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的影响规律,以喀斯特地貌广布的三岔河流域三个水文站断面为例,研究了河源区河流水文特征与碳汇效应。结果表明:处于亚热带湿热环境下的喀斯特流域在观测水文年内,碳汇强度远大于非喀斯特的花岗岩流域且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绝大部分的碳汇发生在高温多雨的6-11月。相关分析表明,流域碳汇强度与流域气温、降水和径流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流域碳汇强度与河流总溶解固体物(TDS)浓度、DIC浓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丰水期径流对河流TDS和DIC有明显的稀释效应。流域碳汇强度主要决定于河流TDS和DIC输出载荷而非河流TDS和DIC的浓度,与流域水文特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喀斯特地区由于其环境的特殊性,人为干扰后植被的恢复有很多不确定性。在普定进行标准木解析和年轮调查,对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进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喀斯特植被在恢复过程中,乔木层表现为高度增加、地径增粗,高度、地径的增长分别呈现对数、乘幂曲线,乔木发育时间连续,生长位置随机分布;而在繁殖体大量存在的情况下,植被可以直接由草灌阶段恢复发育形成次生乔林,且恢复时间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20.
贵州省独山南部喀斯特谷地、槽谷纵横交错,地下河系十分发育。本文从构造体系、构造应力场对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控制入手,着重探讨了不同期的构造应力场网络及构造节理变形网络对喀斯特地貌及喀斯特地下水网络的控制,并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探讨了二者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