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2013年1月至11月四川长宁地区M≥4.0地震震相的分析得出,在震中距大于260 km时,四川数字地震台网部分台站可记录到较为清晰的sPn震相。本文采用sPn和Pn震相确定震源深度的方法,分别对长宁地区2个M≥4.0地震的震源深度进行了重新计算,2次地震的震源深度较浅,均小于3 km,是较为精确的震源深度值。  相似文献   

2.
以河北台网记录到的地震数据为基础,根据sPn震相所具有的特征对该震相进行精确识别,计算出2001年以来河北地震台网记录的2个代表性地震的震源深度,为了得到更加准确的震源深度,采用sPn震相计算出多个台站震源深度的平均值,将结果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给出的震源深度进行比对,2个地震的震源深度误差均比较小,说明该方法在日常工作中可以得到应用,为地震科研工作提供有利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河北台网记录到的地震数据为基础,根据sPn震相所具有的特征对该震相进行精确识别,计算出2001年以来河北地震台网记录的2个代表性地震的震源深度,为了得到更加准确的震源深度,采用sPn震相计算出多个台站震源深度的平均值,将结果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给出的震源深度进行比对,2个地震的震源深度误差均比较小,说明该方法在日常工作中可以得到应用,为地震科研工作提供有利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1976 ~1983 年期间,格陵兰地区共记录到53 个地震.所有的地震资料都用检查地震记录图纸的方式进行了复核审查,得到了该地区Pn ,Pg ,P11(PMP) ,Sn 和Lg 波的走时曲线及其视速度,这些结果与加拿大的走时曲线相一致.发现有9 个地震的11 张地震图上记录到一个附加的i震相.初步研究认为,i 震相的存在与震中距、震源深度和地震方向有关,不过此现象尚须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震源深度是地震定位的一个重要参数.本文利用沈阳台记录到4个壳内近震,进行sPn震相识别,利用sPn与Pn震相的到时差计算这几个近震的震源深度,将所得结果与国家局及辽宁台网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沈阳台定出的深度与国家局所定深度75%是一致的,与辽宁局结果也基本一致,误差较小.在2 km范围内.并对利用sPn震相计算震...  相似文献   

6.
运用Pn震相对齐的方法分析了发生在中国台湾地区地震的sPn震相,总结了该地区地震sPn震相的一些特征,用sPn震相计算了震源深度并与单纯型定位法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该地区地震中,sPn震相特征明显;应用该方法可以较准确地测定台湾浅源地震的震源深度。  相似文献   

7.
单台sPL震相测定珊溪水库地震震源深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汪贞杰  孙侃  朱新运 《地震学报》2019,41(6):735-742
稀疏台网下的传统走时定位难以确定中小地震的震源深度,而地震波深度震相蕴含着震源深度信息,为确定地震震源深度提供了新的途径。近震深度震相sPL和直达Pg波到时差与震源深度呈线性关系,可用以约束地震震源深度。本文以珊溪水库2014年震群事件为例,利用单台sPL震相测定了地震震源深度。结果表明:震源深度的测定结果与基于水库台网高密度台站下Pg和Sg走时定位Hyposat方法和全波形拟合CAP方法测定的震源深度高度一致,为4—6 km,与区域活动断层探测结果相符。sPL震相的优势震中距为30—50 km,区域台网范围内sPL与Pg的到时差与震源深度的线性关系相对固定,因此利用单台sPL震相即可快速获取可靠的地震震源深度,适用于稀疏台网下的中小地震震源深度的确定,且误差可控制在1—2 km范围内。   相似文献   

8.
帕米尔地区地震活动及震源机制解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国基  戈澍漠 《内陆地震》1997,11(4):302-308
帕米尔地区存在一个明显的NE-SW向中,深源地震带,中,深源地震震源机制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兴都库什地区震源断错以倾滑逆断层为主,T轴仰角几乎垂直,帕米尔弧形构造东侧分布的地震以走滑性质为主,P轴仰角接近水平,当深度为100~200km时在弧形构造南侧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北东向的正断层分布。中,深源地震主压应力方向随深度增加由NW向逐渐变为NE向,主压应力P轴仰角平缓。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甘肃2012年5月2个M〉4.0级地震的震相分析,得出在震中距大于300km时,甘肃数字地震台网部分台站可记录到较清晰的sPn震相。采用sPn和Pn震相确定震源深度的方法,重新计算震源深度,并和甘肃地震台网中心所得的结果相比较,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甘肃岷县2013年7月3个M>4.0地震震相的细致分析,认为在震中距大于250km时四川数字地震台网部分台站可记录到较为清晰的sPn震相。采用sPn和Pn震相确定震源深度的方法分别对岷县3个地震的震源深度进行了重新计算,得到了较为精确的地震震源深度。  相似文献   

11.
2013年9月4日,福建仙游发生ML5.0级地震,这是福建数字地震台网建成以来记录到的该区域最大地震.本文就此次地震的记录波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仙游ML5.0级地震的震相出现规律符合一般近震记录特征;在波形中分析出sPn震相,并据此测定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1.1 km,与Hyposat方法测定结果一致;用初至首波估算出震区的地壳厚度约为25.2 km.  相似文献   

12.
两种测定中小地震震源深度的方法:一是基于走时测定震源深度,二是基于波形测定震源深度。以海南地区4次中小地震为例,采用初至P震相联合深度震相sPL测定震源深度的方法,测定其结果为11—12 km,结果一致性较好,表明两种方法适合用于测定中小地震的震源深度。   相似文献   

13.
采用黑龙江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波形,基于sPn震相,计算2005—2021年黑龙江省区域内发生的11次M≥4.0近震的震源深度。分析发现,在研究区域内,可精确识别单台震中距在3°—7°范围内的地震记录波形的sPn震相。计算多台站震源深度,发现其平均值与黑龙江地震台网采用HypoSat方法测定的震源深度结果基本一致,仅3个地震的误差较大。分析认为,采用sPn震相方法测定黑龙江地区近震的震源深度准确度较高,可为日常跟踪分析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北京地震台1990-2008年间63个极远震记录的分析,简要讨论Pdif震相在CDSN 宽频带数字仪器上的记录特征.目前,北京地震台观测到的Pdif震相的记录范围约101.87°—172.18°,最小震级为6.0级,最浅震源深度为9 km,最深为631.3 km.所得结果有助于提高地震速报能力和积累震相分析经验,...  相似文献   

15.
深度震相sSmS特征及其在震源深度确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立波  罗艳 《中国地震》2012,28(2):121-132
通过一系列理论地震图模拟,研究了莫霍面超临界反射深度震相sSmS的特征,分析了影响该震相的各种因素。结果表明,SmS和sSmS属于高频波,一般情况下在高频段(1Hz左右)可被清晰地观测到;而在更长周期的地震图上,SmS和sSmS的强度比S波或者S多次波弱,不易辨认;地壳结构复杂地区且震源深度较浅时,sSmS震相也不容易被观测到。本文以2011年6月20日腾冲MS5.2地震为研究实例,利用sSmS深度震相确定其震源深度为6km,与其它方法所得结果一致。在利用深度震相测定震源深度的研究中,sSmS震相可以作为震源深度精确测定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6.
基于地震波反演的地震震源深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利用CAP方法反演得到了2011年2月23日迭部MS4.0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然后利用深度震相sPg和参考震相Pg对震源深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迭部4.0级地震的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Ⅰ,走向110°、倾角57°、滑动角23°,表现为带少量逆冲分量的走滑型地震,震源深度为7 km。通过合作台上理论地震图与实际观测记录的比较,确认了震源深度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以嘉祥地震台2014—2020年记录的418个6级以上极远震震相为研究对象,基于AK135走时表,选取其中10个典型震例,分析研究区域内极远震震相记录特征,结果表明:记录震相因地震发生地区而异,主要影响因素为震中距、震源深度、震级等。  相似文献   

18.
用sPn震相测定近震震源深度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用近震深度震相sPn与Pn波的到时差测定近震深度,方法以求简捷准确。为此,对我国部分地区台网记录的sPn震相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通过研制的计算sPn走时程序运算,给出华北、山西、华东、西北及四川地区的sPn-Pn走时差对应震源深(h)表和sPn-Pn求震源深度列线图。经过震例检验,该表比较适合本地区的走时特性。为应用sPn震相测准我国部分地区震源深度,提供了有利工具。  相似文献   

19.
sPL,一个近距离确定震源深度的震相   总被引:27,自引:7,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实际地震波形观测表明,对于大陆结构相对简单的地壳中的地震而言,有一震相出现在P 波和S波之间.一般在30~50 km附近发育得较好,其能量主要集中在径向分量,而垂向分量的振幅相对径向要小,切向分量上的振幅很弱,且波形以低频为主,通常没有P波尖锐.在利用FK方法计算合成地震图的基础上,发现该震相是由S波入射到自由地表形成水平传播的P波(文献称为surface P wave,自由地表P波)或者包括S波入射到地表后形成的多次P波或其散射震相.由于该震相是由S波和P波之间耦合而形成,本文将其定义为sPL(s coupled into P) 震相.理论波形研究表明,sPL相对直达P波的到时差对震中距离不敏感,而随着震源深度的增加几乎呈线性增加,因此可以很好的约束震源深度.本文以2005年江西九江地震为例,证实了sPL确定震源深度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在观测到sPL震相的情况下,离震源50 km以内的一个三分量地震台站的波形就可以帮助获得可靠的震源深度,而不需要精确的震中距离.由于sPL震相出现距离较近,对于较小(三级以上)的地震也可以应用,因此在稀疏台网布局情形下sPL对于确定中小地震深度应该具有很好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20.
2015年3月14日在安徽阜阳地区发生了M_S4.3地震,随后发生3月23日M_s3.6余震.主震造成2人死亡13人受伤.房屋倒塌155间,受损1万多间.主震震级不大,而造成的灾害巨大.本文使用CAP方法反演了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结果显示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深度一致.主震的机制解节面Ⅰ走向110°,倾角75°,滑动角—10°;节面Ⅱ走向202°,倾角80°,滑动角—164°;矩震级M_w4.3,余震矩震级M_w3.7,反演最佳深度均为3 km.最佳深度时波形拟合相关系数较高,表明反演结果是可靠的.使用sPn和sPL深度震相进一步分析了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结果显示,选取的7个台站的sPn震相与Pn震相的平均到时差为1 s,对应的震源深度为3 km.震中距为36 km的利辛台的sPL震相与Pg震相到时差约为1.1 s,对应震源深度约3~4 km之间.两种深度震相分析的震源深度与CAP方法的结果一致,表明本文给出的阜阳地震震源深度为3 km左右基本是可靠的.本次地震造成较大灾害的原因很可能与地震震源较浅有关.阜阳地区地壳结构相对稳定,地质构造演化形成3 km厚的沉积层,本次地震可能是区域应力作用下发生在沉积层里的一次地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