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949-2017年南海海域热带气旋强度和路径快速变化统计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进一步认识南海地区热带气旋强度和路径快速变化的统计特征,利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整编的1949–2017年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统计分析了不同强度等级热带气旋发生强度和路径快速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1)由强热带风暴快速加强为台风、以及由台风快速加强为强台风是热带气旋强度快速加强发生频率最多的事件;强度快速加强次数以1次居多,一般不会超过2次;但大部分途经南海的热带气旋出现快速加强时都在南海以外的地区,在南海出现快速加强的概率仅为9.8%。(2)不同强度的热带气旋,其强度的维持时间长短对其强度快速加强有重要影响,一般在该强度的前24 h是快速加强的最佳阶段,当其中心气压下降速度超过?12.0 hPa/(6 h)时容易出现台风级别或以上的强度快速加强,且热带气旋快速加强容易出现在海温偏高地区。(3)南海地区热带气旋路径的偏转主要出现在西行路径中,其中以5°~30°的偏转为最常见,占到全部热带气旋总数的48.65%,不过,按照定义的路径快速转向标准,路径快速转向的概率仅有15.13%。随着热带气旋强度的增强,南海地区发生路径快速转向的频次迅速减少,路径快速转向主要出现在近海岸地区和南海中北部偏东区域。这些结果进一步细化和丰富了对南海地区热带气旋强度和路径快速变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1949—2009年登陆和影响浙江的热带气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业  丁骏  卢美  王晶  王勤 《海洋预报》2012,29(2):8-13
通过对1949—2009年61年间登陆和影响浙江的热带气旋的时空分布特征、主要影响路径等的分析,发现在7—9月份登陆浙江的热带气旋占登陆总数的92.5%,7—9月份影响浙江的热带气旋占影响总数的82%。影响浙江的热带气旋中登陆福建或在台湾海峡消失的热带气旋占的比重最多。虽然西北太平洋上热带气旋生成个数近年来大幅减少,但登陆浙江的强台风有明显增多的趋势。随着气候的变暖,海水温度的增高,热带气旋生成的时间提早,结束的时间偏迟。另外通过对热带气旋影响时各海岛、沿海和内陆站的大风、暴雨的分析,发现热带气旋影响期间容易引起大风天气的是大陈和嵊山站;容易引起暴雨天气的是温岭、临海和温州站。本文还分析了验潮站最大增水超过1m、2m、3m的时空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3.
热带气旋影响福建沿海风暴潮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中利用1990~2008年气象要素资料、热带气旋路径资料和福建沿海9个验潮站资料,从热带气旋登陆、路径以及福建沿海地理特征等方面,分析研究福建沿海热带气旋风暴潮特征。结果表明:每年平均约有5.58个热带气旋登陆或影响福建,风暴潮发生率为81.1%,福建沿海风暴潮主要出现在5~10月,风暴潮过程最多的是8~9月,平均每年有4.53次风暴潮过程。正面登陆福建的热带气旋和登陆浙南的影响热带气旋,最容易引发福建省沿海热带气旋风暴潮过程,且风暴增水最强,最大增水可达200cm以上,其次是登陆广东的影响热带气旋。由于闽江口的喇叭口地形作用,位于闽江入海处的闽江口岸段在全省4个岸段中风暴增水最强。  相似文献   

4.
利用国家气象局编制的《热带气旋年鉴》和南海舰队海洋水文气象中心的天气图1981—2000年共20a资料,对影响湛江的热带气旋进行分析得出:(1)影响湛江热带气旋按其带来的不同风雨天气可分成4种类型:强型、弱型、风型和雨型;(2)影响湛江热带气旋的42.3%为弱型,其所带来的灾害天气并不明显,有危害性的为强型、风型和雨型;(3)影响湛江热带气旋的源地、出现月份、强度及移速与其分型有一定关系;(4)湛江历史上出现的大海潮,都是移速较快的风型和强型西太平洋台风在7月和9月造成的。  相似文献   

5.
利用1949—2019年中国台风网资料,对登陆中国的热带气旋进行统计,分析了其主要气候特征及灾害成因。结果表明:近71年来在西北太平洋地区共生成热带气旋2 333个,其中登陆我国的有636个,占生成总数的27.3%;平均每年生成热带气旋33个,在我国登陆的有9个,登陆数量的年际差异明显,最多年份达15个,最少的年份仅为4个,近71年来登陆热带气旋呈逐年减少趋势;按年代统计分析,20世纪50、60年代最多,均为97个; 90年代以后陆续减少,2010年以来达到最低,仅80个; 21世纪以来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数量虽然下降趋势明显,但活跃时间段在延长:近71年来最早登陆和最晚登陆热带气旋均出现在21世纪;登陆时段趋于集中,高频期出现在7—9月,其中8月份最多,约占全年总数的28.5%;登陆地点趋于集中,首次登陆点集中在广东、海南、台湾地区,其中广东最多,占登陆总数的34.6%;大风、暴雨、风暴潮是热带气旋灾害的主要因子,若遇天文大潮,则潮灾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
影响广东省中部沿海热带气旋大风气候特征和重现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运霞 《海洋与湖沼》2014,45(1):157-166
利用广东省中部沿海台站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了影响该地区的热带气旋频数、强度、发生源地、大风风速等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并进行了台站资料的重现期风速计算。结果表明,热带气旋影响广东省中部沿海多出现于6—9月,其中尤以8月最多;影响热带气旋以强热带风暴和台风最多,它们多生成于南海北部和菲律宾群岛以东洋面;在过去50年间影响热带气旋频数总体上略有下降,在1970和1980年代较多,1960年代和1995—2010年期间较少,影响热带气旋的强度有减弱的趋势。重现期风速极值分布总体上呈从沿岸向内陆迅速减小,以及西部略大、东部略小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影响长江口区热带气旋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 1979—2002年大戢山和引水船的观测资料,结合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年鉴资料,统计和分析了热带气旋对长江口区的影响规律,统计结果显示,在近 24 a中,热带气旋年均有 2.0个,通常出现在6— 10月期间,以 月份最多,发生频数为 8 45.8 %;严重影响长江口区的热带气旋年均只有 0.3 个,有60 %集中在 月份,都属海上转向型;影响长江口的热带气旋源区 8 90 % 位于菲律宾和琉球群岛以东洋面,且有超过一半生成于10°N ~ 20°N;影响长江口区热带气旋次数存在 4 ~ 6 a 的小周期波动和 10 a 左右的周期变化,并且在厄尔尼诺年的影响次数较反厄尔尼诺年少。  相似文献   

8.
登陆或经过广西沿海的热带气旋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每年热带气旋所伴随的大风、大雨、风暴潮等灾害造成沿海地区严重的财产损失或人员伤亡。通过对1950~2012年影响广西沿海的热带气旋的统计分析发现,影响广西沿海的热带气旋数量年际变化明显,最多的年份达9个,最少的年份为0个;热带气旋季节分布具有明显规律性,每年的7、8、9三个月为影响高峰月,其次为6、10月;热带气旋从菲律宾以东洋面进入南海后穿过海南省和雷州半岛再次登陆广西沿海的次数最多,该类热带气旋引起的风暴增水平均值为111.2 cm,到达非登陆台风增水的2.6倍。风暴潮灾害的形成与强台风天气系统、全日大潮、河流下泄洪水直接有关。强台风产生巨浪及降雨,使入海河口水位上升,与风暴潮叠加后产生明显的增水,造成巨大的潮灾。  相似文献   

9.
历年影响广西沿海的热带气旋及其灾害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50-2012年影响广西沿海的热带气旋的统计分析发现,影响广西沿海的热带气旋数量年际变化明显,最多的年份达9个,最少的年份为0个;热带气旋季节分布具有明显规律性,每年的7、8、9三个月为影响高峰月,其次为6、10月;热带气旋从菲律宾以东洋面进入南海后穿过海南省和雷州半岛再次登陆广西沿海的次数最多,该类热带气旋引起的风暴增水平均值为111.2 cm,到达非登陆台风增水的2.6倍。风暴潮灾害的形成与强台风天气系统、全日大潮、河流下泄洪水直接有关。强台风产生巨浪及降雨,使入海河口水位上升,与风暴潮叠加后产生明显的增水,造成巨大的潮灾。  相似文献   

10.
骆成稳 《海洋预报》1991,8(1):51-52
位于浙江南部沿海的玉环岛,有各自不同朝向港口,并拥有一百多座的堤坝和码头,每年常受热带气旋暴潮的侵袭,给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都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和威胁。近30年来,本站采用的预报方法从经验对比发展到经验统计法,为本海区作出热带气旋暴潮的预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有关部门的赞扬和重视。为了更好地开展预报服务,笔者从10多年来的预报实践中探求出一套预报经验。在大潮汛期间,除参考气象部门预报外,采用渔民“海上出长浪”等来预示台风来临的经验,并据本海区的实况资料,来分析判定热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实测资料为依据,统计分析了风暴潮灾、风暴潮、登陆台风、天文高潮等与月相的关系。统计资料表明,登陆台风和台风风暴潮发生在大(小)潮期的次数相对较多,略大于平均数,但它们与月相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它们相对于月相的分布大致上是随机的,如果台风在天文大潮期间登陆,台风引起的暴潮与天文潮叠加后成灾的概率明显增大,但也不一定成灾;成了灾的,往往是风暴潮峰值适逢当日的天文高潮所致。  相似文献   

12.
河口的水位变化是径潮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但近30年来,强人类活动对河口环境的影响已远超环境自我修复能力,导致水位发生异变。为研究这种变化,本文选取人类活动影响剧烈的珠江磨刀门河口作为研究区域,采用Copula方法定量分析在同一上下边界(上游流量和口外海平面)下由强人类活动引起的水位异变。结果表明:1)强人类活动后,河道地形下切显著,外海海平面对沿程各站水位的线性影响增强,上游马口流量对水位的线性影响减弱。2)强人类活动后甘竹至灯笼山站同概率水位事件明显降低;三灶海平面呈上升趋势;马口流量分布特性变化不明显。3)水位与海平面、流量的联合依赖关系发生明显改变,低水位与海平面关系的敏感度增加,而高水位与海平面关系的敏感度下降。低水位与流量关系的敏感度基本不变,而高水位与珠江流量关系的敏感度明显下降。4)强人类活动后各站水位变化幅度变窄,在相同概率海平面及流量驱动下,强人类活动后各站水位均有明显下降,水位与海平面、流量遭遇概率为0.1—0.9时,其月均水位下降幅度达0.01—1.24m。低海平面和低流量联合驱动下各站水位的下降幅度明显小于高海平面和高流量联合驱动下月均水位的变幅,而且上游站位的水位下降幅度明显大于下游站位。本研究成果可为强人类活动的影响辨识及珠三角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发展利用等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莱州湾西部地区环境条件的联合概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祥东 《海岸工程》1997,16(1):18-24
在海洋环境条件联合概率分析理论的基础上,对莱州湾西部海的羊角沟地区进行了综合环境条件的联合概率分析,以模拟技术中的重点抽样法为理论根据峄该地区为水位ζ、风速U及波高H的三维随机变量作了统计分析,得出了多年一遇的各环境条件联合出现的数值,模拟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4.
利用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1992年10月到1998年12月连续75个月,230个重复周期的有效波高资料对南北大西洋的波高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频数密度峰值对应的波高成分因子在夏季为1.4左右。冬季为1.2左右,其他季节为1.3左右。7,8,9月份大西洋含涌浪的波高成分占频数密度累积率的比例约为90%左右,其中涌浪成分占优约为65%左右;其余各月占85%左右,其中涌浪成分占优约为60%左右,表明大西洋海域常年有涌浪场存在。  相似文献   

15.
对海洋湍流速度脉动的一维概率密度作了测量,并把测量结果与高 斯分布进行了比较。比较的结果表明,一个接近于高斯分布而另一个却差别较 大。计算到直至五阶湍流相关函数并与网格湍流进行了比较,结果都表明小时 间间隔中测量结果与网格湍流的结果近似一致,而大时间间隔中却相差很大。 以上结论说明了较长的测量时间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分析实验室风浪周期分布,发现风浪周期累积概率分布曲线低于Longuet-Higgins理论结果,在小概率周期区域实验结果与理论结果的差异明显。对实验结果进一步分析发现,在谱不是很窄时,在小概率处风浪周期累积概率随谱宽度的增大而降低,这与窄谱假定下的理论结果相反,Longuet-Higgins理论结果在小概率处不便于描述周期分布随谱宽度的变化。根据实验结果提出风浪周期的Weibull分布经验公式,Weibull分布中的参数依赖于谱宽度。  相似文献   

17.
三参数Weibull分布的参数估计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似文献   

18.
研究可靠度分析中的几个重要问题:1.直接求解非高斯过程、具有不同相关性的多变量情况下的结构失效概率问题;2.荷载的不确定性分析及其订正;3.荷载的相关性对结构失效概率的影响及灵敏度分析.作为实例对直立堤和导管架平台进行计算.  相似文献   

19.
根据Г分布模式对青岛月降水量进行了拟合,并用Lawless最大似然法估计模式中的参数,对青岛地区8个台站6~8月降水总量分别进行了拟合,获得了参数的空间分布,并进行了分析。以此为基础,计算了各级保证率的降水量分位数。  相似文献   

20.
总结破碎波近年来的研究状况,从理论上对计算破碎波发生率进行分析。并利用先进的实验设备和良好的现场条件,从实验研究出发,在研究波浪破碎过程及其与环境参量的关系中,对破碎波发生率进行实际测量。利用不同的破碎波判据对破碎波发生率进行了计算、比较和分析,结果指出;利用不同的破碎波判据计算的破碎波发生率相差很大,甚至相差3~4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