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海南岛近岸海域表层海水化学需氧量(COD)的时空分布特征,评价COD污染水平,研究区域COD浓度与多种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2016年枯水季、丰水季和平水季海南岛近岸海域表层海水现场调查资料,进行单因子指数法和综合指数法分析。【结果】海南省近岸海域表层海水COD的平均质量浓度为(0.75±0.43) mg/L,浓度范围为0.14~2.74 mg/L;COD浓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龙尾河口临近小海海域,枯水季研究海域表层海水COD污染水平高于丰水季节;COD对富营养化的贡献范围为38.2%~69.7%,平均贡献率为(51.0±5.1)%,贡献率随着富营养化指数的增加而减小;3个季节COD与盐度均存在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COD时空分布主要受陆源输入和水动力过程的影响。COD是影响海南岛近岸海域富营养化的重要因子但非决定性因子。随着富营养化程度增加,来自营养盐对富营养化贡献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秋季雷州半岛海域东西部水体营养盐和叶绿素a(Chl-a)空间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方法】根据2017年10月(秋季)的现场调查资料,分别采用镉铜柱还原-重氮偶氮法、重氮偶氮法和硅钼蓝法测定硝酸盐、亚硝酸盐、磷酸盐和硅酸盐,以及萃取荧光法测定Chl-a浓度,深入探讨雷州半岛Chl-a浓度空间变化的调控机制。【结果】2017年秋季,研究区域近岸Chl-a及营养盐浓度大致呈现近岸高离岸低的分布特点;雷州半岛东部海域与西部海域相比,Chl-a浓度、DIN、Si O32-,nDIN/nP比较高,而nSi/nDIN和PO43-在西部略高于东部;营养盐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可能限制因子分析结果,在雷州半岛东西部环境因子对Chl-a浓度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盐度和亚硝酸盐是影响Chl-a浓度的主要因子。在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素方面,雷州半岛东部海域表现为明显的磷限制,西部海域表现为明显的氮限制。【结论】秋季调查海域营养盐和Chl-a结构变化主要受海域水文情况(河流径流,潮汐类型)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调查海域东部受到河流径流和不规则半日潮的影响,营养盐、Chl-a浓度以及营养盐比值(PO43-和nSi/nDIN除外)都比较高。西部海域由于河流径流量小、人类活动较少以及受到规则的全日潮的影响,营养盐、Chl-a浓度以及营养盐比值含量较低且分布较均匀。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珠江口海域营养物和叶绿素a的时空分布特征。【方法】根据2015年5月(春季)、8月(夏季)和10月(秋季)3个季节的现场调查资料,通过对3个季节浮游植物Chl-a以及包括氮磷比在内的营养结构进行综合分析,深入探讨珠江口海域浮游植物Chl-a的时空变化调控机制。【结果】珠江口海域各季节营养盐呈高氮低磷分布,3个季节N︰P均值49.6。叶绿素a季节差异明显,夏季叶绿素a含量是春季的2倍、秋季的9倍。【结论】春季浮游植物生长受温度影响较大,夏、秋两季由于外海水的入侵导致磷限制比较显著;DIN能满足各季节浮游植物生长的需要,珠江口海域浮游植物生长对于磷营养盐的响应要优于氮营养盐。  相似文献   

4.
【目的】揭示舟山附近海域不同功能区之间微微型自养浮游生物的时空分布。【方法】于2017年冬季、2018年春季、夏季、秋季,在舟山岛附近近岸海域不同功能区中选取6个典型站位,采集表层海水,获得24个样品。运用流式细胞仪技术对样品进行微微型自养浮游生物丰度检测,并分析其相关的环境因子及其时空分布特点。【结果】聚球藻(Synechococcus,Syn)丰度的季节分布由大到小依次为冬、春、秋、夏,微微型自养真核生物(Picoeukaryotes, Euk)丰度的季节分布由大到小依次为夏、秋、冬、春。相关性分析表明,春季,聚球藻与微微型真核浮游植物丰度均与pH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5),微微型自养真核生物丰度与COD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5);秋季,微微型自养真核生物丰度与NH_4~+、NO_2~-、Chl-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5),冬季,微微型自养真核生物和聚球藻丰度均与Chl-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5)。【结论】舟山附近近岸海域微微型自养浮游生物的丰度可直接或间接反映海域污染情况,可作为检测水体污染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琼东海域冬季(2012年12月)和夏季(2013年8月)表层水体营养盐结构特征和营养盐对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情况。结果表明:2012年冬季,调查海域除了北部站位DIN、Si O32-浓度和nDIN/nP、nSi/nP比值较高之外,其余站位营养盐浓度和比值整体比较低且分布比较均匀,这是由于北部站位受到了具有高浓度DIN、Si O32-和低浓度PO43-的广东沿岸流的影响;2013年夏季,由于夏季河流径流量大,琼东近岸海域受到具有低浓度DIN、PO43-和高浓度Si O32-特征的河流影响,同时夏季近岸生物量增大和层化作用增强,因此DIN和PO43-浓度分布比较均匀,Si O32-浓度和nSi/nDIN、nSi/nP比值呈近岸高离岸低的分布特点。进一步分析该海域营养盐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可能限制因子发现,表层水体冬季呈现明显的硅限制,其限制因子几率为58.83%,夏季呈现氮-硅协同限制的可能性。由于生物利用、季节性的河径流量、广东沿岸流以及层化作用的影响,使得营养盐限制因子由冬季的硅限制转变为夏季的氮和硅共同限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评价2010-2017年嵊泗马鞍列岛保护区海域的水质状况。【方法】采用水质有机污染指数(A)法进行水质有机污染评价,采用富营养化指数(E)法和营养状态质量指数(INQ)法进行水质富营养化评价。【结果】该保护区海域水质化学需氧量(COD)和溶解氧(DO)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无机磷(DIP)含量有3个年份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其余年份超过第一类但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无机氮(DIN)质量浓度超标严重,2015年达到0.674 mg/L;叶绿素a(Chl-a)本底含量较高,适宜条件下使得浮游植物大量繁殖,Chl-a含量急剧上升,并容易诱发赤潮;有机污染指数评价显示,2012-2015年水质有机污染状况达到中度污染以上,并且有3年达到严重污染级别,最大A值为2014年和2015年的4.10,2016年污染最轻,为开始受到污染级别;富营养化指数和营养状态质量指数评价显示,最大E值和INQ值分别为2012年的4.29和2010年的8.59,DIN含量高是富营养化的主要贡献因子。【结论】该保护区海域水质主要污染因子为DIN,水质有机污染状况呈现年度波动状态,水质富营养化较严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2021年春季北部湾北部近岸浮游植物叶绿素a(Chl-a)的分布特性及影响机制。【方法】对2021年春季北部湾北部近岸海域8个站位的现场Chl-a浓度与环境因子数据进行时空分析,利用matlab绘制等值线剖面图和相关性分析等手段,分析Chl-a的分布特征及其响应机制。【结果】1)Chl-a与海表温度(SST)的高值区均在三娘湾;2)SST、浊度(TUR)和氮磷营养盐为影响北部湾北部沿岸海域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理化因子;3)防城港Chl-a和总溶解无机氮最大值存在9 d的显著滞后正相关,在廉州湾有显著滞后负相关,而在钦州湾有较好同步相关。【结论】2021年春季研究区域Chl-a时间变化主要受陆源输运、光照和不规则全日潮影响。不同区域Chl-a空间分布的影响因子有差异,防城港的藻类生长受营养盐限制;高营养盐的廉州湾水体因高TUR光照减弱,藻类受光限制;钦州湾和三娘湾的藻类均不受营养盐和光限制,且三娘湾的SST相对更适宜生长,该区初级生产力最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了珠江口区域近年来大气湿沉降中无机氮的变化特征及其对近海海水生态系统的影响。【方法】对2003-2014年珠海市香洲地区湿沉降中NO_3~--N和NH_4~+-N浓度及湿沉降通量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香洲地区湿沉降中NO_3~--N和NH_4~+-N的浓度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表现为旱季高而雨季低,与降雨量呈相反的变化趋势;氮素的浓度在年际变化有波动,但无明显变化趋势;氮素湿沉降通量与浓度变化相反,雨季明显高于旱季;降水量、当地污染状况、大气中污染物(气溶胶粒子)浓度、降雨类型以及气象条件等因素是造成季节差异的主要原因;此外,香洲地区大气无机氮湿沉降具有很强的事件特征。【结论】香洲地区氮素湿沉降浓度春秋季高于海水,且DIN成分比例与海水有差异,可能改变表层水体营养盐结构,影响浮游植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东海沿海赤潮发生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方法】对2003-2016年东海11个赤潮监控区的调查与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研究了赤潮与环境因子关联关系。【结果】东海近岸海域赤潮发生与水温、pH与溶解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活性磷酸盐、硝酸盐等无机营养盐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赤潮发生时水温一般为25~33℃,pH为8~9,溶解氧5~10 mg/L,营养盐处于极低值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北部湾环流的季节变化特征。【方法】利用2017–2018年防城港近岸海域4个航次的海流实测资料,结合卫星遥感海表温度数据和HYCOM海流再分析数据,分析北部湾环流的季节变化。【结果与结论】1)观测期间余流方向与风向基本一致,表现出风海流特征;2)夏季北部湾北部存在高温水团,余流受风生流和密度流的共同作用,密度流流速约为10cm/s;3)4个季节北部湾均为逆时针环流形态,主要受潮致余流、风生流和密度流的影响;4)冬季北部湾海域总体呈逆时针环流,但在防城港以东至北海的外海海域出现顺时针环流。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夏季珠江口水域氮、磷营养盐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富营养化水平。【方法】基于珠江口水域2006-2010年夏季水文水质多要素观测资料,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水文泥沙对氮、磷等营养盐的的驱动作用,评价该水域富营养化状况并阐明其主要环境问题。【结果】珠江口水域环境因子区域分布差异显著,其中营养盐(氮、磷等)和悬浮泥沙均表现为由口门向口外递减,而盐度则表现为相反的趋势。无机氮以硝氮为主,亚硝氮次之,氨氮含量最低。【结论】径流输入、盐淡水混合稀释作用和悬浮泥沙的吸附/解吸作用共同影响着氮、磷营养盐的分布。氮磷比值分析说明,珠江口浮游植物生长主要表现为潜在性的磷限制。珠江口水域海洋环境重度及严重富营养化(E 5)主要集中在口门至内伶仃岛海域,主要环境问题为水质污染,且氮、磷营养盐和溶解氧为主要贡献因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湛江港水体夏季后向散射特性。【方法】利用2017年夏季湛江港海域的航次数据,采用实验与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湛江港海域水体的后向散射系数的光谱特性、空间分布,分析后向散射系数与悬浮泥沙浓度的关系。【结果】湛江港海域水体的后向散射系数的光谱模型符合乘幂的形式,波长指数(n)为1.61。后向散射系数的空间分布呈现近岸高值,外海低值的特点。后向散射系数与悬浮泥沙浓度存在良好的线性回归关系,决定系数(R2)为0.707 2。【结论】水体的后向散射系数可用于水体悬浮泥沙浓度的遥感反演。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人工鱼礁生态区浮游动物种群分布和群落结构变化规律以及对主要环境因子响应机制。【方法】于2019年3月和9月对海南文昌人工鱼礁附近海域展开调查研究,各获取7个站位的样品数据,通过形态鉴定与Pearson相关性分析,比较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并探讨其季节性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与结论】鱼礁生态区共鉴定浮游动物48科61属79种,浮游幼体19类;春季53属65种,秋季45属53种;分为暖温带类群、暖水沿岸类群和暖水广布类群三个生态类群。优势种随季节的变化而更替,春季以鸟喙尖头溞(Penilia avirostris)和锥形宽水蚤(Temora turbinata)为主,秋季则以瘦歪水蚤(Tortanus gracilis)和肥胖箭虫(Sagitta enflata)等种类组成。浮游动物种类数、物种丰富度、丰度和生物量整体呈现为春季大于秋季,尤其是丰度、生物量呈极显著差异性(P <0.01),而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则反之。海洋理化环境因子与浮游动物相关参数存在相关性,春季水温、NH4-N质量浓度为主要环境限制因子,与丰度、均匀度和多样性指数存在显著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珠江口海域两种不同浮游生物网网采浮游动物群落的差异,探讨在近岸及河口进行浮游动物调查时的适宜网型。【方法】于2017―2020年每年8月在珠江口海域分别用浅水Ⅰ型和Ⅱ型浮游生物网(以下分别称“Ⅰ型网”“Ⅱ型网”)采集浮游动物样品,分析并对比两种网型网采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优势种、多样性指数以及群落年际变化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在4次调查中,Ⅰ型网采集的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135.7~388.4 m-3,而Ⅱ型网采集的丰度为19 097.6~24 608.2 m-3,远高于前者。两种网型均能采集到较多对方未采获的种类。相似百分比分析(SIMPER)结果显示,两种网型调查结果的最主要区别在于中小型类群,尤其是以强额孔雀哲水蚤(Parvocalanus crassirostris)为代表的中小型桡足类丰度差异,Ⅰ型网漏采多数中小型桡足类。Ⅰ型网调查得到的优势种信息同样严重低估中小型桡足类的优势程度。两种网型网采浮游动物的年际变化趋势不一致,Ⅱ型网采浮游动物的变化幅度较小。【结论】在近岸及河口调查研究中,Ⅰ型网和Ⅱ型网的调查结果有一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雷州半岛东部近岸海域大型底栖经济甲壳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素,为甲壳类资源评估与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6年4月至2017年2月按季度在该海域开展4个航次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采集经济甲壳动物样品,并进行分类鉴定,同时采集环境数据。采用聚类分析和冗余分析(RDA),评价该海域不同季节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共有甲壳动物98种,隶属2目24科43属;全年优势种有变态蟳(Charybdis variegata)、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和须赤虾(Metapenaeopsis barbata)等10种;各季节丰富度指数(D)、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均以夏季最高,冬、春季次之,秋季最低;各季节均可划分为两个群落(Anosim test:0.579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三沙湾海水增养殖区溶解氧的动态变化及有机污染状况。【方法】利用2014年三沙湾水质的监测结果,分析调查区表层溶解氧变化特征,以及与水温、无机氮、活性磷酸盐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有机污染指数法分别对调查区溶解氧和有机污染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调查区内共布设9个水质监测站位,于2014年1、5、8、9、10月分别采集调查区的表层水样。调查区溶解氧质量浓度在4.44~8.60 mg/L之间,平均值为6.29 mg/L,除8月有2站次和9月有5站次的测值处于三类海水水质标准外,其余均处于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水平;溶解氧季节变化明显呈冬季>春季>秋季>夏季的变化规律,平面分布总体呈西北部高,东南部低的变化特征;结合历史资料分析长期变化趋势,溶解氧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尤其在2000年下降幅度较为明显,这跟三沙湾沿岸带的经济发展对环境影响有关;溶解氧与水温之间呈现极为显著(r=-0.9464)的负相关关系,与无机氮和硝酸盐氮之间均呈现极为显著(r=0.827 5,r=0.821 3)的正相关关系,与活性磷酸盐之间呈现显著(r=0.5413)的正相关关系,说明水温是影响溶解氧变化的首要因子,无机氮和硝酸盐氮以及活性磷酸盐也是影响溶解氧变化的重要因子;从单因子指数来看,在整个调查期间溶解氧污染指数大于1.0的达到15.6%,说明该站点水质已受该因子污染;从有机污染指数来看,调查区水质状况处在开始受到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灌河口邻近海域生态环境状况。【方法】2016年5月对该海域进行水质、沉积物和生物生态现状调查。【结果与结论】水质主要超标因子为无机氮、磷酸盐;沉积物质量监测项目全部符合一类沉积物质量标准。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指数丰富(3.11),浮游动物、游泳动物的生物多样性指数较丰富(大于2),底栖生物较贫乏(0.97)。底栖生物密度与沉积物硫化物显著正相关。浮游植物密度与叶素绿a显著正相关。小型网浮游动物密度与水温、化学需氧量显著负相关,其种类与营养盐、化学需氧量显著负相关,二者均与盐度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综合分析中国近海不同海域浮游植物的时空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研究,概述该海域浮游植物叶绿素和初级生产力研究。受复杂的物理环境场、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等综合影响,不同海域Chl-a和初级生产力具有显著的时空变化特征:空间上,叶绿素浓度表现为近岸高离岸低、离岸海域随纬度增加呈升高趋势;时间上,大体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北部季节特征尤为明显,其中叶绿素浓度及生产力的季节最大值在南海出现在冬季,而在中国北部海域逐渐变化为春季。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有营养盐、温度、光照、陆源输入、季风、环流、涡旋等,不同海域、不同季节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有差异。另外,由于遥感数据的精度以及现场观测航次的频率较低和站位布置较为稀疏影响了上述机制的探讨,因而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调控机制仍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徐闻珊瑚礁保护区营养盐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6年8月(夏季)、2006年11月(秋季)、2007年2月(冬季)和2007年4月(春季)在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灯楼角至流沙湾近岸海域调查徐闻珊瑚礁保护区的营养盐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徐闻珊瑚礁保护区水域溶解态无机氮以NO3--N为主,其含量超过总溶解无机氮的50%;各站点NO2--N含量相对较低,冬季NO3--N和NH4+-N含量均高于其它季节;无机磷含量在0mg/L~0.030mg/L之间变化;活性硅含量表现为夏秋季节高、冬春季节低;表层水体硝酸盐氮/无机磷原子比值(N/P)夏季较低,不存在无机磷受限情况,而冬季N/P整体较高,此时水体主要受无机磷限制。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08~2011年共6个航次调查数据,对雷州半岛近岸海域关键水质环境因子进行时空分析,并采用富营养指数法对该海域水质环境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海域近几年COD、PO4-P、NO2-N、NO3-N、NH4-N、石油类、叶绿素浓度等关键水质因子的均值变化范围分别为0.61~1.71 mg/L、0.01~0.04 mg/L、0.004~0.05 mg/L、0.05~0.21 mg/L、0.02~0.20 mg/L、0.01~0.60 mg/L、1.16~3.17μg/L。该海域COD、石油类污染程度较低,而PO4-P、无机氮污染程度高、污染风险大。半岛东部海域污染程度高于西部海域,尤其是湛江港、雷州湾及半岛东北海域呈高富营养化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