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4 毫秒
1.
【目的】研究电厂排水口附近海域周年浮游桡足类群落对脱硫海水受纳海域环境因子的群落响应。【方法】2016年4、7、9、12月分别对湛江自备电厂附近海域的浮游桡足类群落结构及相关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结果与结论】共鉴定出浮游桡足类41属83种和11类幼体,其中四季种类数为春季27种,夏季31种,秋季47种,冬季43种,分别占浮游动物种类数的18.2%、20.9%、31.9%、29%。种类最多的是大眼剑水蚤属达8种,其次为长腹剑水蚤属7种,唇角水蚤属5种,隆哲水蚤属和歪水蚤属各4种。其中优势种共有8种,无四季优势种,3季都为优势种的有钳形歪水蚤Tortanusforcipatus和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pacifica。浮游桡足类丰度呈现秋季夏季春季冬季的规律,大致符合涨潮丰度增加,落潮丰度减小,远岸丰度低于近岸的规律。Sperman相关性表明,浮游桡足类丰度与夏季pH和温度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夏季盐度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且温盐是解释夏季浮游桡足类丰度差异的最佳组合。从4个断面分析结果可知,秋季浮游桡足类分布受断面影响显著,秋季断面pH值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珠江口海域两种不同浮游生物网网采浮游动物群落的差异,探讨在近岸及河口进行浮游动物调查时的适宜网型。【方法】于2017―2020年每年8月在珠江口海域分别用浅水Ⅰ型和Ⅱ型浮游生物网(以下分别称“Ⅰ型网”“Ⅱ型网”)采集浮游动物样品,分析并对比两种网型网采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优势种、多样性指数以及群落年际变化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在4次调查中,Ⅰ型网采集的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135.7~388.4 m-3,而Ⅱ型网采集的丰度为19 097.6~24 608.2 m-3,远高于前者。两种网型均能采集到较多对方未采获的种类。相似百分比分析(SIMPER)结果显示,两种网型调查结果的最主要区别在于中小型类群,尤其是以强额孔雀哲水蚤(Parvocalanus crassirostris)为代表的中小型桡足类丰度差异,Ⅰ型网漏采多数中小型桡足类。Ⅰ型网调查得到的优势种信息同样严重低估中小型桡足类的优势程度。两种网型网采浮游动物的年际变化趋势不一致,Ⅱ型网采浮游动物的变化幅度较小。【结论】在近岸及河口调查研究中,Ⅰ型网和Ⅱ型网的调查结果有一定...  相似文献   

3.
于2012年春季、季、秋季分别对滨州浅海海域的浮游植物进行调查,采用香农-威纳(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c Naugton优势度指数对其浮游植物多样性及群落特征进行分析。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40个属种,其中硅藻门的种类最多,占92.50%;浮游植物丰度为(2.66~23520.27)×104 ind/m3,均值1525.13×104 ind/m3。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均值分别为1.76±0.20和0.70±0.25,以秋季最高,春季次之,夏季最低,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均较好,表明该海域浮游植物分布比较均匀,其群落结构处于较完整和稳定的状态。该海域浮游植物的多样性阈值等级评价为Ⅱ级,多样性一般,其中春季和夏季多样性一般(Ⅱ级),秋季多样性较好(Ⅲ级)。  相似文献   

4.
黄河入海口水域春季浮游动物群落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2008、2009年黄河入海口水域春季浮游动物进行调查,采用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Shannon-Weiner index)、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cNaugton优势度指数对其浮游动物群落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浮游动物鉴定出6大类44种,以甲壳动物种类最多;2008年5月黄河入海口水域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92~2.65,均匀度变化范围为0.25~0.66;2009年5月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76~2.87,均匀度变化范围为0.21~0.70。黄河入海口水域浮游动物时空分布较不均匀,群落特征(包括丰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优势度等)在同一时期同一水域各采样点间差异较大,同一采样点不同年份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雷州半岛东部近岸海域大型底栖经济甲壳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素,为甲壳类资源评估与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6年4月至2017年2月按季度在该海域开展4个航次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采集经济甲壳动物样品,并进行分类鉴定,同时采集环境数据。采用聚类分析和冗余分析(RDA),评价该海域不同季节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共有甲壳动物98种,隶属2目24科43属;全年优势种有变态蟳(Charybdis variegata)、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和须赤虾(Metapenaeopsis barbata)等10种;各季节丰富度指数(D)、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均以夏季最高,冬、春季次之,秋季最低;各季节均可划分为两个群落(Anosim test:0.579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河道阻隔对滁河及其支流浮游生物群落的影响。【方法】2015年11月对滁河及2条支流共23个采样点的浮游生物及水环境指标进行调查研究。【结果与结论】调查河段水体未受到有机污染,氮磷含量适宜藻类生长,不同区段水体营养盐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本次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57属105种,其中绿藻门种类最多(占55.24%);共检出浮游动物52属88种,其中原生动物种类最多(占65.36%)。浮游生物种类数、密度空间分布呈现支流来安河段最高、清流河段最低的趋势,而滁河干流上游段和下游段则相差不大。浮游生物多样性评价结果表明该流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稳定,多样性指数表现为下游高于上游,干流高于支流的特征。浮游生物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总磷、氨氮、亚硝态氮、叶绿素a和pH是影响浮游植物分布的主要因子;总氮、总磷、溶解氧、透明度、亚硝态氮和叶绿素a是影响浮游动物分布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海南东部外海海域鱼类群落特征,比较其与近海海域鱼类群落的差异,为海南外海渔业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群落参数和环境-生物的冗余分析(RDA,Redundancy analysis)研究2019年春季(4月)、秋季(9月)水深86~380 m的海南东部外海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结果与结论】春、秋季共调查到鱼类312种,隶属于26目96科195属。优势种组成方面,春季为黄鳍马面鲀(Thamnaconus hypargyreus)和深水金线鱼(Nemipterus bathybius);秋季为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黄鳍马面鲀、深水金线鱼和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macracanthus);春秋季共有优势种深水金线鱼和黄鳍马面鲀的优势体长存在明显的季节波动,黄鳍马面鲀为秋季(80~105 mm)大于春季(60~85 mm),而深水金线鱼则反之。渔获量季节变化明显,秋季多样性特征指数平均值略高于春季。RDA结果表明,水深、pH、水温、溶解氧和盐度在春、秋季对鱼类资源量(质量密度,kg/km2)空间变化的解释率分别为58.34%、53.94%。水深(P=0.003~0.004)和pH (P=0.017~0.002)在春秋季均对鱼类群落结构有显著影响,盐度仅在秋季有显著影响(P=0.013),在春季则无影响(P=0.860)。海南东部外海海域鱼类种类组成、资源量优于海南近海、雷州湾、大亚湾和北部湾海域;在渔业资源开发过程中,除应关注主要经济种类种群水平上的捕捞产量外,更应关注群落水平上种类多样性及优势种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8.
根据2010~2011年中街山列岛水域4个季节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水域虾类资源密度和群落多样性,并探讨了底层温度、底层盐度和水深对虾类数量分布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共有虾类20种,隶属于9科18属;广温广盐种无论在种类数还是尾数密度与生物量均占主导地位;虾类生物量和尾数密度在季节分布上,以冬季最高,冬季均与春、夏和秋三季呈显著差异(p值<0.05);平面分布上,生物量与密度指数总体上呈南北高、中间低,东部高西部低的特征;生物量与平均底温显著相关(P<0.05),与平均底盐和水深相关性较差(p值>0.05);葛氏长臂虾、细巧仿对虾、中国毛虾、日本鼓虾和中华管鞭虾为四季的优势种,且均属广温广盐种;虾类群落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0.61~1.09,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0.76~1.31,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50~0.70,其中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春季与冬季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均匀度指数秋季与冬季存在显著差异(p值<0.05).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湛江港海域的游泳动物资源结构及多样性特征。【方法】根据2016—2017年湛江港海域4个季度的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数据,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IRI)、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ABC曲线(abundance-biomass comparison curve)分析该海域游泳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和多样性水平等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该海域共发现游泳动物173种,隶属于16目68科116属;其中鱼类种类数最多(98种,占总种类数的56.7%),以底层鱼类和暖水性鱼类为主;其次是甲壳类(66种,占38.2%),头足类最少(9种,占5.2%)。4个季节的优势种累计有11种(鱼类6种、甲壳类5种),其中条纹叫姑鱼(Johnius fasciatus)是春、夏、秋3个季节的共同优势种。从时间维度上看,秋季的H'、D均为最高,而春季的J最高;从空间维度上看,湛江港口门处S6站位多样性水平相对较高。ABC曲线结果显示,湛江港海域游泳动物群落在冬季受干扰程度高于其它3个季节。【结论】湛江港海域游泳动物种类丰富,其中鱼类是主要的游泳动物类群。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北京北运河水系河流生态系统状态,分析底栖动物群落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方法】2015年6月对北京地区夏季北运河水系33个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水环境理化因子特征进行野外调查,基于香浓维纳指数、均匀度指数、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的划分以及典范对应分析等方法,分析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和空间结构特征。【结果】共鉴定出底栖动物3门23种,各采样点位平均密度为1037.35 ind/L,香浓维纳指数平均值为0.88,均匀度平均值为0.41。全区大型底栖动物共划分成5类功能摄食类群,其中刮食者物种数占绝对优势,滤食者密度占绝对优势。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夏季影响北运河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水温和p H。【结论】北运河水系底栖动物群落香浓维纳指数较低,水体污染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湛江湾沉积物中氨氧化古菌(AOA)和氨氧化细菌(AOB)的丰度与多样性。【方法】采用分子生态学方法。【结果】AOA amoA基因丰度范围为3.23×10~5~5.27×10~6 copies·g~(-1)(以干土计),AOB amoA基因丰度范围为2.99×10~4~1.06×10~7 copies·g~(-1)(以干土计),两者平均丰度差别不大;但对于潮下带,大部分站位AOA amoA基因丰度高于AOB,且与氨氮和有机碳含量显著正相关。在工厂排污口和养殖区AOA多样性高于其他站位,而AOB则相反,说明AOA对环境污染物有更强的适应能力。系统发育分析显示,88%的AOA amoA序列属于海洋簇Group I.1a,优势类群是一类喜热带气候的AOA新分支;潮下带亚硝化螺菌属AOB为优势种群,而潮间带亚硝化单胞菌属AOB为优势种群。CCA分析表明,盐度和pH显著影响湛江湾AOA与AOB的群落结构。【结论】湛江湾沉积物中氨氧化微生物的分布与氨氮、总有机碳、盐度、pH等多种环境因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于2008年3月至2009年2月对流沙湾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其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流沙湾共有浮游植物27属,隶属于5个门,其中硅藻门20属,绿藻门3属,蓝藻门2属,金藻门1属,甲藻门1属,角毛藻(Chaetoceros)、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菱形藻(Nitzschia sp.)为优势种;浮游植物生物量变化在0.11~23.63 mg L-1之间,平均为3.72 mg L-1,细胞密度平均为1.324 7×104个L-1。流沙湾共有浮游动物19种,其中原生动物10种,桡足类6种,枝角类、多毛类和轮虫类各1种,优势种类为原生动物中的拟铃虫(Tintinnopsis)、薄铃虫(Leprotintinnus),桡足类中的哲水蚤(Calanus),浮游幼体中的无节幼体(Nauplius);浮游动物生物量在0.08~7.24 mg L-1之间,平均为2.04 mg L-1,密度平均为8 186个L-1。水体交换能力差、大规模贝类养殖以及养殖造成的水体污染等因素,导致流沙湾浮游生物量、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处于较低水平,但有明显的水平分布和月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揭示舟山附近海域不同功能区之间微微型自养浮游生物的时空分布。【方法】于2017年冬季、2018年春季、夏季、秋季,在舟山岛附近近岸海域不同功能区中选取6个典型站位,采集表层海水,获得24个样品。运用流式细胞仪技术对样品进行微微型自养浮游生物丰度检测,并分析其相关的环境因子及其时空分布特点。【结果】聚球藻(Synechococcus,Syn)丰度的季节分布由大到小依次为冬、春、秋、夏,微微型自养真核生物(Picoeukaryotes, Euk)丰度的季节分布由大到小依次为夏、秋、冬、春。相关性分析表明,春季,聚球藻与微微型真核浮游植物丰度均与pH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5),微微型自养真核生物丰度与COD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5);秋季,微微型自养真核生物丰度与NH_4~+、NO_2~-、Chl-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5),冬季,微微型自养真核生物和聚球藻丰度均与Chl-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5)。【结论】舟山附近近岸海域微微型自养浮游生物的丰度可直接或间接反映海域污染情况,可作为检测水体污染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2010年5月,在湛江湾海域设立10个站点对大型底栖生物进行调查,分析湛江湾大型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栖息密度和生物多样性特征,并通过聚类(CLUSTER)和MDS排序对大型底栖生物群落进行划分。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有底栖生物共7门112种,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和节肢动物门为湛江湾大型底栖生物的主要类群。生物量分布范围为0.93~98.20 g.m-2,其中软体动物门的平均生物量最高值。栖息密度分布范围为6.11~24.80 ind.m-2,其中以环节动物门(24.08 ind.m-2)和星虫动物门(22.22 ind.m-2)最高。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物种较为丰富,但多样性差。根据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排序分析结果,可将湛江湾大型底栖动物划分为4个群落。丰度生物量曲线(ABC)分析结果,湛江湾大型底栖生物受到严重的环境污染或者扰动,群落结构不稳定。与其他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种类数、生物量和丰度的比较分析结果,湛江湾的生物量和丰度偏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了解镇江豚类保护区鱼类资源状况,丰富鱼类资源本底数据。【方法】于2013、2016和2019年,分别开展3次渔业资源调查,对该区域鱼类种类组成、优势种、体型大小及群落多样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记录鱼类68种属于7目13科47属;鲤形目(Cypriniformes)鱼类种类占比较为稳定,鲇形目(Siluriformes)鱼类资源量有下降趋势,鲈形目(Siluriformes)鱼类种类占比上升明显;不同年份优势种替代较为明显;2016年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最高,分别为6.528、3.026。【结论】保护区鱼类资源较为丰富,但不同年份鱼类群落变化较为明显,渔业资源面临小型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14年冬、夏季北部湾2个航次的调查数据,采用分层聚类和典范对应分析研究北部湾桡足类群落的结构特征及环境适应性。结果表明,冬、夏季共鉴定出桡足类124种,其中冬季62种,夏季108种;冬、夏季优势种均为7种,冬季以亚强真哲水蚤(Subeucalanus subcrassus)、锥形宽水蚤(Temora turbinata)、精致真刺水蚤(Euchaeta concinna)为主,夏季则以异尾宽水蚤(T.discaudata)、高斯光水蚤(Lucicutia gaussae)为主。北部湾桡足类大致可分为北部群落、中部群落和湾口群落等3个群落;冬季多样性一般(Ⅳ级水平),夏季多样性较好(Ⅱ或Ⅲ级水平)。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冬季主要影响因子是海平面高度,夏季则是水深。温度和盐度与北部群落呈负相关关系,与湾口群落呈正相关关系。冬、夏季桡足类空间分布格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2018年春季福建近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方法】分别于2018年4月和5月对福建近海进行综合性调查,分析福建近海春季赤潮原因种的演替、浮游植物分布情况和群落结构变化。【结果与结论】2018年4-5月,福建附近海域从中肋骨条藻和东海原甲藻双相赤潮变为东海原甲藻单一赤潮,赤潮数量级10~6~10~7cells/L;赤潮附近海域的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较低;表中层细胞丰度变化差异大,底层丰度变化差异小。浮游植物优势种群由硅藻为主向甲藻为主演替。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马氏珠母贝(Pinctada fucata martensii)肠道及其养殖水体可培养细菌的群落组成。【方法】采用2216E平板涂布法研究海区养殖马氏珠母贝肠道与养殖水体的可培养菌群种类及丰度。【结果与结论】马氏珠母贝肠道及其养殖水体的可培养细菌归属于2门(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3纲7目10科23属56种。属水平上,肠道中以弧菌属(74.7%)和假交替单胞菌属(18.7%)为主;养殖水体中α-变形菌纲的FJ943236_g属(40.7%)丰度最大,弧菌属(16.7%)相对肠道丰度较低。样品共有菌属为弧菌属、假交替单胞菌属、发光杆菌属和芽孢杆菌属;肠道特有菌属为希瓦氏菌属和盐单胞菌属;养殖水体特有菌属主要为FJ943236_g、鲁杰氏菌属和Nautella。在种水平上,7个种为二者共有;马氏珠母贝肠道和养殖水体特异性菌种分别为18个和31个。虽然门水平上马氏珠母贝肠道中可培养细菌群落与其养殖水体中的细菌群落大致相似,但在属、种水平上二者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灌河口邻近海域生态环境状况。【方法】2016年5月对该海域进行水质、沉积物和生物生态现状调查。【结果与结论】水质主要超标因子为无机氮、磷酸盐;沉积物质量监测项目全部符合一类沉积物质量标准。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指数丰富(3.11),浮游动物、游泳动物的生物多样性指数较丰富(大于2),底栖生物较贫乏(0.97)。底栖生物密度与沉积物硫化物显著正相关。浮游植物密度与叶素绿a显著正相关。小型网浮游动物密度与水温、化学需氧量显著负相关,其种类与营养盐、化学需氧量显著负相关,二者均与盐度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2007年7月对茂名市小东江的浮游生物及污染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共检出浮游植物122种,其中蓝藻门15属34种,占(总种类数,下同)27.9%,硅藻门16属26种,占21.3%,绿藻门29属52种,占42.6%,裸藻门3属6种,占4.9%,金藻门1属1种,占0.8%,黄藻门3属3种,占2.5%;浮游动物78种,其中原生动物门26属36种,占46.2%,轮虫动物门9属16种,占20.5%,节肢动物门枝角类8属14种,占17.9%,桡足类10属11种,占14.1%,水生昆虫1属1种,占1.3%。各调查断面浮游植物的种类数平均为37种,细胞密度在11.3×104~19.5×104/L,Ⅴ断面最高,Ⅰ断面最低,平均为14.4×104/L;浮游动物种类数平均为27种,密度平均为2 895/L。相邻断面间Jaccard种类相似性指数范围为0.13~0.23,各断面环境异质性相差较大,该季节河水流动性小。叶绿素a含量为19.9~45.3μg/L,它与细胞密度呈显著的正相关,与无机氮、无机磷和COD均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各断面的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为3.1~4.5,均匀度为0.62~0.85;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为2.7~3.9,均匀度我0.59~0.80。对βm-αm指示种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分析,Ⅱ、Ⅲ、Ⅳ、Ⅴ断面水质属生态中污类型,而Ⅰ断面属生态寡污类型。以国家地表水质量标准评判,各断面COD含量为Ⅰ类水;无机氮含量除Ⅰ断面外,其他断面均为Ⅲ类水;无机磷含量均优于Ⅱ类水;石油类除Ⅰ、Ⅱ断面为Ⅳ类水外,其他断面均为Ⅴ类水。单因子污染指数分析表明,小东江流域水质为中污染至重污染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