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概述了山西地震带M(?)≥6级以上的地震活动与山西隆起中部盆地构造之间的关系。着重讨论了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盆地构造之间的联系,对强震的构造特征、构造类型及应力场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还讨论了强震时间分布,并提出了一些看法,如发震构造和大范围块体活动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2.
本文重点论述了四川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变形构造格局、盆内地震活动规律、变形构造形成演化与地震活动的时空耦合关系等。提出盆内浅源地震主要受盆内薄皮构造中的冲起构造带控制,并认为地震活动随变形构造的前展式扩展有逐渐向盆地中央迁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通过Arcgis catlog建立延怀盆地地震和活动断裂基础数据库,运用GIS软件环境的缓冲区、空间叠加及统计等分析方法,对延怀盆地内部地震活动与活动断裂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证明:中小地震活动主要沿怀涿盆地北缘断裂和延矾盆地北缘断裂分布;约83.7%的地震发生在以10 km为半径的断裂缓冲区内;在正断层缓冲区内,单位地震数较高。结合活动构造特征,分析认为,延怀盆地在全新世以来受拉张应力场控制作用,中小地震活动集中分布在盆地一侧,且靠近控制盆地的主控边界断裂。  相似文献   

4.
地震危险区的边界划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目前地震危险区边界划分上存在的问题,从地震地质和地震构造的角度,结合测震学方法进行了分析,指出地震分布和地震危险区边界划定与活动构造有密切的联系。依据这一思想,阐明了构造活动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初步提出了地震危险区边界判析的原则,即把地震危险区限制在一定的地震构造区(带);其边界依据活动构造划定;在地震危险区内部进行发震构造条件研究,并对这些发震构造(活断层)进行活动度分析;分层次地对地震危险区范围及其危险度进行确定。 本文着重进行了活动构造的研究,对中国大陆的活断层、新生代盆地、地形面以及古地震等作了活动时代、活动性质、活动强度等多方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1303年9月27日的山西洪洞8级地震发生于山西断陷盆地带中的临汾盆地,这是我国自有地震历史记载以来的第一次8级地震,也是一个在活动陆内盆地中发生的大地震. 2003年9月17~18日在山西太原市召开了1303年山西洪洞8级地震700周年暨陆内盆地与强震活动研讨会. 会上交流的论文讨论了我国不同地区发育的不同性质的陆内活动盆地,包括拉张构造区的地堑、半地堑张性盆地,挤压构造区的压陷盆地和前陆盆地及走滑构造带内的拉分盆地与强震活动的关系. 本文对这些问题作了简要的总结,本期刊登的论文是由部分会议论文组成的专辑.   相似文献   

6.
四川盆地的地震地质特征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四川盆地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喜马拉雅运动使之发生褶皱变形。野外观察和深部探测资料表明,褶皱及与之相伴的断裂通常在3~5千米的深度上消失,为典型的浅层构造。上下层位构造形态的不协调现象是沿软弱层位发生滑脱作用的结果。盆地内的地震活动性比四川西部活动构造区明显减弱,仅有的几个中强地震震例表明,它们具有震源浅、震级低,烈度高且震中位置与背斜构造关系密切的特点。本文旨在通过盆地内盖层滑动及其与盖层沼皱、断裂的成因机制的讨论,探索导致盆地内地震活动特殊现象的原因。并预测盆地内未来地震的可能强度。  相似文献   

7.
在详细的航卫片解译地震地质调查,古地震与历史地震研究的基础上,向人们展示了湟水构造盆地全新世断层的活动图像,对地震活动作出趋势性预测,并且发现,盆地东部为一地壳稳定性较差的活动构造块体,应引起地震工作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8.
根据块体内地震受块体边缘地震影响的观点,对汉中与安康盆地的历史及现代地震活动特点、规律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得到这样结果:(1)块体内断陷盆地的地震活动水平将小于块体边界上的地震活动水平;(2)块体内盆地的地震活动,主要受块体边缘较大地震活动的影响,反映块体边界较大地震发生前后其附近构造的调整运动;(3)当与块体内盆地较近的块体交界带上发生大地震时,应注意盆地的地震危险。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地质和地震资料分析了太原市盆地区的构造特点,根据新生界厚度、微断块结构特点,提出太原市田庄断层以北盆地区与晋中盆地在构造和地震活动性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然而同忻定盆地具有某种可能联系。建议对北北西向构造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南华北盆地与秦岭大别造山带在构造上有耦合关系,地震活动水平相当。将南华北盆地和秦岭大别造山带组成的南华北地区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其地震活动特征和青藏高原强震对其影响作用。发现南华北地区地震活动水平显著低于北华北地区,略低于下扬子地区。并且,通过对比分析青藏块体7.0级以上地震和南华北地区4.0级以上地震的对应关系,发现两个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成组对应现象,并表现2年左右的时间差,表明青藏块体的地震活动对南华北地区有明显的构造应力场传递作用。该结果为南华北地区中长期地震预测提供依据。2017年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根据时间延迟的存在,对南华北地区未来中等地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延庆-怀来盆地大震危险性分析研究di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昌铨  嘉世旭 《地震学报》1997,19(5):517-523
根据延庆-怀来盆地深部探测研究结果,结合浅部活动构造、古地震事件、地震活动性和地壳应力场分布以及其它相关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同时与邢台等地震区的深部结构进行对比研究,认为延庆-怀来盆地及其周边地区具有发生中强地震的深部构造背景,不排除有发生7级地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苏北盆地作为中国东部重要的油气开发基地,近年来广泛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其以箕状凹陷为典型特征,具有"坳-断-坳"3层结构,为了对苏北盆地地壳结构做进一步分析,本文利用布格重力数据通过重力小波多尺度分解法和Parker密度界面反演法对苏北盆地的深浅部构造进行了反演,以重力小波细节为基础对苏北盆地内部次级构造单元进行了划分,并基于地震资料和深部构造特征,分析了苏北盆地的孕震环境,影响其地震活动性的主要是板块因素和断裂因素,地震主要沿构造体边界处分布.结合前人研究资料,对苏北盆地的成因机制、应力环境、深部构造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苏北盆地莫霍面深部构造与浅部构造呈同相的关系,认为苏北盆地自中生代形成以来,除了受苏鲁造山带逆冲推覆体的控制,还受郯庐断裂带不同时期左旋及右旋运动交替变换的构造应力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据广义的应力—应变关系介绍了体积地震矩率和盆地体积变化概念、原理和方法,并用地震和地质两方面资料计算和分析了鄂尔多斯周边断陷盆地地震带不同时期的体积变化和体积矩率,盆地总的体积变化和现代地震矩率及所反映的体积变化是一致的,最后用地震矩率观点讨论本震区构造活动,平均构造应力释放水平和大震累积周期等问题,地震矩率和体积变化分析为我们据地质资料进行定量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了原理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地震构造图是综合反映特定地区地震构造环境和地震活动水平的基础性图件,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及边界带1∶50万地震构造图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鄂尔多斯活动地块边界带动力学模型与强震危险性研究”项目的一个专题成果。该图以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及边界带为编图范围,参照地震行业有关地震构造图编制标准和数据库标准,在系统收集和整理区域地理信息、地质、活动构造、地震、地球物理等资料的基础上,开展高分辨卫星影像解译,吸收项目最新研究成果,建设了编图所需的基础数据库;通过资料矢量化、地层界线修改、断层修改、图面修饰、图件复核等环节,编制成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及边界带1∶50万地震构造图。该图反映了由银川盆地—贺兰山、弧形构造束、渭河盆地、山西地堑系、河套盆地等活动构造单元组成的鄂尔多斯活动地块边界带,以及相邻地块有关地震构造的最新资料,完善了鄂尔多斯地块及边界带活动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图像,建成了区域地震构造基础数据库。  相似文献   

15.
李侠 《山西地震》1995,(3):33-38
运用波浪镶嵌构造观点,对临汾盆地的构造背景和地震活动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临汾盆地正好位于环太平洋波系和特提斯波系壳下次级构造隆起的叠加部位,其地震活动明显受这2大波系的控制,即临汾大地震是在2大波系构造同时强烈活动时发生的,单方向构造活动,不足以引发临汾大地震。认为临汾盆地大震活动的周期约400年,其活跃期约100年,平静期约300年。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松辽、下辽河盆地深部和浅部构造、岩相、岩浆活动、地温变化的综合分析,认为它们应属大陆裂谷。全文还讨论了它们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在忻定盆地进行工作的基础上,认为本区活动断层以正断层为主。强震活动多集中发生在一定的活动构造带的某些地段,其往往是地质构造特殊部位。 根据活动构造的特殊部位并结合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的活动特征,在忻定盆地圈定出三个地震危险地段。即: 1、阳明堡——崞阳地震危险段; 2、忻州——石岭关地震危险段; 3、子干——播明地震危险段;  相似文献   

18.
山西断陷带地震活动的新构造背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鄂尔多斯块体东缘的山西断陷带,是块体周缘形成最晚、地震活动强度最大,频度最高的断陷带.地震活动与控制断陷盆地的主干断裂、盆地的沉降中心、盆地的发育历史、盆地新构造的复杂程度、盆地的北北东走向段等密切相关.盆地间与盆地内的北西向断裂对地震活动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文章还讨论了断陷盆地是一种地震构造类型及晋陕断陷带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分析天水地区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出发着重指出,1654年罗家堡7(1/2)级地震发生在天礼盆地中北东向构造与北北西向活动构造交汇所形成的新生代以来沉陷最深的部位。并对1936年天水镇6级地震发生的构造条件以及天礼盆地的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2005年前山西地震危险性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一系列断裂盆地为主体的断裂盆地带是山西的地震构造带和未来地震的主要危险区,叙述地的新生性,第四纪活动度,盆地和剪切运动和拉张运动特征及盆地的现代地壳运动特征和现代地壳应力场特征,分析了盆地的特征,地震震级一频度模式,古地震复发间隔和地震活动周期,山西历史强震前的地震活动图像及盆地的各项特征和地震活动的关系,在此基础得到,2005年山西基本上不具备发生M≥7地震的危险性,其发震概率在0.0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