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文中利用福建数字地震台网1998年建网以来记录的2.5级以上地震的波形资料,采用Atkinson等提出的方法计算了福建地区地震波非弹性衰减系数、几何扩散系数和台站场地响应。考虑到该方法在计算台站场地响应时得到的结果是相对场地响应,利用Moya等提出的方法对台站场地响应进行重新计算,对震源谱的低频水平和拐角频率进行联合反演,并计算了参与反演的地震的新参数(地震矩、应力降和破裂半径),同时讨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反演结果表明福建地区地壳平均Q值与频率的关系为Q=504.1×f0.332,而场地响应均表现为与频率相关并基本在1附近波动,这与福建数字地震台站基本建立在基岩之上的实际情况相符合。震源参数的计算结果表明,地震矩与震级以及震源谱拐角频率的相关性较好,而地震矩与应力降以及应力降与震源半径之间的依赖关系不很明确,这可能与参与计算的地震数量以及震级范围有关  相似文献   

2.
利用甘肃数字地震台网的波形记录,基于遗传算法,首先用Atkinson方法计算非弹性衰减系数,在此基础上用Moya方法同时反演震源参数和场地响应。反演结果表明,祁连山中东段地区非弹性衰减Q值与频率的关系为:Q(f)=687.9f0.460;除了湟源台(HYQ)外,其余台站的场地响应均有不同程度的放大效应;研究区地震的应力降范围为2~40 bar,优势分布在2~20 bar;震源参数拐角频率与地震矩、地震矩与震级之间存在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3.
郭晓  张元生  莘海亮  李稳 《中国地震》2007,23(4):383-392
利用甘肃数字地震台网的波形记录,基于遗传算法,首先用Atkinson方法计算非弹性衰减系数,在此基础上用Moya方法同时反演震源参数和场地响应。反演结果表明:甘东南地区非弹性衰减Q值与频率的关系为Q(f)=404.2f0.264;9个台站中除了天水台,其余台站的场地响应均没有显示明显的放大效应,这与其均处于岩石地基的情况相吻合;研究区地震的应力降范围为1~70bar;震源参数拐角频率与地震矩、地震矩与震级之间存在较明显的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4.
基于安徽数字地震台网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记录到的ML2.5~5.0级地震,根据中小地震震源参数测定原理,利用多台多地震联合反演Atkinson方法和Moya方法分别计算了安徽地区地壳平均非弹性衰减因子Q值和安徽24个省属专业地震的台站场地。在此基础上,运用遗传算法求得安徽地区96个地震事件的震源谱参数,进而根据Brune中小地震圆盘模型计算其拐角频率、地震矩、应力降、矩震级、震源尺度等震源参数,并分析其特征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安徽地区中小地震的ML震级与其他震源参数之间存在一定相关关系,而地震矩M0与应力降Δσ、震源尺度r和拐角频率fc之间并未表现出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安徽地区震源参数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戚浩  夏仕安  张炳  程鑫  王琐琛 《内陆地震》2012,26(3):257-262
根据安徽数字测震台网记录的23个地震波形事件,首先采用Atkinson方法得到安徽地区的非弹性衰减特征,再用Moya方法得到24个台站的场地响应。在此基础上,扣除传播路径、场地响应和仪器响应的影响,利用遗传算法得到2009年以来安徽测震台网记录的42个ML≥2.0地震的震源参数,并对这些震源参数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安徽地区地震的地震矩与近震震级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近震震级与矩震级存在一定的偏差,应力降与近震震级存在明显的正相关,震级越大,拐角频率越小,震源破裂半径越大。  相似文献   

6.
根据山西数字地震台网14个地震台的310条波形资料,研究了山西地区的非弹性衰减系数;采用Atkinson和Moya方法,研究了各台的场地响应和几种震源参数,并对这两种方法的反演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得到山西地区非弹性衰减Q值随频率f的关系为Q(f)=323.2f 0.506;得到的14个台站的场地响应均没有显示出明显的放大效应,这与山西台站均处于岩石地基相符;得到了拐角频率与地震矩、地震矩与应力降、震源半径与应力降之间存在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7.
山西地区非弹性衰减系数、场地响应和震源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山西数字地震台网14个地震台的310条波形资料,研究了山西地区的非弹性衰减系数,采用Atkinson和Moya方法研究了各台的场地响应和几个震源参数,并对这两种方法的反演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山西地区介质品质因子Q值随频率f的关系为;Q(f)=323.2f0.506;得到的14个台站的场地响应均没有显示出明显的放大效应,这与山西台站均处于岩石地基相符;得到拐角频率和地震矩、地震矩和应力降、震源半径和应力降之间存在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8.
华北中北部地区震源参数和场地响应的联合反演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利用遗传算法反演华北中北部地区27个地震震源谱的低频水平、拐角频率和25个台站的场地响应。具体方法是利用研究区的平均衰减模型对记录谱进行路径校正,然后假定每一个地震的ω^2模型,调整低频水平和拐角频率使所有台站场地响应的标准偏差最小,最后给出参与计算的每个台站的场地响应。结果表明,17个基岩台中11个台的场地响应在1~20Hz范围内接近1,6个基岩台的场地响应部分频段放大或缩小3倍以上。8个井下摆台站的场地响应形态相同,表现为低频放大,高频部分迅速衰减。地震矩与震级的关系为logM0=17.1 1.13ML,地震矩与震源半径的关系为logM0=19.4 0.0052r。  相似文献   

9.
根据天津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发生在天津地区的中小地震波形资料,采用Moya方法,反演天津地区39个地震的震源谱低频水平、拐角频率和28个台站的场地响应,计算了参与反演的地震矩、拐角频率、应力降和震源半径等参数,并讨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27个井下台的场地响应曲线形态基本一致,低频有不同程度的放大,高频衰减较快;蓟县地表基岩台的场地响应低频基本在1附近变化,高频也有明显衰减.地震矩与震级及震源谱拐角频率的关系密切;拐角频率随震级的增大,有明显的下降;对于3级以上的地震,应力降、震源半径随地震震级的增大有明显的增大.  相似文献   

10.
李祖宁  杨贵  陈光 《地震研究》2012,35(3):381-386,442
利用Atkinson方法结合福建数字地震台网28个数字地震台记录的70个地震事件波形资料,对福建地区的非弹性衰减系数进行研究,得出福建地区介质平均Q值与频率f的关系式。利用Moya方法分别计算了福建台网"九五"和"十五"系统的台站场地响应,共获得37个地震台站的场地响应。最后根据Brune模型计算了2000年1月1日至2011年9月30日福建台网记录的省内及临近海域ML2.5以上157次地震的震源参数,这些地震ML震级与地震矩M0在单对数坐标下成线性关系,与震源尺度及应力降没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地块地壳内S波衰减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分布于鄂尔多斯地块及其周缘的32个地震台站记录到的19次地震事件共487条数字化波形记录, 利用遗传算法反演得到了整个鄂尔多斯地块地壳内S波的三段几何扩散参数、S波非弹性衰减Q值随频率变化的关系式、32个台站的场地响应以及19次地震的震源参数. 计算结果表明, 鄂尔多斯地块地壳内S波非弹性衰减在1 Hz处的Q值比地质构造活跃地区的结果要大得多. 32个地震台站的场地响应在高频部分除个别台站外基本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放大效应,但在低频区间部分台站之间有一定的差异. 19次地震事件的地震矩对数值与震级ML有很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2.
根据江苏数字地震台网(包含邻区共享台站)73个数字地震台记录的49次地震事件的波形资料,用Atkinson方法对江苏地区的非弹性衰减Q值进行了计算,得到研究区介质非弹性衰减平均Q值随频率f的关系式为Q(f)=272.1·f~(0.5575),并用Moya方法计算并得到了研究区内63个台站的场地响应。结果表明,江苏境内25个地面基岩台的场地响应为1~20Hz,放大倍数基本在1附近波动,符合基岩台基的特征。14个井下台站场地响应形态相同,表现为低频放大,高频部分迅速衰减。根据Brune模型计算并获得了江苏及邻区2010年10月至2015年3月58个M_L2.5以上地震的震源参数,结果表明,近震震级与地震矩、震源尺度和拐角频率的相关性较好,而与应力降的关系不明显,且应力降与震源尺度的关系也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利用紫坪铺水库数字地震台网和成都区域数字台网中的油榨坪台2004年8月到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前的紫坪铺库区2级以上地震波形资料,采用Atkinson方法计算了紫坪铺水库库区地震波非弹性衰减系数、几何扩散系数和介质品质因子;利用Moya等提出的方法计算了台站场地响应;对震源谱的低频水平和拐角频率进行了联合反演,并计算了紫坪铺库区287次1.6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波谱参数,同时讨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紫坪铺库区Q值与频率的关系为Q(f)=47.8×f0.91;场地响应均表现为与频率相关;紫坪铺库区小震地震矩、震级与震源谱拐角频率的依赖关系不明确,这可能与水库诱发地震有关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中小地震矩震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芳  张帆  李彬  娜热 《中国地震》2017,33(2):301-310
基于S震相"S窗"内的波形信号识别、品质因子Q(f)和22个台站场地响应,利用2009~2016年3月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地震的波形资料,反演了182次中小地震的震源波谱参数,得到这些小震的零频幅值及其拐角频率,据此计算了这些地震的地震矩M_0、矩震级M_W和应力降Δσ。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得到了近震震级与矩震级、矩震级与应力降的关系式。分析表明,近震震级与矩震级、矩震级与应力降呈线性关系。可见,将矩震级纳入地震的快报与正式目录中,可以丰富地震观测报告内容,更好地为地震应急和地震科研服务。  相似文献   

15.
利用辽宁省地震台网2009~2014年所记录到的39个地震事件,震级为M_L3.2~4.6,研究了辽宁地区S波非弹性衰减Q值和台站的场地响应,得到辽宁地区的Q值和频率之间的关系Q(f)=552.7f~(0.2801)。说明辽宁地区处于Q值的中等范围,地震活动性相对较低;同时得到了32个台站的场地响应,大部分台站的场地响应基本在1附近,无明显的场地放大效应。  相似文献   

16.
臧阳  俞言祥  孟令媛  韩颜颜 《地震地质》2021,43(6):1638-1656
文中基于青藏高原东北缘2010—2019年中小地震三分量S波数据,采用联合反演方法,获得了研究区的地震波几何衰减模型、Q值、区内444次地震的震源参数以及118个台站的场地响应结果.研究显示,青藏高原东北缘几何衰减符合三段式分段函数形式,在该几何衰减模型的基础上,非弹性衰减模型满足Q(f)=401.8×f0.2963;在研究区内的118个台站中,88个台站场地响应符合基岩场地特征,20个台站场地响应存在一定的放大效应,且多数台站的放大效应表现在高频段,另有10个台站的场地响应计算结果整体略<1,可能受到速度结构和Q值空间各向异性的影响.通过地方震级、矩震级、应力降和视应力的相关性研究,发现矩震级与地方震级整体呈线性相关,在矩震级相同的情况下,地方震级与地震应力降和视应力整体呈正相关.应力降和视应力间存在较为显著的统计相关性,在对数坐标系下呈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在矩震级相同的情况下,地方震级较低的地震视应力与应力降的比值较高,表明地震破裂较充分,地震波辐射能相对较小;地方震级较高的地震视应力与应力降的比值较低,表明断层破裂过程中损耗的能量较小,地震波辐射能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7.
新疆北天山非弹性衰减、场地响应及其震源参数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建明  李志海 《地震》2014,34(1):77-86
本文利用新疆北天山22个数字地震台的地震波形资料,首先采用Atkinson方法得到了北天山Q值随频率f的关系式为Q(f)=465.2f0.53; 其次采用Moya方法反演得到了22个台站的场地响应,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台站的场地响应在1附近,其中5个台站的场地响应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放大效应,可能与台基岩性和仪器工作状态有关; 最后用ω平方震源模型计算了161次地震的震源参数,结果表明,在单对数坐标下,161次地震震级(MS)与地震矩的对数、震源破裂半径、矩震级呈正相关关系、与拐角频率呈负相关关系、与应力降并无明显的依存关系,进而利用震源参数中的应力降时序图,分析了研究区内2次6级地震前后应力降随时间的变化特征: 表现为震前出现高应力异常,震后趋于低值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新疆伽师地区非弹性衰减、场地响应与震源参数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用伽师地区11个数字地震台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用Atkinson方法反演该地区地震波的非弹性衰减;用Moya方法反演11个台的场地响应。扣除地震记录中的传播路径、场地响应与仪器响应后,用遗传算法测定参与计算的76次地震震源参数。分析结果表明:伽师地区Q0值小于天山中东段地区Q0值,这表明该地区构造运动要比天山中东段剧烈,地震活动反映的情况也是如此;11个台的台基都有不同程度的放大效应。在单对数坐标下,76次地震震级与地震矩、震源尺度成正相关关系,与拐角频率成反相关关系。地震震级与应力降之间没有明显依赖关系,表明该地区地震应力降值可作为一个参数为地震预测服务。  相似文献   

19.
应用2012年9月至2015年4月福建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及边界线附近邻省共享数据台站记录的108个地震事件波形资料,首先采用Atkinson方法求得覆盖福建省较广的地壳平均地震波非弹性衰减,再用Moya方法求得98个台站的场地响应。在此基础上,精确测定得到了福建仙游M_L5.0震群序列M_L≥2.0的45个地震的震源参数,通过定标参数间关系的研究,表明:地震矩M_0随震级M_L的增大而增大,两者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统计关系为log M_O=1.06×M_L+9.9;震源半径与震级之间的关系式为:r=112.7×M_L-152.8;拐角频率总体随着震级的增大而变小,线性关系为:f=-3.2×M_L+17.7;应力降随震级的增大总体变大,关系式为:Δσ=1.52×M_L-3.28。  相似文献   

20.
利用遗传算法反演山西中南部地区14个地震震源谱的低频水平、拐角频率和7个台站的场地响应。结果表明,Q(f)与频率的关系是:Q(f)=299.4f0.563;7个基岩台中岢岚、东山、阳城台在3 Hz~6 Hz附近有6~8倍的放大、离石台在2 Hz~10 Hz有2~3倍的放大。标量地震矩M。与ML震级线性相关较好,震源半径在230 m~508 m之间;拐角频率和地震矩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拐角频率随地震矩的减小而增大;应力降和地震矩之间存在着应力降随地震矩的增大而增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