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以平  苏炳凯 《气象》1980,6(7):19-21
七、副高与上海春、夏、秋雨的关系 北半球副高带的长期变化,特别是太平洋副高的变化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天气气候有着显著的影响,这里以上海为例,说明它与长江下游地区旱涝的关系。 上海的雨量,特别是春雨、夏雨,基本上可以代表长江下游地区。我们计算了春季、夏季上海和南京、杭州等地雨量的相关系数,信度均达0.01。  相似文献   

2.
影响长江流域异常旱涝的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相关矩分析方法,研究了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等因子与长江流域夏季旱涝之间的关系及各因子在旱涝形成中的贡献。结果表明,所选因子的前期异常变化,对长江流域夏季降水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通过异常旱涝年反映出来,且海温、南方涛动指数和西太平洋副高与旱涝的相关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因子综合分析表明,前期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南方涛动指数、西太平洋副高及长江区温度在长江流域旱涝形成中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3.
西太平洋副高与华北旱涝的关系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8  
运用月降水量、月平均高度场、西太平洋副高指数和月可降水量资料,用相关及合成分析方法分析了西太平洋副高与华北降水、旱涝环流及可降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高与华北夏季旱涝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位置及西伸脊点。当西太平洋副高偏西偏北时,欧亚上空从高纬到低纬易出现“- -”的遥相关型,华北上空可降水量偏少,降水偏少,易旱;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4.
ENSO循环对西太平洋副高和福建汛期旱涝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1951-2000年北太平洋海温和副高特征量资料,探讨了夏半年副高与前期海温的关系,发现影响副高活动的海温关键区赤道东太平洋前期信息最明显,从前期秋季持续至春季都保持与夏半年各月副高强度、西伸脊点位置的高相关;ENSO事件的形成超前于副高强度的转折约半年时间;El Nino年副高持续偏强偏西,La Nina年则相反,脊线位置也有所反映但不如强度与西伸变化显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表明,福建雨季(5-6月)降水分布的异常直接受到副高活动的影响,夏季(7-9月)全省大部旱涝也直接受到副高南北位置差异的影响。而副高活动异常又明显受ENSO循环的制约,因而关注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及ENSO信息对福建汛期旱涝与降水分布趋势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依据近五百年旱涝等级和冬季冷暖资料,在时域和频域上分析了长江下游地区的旱涝演变,并进而考察了它与淮河以南冬季冷暖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下游地区的旱涝变化存在2—3年、5—6年、7—14年、17—20年和27—32年的显著周期;;旱涝与冷暖的变化有2—5年、7年、12年和42年等显著的共同周期,在低频变化部分,冬季冷暖变化超前于夏季旱涝变化,而在中高频部分,两者则有同位相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北半球500毫巴平均图,分析了早涝年同期副高特征及副高特征量(如副高面积指数、副高综合指数等)长期过程演变特征,又分析了西风带系统,副高和旱涝相互关系,在这基础上寻找了夏季旱涝的预报指标,建立了预报方程。  相似文献   

7.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下简称西太副高)是一个有季节性变化的超长波系统,它的变化与我区汛期旱涝关系密切。本文试从西太副高与广西汛期旱涝的天气气候规律出发,  相似文献   

8.
利用 195 1~ 1998年副高特征量历史资料 ,揭示了副高特征量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 ,并进行副高形态分类 ,分析了副高特征量变化与河南汛期旱涝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葛孝贞  余志豪 《大气科学》1988,12(4):365-373
本文采用二维纬向平均模式,研究西太平洋中纬度强洋流区通过感热、潜热的输送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季节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500hPa上副高的季节移动对中纬度海洋加热场的响应存在2—3个月的滞后,进一步为江淮流域以及华北雨季的旱涝提供了预报依据。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中下游梅雨期旱涝与南海海温异常关系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金祖辉  罗绍华 《气象学报》1986,44(3):368-372
本文主要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梅雨期旱涝(下称旱涝)与南海海温异常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下称副高)之间的关系。并初步探讨了前期海温与梅雨期降水及旱涝的关系。 所用海温资料为5°×5°网格点月平均资料,时间从1951—1972年共22年。500hPa的各副高特征指数取自中央气象台长期科出版的资料。我们取武汉、南昌、九江、安庆、合肥、南京和上海等8个站的月平均降水量代表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时间与海温资料对应。取6—7月平均降水量为梅雨期时段的平均降水量,并选取降水距平大于或等于正(负)50mm的1954,1969及1970年和1958,1961,1967及1968年分别作为梅雨期持续旱涝的个例年份。然后计算旱涝年合成的海温场及各要素场。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51-1998年副高特征量历史资料,揭示了副高特征量的季节和年变化特征,并进行画高形态分类,分析了副高特征量变化与河南汛期旱涝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利用NCEP/NCAR发布的500hPa高度和OLR场以及福建38个站降水资料,分析了福建夏季降水异常与ENSO及东亚夏季风、西太平洋副高的关系.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高南北进退的异常及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热带季风环流的异常变化,直接影响夏季降水的异常副高脊线位置由春入夏北进的急缓,可能是夏季旱涝前期征兆;ENSO发展不同阶段,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位置年变程存在较大的差异,夏季旱涝在较大程度上依赖ENSO循环的不同阶段.与ENSO循环有关的东亚太平洋地区EPA遥相关距平波列,严重地影响西太平洋副高南北位置及东亚夏季风强弱变化,是导致福建降水异常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南极海冰变异对华南后汛期旱涝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爱华  蒋伯仁  吴恒强  覃武 《气象》1998,24(7):14-19
应用逐月南极海冰北界资料和南半球海平面气压场资料,研究了南极海冰变异对华南后汛期旱涝的显著影响作用和可能机理,认为:南极总海冰、威德尔海海冰冰长期和罗斯海海冰最大面积的变异对后汛期的作用最为显著。9月罗斯海海冰最大面积变化与次年7~9月西太平洋副高关系密切,副高在海冰与后汛期关系中起重要纽带作用。后汛期旱涝可能是南极海冰变异产生的全球短期气候效应的结果之一  相似文献   

14.
福建夏季降水异常与ENSO循环及东亚季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学湛 《广西气象》2005,26(A01):23-25
利用NCEP/NCAR发布的500hPa高度和OLR场以及福建38个站降水资料,分析了福建夏季降水异常与ENSO及东亚夏季风、西太平洋副高的关系。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高南北进退的异常及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热带季风环流的异常变化,直接影响夏季降水的异常:副高脊线位置由春入夏北进的急缓,可能是夏季旱涝前期征兆;ENSO发展不同阶段,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位置年变程存在较大的差异,夏季旱涝在较大程度上依赖ENSO循环的不同阶段。与ENSO循环有关的东亚太平洋地区EPA遥相关距平波列,严重地影响西太平洋副高南北位置及东亚夏季风强弱变化,是导致福建降水异常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章淹 《大气科学》1979,3(4):362-369
湖南、浙江的雨季结束期具有山区较平原迟和沿海较内陆迟的特点,大多数年份是南部早于北部。 湖南、浙江的雨季结束期与江淮流域的梅雨类似。一般副高偏强,雨季结束偏早。但有的年份:(1)副高甚强,它与冷空气的相互作用强,或其南的热带与海洋系统较活跃,也有多雨而雨季结束迟的情况。(2)副高甚弱,与西风带冷空气的相互作用弱,也有少雨且雨季早结束的情况。文中给出了雨季结束前1—7个月副高演变活动特征的长期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16.
用 500 h Pa 高度场资料及中国 160 个站的月平均降水资料,采用 E O F、合成分析和奇异谱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旱涝年夏季降水与同期东亚大气环流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旱涝与 500 h Pa 高度场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 E A P)关系密切, E A P指数能较好地反映夏季 500 h Pa 高度场的配置及长江中下游降水。文中重点讨论了 E A P指数的振荡周期及高低指数年西太平洋副高的变化特征。 E A P指数 3~6 年、准两年及年代际变化反映了长江中下游旱涝的年际变化及年代际变化趋势。 E A P高指数年(对应涝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为纬向型,随季节南北移动较缓慢,副高位置偏南偏西,并且强度偏强;而 E A P低指数年(对应旱年),西太平洋副高呈经向型,随季节由西南向东北移动较迅速,副高偏东偏北,并且强度偏弱。  相似文献   

17.
近50年副高对华南至江淮气候异常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初步提出了副高总能量强度和涡度强度指数,它们对江淮异常气候有更强指示作用;用小波函数等方法分析了近50a副高和华南、江淮旱涝、台风、高温演变的特征及关系,并通过模拟副高演变,认为西移台风加强副高强度并促使副高西伸.强副高有利稳定副高及促使周边低涡加强,暴雨和洪涝区域有对应正涡度则易产生暴雨和洪涝.华南正涡度在500hPa、江淮在850hPa、上一年异常台风是江淮强涝年的强信号.副高和高温干旱也有很好关系;结合实际诊断了解暴雨过程和副高北跳的总能量变化情况,得到暴雨过程和副高北跳时总能量变化方式等.这些为短期气候预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经向风应力在热带不稳定海气相互作用中的角色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1-2000年北太平洋海温和副高特征量资料,探讨夏半年副高与前期海温的关系,发现影响副高活动的海温关键区赤道东太平洋前期信息最明显,从前期秋季持续至春季都保持与夏半年各月副高强度、西伸脊点位置的高相关;ENS0事件的形成超前于副高强度的转折约半年时间;El Nino年副高持续偏强偏西,La Nina年则相反,脊线位置也有所反映,但不如强度与西伸显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表明,福建雨季降水、副高强度与Nino 3区海温存在着大约相一致的年代际振荡与突变时间;雨季降水分布的异常直接受到副高活动的影响,而副高活动又明显受ENS0循环的制约,因而关注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及ENS0信息对福建雨季降水分布趋势的预测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利用全国160站逐月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1951~2000年50年华南前汛期降水、江淮梅雨和华北雨季旱涝事件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无论是华南前汛期降水、江淮梅雨还是华北雨季,旱(涝)事件频率相当,华南和江淮洪涝强度大于干旱强度,华北干旱与洪涝强度相当,华南前汛期降水和华北雨季总体呈趋旱的趋势,而江淮梅雨呈趋涝的趋势;华南前汛期降水年际变化最为显著,江淮梅雨次之,华北雨季最弱,年代际变化的情况正好相反;从同期500 hPa高度场来看,华南前汛期降水多少与其北侧有无低值系统向南发展关系密切,江淮梅雨和华北雨季均与副高相关显著,不同在于前者还和鄂霍茨克阻塞高压呈显著正相关,而后者受其西北侧中高纬地区的环流影响较大;从前期海温来看,华北雨季与大西洋西部和北太平洋海温关系比华南前汛期降水和江淮梅雨更为密切,江淮梅雨与中国近海海温相关关系最为显著,而华南前汛期降水与孟加拉湾附近海温相关最明显.  相似文献   

20.
厄尼诺现象与山东旱涝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186O年以来的33次厄尼诺现象,分别对其发生的当年和次年与山东省的旱涝及夏季西太平洋副高的某些特征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厄尼诺现象对副高和山东旱涝有不同影响,其中弱厄尼诺现象的当年和次年夏季副高脊线较常年偏北,我省涝多于旱;强厄尼诺年我省旱涝发生频繁,出现旱涝的机率明显多于气候平均值;持续性厄尼诺过程的当年,夏季副高脊线较常年偏南,我省出现旱灾的机率为涝灾机率的2.8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