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雹云的特征及其雷达识别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本文分析了平凉地区1972—1976年用三公分测雨雷达得到的153次雷暴资料。结果表明雹云和一般雷雨云的雷达特征有明显的差别。若以雷暴中心的雷达反射率(η=10~(-8)厘米~(-1))的顶高超过6公里和反射率(η=10~(-7)厘米~(-1))的顶高超过5公里作为识别雹云的指标,其准确率可达88%。雹云中心的反射率随高度分布特点是下部和中部(直至6—9公里)的反射率均较大(>10~(-8)厘米~(-1)),即反射率区伸展较高较厚。雹云低仰角PPI强回波(η≥10~(-7)厘米~(-1))面积也较大,大于6平方公里。雹云越强这些特征越明显。降雹前雹云的强回波顶高度出现剧烈的增长,增长时间不超过30分钟,以后是一段准稳定时期。  相似文献   

2.
冰雹是定西地区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全区各县每年都程度不同地受到冰雹袭击。据统计,年平均雹灾面积为44万亩,最重年份达120万亩,对农业生产危害很大。我站自1979年开展711雷达观测以来,逐渐积累了一些识别雹云的经验,用回波区高度、最强中心高度、回波强度、回波形状和500mb 环流型五个因子进行0,1回归运算,建立冰雹预报指标,准确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3.
杨贤茂 《气象》1979,5(3):34-35
我们根据设置在建阳的3cm雷达近几年来所观测到的雹云回波,对照地面降雹实况,就闽北地区雹云回波的特征做了初步的归纳分析,其目的在于通过分析,达到进一步提高识别冰雹云回波的能力。 一、雹云回波的水平剖面特征 分析雹云回波的水平剖面图象,发现降雹部位对应着的回波均具有一定的形态及结构特征,其中常观测到的有下列几种:  相似文献   

4.
谢光水 《气象》1988,14(12):27-30
一、雹暴概况 1982年5月27日16—21时,设在成都气象局温江的711天气雷达对成都地区出现的自东北向西南方向传播移动较典型的“复合单体”雹暴过程进行了跟踪观测。这次雹暴云初生于彭县白鹿乡和通济乡上空,从生成、发展、成熟直至减弱、消亡持续5个半小时,从17时至20时30分,间歇性降雹4次。形成雹云后,自东北向西南方向传播路径达120km,雹击最大宽度9—11km。此次  相似文献   

5.
用兴安盟1996—2002年711数字化雷达回波资料及雷暴和冰雹天气的地面实况资料,把雷暴和冰雹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作为雷达回波的隐含参数指标,分析了雷暴和冰雹雷达回波的特征参数及形态结构特征。把冰雹与雷雨差别显著的雷达回波特征参数作为判别指标,建立了兴安盟冰雹云雷达回波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6.
利用天气雷达回波资料识别雹云的统计学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江苏省天气雷达回波资料建立多元和逐步回归方程。并对所用几个多元回归和逐步回归方程来识别雹云的准确性进行了比较。还利用同一省不同地区的1985年新资料和上海、宁波两市1979—1984年资料对这些方程的适用范围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方程(6)可以在江苏本省各雷达站试验使用,其效果较理想,但在邻近省、市使用时要慎重。  相似文献   

7.
平凉地区雹云回波移动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甘肃省平凉地区位于我国西北高原,著名的六盘山山脉由北向南贯穿全境,地势西高东低,海拔高度一般在1350-1950米之间,为沟壑起伏的黄土塬,是我国的多雹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8.
雹云并合过程的雷达回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郁青 《气象》1991,17(2):50-54
  相似文献   

9.
根据岷县二郎山防雹试验基地 X D R- X 波段数字化雷达观测资料,结合实况资料对雹暴过程的回波进行分析,得出岷县冰雹云雷达回波形态的一些特征,如 P P I的“ V”形缺口、指状回波; R H I的悬挂回波、弱回波穹窿、花椰菜状回波、倒扫帚形回波以及雹暴的回波演变特征。这对识别雹云,提高雷达指挥高炮作业水平,具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0.
历年,桂西北地区在春末夏初季节常出现冰雹天气。我们希望能用雷达观测去判别雹云,及早发出冰雹预报,以便争取时间作好防雹工作。为此,我们把1977年至1979年3月至5月初出现的21次降雹中选取8次过程,以雷达回波参数等作因子进行综合分析,从中得出了一些区分一般雷雨与雹云的参数指标。一、雹云的回波强度和高度的判别指标。雹云来源于雷雨云,但它们之间有着质与量的区别。在统计中,为了符合实际应用,都选雹云发展阶段的观测记录,并把记录订正到50公里的距离处来作比较,同时考虑到711雷达探测能力受雨滴的衰减很大,因此在选个例中都把本站到雹云途中(包括本站上空)有降水回波影响的个例除外,得到8次雹云和14个雷雨云之间强度与高度的  相似文献   

11.
卢丙午 《气象》1978,4(5):31-33
成都地处四川盆地中部,受都江堰灌渠滋润,物产丰富,气候宜人,素有天府之称。但是,由于它纬度偏低,水汽充沛,离它不远的西北有龙门山脉和东南方的龙泉山脉遥遥相对,构成了起伏不平,受热不均的下垫面(见图1),致使每  相似文献   

12.
冰雹是兵团农七师和乌苏市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常给农业生产造成危害。为了提高防雹作业的效果,1998年对乌苏711雷达进行了数字化改造。作者根据1998~2003年6年回波资料的统计分析,总结出适合本地的识别雹云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冰雹云的雷达回波特征及其演变分析王吉宏(沈阳区域气象中心研究所)张生利(鞍山市气象局)宫福久(沈阳区域气象中心研究所)1995年6月23—24日和28日在辽宁省中部和南部地区,由于受高空切变线和地面冷锋天气系统的影响.出现了两次降雹过程.我们应用沈阳...  相似文献   

14.
史久恒 《气象》1980,6(5):21-22
一、前言 1979年6月16日在河北省张家口地区沙岭子使用3.2厘米“711”天气雷达对一次雹云进行了观测,同时用“701”测风雷达(在“711”北面15公里处)配合取得了一些探空资料。 这次过程雷达回波的特点是:维持时间长,发展旺盛。在第一回波带形成并产生降雹后逐渐削弱,在其  相似文献   

15.
葛润生 《气象》1980,6(5):19-20
近年来,不少天气雷达站开展了对冰雹云的探测工作,取得了有关雹云回波特征的一些宝贵资料。本文将根据各地的资料,综合介绍雹云回波的一些统计特征和识别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雷达识别雹云指标和防雹作业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711数字化雷达资料进行统计研究,得到雷达识别雹云的各项参数指标,结合当时的情况,提出防雹作业方法,根据这些参数指标自动识别冰雹云,利用雹云观测资料估算雹云所在位置及雹源含水量,从而得出应该作业的炮点和炮点作业时的仰角。方位角、用弹量,并研制了防雹作业实时指挥系统。  相似文献   

17.
平凉冰雹云回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用大量实测冰雹云过程回波资料,根据地面降雹大小和灾情统计资料,分析了200多例不同冰雹云的回波顶高、回波面积随反射率Ze变化的回波特征参量和各高度层反射率强度分布结构模型。表明在不同的冰雹云过程中,Ze≥30dBz的回波特征参量有明显差别,用这些强回波特征参量对认识强对流云的演变过程和识别冰雹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主分量分析法建立了雷云等强对流天气的综合判别式。该方法首先由某地区的雷达回波历史资料,建立判别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然后用主分量分析法确定因子荷载,并由荷载矩阵。相关系数矩阵确定判别指标权重,从而建立雹云等强对流天气的综合判别式。该方法用成都市的雷达回波历史资料所建立的判别式对成都市试报和对沪州市进行了效果检验,并将判别结果与综合概率法比较,效果尚好。表明该方法用于雹云判别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05--2011年延安测站711雷达资料和降雹数据统计分析,得出延安市境内降雹以中部的宝塔区和南部的洛川为多发区.年平均降雹在6d以上;一年中降雹日主要集中在5—8月;一日中降雹主要发生在14—20时;7月是大范围区域性降雹、连续性降雹过程高发期。对延安市雹云回波产生的环境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了延安市雹云产生的主要源地为白于山、子午岭和黄龙山南。降雹日延安上空500、700hPa为一致西北风,此型占总降雹日的80%。对强对流单体移动传播规律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了强对流单体移动传播的5条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