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采用集成预报方法,将天气学诊断、雹云数值模拟、雷达回波参数判别三种预报方法的结论经(0,1)化处理,分别作为预报因子,根据三种不同预报方法的预报准确率给出各个因子的权重系数,最后调整组合成雹云临近预报方程。结合三峡近坝区5年的降雹资料,建立预报模型。外场试验检验表明该集成预报系统预报准确率可达到70%以上。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德州地区1990—1991年雹季冰雹云雷达回波料资及已有的云物理知识,分析得出德州地区三种雹云模式及云物理模式判别特征,此雹云雷达回波模式对冰雹天气临近预报,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利用商丘1984-1991年的雷达回波资料,找出雹云与雷达回波参数之间的综合关系,统计出判别雹云的指标,分别建立了5~6月、7~9月短时预报方程。结果表明,此方法简便、实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1986—1992年期间(6—8月)69次带状雷达回波降雹过程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带状降雹回波演变特征。重点研究了降雹云雷达回波的移动和传播,指出其降雹特点,并分析中尺度流场对带状回波发生、发展及传播的影响。这些结果对提高山东省带状回波降雹的短时预报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历年,桂西北地区在春末夏初季节常出现冰雹天气。我们希望能用雷达观测去判别雹云,及早发出冰雹预报,以便争取时间作好防雹工作。为此,我们把1977年至1979年3月至5月初出现的21次降雹中选取8次过程,以雷达回波参数等作因子进行综合分析,从中得出了一些区分一般雷雨与雹云的参数指标。一、雹云的回波强度和高度的判别指标。雹云来源于雷雨云,但它们之间有着质与量的区别。在统计中,为了符合实际应用,都选雹云发展阶段的观测记录,并把记录订正到50公里的距离处来作比较,同时考虑到711雷达探测能力受雨滴的衰减很大,因此在选个例中都把本站到雹云途中(包括本站上空)有降水回波影响的个例除外,得到8次雹云和14个雷雨云之间强度与高度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2005年8月26日傍晚太原市尖草坪区降雹过程的急流、冷暖平流、形势背景,并通过对降雹过程的多普勒雷达资料的强度场、速度场及其它产品的分析,结合块状冰雹云出现特点,得出降雹过程不同阶段临近预报的较好预报和识别指标。  相似文献   

7.
朱国森 《气象》1981,7(10):29-31
天气雷达是当前探测雹云的有效工具之一。近年来,各地广泛利用这种工具观测雹云的演变规律和垂直剖面结构,积累了不少有关雹云回波特征的资料。它对于准确识别雹云,深入研究雹云和有效影响雹云都是十分宝贵的资料。 虽然,3厘米雷达主要缺点是在暴雨中被强烈吸收而引起的回波失真和难以确定各参数的误差。但是,我们这些年利用711天气雷达观测雹云的结果表明,距离适中的雹云回波资料可以部分地揭示出云体结构  相似文献   

8.
满城冰雹云类型与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青  王雨曾 《气象》1995,21(6):33-38
根据探空、雷达观测以及降雹资料,对河北满城地区1986-1990年64次降雹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对冰雹云类型作了分类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冰雹云分为5种类型:强单体、点源雹云、传播雹云、多单体及弱单体雹云。5年的统计资料得出,满城地区以多单体、弱单体雹云为最多,强单体雹云和传播雹云是该地区主要成灾雹云。  相似文献   

9.
雹云的3参数概率判别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山东省雷达回波资料,天气和灾情实况,统计了回波顶高Hm强回波区顶高Hz回波强度Z与降雹概率的关系,给出单,双参数判别雹云的指标,提出用3参数降雹条件概率法判别雹云,指出了3参数识别指标对降雹的预示作用,这对强对流天气的短期预报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辽宁西部地区是冰雹多发区。全面了解冰雹云生成前的回波演变过程,适时增加开机次数,对预报服务十分有用。为了寻求冰雹云初始阶段的雷达回波特征,我们采集了朝阳站1978~1989年12年134个降雹过程的回波资料,对降雹当时及降雹前1~3小时的回波强度、回  相似文献   

11.
雷达识别雹云指标和防雹作业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711数字化雷达资料进行统计研究,得到雷达识别雹云的各项参数指标,结合当时的情况,提出防雹作业方法,根据这些参数指标自动识别冰雹云,利用雹云观测资料估算雹云所在位置及雹源含水量,从而得出应该作业的炮点和炮点作业时的仰角。方位角、用弹量,并研制了防雹作业实时指挥系统。  相似文献   

12.
湖北保康两次冰雹天气过程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TWR01雷达资料及十堰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结合地面降雹的实况报告,对2009年6月6日和8月26日发生在保康县的两次冰雹天气过程的天气背景、雷达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冷槽、中低层切变线是主要的影响系统。6月6日冰雹由强单体雹云产生,雹云回波具有超级单体回波特点。雷达初始回波高,雹云发展速度快;强中心呈纺锤状,中低层有弱回波区,降雹前垂直液态水含量有明显的变化。8月26日过程发生在副高内部型环流形势下,由合并加强后的雹云产生降雹。  相似文献   

13.
华北地区降雹回波系统的分类及单体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人工防雹试验中,需要雷达及时判断一块积雨云是否是冰雹云,并确定它的降雹部位、时间和强度。为此目的就要求对冰雹云回波单体的结构、活动和演变等方面特征有较精细的了解。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为了对冰雹灾害采取适当的防御措施,往往要求更长一些的预报时效。这就迫使我们在研究单块雹云的同时,还必须研究时间尺度更长一些的中尺度降雹回波系统。  相似文献   

14.
苏爱芳  银燕  蔡淼 《高原气象》2012,31(5):1376-1385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和卫星探测及反演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9年8月27日冀中南地区的突发性强风雹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扩散南下的弱冷空气对强对流起触发作用,地面辐合线进一步促进了对流发展。雹云发展于上干下湿的环境场中,凝结潜热释放可能为雹云迅速发展提供了能量,中等偏强的深层垂直风切变为雹云的发展和维持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但08:00湿层低而浅薄、0℃层高度偏高(高于历史出雹的平均高度)和云顶亮温相对高等特征增加了预报难度,而相对高的云光学厚度可为午后强对流发展提供短临预报信息。雹云在雷达反射率产品上表现为线状排列的"超级单体族"特征,向东传播的多单体风暴使强风雹天气得以持续。  相似文献   

15.
侯淑梅  路西曼 《山东气象》1997,17(2):18-20,24
主要利用东营市713数字化雷达回波和红外卫星云图资料,分析了1996年7月20日东营地区降雹天气过程的雷达回波和卫星云图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雷达回波具有明显的雹云回波的特殊形状和跃增阶段,跃增是冰雹云与雷雨云回波的一个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6.
通过枣庄站1985~1998年5~6月的711雷达回波资料的统计分析,选用4个表征冰雹云强度的雷达回波参数,运用“0.1”回归权重系数法建立预报方程,可进行冰雹云短时是否降雹判断。1999年实际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遵义地区冰雹短时预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建立了遵义地区较完整的冰雹档案,并设计了冰雹短时预报业务流程。用30次严重冰雹个例,揭示出冰雹的环境场有四型。用700~850hPa资料归纳出成雹系统的概念模型.对713雷达探测到的30次冰雹云回波资料、找出雹云的移动路径与规律,归纳出有别于经典雹云回波的具有本区特点的回波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回归判别方程。本文还对冰雹出现前后18个气象台站的逐小时压、温、湿进行订正,以分析地面中尺度环境场特征。并计算了11个冰雹个例各站各时次的△P3和Tσ以及方差与方差分布,以探索冰雹的落点,结果表明强降压区和高能区预报冰雹落点较为适当,高能区更具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应用701测风雷达跟踪垂直气流仪,入云探空气球和711测雨雷达跟踪小块积云回波等办法,测示了雹云低层入流资料,证明了无回波区内有辐合上升气流存在。配合相应雷达回波资料,研究了雹云低层入流区的雷达判别方法。  相似文献   

19.
714CD多普勒天气雷达和711测雨雷达探测雹云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2,他引:12  
利用714CD多普勒天气雷达和711天气雷达对1995年8月26日一次较强单体雹云的对比观测资料,分析了南疆北部渭干河灌区单体雹云的结构及发展演变特点,比较并分析了两部雷达观测结果的异同及其产生原因。结果表明:714CD多普勒天气雷达与711雷达相比具有探测能力强、探测精度高的优势,而且在探测雹云的结构方面,与711雷达的探测结果基本一致,可以引用711雷达长期以来对雹云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20.
应用天气雷达判别鲁南地区冰雹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枣庄站 1 985~ 1 998年 5~ 6月的 71 1雷达回波资料的统计分析 ,选用 4个表征冰雹云强度的雷达回波参数 ,运用“0 ,1”回归权重系数法建立预报方程 ,可进行冰雹云短时是否降雹判断。 1 999年实际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