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象学报》1936,12(4):215-216
本月间,极地气团甚为盛行,因而风沙颇多,天气奇寒。降水量大体缺乏,惟洞庭流域之雷雨特多。东亚大陆,几全月在高气压控制之下,是以低气压所见不多。东亚全境共有温带低气压九个,其发生於中国本部者一,出现於渤海及东海者各二,演成於满蒙区域者有三,余一发生於太平洋大东岛之左近,与中国天气无关。各低气压发生之後,大多向东或东北进行。  相似文献   

2.
朱炳海 《气象学报》1935,11(1):48-50
初旬大致乾热,此後霉雨开始,阴雨连绵。月初,西伯里亚冷气团经华西南下,与日本洋面之高气压间形成一低气压槽,不连续面直贯南北,连系三低气压中心:其一,在海河下流。其二,在长江中流。其三,在南海之滨。是以一二两日,华东一带相继阴雨,温度低冷,长江中下流域,降水尤多。三日,高气压进据长江,低气压槽移至海洋,全国天气,豁然开朗,於是温度增高。  相似文献   

3.
《气象学报》1936,12(8):454-455
本年七月天气,殊见反常。大致言之,黄河流域苦旱,长江流域及东南沿海阴湿多雨,各部气温大多在准平均下。本月风向,一如常年,以南风为最多,气流断面亦仍在平津河套一带,但因热带太平洋之高气压不甚稳定,大陆低气压之行径不若常年七月之集中於华北。计发生於长江上流沿江东来者有二;发生於淮  相似文献   

4.
朱炳海 《气象学报》1935,11(1):35-43
1.引言天气之演变,乃由於不同性质之气团,相互激荡,酿成风暴所致。此种观念,十八世纪中叶之气象学者,已窥其端倪;至欧战期间挪威气象学巨擘贝铿克尼父子,创立极面学说,而昭示彰明。夫组成极面,酿成风暴之不同气团,其性质之差异,不限於来向与温度,且有湿度之高低;更不限平地情状之有别,高空之性质亦大异。否则,同自南来之两支气团,一则阴雾密闭,他则乾热朗晴。又有  相似文献   

5.
《气象学报》1936,12(5):271-272
本月天气,变化甚剧,乍晴乍雨,寒暖不定。以全月论,华北山东阴寒多雨,长江流域湿暖多雾,但华南一带向称晴朗。东亚境内共见低气压十个,而六个发生於西北。此类西北发生之低气压,四个同走一轨,均向东南行,过鲁豫间到淮河平原而入黄海,然後即折行东北而去日本。此路低气压之来也,其後方均有高气压为之推动,冷面活动,殊现猛烈狂风暴雨每偕俱来。又一个发生於内蒙河套之境向东北去。另一个出现於汉水上流,向东北行,至山东以南入海。其余四个,均出现於华南及长江下流,向东北行入东海而去。  相似文献   

6.
《气象学报》1935,11(6):303-304
十一月之天气,殊为恶劣,全国各地,阴湿异常;惟东南沿海一带,颇属晴朗。东亚境内,本月共见温带低气压九个,其中之一发生於日本海之北部後,即行东北与本国天气无关。此外八个,分布国内,为本月天气变化之主要因子。另有台风一个,盘桓於菲列滨附近洋面,本国天气末受影响。本月中有较显之寒潮五次,其中之三次,曾使本国天气发生重大改变,於长江流域及其南之面积,降水尤多。一日,除东方滨海之一带地外,本国之大部面积,均在盛大之低气压下,阴雨连绵,其状殊为恶劣。二日,另二低气压出现於长江流域,阴雨区域推广而及苏鲁海岸。四日,一高气压已到外蒙,西北天气初现晴意。五日,高气压中心行抵华北,黄河以南先後发生大风,  相似文献   

7.
么枕生 《气象学报》1941,15(1):47-48
1.民國二十九年一月份:(1)月初一老年氣旋發現於西伯得亞,故知冷氣團已俟機而動;惟中國本部仍在久經(?)質冷氣團控制之下、故天氣和暖晨多重霧。於月之三日此氣旋之冷鋒已至華北,此後盤桓於是地數日不去,於是大河以北終成氣旋追逐之場。自六日起此冷氣方開始南進,十日即行抵南海。自十九日至二十二日因有一低氣壓槽自印度侵入,故長江流域先後雨雪數日。  相似文献   

8.
在1944年作者提出了大型天气过程形成图,也就说明了依照牟尔汤诺夫斯基轴径移动的高气压(图1)。这种方式表示了作者下面的一些想法。由於某些原因产生了冷暖气团的源地,因此大型锋区活动起来了。在各种气团互相接近的地带产生了梯度气流。对流层中的基本锋面活动起来,气旋和反气旋跟着就发生了。  相似文献   

9.
卢鋈 《气象学报》1937,13(1):61-62
本月大陆天气转寒,冰雪频见,已是初冬景象。华北天气晴朗,华中华南则多阴沉,惟雨雪为量仍为丰沛,长江航运备极困难。气压本月平均气压以黄河长江中流为最高,达772(米毛)。气压分布至为简单,大陆全部均在此高气压笼罩之下。华北多西北风,长江  相似文献   

10.
《气象学报》1936,12(3):161-162
本月天气,异常阴冷,各地雨雪过多,日光特见缺少,而以下半月为尤甚。东亚境内,共有温带低气压九个:其发生於内蒙者一,发生於黄河下流者二,发生於西南内陆者一,发生於东南数省者二,发生於东海中者一。以上各个均向东或稍偏北移行。此外另有一个初生於西北,越三日即滑灭於西北。又一,现於西江流域後,即行移没於南海之中。  相似文献   

11.
《气象学报》1935,11(5):247-248
十月之天气,华南华中,湿暖异常,华北一带,颇为晴朗。东亚境内共有低气压中心十三,副低气压中心五,合计十有八个。其中之二个,发生於西伯里亚,一个出现於东部满州,一个导源於西部内蒙,均使蒙古或满州之天气发生显著之影响。又二个。初见於东海,二个滋长於渤海,均向东或东北去,当其离陆最近时,使沿岸天气变劣。另一个为台风,来自菲列滨以东洋面,运行於南海,越  相似文献   

12.
一、日之天气 雾之形成,须有待於静隐层结乏气团。於时风力微弱,对流不盛。故凡以足以扰动气团层结之因子,如风力增大气温升高等,均类能防础雾之发生,尤以辐射类为然。兹将湘省之长沙、常德、衡阳三地雾日之天气状况分述於下:  相似文献   

13.
天气预告昔日各国完全采用经验法(Empirical method);自挪威学旅之气团分析,及极面学说发生以後,最近各国已次续采纳。我国在十年前,竺可桢氏已有介绍文章,吕炯先生在数年前亦曾应用极面学说分析长江下游之风暴。其後有黄厦千,赵九章,朱炳海诸先生亦曾致力於气团分析工作,皆具卓见。近日有涂长望先生之中国气团分  相似文献   

14.
《气象学报》1935,11(3):149-150
全国天气,大致较标准为乾热;但西北数省,则属例外。本月降水量,以东南海滨为最多,约在200公厘左右,江浙沿海,大致比平均为多,闽粤沿海则多少互见。其次为黄河流域,降水100公厘左右,揆诸平均,下流较少,上流较多。至於长江流域,大致在30至100公厘间,少於平均70或80公厘之多,是为全国最乾之中心。按此以观,本月江河泛滥之惨祸当未可完全归因於本月之天气。本月之中,高气压中心常偏居东北日本海一带,故华北华中常受东北气流之灌注,等温线颇为密挤,而以华北为尤甚。华北一带,暴雨沛降,雨量反比长江流域为多。华南各地,台风来时风多偏北,台风既去则以南风为盛。是以南中国之温度几完全一致,无坡度之可  相似文献   

15.
《气象学报》1935,11(4):195-196
本月天气,全国晴朗,乾暖异常;惟十一至十二日寒潮之猛烈,则为常年九月所稀见。东亚境内,共发生风暴九个:其一,初现於蒙古而直趋东部西伯利亚。其二,渊源於黄海,而迳行日本中部。此外均发自东海而终没於大洋。故风暴之活动於中国境内者,凡五。此外有台风三,均未登  相似文献   

16.
民国二十九年十月十月已近冬令,雨量已减,晴日增多。于晚秋在长江流域常为副高气压所盘据,在此变质之西伯利亚冷气团中,所含之湿气甚少。本月之前半月于北纬三十度至四十度间几形为一高气压带。故各地大抵天气晴暖。雨量稀少,但于东南沿海一带则因受域风之侵袭本月雨量特多平均在四英寸以上,此次台风发见于九月二十七日,于一日经过福州。酿成风灾。二日于上海之东经过市内积水深三英尺,水势为六年来所未有。本月尚有两次之热带风暴。一次势力微弱不足称台风其行径皆经菲律宾及中国南海而扰东京湾。后半月温带气旋开始活动于  相似文献   

17.
卢鋈 《气象学报》1936,12(11):631-632
本月全国天气亢旱,雨日极少,晴朗异常。日照丰富,故各地平均月温甚高,而日夜之差奇钜。病疾流行,其中尤以恶疟为最猖獗。秋禾待播,农民望雨至殷。大陆高气压势甚稳定,中心在蒙古西部与黄河上游,气压为  相似文献   

18.
本月承前月下旬炎威之餘勢,月初於四川盆地深感酷熱。初旬中渝蓉等處日平均温度大抵在四十度上下,此種熱浪所至,皆呈乾旱傾向。其原因由於北太平洋上半穩定性高氣壓之中心西移,其楔端伸入中國東南部。夏季季風盛行,東南風推至西北青海一带,西甯。都蘭二處,本月之平均風力達二級三級而東南風之最大風力,西甯達蒲氏風級四級而都蘭則達蒲氏風力七級。中國東南,西南部及西北部咸有呼熱之聲。月初在熱浪聲中有二次颱風連續登陸侵入西南中國。第一次颱風於前月三十日在香港之西登陸。七月二日進抵贵州高原。第二  相似文献   

19.
《气象学报》1936,12(6):340-341
本月天气各地似嫌阴凉;华中华北之降水量在常年以下,华南尚无准平均以资比较。东亚镜内,共有温带低气压十五个。四个集中於长江以南,二个出现於淮海平原,其余大多散见於黄河以北。  相似文献   

20.
朱炳海 《气象学报》1935,11(4):179-183
4.太平洋及其邻近之气团贝尔格龙1930年发表之“动力气候学的真铨”(7)以气团原地之区域,分气团为四大类:冰洋气团A,极地气团P,热带气团T,及赤道气团E。又因海洋与大陆之不同,每大类再分为二小类,即有冰洋大陆气团cA,冰洋海洋气团mA,极地大陆气团cP等等八类。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