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广西两省区锡矿储量占全国锡储量四分之三以上。锡矿床分布区位于环太平洋锡矿带西段和特提斯—马来西亚锡矿带近交汇部位,锡矿化集中个旧至大厂及其邻近地段。主要成矿区、矿床的展布不仅与花岗岩体,近等轴状构造隆起区相对应,而且还与遥感图像上的环形影像所圈定的环块构造有关。  相似文献   

2.
山西中条群多期变形的厘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谭少华 《矿产与地质》1997,11(4):254-258
采用构造解析方法,研究中条山胡—篦铜矿区地质构造,鉴别中条群经历五期构造变形。即层内紧闭褶皱及近水平韧性剪切带、剥离断层(D1)、一系列大型同斜褶皱、翼部伴随断层(D2)、余家山剥离断层(D3)、主褶皱期——短轴褶皱(D4)和区域性伸展构造(D5)的叠加改造,地层的多次强烈构造置换。重新建立了篦子沟组的层序。  相似文献   

3.
桂林市褶皱构造对岩溶塌陷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桂林市褶皱构造的几何形态、应力状态及裂隙发育特征研究表明,背(向)斜的轴(核)部、倾伏端(扬起端)及指状分叉钳口处是岩溶塌陷发育的有利构造部位.本区654个岩溶塌陷,近20%发生在剥蚀深度不大且地势低洼的背斜轴部、倾伏端、指状分叉钳口处,以及埋藏深度较浅的向斜核部和扬起端.市区东西两侧近SN向的尧山背斜和塘家湾背斜等,控制了本区岩溶塌陷总的水文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4.
贵州梵净山群沉积时代——来自原位锆石U-Pb测年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贵州梵净山地区地层出露完整,构造关系清楚,是研究江南造山带西南段构造演化的理想地区。该区区域角度不整合面之下地层称为梵净山群,分为7个岩性组,中部出现大量火山岩,形成一个完整的盆地沉积记录。对该区梵净山群地层中的火山碎屑岩夹层及细碎屑岩中的锆石进行了LA-ICP-MS U-Pb测年工作,结果显示,两件火山碎屑岩锆石平均U-Pb年龄分别为832 Ma(铜厂组)和851 Ma(余家沟组);另外两件余家沟组细碎屑岩中锆石原位U-Pb测年结果比较接近,平均年龄分别为845 Ma和849 Ma。结合前人数据可以比较精确限定梵净山群的沉积时限在855~815 Ma之间。该时段的上限精确限定了武陵/四堡运动界面的时限,为江南造山带不同部位地质事件的合理对比、了解江南造山带地质事件的时空迁移规律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滇东南锡矿带为一具独立的控岩、控矿构造系统和成矿系列,是自成体系的构造—岩浆—锡多金属矿化带。锡矿带对应于北西西向的构造—岩浆带,其中已知的锡多金属成矿区又与近等轴状的穹窿、背斜隆起构造、花岗岩隆起构造和环块构造相对应。环块构造、隆起构造是锡矿的主要控矿构造;褶皱隆起构造和侵入隆起构造协调式组合是锡矿的最佳成矿构造,环块构造又是锡矿成矿构造的重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6.
呈东西向狭长状分布的坦佩雷片岩带,其中心部分由火山岩和低级变质沉积岩组成,四周为侵入岩和混合岩所环绕。第一期褶皱事件,具近直立轴面和近水平的初始褶轴,为本带的主导构造。保存很好的原生构造表明:本带北部为东西向延伸的主向斜,翼部为小型直立、开阔—紧密的向斜和背斜。主向斜翼部 F_1褶轴已旋转成陡倾伏至近直立拉伸线理。近直立面上为右旋的 F_2褶皱、B—W 至 NE—SW 走向的 S_2褶劈理及陡倾伏褶轴叠加于透入性 S_1片理上。由 D_2构造推断在近水平上为右旋剪切。D_3的膝褶和断裂作用仅限于 NW—SE 至 N—S 向间的狭长带内。片岩与其南部混合岩之间的剪切带为一使高级变质岩抬升的南倾的逆冲或逆断层。坦佩雷片岩带北部为另一条推断的大剪切带。这两条剪切带均形成于 D_1递进变形晚期.基于这些构造及已出版的沉积地质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的资料,坦佩雷片岩带被解释为一古火山弧系统中弧前区内一逆冲岩席的上盘,构造面向表明其俯冲方向朝南。  相似文献   

7.
兴隆场构造位于富顺县境内,为一简单而完整的穹隆状背斜,在其背斜构造两翼、轴部及扭曲部位发育同期断层。构造油气储层类型以嘉陵江组储层的裂缝型油气藏为主,其次有裂隙—孔隙型、孔隙型和裂缝一溶蚀孔洞型等。运用烃类、后生碳酸盐、吸附相态汞、二价铁和电导率等化探新方法,获得化探异常特征,结合构造特征,表明兴隆场构造油气富气范围为嘉陵江组一段顶界-700m以上的高部位地段。  相似文献   

8.
湘西北地区的第五个铅锌矿田即永顺青坪铅锌矿田,它与花垣、保靖铅锌矿田的控矿构造型式和矿床地质特征,具有惊人的相似性。构造上处于花垣—张家界深大断裂与古丈—吉首大断裂的交汇部位。该矿田由尹家溪帚状构造、六角庄短轴背斜裙边和黄洞—天门山向斜南西段两翼等核心部分组成。综合分析与现场考察表明,青坪矿田具有丰富的铅锌资源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区横山堡地区是重要的油气接替区域。本文利用构造解析、地震勘探等技术方法,对研究区构造特征与油气勘探目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晚侏罗纪末期,研究区为银川复背斜东翼,喜山期构造调整后转为前缘反冲带,由一系列西冲东倾逆冲断层与断背斜组成;该区可分为西部逆冲断褶带、中部逆冲断阶带和东部过渡构造带3个构造单元。断层可分为4级;以燕山期近南北—北北东向逆断层为主,其次为喜山期近东西向走滑断层,并错断了燕山期逆断层。构造样式为一系列东倾单向叠瓦状冲断组合,由近南北向逆断层及加持于其中的断块组成,断块往往为一些小型断背斜,其轴迹走向以近南北—北北东向为主。地质结构为深层滑脱型单向东倾冲断构造。根据上述研究,在沙亥庙断裂上盘断背斜构造高部位优选出一个钻探目标。  相似文献   

10.
断裂带构造岩的方解石组构综合分析,可以推断构造活动的应力场方位,利用e双晶的C—T(C—压应力轴,T—张应力轴)图解推断古应力的方位,已为众多的地质学家在实践中引用。云南白秧坪东矿区推覆构造的华昌山断裂带和水磨房断裂带,是矿区的主要控矿构造,其构造岩的方解石及e双晶极点组构均显示点极密加环带的型式,大部分发育近岩组坐标c轴的光轴极密,代表光轴方向的压力导致沿岩组坐标ab面滑动;在C—T应力系统中,显示华昌山、水磨房断裂带晚期较强烈活动的应力场方位,主压应力方向为SE-NW向,主张应力方向为NE-SW向,断层以左旋运动为主;华昌山断裂带SE盘往NW方向逆冲,水磨房断裂带则由NW往SE方向反冲,与野外宏观构造分析吻合。  相似文献   

11.
该矿区处于兰坪—思茅盆地南部普洱中轴断裂带上,矿体近矿围岩为上二叠统羊八寨组绢云石英板岩,属构造控制的中低温热液型矿床。  相似文献   

12.
乌尔夫(Г.В.Вулъф)是研究矽酸盐类结晶构造的先驱者,他曾于1925年,根据众所周知的碘化钾晶体在云母上的定向生长现象及白云母的结晶标轴,画出了云母——一种最重要的天然矽酸盐——的结晶构造图。在这张图里,由Al—  相似文献   

13.
以大佛寺井田构造和演化特征为基础,结合地面煤层气开发实际情况,分析了构造与煤层气井产能的关系,探讨了构造演化和构造对煤层气井产能的控制机理。研究表明:大佛寺井田煤层气井产能与构造部位密切相关。产气好的直井基本位于主体构造背斜的轴部附近和次级构造向斜的轴部附近;产气差的直井位于主体构造向斜的轴部附近和次级构造背斜的轴部附近。井田主体构造祁家背斜轴部附近煤储层较好的渗透性和次级构造向斜轴部附近煤储层较好的含气性共同控制了井田煤层气井的高产区。建议后期井位部署首选次级构造向斜轴部和主体构造背斜轴部相互重叠的区域。  相似文献   

14.
川东南构造应力应变以及构造期次的划分,是近年来四川盆地演化分析的重点研究对象。明确其构造演化与古应力场关系对于后期深化研究四川盆地边缘应力演化、指导本地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酒店垭-桑木场背斜两翼须家河组露头观测到452组节理进行处理、统计、分析,利用传统的构造几何学分析方法、磷灰石裂变径迹以及声发射实验并结合相关区域构造演化史资料,分析了研究区裂缝发育期次以及古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该区主要为两套构造节理,分别为近NW—SE向和近NE—SW向两期主构造应力作用形成的节理;研究区自三叠纪之后发生了至少两期以上对该地区具有重大影响的构造运动:第一期为燕山运动中—晚期,最大主应力轴方向为133°,主要形成NE、NNE向断裂体系,构造规模较大、断裂发育;第二期为燕山运动末期-喜马拉雅运动早期,最大主应力轴方向为51°,主要形成NW向构造体系,构造规模较小、断裂仍较发育。  相似文献   

15.
华南地块雪峰山中生代板内造山带构造样式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华南大地构造核心问题之一是江南—雪峰山造山带的属性。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对横切雪峰山造山带的地质剖面进行了详细的区域地质、构造变形和部分重点区段地震反射剖面深部构造解释,划分出5个大地构造单元:(1)湘中复合逆冲构造带。该带位处雪峰山造山带东部,以龙山复合构造穹隆等为代表,是近EW向加里东造山带与NE向燕山造山带复合叠加的结果;其中燕山期构造样式总体为倾向SE逆冲断层控制的尖棱背斜构造。(2)雪峰山厚皮逆冲构造带。该带西以大庸逆冲断裂为界,带内板溪群浅变质褶皱基底大面积出露,总体发育指向NW的断层-褶皱组合。断坪-断坡式逆冲断层从板溪群内部薄弱层发育,向浅部产状明显变陡,并导致新元古界板溪群逆冲于古生界之上,控制了沅麻等中生代盆地的形成,沿断坡形成紧闭背斜和沿断坪形成宽缓向斜;表明其为典型的断层相关褶皱。断层褶皱组合与地表剥蚀共同作用,形成飞来峰和构造窗。(3)以梵净山构造穹隆为代表的梵净山—走马构造穹隆带。该带呈NE向长垣状,核部出露新元古界下部梵净山群。断坪-断坡式逆冲断层深切梵净山群,在断层上盘形成不对称箱状背斜。因此总体为典型的厚皮逆冲作用下的断层相关褶皱。(4)隔槽式逆冲构造带。此带主要发育一系列轴向NE的箱状背斜和尖棱向斜。箱状背斜核部为寒武系,向深部卷入震旦系—板溪群,形成基底卷入的断层-褶皱组合,其浅部形成叠瓦状逆冲断层-褶皱组合,从而构成主动双重逆冲构造。(5)华蓥山断裂与齐岳山断裂间的隔档式薄皮构造带。带内以发育尖棱背斜和箱状向斜为特征,是倾向SE断坪-断坡控制下的断展褶皱组合。上述5个构造单元变形区域卷入了上三叠统—下侏罗统,但为上白垩统角度不整合覆盖,表明变形时间为中生代中晚期,并且有从SE向NW渐次变新的趋势。将各构造单元及不同构造层次构造组合联系起来,建立起以断层相关褶皱为基本构造样式,从SE向NW,从深部向浅部发展的雪峰山中生代板内造山带的递进演化运动学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上庄金矿区金矿化主要分布于主干断裂——招平和涧里—跃进村断裂及其两侧的次级断裂中,严格受断裂或韧性剪切带的控制,金矿化在断裂产状发生变化、构造叠加改造部位,节理密集带与破碎带的复合部位富集。找矿方向为①号脉以南至涧里—跃进村断裂与主断裂交汇处;涧里—跃进村断裂带两侧密集次级断裂及深部;招平断裂入字型构造部位,即①、②、⑧、⑨、⑩号脉深部。  相似文献   

17.
刘世维  李娜  周仕雄  雷刚 《云南地质》2011,30(4):407-410,414
云县邦东矿区铜铅矿体产于响水—邦东背斜南部倾没端、轴部断裂F1的旁侧,次级构造的交互部位是矿体的富集中心。F1是矿区的主要含矿和导矿构造,严格控制着矿床的展布,该断裂带及旁侧是下步工作的重要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伊利石结晶度、绿泥石结晶度、云母b0值和绿泥石地质温度计研究了梵净山前寒武系甚低级变质作用。结果表明经Kisch伊利石结晶度标样校正的伊利石结晶度Kübler指数为0.20~0.99°Δ2θ,绿泥石结晶度árkai指数为0.22~0.63°Δ2θ。由此阐明梵净山前寒武系经历了成岩作用到浅变质作用的影响,迄今依然保留了成岩带、近变质带和浅变质带的岩石记录。成岩岩石具有伊蒙混层特征成岩指示矿物,浅变质带具有钠云母特征变质指示矿物。钾云母(伊利石)b0值范围为:0.9000~0.9045nm;平均0.9018nm,b0值累积频率曲线分布介于典型中压—中低压系列之间,估算的压力为366MPa。峰期变质温度为293~364℃,平均342℃,古变质温压梯度为27℃/km。近变质带界线穿越地层和梵净山背斜轴线,表明甚低级变质作用为成岩-构造运动同期或后期构造增厚引起下部和底部岩石随温压的升高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9.
夏甸地区Ⅶ-支脉矿体控矿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造复合现象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解决构造运动时期先后的问题,而且在生产实践中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1]。本文以山东夏甸地区Ⅶ—支脉矿体为例,通过区域构造、Ⅶ—支构造断裂特征、闪长玢岩构造特征、矿体构造特征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Ⅶ—支构造的新老构造体系、同一构造体系复合现象突出,多表现为构造形迹的归并。其中成矿断裂的多期活动、构造性质的多次变化、成矿作用的多次叠加是矿体形成的关键因素;在NEE向Ⅶ—支构造与近SN向脉岩截接部位形成矿体,低级序的NNE、NE、NEE向构造成为主要的容矿构造。  相似文献   

20.
天水市水洞沟金矿床位于祁连—北秦岭加里东造山带接合部位的巨大反S型构造带南侧,金矿化严格受EW向断裂控制。围岩蚀变以硅化、褐铁矿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为特征。主要载金矿物是褐铁矿、黄铁矿、毒砂。变砂岩、韧脆性断裂构造、中酸性侵入岩是控制矿床形成的基本条件,近EW向构造蚀变带及化探异常发育部位是找矿有利地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