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姜丽丽  王士君  刘志虹 《地理科学》2011,31(12):1468-1473
立足于城市地理学视角,以港口与城市规模关系为切入点,以辽宁省6座港口城市为案例,从宏观和综合的角度考察港口城市的发展程度及发展过程特征。引入RCI指数作为评价港口城市港口与城市规模关系的指标,判断港口城市类型与阶段演进。研究认为:①2008年,辽宁省港口城市包括三大类型,其中,大连市为具有典型港城特征的大区域级门户城市,营口市为特征显著的区域级门户城市,锦州市和丹东市为港口功能显化的区域级临海城市,盘锦市和葫芦岛市为港口功能相对弱小的区域级一般城市;②近10 a间,辽宁省港口城市港口与城市规模关系变化呈现出4方面特征,即大连市由门户城市向典型港口城市类型发展,营口市由典型港口城市转变为特征显著的门户城市,锦州、丹东、葫芦岛和盘锦四市作为港口城市发展缓慢,营口市和丹东市港口与城市规模关系实现了阶段跨越。  相似文献   

2.
港城空间结构一直是港口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港口普遍呈现由贸易和物流综合中心向港口及港际联盟发展的态势。南非与中国同属于发展中国家,南非德班属于非洲的门户型港口城市且处于向港际联盟发展的阶段,就港城关系来看德班港在城市中发挥主导作用且呈继续上升的趋势。因此本文选取德班港为主要研究案例,运用文献综述、专题地图分析及数据比较法,从港口对城市城乡结构、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产业集聚及城市交通的影响方面分析,总结发展中国家处于此阶段的门户型港口城市内部空间布局结构特点,并对港城空间结构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海港空间效应的识别与测度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韩增林  郭建科 《地理学报》2014,69(2):243-254
在全球化和世界产业转移浪潮推动下,沿海港口已成为全球生产链条与地方网络链接的地理枢纽。与此同时,港口发展演化在推动港口自身运输体系及港口空间演化的同时,对腹地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首先,从经济地理学视角,提出海港空间效应的概念及其内涵,从港口势能、港—腹引力、作用通道三个方面阐述海港空间效应的动力结构和形成要素。其次,以海港空间效应的动力结构为理论依据,建立海港空间效应的测度模型。最后,以我国东部沿海港口为研究样本,运用海港空间效应测度模型,得到海港空间效应指数。以港口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外贸吞吐量为指标表征沿海港口对腹地的运输效应分布格局,以港口城市工业、对外贸易和金融指标表征沿海港口对腹地的非运输效应格局,对不同区域特点和差异进行比较分析,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结果表明,模型可较好地从宏观尺度识别不同港口及其腹地的港口经济空间效应,对于揭示港口的区位本质,比较不同区域的临港化倾向,刻画港口—腹地型城市地域系统的空间联系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基于港口城市功能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反映港口城市功能特征的4个主成分因子;运用分层聚类法对我国21个港口城市的主成分得分进行聚类分析;结合港口功能、城市功能、港口与城市关系等指标对我国港口城市功能模式进行总结,并分析不同功能模式港口城市的发展特征和存在问题;基于港口城市功能模式差异性分析,提出我国港口城市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港口功能与城市功能关系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航  栾维新  王跃伟 《地理研究》2009,28(2):475-483
港口功能是特殊的城市功能,其发展很难找到与城市其他功能的平衡点。港口城市要健康发展,港口功能与城市功能之间的平衡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基于港口功能与城市功能关系的分析,建立了功能关系矩阵,通过引入相对集中指数(RCI)的概念对矩阵进行了量化分析,确定了港口与城市的相互依赖程度。通过分析1985年以来我国25个主要港口城市功能关系的现状和演变特征,总结出我国港口功能与城市功能关系演变的一般规律:港口功能与城市功能关系具有不均衡性;港口城市功能关系的演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同港口城市功能关系的演变周期不同;不同发展规模的港口城市都存在各自的平衡状态。最后,针对偏离正常发展轨道的港口城市提出了相应的调整方向。  相似文献   

6.
龙国英  易晓峰  黄瑛 《热带地理》2001,21(4):295-300
汕头市由于其优势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就是商贸和海运发达的港口城市,目前,其主要经济表现为以劳动密集型、民营经济占主导。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八五”以后,汕头市的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由此带动经济的迅速发展,然而人才、政策的局限以及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迅速发展,使汕头市历史上具有的区域中心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结合汕头市实际发展状况和特点,建议本次规划把汕头市的城市性质定位为:中国经济特区之一;粤东地区中心城市;外向型,以区域生前性服务为主,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发达的港口城市。  相似文献   

7.
青岛物流产业发展的空间竞争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物流产业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型服务产业,是社会分工深化的结果。青岛物流产业发展的优势是它的港口,而港口发展则取决于其腹地的大小、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经济的外向性等。长期以来,环渤海地区三大港口———青岛、天津和大连一直维持着三足鼎立的格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为了自身的发展,都在通过改善港口设施,相互袭夺对方腹地,争取更多腹地货源,使自己成为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文章通过对三大港口城市进行港口—腹地关系的对比分析,揭示了青岛物流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国际和国内竞争;并结合在区位、水深、腹地以及港口设施等方面的优势,提出了青岛物流产业发展的方向及对策。  相似文献   

8.
双核型空间结构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双核型空间结构被定义为由港口城市与区域中心城市及其连结组成,这是分布于我国临海沿江地区较为普遍的空间结构现象,对其深入了解剖有助于使发展轴的确定更趋严谨化和科学化。  相似文献   

9.
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的形成机理   总被引:94,自引:4,他引:94  
陆玉麒 《地理学报》2002,57(1):85-95
双核结构模式是指在某一区域中,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及其连线所组成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它广泛存在于中国沿海和沿江地区,以及其它国家和地区中。从机理上考察,它导源于港口城市与区域中心城市的空间组合,由于兼顾了区域中心城市的居中性和港口城市的边缘性,从而可以实现区位上和功能上的互补。从形成类型看,可分为内源型和外生型2种类型的双核结构,中国和美国分别是其典型代表。对于后者,还衍生出由新旧首都构成的一种特殊的双核结构现象。双核结构的形成与流域有莫大的关系,据此可建立基于流域的双核结构形成的理想图式。流域自然条件、运输结构的改变,以及运输主通道走向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可使双核结构的形成区域由流域拓展至其它一般区域。  相似文献   

10.
辽宁沿海港口成长的影响因素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地状况是决定港口成长的关键,但腹地发展的哪些因素对港口成长的作用最大,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港口发展,这些问题的研究仍没有形成系统和普遍共识。另一方面,腹地存在不同的地域空间层次,港口发展的不同阶段与腹地联系的地域空间层次也不尽相同。该研究首先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测算了辽宁沿海6个城市、辽宁省以及东北三省3个空间层面的腹地与辽宁沿海港口成长的关联程度,得出沿海港口群与东三省的关联度最高。在此基础上,构建港口成长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运用脉冲响应分析探讨了9个因素对港口作用的动态变化过程,从而揭示不同因素对港口影响的内在动态作用过程。据此,将影响港口发展的因素概括为拉动型、有限促进型、波动型和滞后型4个类型。最后,探讨不同因素对港口成长作用存在差异的原因,进而提出辽宁沿海港口今后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1.
李南  刘恩梅 《地理科学》2022,42(11):1879-1888
在探讨城市发展是否可能与港口运营脱钩的理论探索的基础上,采用Tapio脱钩模型进行估测,构建了包括产业多样化指标的港口及城市评价体系,以2000—2019年环渤海地区12个主要港口城市为样本,实证检验港城脱钩类型。研究发现:尽管大部分港口城市的脱钩状态时常变化,但港城脱钩确实可能成为港口城市的演化路径,其过程是渐进的。港城脱钩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城市发展阶段、产业多样化等,港口运营与本地经济一直未能深入融合的城市以及经济实力雄厚、发展路径多样的中心城市实现港城脱钩的难度相对较小。在环渤海案例区,丹东和秦皇岛已处于港城脱钩状态,天津和青岛未来出现港城脱钩的潜力较大,大连的港城关系演化尚不稳定,唐山、营口、日照等多数样本的港城关联仍然密切、脱钩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12.
多功能视角的沿海港口城市体系位序规模结构及耦合类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郭建科  吴陆陆  李博  秦娅风 《地理科学》2020,40(7):1050-1061
运用位序规模法则,以2001—2015年中国47个主要港口城市为研究样本,探讨多功能视角的沿海港口城市体系位序规模特征及其层级结构,以航运物流为基础功能划分其多功能发展的耦合类型。研究表明:① 2001—2015年,沿海港口城市体系中制造业功能位序规模分布的无标度区出现双分形结构,层级分割特征显现,其余功能则为单分形;从长期演化看,仅航运物流功能位序规模分布由集中化向均衡化发展,商贸功能、制造业功能(无标度区一)、现代服务功能和人口集散功能则处于集中化态势。② 沿海港口城市体系层级结构由金字塔结构逐步向纺锤状结构过渡,普遍形成了全国性枢纽、区域性枢纽、区域性副中心、区域性节点与地方性节点5个层级。③ 从多功能耦合类型看,港口城市传统功能普遍超前而高端服务功能滞后,城市类功能提升速度较慢且趋于平缓,表明中国沿海港口城市多功能发展仍处于低水平,产业体系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④ 从不同层级港口城市来看,区域性枢纽城市、区域性副中心城市各功能均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区域性节点和地方性节点城市则仍处在工业和商贸等传统功能增长阶段。  相似文献   

13.
秦娅风  郭建科 《地理科学》2022,42(11):1867-1878
借助GIS、Matlab和Gephi等技术手段,运用不同流要素分析2006年和2016年中国沿海港口城市体系的网络联系及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在5个流动要素网络中,城市间的要素联系总量增加且增幅较大,集中分散程度、区域分布特征均发生了显著变化。港口城市体系的网络空间结构正由“点轴”模式向“网络化”模式转化。②不同流要素的枢纽城市具有高度重合性,但网络结构具有明显差异性。物流和客流呈现“组团发展”与“轴?辐”并存的网络特征。资金流和技术流发育出显著的“核心?边缘”和层次性的空间形态。信息流呈现均衡的网络化发展模式。③不同流要素刻画出不同层面的港口城市体系,但却有着紧密联系。物流与客流相互影响、互为因果。资金流和技术流对物流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信息流对物流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港口城市体系由单一流要素转向多元流要素综合发展,港口城市间联系更加多元化,并实现了与外部流要素的互动融合。  相似文献   

14.
以多时相Landsat MSS、TM和ETM 卫星影像为数据源,提取宁波城市各组团(三江片、镇海片和北仑片) 多时相的用地信息,分析了港口城市用地扩展的时空特征及外部形态演变过程。结果表明: (1) 1979年以来,宁波城市用地面积扩展速度和扩展强度不断提高,但各个组团的表现有较大的差异。(2) 各组团城市用地空间结构分维数的波动与城市用地的空间扩展模式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3) 3个组团的城市用地扩展强度指数峰区相对城市质心有不断外移趋势,但扩展强度指数峰值的变化在各个片区有一定差异。(4) 3个组团城市用地外部形态演变在不同方向上的差异性与宁波港口迁移及港口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5) 随着宁波港口从内河港向河口港、海岸港的迁移,宁波城市外部形态演变经历块状单一集中型内河港城市、 "一城一镇"飞地式群组河口港城市、"一城二镇" 飞地式群组海港城市和"一城多镇"不连续带状群组海港城市发展阶段,最后将形成"T"型带状群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  相似文献   

15.
宁波市港口物流企业空间格局及区位选择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王瑞  蒋天颖  王帅 《地理科学》2018,38(5):691-698
以宁波市为例,基于港口物流企业空间数据,运用冷热点分析和泊松回归等方法,研究宁波市港口物流企业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① 宁波市港口物流企业呈现向心集聚性,圈层分布格局明显。中心商务区和临港工业区是集聚热点区域;②港口物流企业集聚特征明显但整体集聚程度下降,表现出在中心商务区和临港工业区持续集聚和沿主干道路向外围区域蔓延扩散两大趋势;③不同类型港口物流企业的区位选择有明显差异:货代型物流企业主要分布在中心商务区,仓储型物流企业主要临港分布,运输型企业选择临近沿交通干道布局,综合型物流企业的分布没有明显的区位倾向;④ 政策因素、土地价格、城乡差异、临近港口、经济潜力和工业结构都不同程度地影响港口物流企业的空间分布,而交通便利没有表现出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郭建科  喻铄琪 《热带地理》2022,42(10):1640-1650
基于沿海港口物流企业数据,运用世界城市网络分析、社会网络理论分析、QAP分析等研究方法,以2009、2014、2019年为时间节点,分析近10年来中国沿海港口物流网络空间结构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2009—2019年,中国沿海港口物流网络空间规模与联系强度均显著增强,但网络整体联系仍处于弱联结状态。2)网络联系空间保持核心—边缘结构,其中上海稳定保持核心联系城市,辐射天津、大连、青岛、宁波、厦门、深圳构成核心网络;而边缘城市主要通过连接核心城市加入网络,且边缘城市间互动性较弱。3)沿海港口物流网络层级结构明显,依据网络中城市地位差异,呈现核心—次核心—一般—边缘4级圈层网状联系结构,且圈层间联系强度随圈层等级降低而逐渐减弱。其中,核心圈层由单核心(上海)向双核心(上海、宁波)发展。4)沿海港口物流市场规模、港口基础设施、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对外贸易环境、港口物流企业总部规模的差异化发展对沿海港口物流网络发展具正向作用,而信息基础水平差异化发展对港口物流网络发展具有反向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上海洋山深水港建设的地域空间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上海洋山深水港的建港条件及其港区工程组合特征,分析洋山港建成后的地域空间作用。建成后的洋山港水深达15 m以上,并由32.5 km长的东海大桥连接洋山深水港区和上海芦潮港物流园区,可以解决上海河口港不能停靠第五、六代集装箱船的问题,改变了上海港的格局。同时提高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在东北亚地区港口中的竞争力,带动了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及全国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港-城界面的演变及其空间机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庄佩君  汪宇明 《地理研究》2010,29(6):1105-1116
港—城界面是水路运输相关活动地域与城市地域交互作用的区域,是港口与城市相互关系的一个特定滨水空间。作为各种社会力量和技术发展在特定空间地域的投影,港—城界面经历了一系列的空间迁移和形态演变。其空间迁移轨迹是由内城中心至内城边缘,再到远离内城的位置。在其生命周期的形成生长、成熟扩张、衰退废弃和再生复活各阶段体现了港城关系由共生一体、共同扩张、分离、最后再度整合的演变过程。以宁波为案例,分析了港—城界面的演变和空间机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江厦港区、江北港区、镇海和北仑港区所呈现的是商贸综合体和港城聚落、西式中心商务区和近代城市社区、临港工业综合体和物流园区等港-城界面空间景观形态的变化,再生后的江北港区则成为城市休闲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综合体。在港—城界面演变的历史进程中,运输技术与组织以及通讯技术变革是港—城界面迁移的主要引擎,劳动地域分工确定了港—城界面的产业和形态,再生动机更多地来自城市更新和政治经济需求,环保意识和立法促进了港城分离,制度变革是基础。  相似文献   

19.
国外港口物流发展与闽台港口物流对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福建与台湾港口物流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及高雄-厦门、高雄-福州海上试航和“两门两马”小三通直航发展态势,指出两岸试航的局限性和港口物流直航的必然性。综合分析鹿特丹、新加坡、安特卫普、釜山、汉堡等世界著名港口物流发展经验,提出对闽台两岸港口物流对接具有可供借鉴经验。针对闽台港口物流发展中存在问题提出了两岸港口资源整合,建立台海港口群;完善集疏运体系,促进港口物流对接;大力发展临港工业,构建环台湾海峡临港工业走廊等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