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缙云县地处浙南丘陵山区,全县“八山-水-分田”,山林面积一百七十万亩,具有丰富的林业资源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近年来,我县山林火灾事故频繁,许多宝贵的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然而,山林火灾的发生发展、与前期及当时的气象因素有着密切的相关,即在适宜的气象条件下,一旦遇有火源,山林就易着火,甚至蔓延成灾;但若气象条件不适宜,即使有较强的火源,山林也不易着火成灾。现将预报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寿阳县冰雹特征分析杨红雁(寿阳县气象局031700)1引言寿阳县地处晋中盆地东北边缘的黄土丘陵高寒山区,全县总面积211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9.68万亩。近年来的粮食总产量都在1.5亿公斤左右,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之一。县境内75.2%为黄土丘陵...  相似文献   

3.
华亭县玉米产量与气象条件关系和预报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亭县玉米产量与气象条件关系和预报模式缪翔汝淑玲(华亭县气象局744100)玉米是华亭县主要秋粮作物之一,年种植面积为7333hm2,占粮田总面积的31%。由于该县地处高寒阴湿山区,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差异较大,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玉米产量的丰欠对全年粮...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影响辽宁境内高速铁路安全的1982—2012年辽宁省低温、积雪、暴雨、雾、大风、雷暴及冰雹等不良气象条件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除辽东半岛和环渤海地区为寒冷区外,辽宁省大部地区为高寒地区。1982—2012年辽宁省1月积雪日数最多,长达13 d;最大积雪深度为50 cm以上,主要出现在辽宁省中北部地区、东部山区及营口地区;辽宁省暴雨主要集中出现在5—6月,月平均暴雨发生次数为0.2次以上,其中辽西地区和东部山区年平均暴雨日数较多,约为2d;近30 a辽宁省年平均雷暴发生次数为5.0—7.0次,6—8月为雷暴高发时段,辽宁省中北部及朝阳地区为雷暴高发区,年平均雷暴发生次数为30.0次以上,其他地区年平均雷暴发生次数为21.0—30.0次。根据不良气象条件对高铁运营时段和路段影响的差异性特点,划分了气象服务关键期和关键路段,并提出了辽宁省高铁气象服务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山地边界层急流的观测特性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分析浙江上虞丘陵山区边界层风、温实测资料 ,发现在高压形势下 ,该地边界层急流具有频发性和显著特征。分析表明 ,丘陵山区地形热力差异导致的气层斜压性 ,起因于湍流强度日变化的惯性振荡 ,以及湍流交换引起的动量下传 ,是该地边界层急流产生的重要机制 ;而丘陵山区特有的空悬逆温的发生发展 ,则是急流得以持续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许存平  王海玲 《气象》1993,19(8):50-52
通过在青海省高寒农业区(海拔2700—3000m)的马铃薯地膜覆盖丰产栽培试验,着重分析了高寒农业区地膜覆盖的增温效应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及马铃薯产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等。并阐述了高寒区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适宜推广的范围。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扬州市丘陵山区干旱特点及其对水稻生产的影响,探讨了水稻防旱减灾对策,提出了发展水稻生产、防御干旱应加强水利建设;因地制宜地调整作物结构和品种布局;增加肥料投入,提高土壤蓄水能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等措施,以达到扬州市丘陵山区水稻高产,稳产,多收。  相似文献   

8.
通过覆膜地增温、保湿、保苗、防冻抗寒、增产等5个方面效应的试验研究,在海拔1900—2300m 高寒阴湿山区种植地膜玉米获得成功,亩产在566—604kg 之间,从而结束了华亭县玉米种植高度不能超过海拔1800m 的历史。对高寒阴湿山区地膜铺盖技术也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该文应用水城县气象站及乡镇气象资料,结合核桃生长适宜气象指标,对水城县核桃种植的气象条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水城县大部分地区都适宜核桃生长,最适宜核桃生长的区域为温凉山区;高寒山区霜期较长,易发生晚霜冻害,适宜栽培晚熟品种;温热河谷区适宜栽培早熟耐高温品种;核桃种植时宜选择日照时间长的南向坡土地;影响水城县核桃生长的主要灾害有倒春寒、冰雹和春季干旱。  相似文献   

10.
地处丘陵山区的湖南省某电厂,由于受到复杂的山区气流场和气象条件的控制,电厂烟囱排出的烟气,受过山气流大涡旋运动流场的影啊,严重的污染大片农田及危害人体健康。本文通过利用分层流盐水槽所进行该电厂地形条件的模拟实验。详细的介绍了实验方法以及在中性与稳定层结条件下的流场特性和由于不同流场条件所造成烟气的运动规律。对不同的排烟高度所得到的不同烟气下沉距离进行了比较。从而提出了减少排烟污染的合理烟囱高度和位置。经与现场实测的结果对比,取得了相当一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气象与交通的关系类似于交通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通过对2003—2007年山西省内高速公路各类天气状况下交通事故的统计分析,论述了不同气象条件下山西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发生情况,指出了开展交通气象保障服务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开展此项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大米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为了解决吃大米难的问题,我站从1985年开始,引进旱稻秦爱试种,对秦爱进行农业气象条件鉴定.秦爱是北农大农学系用秦农2号与爱新杂交,经过多年的选育而成的一个粳穗型品种,具有生长期短、耐旱丰产的特点.本文就1985、1986两年试种的资料,结合我区气象条件,对秦爱的农业气象条件提出如下意见,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根据1989年冬季,在我省西南部大凉山海拔高度2000—2900m的高寒重冰区,进行的云雾及气象条件的梯度观测。对冰区云雾中云雾滴谱、滴的分布特征和滴的浓度、尺度、液态含水量及随距地高度的变化等进行了分析研究,揭示了高海拔高寒重冰区云雾的一些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4.
温州地形对台风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温州市的地形温州市位于北纬27°10′至28°37′、东经119°36′以东。南接福建宁德,西邻本省丽水,北与台州的温岭、黄岩接攘。本市西南的泰顺境内有洞宫山脉,西北永嘉西部位于括苍山脉南麓,南北雁荡山脉通过文成、瑞安直至平阳西部和永嘉、乐清之间,主峰分别高达1237米和1057米。这样就形成了从南雁荡山西至洞宫山脉之间的泰顺、文成山区和北雁荡山西侧与括苍山南侧之间的永嘉北、西部山区。上述山区海拔高度大多在500米以上。南北雁荡山东侧及其中间的瓯江流域都是丘陵平原,境内江河的走向除永嘉的楠溪和泰顺的泗溪、交溪与苍南马站区的江溪等自北向南流以外,三条主要大江——瓯江、飞云江、敖江等均自西向东流  相似文献   

15.
前言辽东山区是辽宁省贫困地区之一,境内山地丘陵面积占总面积80%左右,因此,合理开发利用山区自然资源,发展多种经营,是脱贫致富的主要门路。山楂是辽东山区主要果树,近几年发展很快,但如何合理利用本区气候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山楂生产,提高单株产量,是农业气候工作者应给以回答的问题。本研究主要根据1981——1983年对桓仁县、本溪县境内山地丘陵气候考察结果分析而成。  相似文献   

16.
一、前言我省山区的耕地面积较大,约占全省耕地面积的35%,由于山区海拔较高,气温偏低,亦曾引起早稻烂秧、晚稻不实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山区双季稻的发展。这些问题的出现表明山区双季稻的生长与气象条件关系是十分密切的。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实践出真知”和“一切经过试验””的教导,在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运动的高潮中,我们在1975年山  相似文献   

17.
主要总结了高寒山区面降水数据的获取方法、影响因素及时空分布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面降水量数据获取可能的解决途径。通常地面观测及空间插值、大气数值模式估算、遥感反演是面降水数据的主要获取方法,但应用于高寒山区都有一定局限性:地面观测点稀缺限制了各种空间插值方法的精度;大气数值模式,不能有效地模拟高寒山区复杂地形下的局地降水空间分布;地基遥感(多普勒雷达)受地形遮挡和自身条件的限制,空基遥感数据的精度受限于卫星搭载降水雷达的性能、卫星过境频率及空间分辨率等因素;对降水分布的估算存在很大误差。水汽源、坡向、海拔与下垫面地形是影响高山区降水量及其时空分布的主要因素。为此,在黑河上游祁连高山区,已进行的小范围加密观测、基于遥感空间格网的矩阵观测及大范围撒网式观测,仍是了解高寒山区降水量时空分布规律的基础;有待提高精度和时空分辨率的卫星数据,以及有效的地面-卫星遥感数据同化方法的研究,也将成为获取高寒山区精确的面降水量的有效途径;大气数值模式的降尺度研究也是一种途径,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气候、植被生产力背景的分析   总被引:68,自引:4,他引:68  
首先分析了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近40多年来气温、降水的变化特征;其次分析和总结近20年来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不同植被类型分布及地上生物量;同时探讨了对气象条件影响牧草产量的机制及关系,以及高寒草甸植被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本文的目的是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能量流动及物质循环等研究,以及提高生物生产力途径模式的建立提供依据,也为从事海北站不同学科的研究工作提供气候及植被的背景情况。  相似文献   

19.
从1979年以来,我们在研究杂交稻在本省山区适应性的试验中,发现粳型杂交稻比籼型杂交稻有更好的适应山区气候的能力。它具有生育期短、耐低温、抗逆性(风、病)强,比常规稻稳产高产等特点。因此,认为在本省中高山区推广粳型杂交稻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本文以粳型杂交稻黎明×C_5,为代表品种,根据1979——1981年在天目山区田间试验和调查结果,从农业气象角度分析了该品系在山区种植中有关农业气象指标、经济性状及其适宜种植高度等问题,为推广引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凌云飞 《气象》1980,6(6):7-8
江西丘陵山区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0%,素有“六山一水两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据农业部门统计,海拔300米以上的地方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4%,500米以上占35.3%。耕地面积比例是:山区35%,丘陵46%,平原19%。山区一般都在300—1200米。年平均气温为16—11℃,7月份平均气温为27—22℃0,≥10℃的持续天数为245—203天,≥10℃的积温5500—3600℃。过去提起山区的农业自然条件时,人们总认为是:“山高、水冷、日照少”。近年来通过对山区气候资源的调查、分析,发现丘陵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