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8 毫秒
1.
临汾及其附近地区是我国强震活动重复率最高的地区之一。如何合理地评价其地震危险性,一直是大家关心的问题。本文应用极值理论,对该区的历史地震影响烈度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了不同平均重视期所对应的烈度值。以此为基础,对40年来不同方法所得之结果进行了评述,并对该区的防震减灾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描述强震预测的不确定性,在地震预报极值分析模型的参数估计中,引入轮廓似然估计法。对广义极值分布中形状参数和地震重现水平的轮廓似然估计原理及数值算法进行了详细地阐述,并利用构建的广义极值分布模型对东昆仑地震带进行了地震危险性分析。关于形状参数和重现水平的点估计,以及10年以内的重现水平置信区间的估计,轮廓似然估计法与极大似然估计法效果基本相同,但在中长期地震重现水平置信区间的预测中,轮廓似然估计法得到的关于置信水平不对称的置信区间,在强震水平下对预测震级的不确定性表达更准确,预测结果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3.
该文指出了我国大陆某些地区之间强震的迁移规律,它有助于分析我国大陆地震活动高潮期是否开始,并可做某些地区的强震的趋势预报.1900年以来,我国大陆Ms≥7.0级地震的空间分布如图1.图中一区为喀什附近的地震密集区,二区为东北深震区,三区为海原达日、阿兰湖所包围的西北地区.这三个地区之间的强震具有一定的迁移规律.其中某些强震具有特殊的含义,由此来判别我国大陆地震活动高潮期是否开始.我们把这种预报方法简称为强震判别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川滇地区中、强震震源机制解和中小地震平均节面解分析,指出川滇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在北西-北西西向压应力作用下,以水平剪切错动为主。同时,采用极值理论、最大信息熵、线性预测和灰色理论等方法综合分析,预测川滇地区未来强震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由层次法讨论1994年台湾海峡强震的孕育和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保燕 《华南地震》1998,18(2):21-26,36
基于复杂震源系统,研究强震孕震期的阶段性划分和孕震后期非线性阶段层次的时空演化特征,以此进行强震的长中短临预报,这种非线性的统计预报方法简称层次法.本文简要介绍强震孕育的综合模式和层次法的原理及实现步骤,并应用该法对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7.3级强震的整个孕震过程和预报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基于阈值模型(POT)的广义帕累托分布(GPD)能充分利用样本中较大的观测值,在极值计算上有广泛的应用。本文讨论了广义Pareto分布以及该分布在风压极值计算中的应用。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方法,对风压样本进行GPD拟合,得到具有一定保证率的风压极值。通过与峰值因子法(PFM)和经典极值方法(GEVD)计算的结果相比较,证明GPD拟合风压数据的效果较好,高保证率下的极值估计合理。对于高斯分布的风压样本,三种方法计算得到的结果比较接近;对于非高斯分布的样本,三种计算方法的结果存在较大差别,以GPD拟合的结果最优。应用GPD方法计算风压极值无需风压分布满足高斯假定,因而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7.
基于HHT的结构强震记录分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利用HHT(Hilbert-HUang Transform)研究了结构强震记录的时频特性及结构动力特性。介绍了一座7层钢混框架结构及其强震观测台阵概况以及经历的地震情况,选择了在3次有代表性地震中的强震记录,利用一种新的非平稳信号处理方法HHT对记录进行了处理和分析,得到了该结构强震记录的时频幅值三维分布以及边际谱,并将边际谱与傅里叶谱进行了对比,识别了结构的自振频率。研究表明,对结构强震记录这种强非平稳信号,可以利用HHT分析得到能量集中分布的频段与时间范围。HHT边际谱与傅里叶谱相比,在低频部分幅值要大于傅里叶谱,而在高频部分,幅值要小于傅里叶谱。利用结构强震记录识别的自振频率比环境振动测试结果要小。  相似文献   

8.
刘希强  林怀存  黄耘  李红 《中国地震》2004,20(3):247-256
基于Morlet小波变换,提出一种新的定量划分地震活跃期或平静期的分析方法,形成了根据复小波变换得到不同周期累加能谱极大值点变化、实小波变换振动周期谱时频分布以及指定周期的小波振动周期随时间变化的极值分布规律来研究地震活动韵律性及其时变特征的物理思路。通过对全球、中国大陆和华北地区浅源地震年释放能量的时间序列分析。对研究区强震活动的韵律性及其时变特征有了新的认识。根据目前强震活动具有的韵律性,结合历史地震活动情况,对未来研究区地震趋势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9.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最大震级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是强震活动的集中带,也是地震预测研究与防灾减灾的主要目标区,而最大地震震级是描述区域地震活动性的一个基本参数,被广泛应用于地震危险性分析研究中,因此有必要开展各活动地块边界带最大震级分布特征研究.本文利用广义极值(GEV)分布对各边界带作极值统计分析,对于分布参数进行估计,比较极值分布99%分位数和b值截距法最大震级、历史最大震级,并计算各震级水平下地震平均复发周期与发震次数,探讨活动地块各边界带未来强震活动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0.
探寻区域地震的时空规律并进行趋势判断对防震减灾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选取1890—2020年伊朗 MS≥6.8地震数据,采用可公度方法、三性法和蝴蝶结构图等方法研究区域地震的时空对称性,并结合太阳黑子数、地球自转速度变化对发震的物理机理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伊朗的强震具有良好的可公度性,从时间趋势判断上看,2022年伊朗发生 MS≥6.8地震的信号最强, 2024年次之,并且通过三性法得知发生在2022年底的可能性更大.(2)从空间对称性上看,根据历史地震的经纬度迁移和震中三角迁移规律,下一次地震发生在32°N,54°E东南方区域内的可能性较大.(3)伊朗 MS≥6.8地震多发生在太阳黑子的极值年和下降段;同时,强震多发生在地球自转减速期和日长极值年及其附近,这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灾害时空对称方法的可靠性.本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对地震的规律认识,同时对三性法在区域上的应用有一定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11.
华南地震区地震带划分的新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任镇寰 《华南地震》1998,18(2):10-15
对华南地区地震带的划分提出了一个新方案。认为北东东向断裂是控制华南地震区地震活动的主要断裂,同时东部有北西向巴士系裂交汇,迭加。  相似文献   

12.
南海北部陆缘地震带基本特征及区域稳定性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讨论了南海北部陆缘断裂构造的格局及其活动性,提出南海北部陆缘地震带与邻区其它地震带有别的新观点,对该区各地震带的地震活动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强震构造与活动断裂的关系。通过综合分析,将该区划分为强活动、中等活动和微弱活动三大区域。  相似文献   

13.
南北地震带区域构造应力场反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区域应力张量阻尼方法,使用南北地震带及其邻近区域2009年1月—2017年8月466次ML≥3.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及1976年1月—2017年8月GCMT公布的259次M≥4.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反演得到研究区1.0°×1.0°网格大小区域的构造应力场。应力场空间分布特征显示,南北地震带作为青藏高原的东边界,由于所处动力环境复杂,其内部最大主应力方向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南北地震带北段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E向;南北地震带中段及周边除龙门山断裂带NE段最大主应力为NW-NNW向外,其它地段最大主应力近EW向;南北地震带中南段最大主应力方向逐渐由近EW向到NW或NE向,再到近NS向。整体而言,南北地震带及邻近区域最大主应力方向由北到南发生了顺时针旋转。川滇菱形块体内部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NW向,应力方向转换带与块体边界基本一致,其东边界以东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W向,西边界以西为NNE向。从区域构造应力场的角度分析,难以将“南北地震带”作为一个统一的地震带应用于中长期地震预测的研究与实践中。   相似文献   

14.
李强 《地震》2001,21(3):39-45
南北地震带是中国大陆的一条主要活动地震带, 20世纪以来有很多大地震集中发生在这条地震带上。为了进一步探讨南北地震带地震活动强度变化的规律并对其进行中期预测,在研究了南北地震带逐年最大地震强度演化特征及其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南北地震带地震强度序列变化的一种模式,建模中采用了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并提出了一种简易实用的能够获得较隹预测效果的确定神经网络输入窗口大小的方法。结果表明: 南北地震带的地震活动具有强弱分期轮回的特征; 用人工神经网络建模的预测结果与实际资料的对比检验中误差较小,因而该模型可作为南北地震带地震活动强度变化的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A.G.Ivakhnenko提出的数据处理的分组方法的基本思想,以生物有机体演化的方式,给出了一种自动选择模型的最佳形式和参数,构造高阶自回归模型的方法,并用此方法对南北地震带年最高震级序列做了建模和预测检验,效果较好。利用上述方法,本文还对南北地震带未来5年最高震级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16.
陈学忠  李艳娥  王恒信 《地震》2014,34(1):34-40
根据欧亚地震带7级以上地震释放能量与全球7级以上地震释放总能量之比,利用χ2检验方法对欧亚地震带地震活动增强与中国大陆地区7级以上地震发生的关系进行了统计检验。结果表明,当出现欧亚带年地震释放能量比高于50%且有8级以上地震发生时,其后3年内中国大陆地区将有发生多次7级以上地震或8级地震的可能性,这个关系在10%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17.
本文应用A.G.Lvakhnenko提出的数据处理的分组方法的基本思想,以生物有机体演化的方法,给出了一种自动选择模型的最佳形式和参数,构造高阶自回归模型的方法,并用此方法对南北地震带年最高震级序列做了建模和预测,效果较好。利用上述方法,本文还对南北地震带未来5年最高震级作了预报。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及邻区板内地震与板缘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及邻区可划分为两个地震域。其内带及外带的地震活动有相互消长的关系。相邻板块施加的外力,使板内水平压应力增强,是板内地震的主要原因。热羽活动、地幔上隆、固体潮、地球旋转轴摆动、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可能是次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南北地震带北段深部构造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梁桂培  李渭娟 《地震学报》1990,12(2):176-185
本文利用重力资料,采用单层地壳模式反演南北地震带北段的地壳厚度.根据艾利均衡假设,进行均衡补偿归算.编制莫氏界面图和11均衡异常图.根据地壳构造特征,划分六个地壳构造区.对天水-文县间立交构造格架进行初步的探讨.结合历史地震资料,讨论了地壳构造、均衡异常与地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南北地震带应力场演变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有限元方法,考虑主要地质构造情况,就粘弹介质状态下南北地震带及其相邻区域的应力场时空演变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计算了10万零10年累积载荷作用下模型的应力场演变,发现在周边板块不断推挤作用下,当整个南北带的应力松弛趋于稳定后,带上应力场的总体扰动大小取决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菲律宾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共同作用.南北地震带上呈现出的“地震南北呼应”现象,就是区域应力场达到平衡态后,整个南北带对外载荷(板块边界力)作用的总体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