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数字林业信息分类和编码是林业信息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本文论述了林业信息的基本概念、内容特征和分类编码的原则和方法,提出了为建立数字林业技术规范体系的数据采集、数据库设计、管理和数据共享服务的信息分类和编码体系。。  相似文献   

2.
国家资源环境数据库信息分类编码及应用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资源环境信息分类编码基本概念与分类对象的依据、数据分层与资源环境信息分类以及资源环境概念数据库与逻辑数据库设计角度,描述国家资源环境数据库信息分类编码的概念模式与分类方法,并在优化、整合现有各类专题资源环境与基础地理信息的分类编码方案的基础上,提出国家资源环境数据库综合信息分类与编码应用模式;指出面向GIS的资源环境信息分类编码是在概念水平上解决空间信息分层组织与属性数据库结构设计的重要方法,它对资源环境数据库视图的建立、系统间的数据共享与互操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还就某些与信息分类编码相关的问题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工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信息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社会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类已迈入了信息时代,高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有力地推进了信息的进一步发展,旅游业已成为信息密集型产业。在旅游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旅游信息科学正在向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发展。旅游信息作为旅游信息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分类体系与编码的探究已刻不容缓。在深入分析旅游信息概念的基础上,探寻旅游信息发展的理论支撑,进行旅游系统分析,构建了旅游系统模型;从系统内部信息、系统外部信息和时空信息3个维度,提出旅游信息多维分类体系,建立立方体分类模型;最后,对分类信息进行编码,构建了3段16位编码框架结构。研究成果对旅游信息应用数据库、各类旅游应用系统、数字旅游以及旅游信息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地理信息分类编码的认识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向GIS的地理信息分类编码是在概念水平上解决空间信息分层组织与属性数据库结构设计的重要方法。该文从地理实体、地理数据与地理信息概念角度 ,探讨地理信息分类编码对象的本质特征 ;简要分析大多数商品化GIS软件中属性数据的表达方式 ,指出地理信息分类编码实质上是从GIS数据组织的概念层次上对属性信息的分类分级 ;提出地理信息分类粒度概念 ,并建立地理信息分类模型 ,列举了在不同视图下的粗粒地理信息分类方案和代码用途 ;提出并讨论地理信息分类编码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以及国内长期以来难以形成地理信息分类标准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城市公用地理信息分类与代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就城市公用地理信息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重点阐述城市公用地理信息应包含的对象、范围、内容和特点。根据城市公用地理信息具有类型多、系统复杂、重复性多、关联度强、动态变化性强的特点,建立了信息分类的原则和4级分类体系,并按确立的规则对其进行分类和编码,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其指标体系分类和代码表以及编码方案,共包括5个门类、49个大类、247个中类和531个小类以及它们的编码体系。为实现利用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手段对城市地理信息进行有效地采集、处理、查询、检索、分析和管理,并实现城市信息共享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董建平 《西部资源》2012,(3):113-114
内蒙古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是依托统一的标准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整合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建成数据库管理体系,形成完整的数据库系统;以GIS应用为主,兼顾地图产品的制作,建立产品开发体系和分发服务体系,以及支持系统运行的网络交换体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区域发展电子地图集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英杰  余卓渊  严虹  张燕 《地理学报》2001,56(Z1):64-72
在制定了中国区域发展的综合分类指标体系及其编码体系的基础上,按国家级、省区级、地市级、市县级和城市体系内部,分别建立不同层次,不同尺度和不同规模的时间系列空间数据库和区域发展专题数据库(人口、经济、城市、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反映和揭示了中国区域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区域分布特征、结构、地域组合、资源品质、开发条件和发展前景.通过电子图集系统,对中国区域发展及其相关信息进行j登录、分类、存贮、查询、检索、统计、制图、分析、评价、管理和输出.图集采用地图、文字、图表、数字、影像等多媒体信息集成,多形式、多介质、多功能、全方位和动态地反映中国区域发展基本现状.可为各级领导机关和中国区域发展管理和研究部门分析和掌握中国区域发展现状,及时制定开发保护措施和长远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科学管理和决策分析.  相似文献   

8.
基于国家自然地图集的国土数据库建立与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澈  成夕芳  姜丽惠 《地理学报》2001,56(Z1):122-126
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地图集》部分地图作为数据来源,建立"基础宏观国土数据库"作为国家级综合信息网络系统和共享数据库的组成部分.同时介绍了该数据库的结构、技术方法、元数据库以及数据分类、编码方案.并且利用共享网络系统发布空间数据、属性数据,为不同地域的用户提供浏览、查询和分析功能.  相似文献   

9.
国家自然地图数据库的建设及其信息产品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分析说明国家自然地图科学数据库及其信息产品建设和开发的背景,即国家自然地图集作为一部代表国家水平的大型综合性科学参考地图集,其GIS数据库的开发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之2个衍生信息产品开发,体现出该地图集的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其次,剖析了该项口的科学内涵,即体现了从数字地图模型向数字景观模型的替换,以及两者的统一和共存;第三,阐述了本项目的技术特点,也就是既注重数据库的开发,又强调了地学信息共享的技术开发,体现了两者的统一;第四,总结了本项目的总体特征,即将动态的多时空尺度浏览与静态的深层次信息加工与分析相结合,组成动静补充的统一体;最后,文章预测了国家大地图集系列的发展前景:开发和建设国家地图集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10.
对地理信息分类编码的认识与思考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面向GIS的地理信息分类编码是在概念水平上解决空间信息分层组织与属性数据库结构设计的重要方法,该文从地理实体,地理数据与地理信息概念角度,探讨地理信息分类编码对象的本质特征;简要分析大多数商品化GIS软件中属性数据的表达方式,指出地理信息分类编码实质上是从GIS数据组织的概念层次上对属性信息的分类分级;提出地理信息分类粒度概念,并建立地理信息分类模型。列举了在不同视图下的粗粒地理信息分类方案和代码用途;提出并讨论地理信息分类编码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以及国内长期以来难以形成地理信息分类标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国家经济地图集的设计和制图可视化的方法技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刘岳 《地理学报》1995,50(3):193-205
国家经济地图集是第一部全面,系统反映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貌和空间分布的大型科学参考地图集,它的编制是一项重大的制图系统工程,本文简要地阐述了图集编制研究的主要方面,包括从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现状出发,确定图集设计总体目标,为科学和形象地表达我国经济社会特征,而采用的可视化方法技术,以及智能化的计算机制图系统在图集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Geomorphologic maps are one of the most fundamental materials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ey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scientific research, resource exploration and extraction, education and military affairs etc. An editorial committee was established in 2001 to collect materials for researching and compiling a set of new 1:1,000,000 geomorphologic atlas of China. A digital geomorphologic database was created with visual interpretation from Landsat TM/ETM imageries and SRTM-DEM etc. The atlas compiled from the database was finished.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tlas are as follows: Firstly, Landsat TM/ETM imageries, published geomorphologic maps or sketches, geographical base maps, digital geological maps, and other thematic maps were collected, which were uniformly geometrically rectified, clipped into uniform sheets, and stored in the foundation database. Secondly, based on the legends of 15 sheets 1:1,000,000 maps published in the 1980s, a geomorphologic classification system was built by combining morphology and genesis types. The system comprised seven hierarchical layers: basic morphology, genesis, sub-genesis, morphology, micro-morphology, slope and aspect, material composition and lithology. These layers were stored in the database during visual image interpretation. About 2000 kinds of morpho- genesis and 300 kinds of morpho-structure were interpreted. Thirdly, the legend system was built, which included color, symbol bases and note bases etc., compilation standards and procedures were developed, 74 sheets of 1:1,000,000 covering all land and sea territories of China were compiled, the 1:1,000,000 geomorphologic atla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as finished and published. The atlas will fill the blanks in national basic scale thematic maps, and the geomorphologic database could be applied widely in many fields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貌图集》的研究与编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Geomorphologic maps are one of the most fundamental materials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ey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scientific research,resource exploration and extraction,education and military affairs etc. An editorial committee was established in 2001 to collect materials for researching and compiling a set of new 1:1,000,000 geomorphologic atlas of China. A digital geomorphologic database was created with visual interpretation from Landsat TM/ETM imageries and SRTM-DEM etc. The atlas compiled from the database was finished.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tlas are as follows:Firstly,Landsat TM/ETM imageries,published geomorphologic maps or sketches,geographical base maps,digital geological maps,and other thematic maps were collected,which were uniformly geometrically rectified,clipped into uniform sheets,and stored in the foundation database. Secondly,based on the legends of 15 sheets 1:1,000,000 maps published in the 1980s,a geomorphologic classification system was built by combining morphology and genesis types. The system comprised seven hierarchical layers:basic morphology,genesis,sub-genesis,morphology,micro-morphology,slope and aspect,material composition and lithology. These layers were stored in the database during visual image interpretation. About 2000 kinds of morpho-genesis and 300 kinds of morpho-structure were interpreted. Thirdly,the legend system was built,which included color,symbol bases and note bases etc.,compilation standards and procedures were developed,74 sheets of 1:1,000,000 covering all land and sea territories of China were compiled,the 1:1,000,000 geomorphologic atla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as finished and published. The atlas will fill the blanks in national basic scale thematic maps,and the geomorphologic database could be applied widely in many fields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4.
空间编码是GIS与全球空间数据组织与共享的重要基础。针对QuaPA编码方法进行三维与全球空间编码时存在数据冗余和象限二义性问题,采用双Morton编码和象限标识后置方式进行改进,提出QuaPA 方法。介绍QuaPA 编码步骤及其反演原理,并以中国及邻区地表及地下10 km2、0 km以浅的三维球壳空间网格划分为例,分别进行了球壳网格的QuaPA和QuaPA 编码实验。实验表明,QuaPA 编码解决了象限二义性问题,缩短了编码长度,节省了存储空间。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阐释沙漠编目的意义与目的的基础上,从沙漠编目的目标、关键概念、资料来源、编码规范和编目内容等方面对沙漠编目规范提出了初步的设想,并尝试性地按照沙漠(沙地、戈壁)大类、所处自然地带、所在行政区域和编号这4部分的组成原则,用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相结合的表达方式,首次提出了中国主要沙漠、沙地和戈壁编码一览表,以期为中国沙漠、沙地、和戈壁编目工作的开展奠定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遥感和GIS支持下的云南省退耕还林还草决策分析   总被引:52,自引:4,他引:52  
以云南省为例,探讨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来确定需要退耕还林还草的耕地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其中包括4个步骤,首行,建立土地利用,土壤侵蚀,坡度,植被指数,水体,降雨和温度等数据库,其次,从土地利用数据库中提取旱地的数据,并与坡度数据,土壤侵蚀数据,植被指数数据进行叠架分析,对水体建立缓冲区,并与耕地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再次,退耕还林还草的原则,并在GIS的支持下,确定需要退耕还林还草的空间分布及其面积,最后,利用降雨和温度数据进一步确定分别退耕还林和还草的空间分布及其面积,研究结果可以为云南省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迅速崛起,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似乎有一种“中国旅游世界化,世界旅游中国化”的文化倾向。基于日本学术论文数据库CINII与日本科学研究费助成事业数据库KAKEN收录的中国旅游研究的文献,利用文献计量分析法,从内容焦点与趋势特征两个方面进行了梳理与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日本对中国旅游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民族旅游研究、古镇旅游、乡村旅游、农家乐旅游等新型旅游研究、旅游产业政策研究、旅游活动参与者研究、区域综合研究等方面。研究中国旅游发展是日本研究中国的重要领域,呈现出研究内容的多元与延续、研究方法的交叉与结合、研究区域的集中与扩大、密切关注中国旅游业发展动态、配合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的趋势特征。厘清日本对中国旅游研究的整体特征,可以为中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中国海外旅游形象的建构提供他者视阈下的思考与基础性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18.
Analysis of State and Provincial Atlas Review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inety-eight reviews of state and provincial atlases are examined in order to address several questions. Reviews are subjected to content analysis to identify the judgement criteria that experts use in evaluating a provincial or state atlas, and the aspects of each criterion that reviewers praise or condemn. An attempt is made to search for expert consensus and to identify a provincial or state atlas review recipe. The research reported here is part of a larger study undertaken to assist those in the process of planning a new provincial or state atlas initiative. This paper also assists individuals who are searching for rules and guidelines when undertaking an atlas review.  相似文献   

19.
跨省界地区是中国精准扶贫的重点地区,也是区域治理的难点地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域界线详图集》等资料,本文构建了全国跨省界自然地理实体地名数据库,从数量特征、空间差异性和空间自相关三个方面探讨了中国跨省界自然地理实体地名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了由行政分割所引起的跨省界自然地理实体管理问题及其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数据库共包括11325个跨省界自然地理实体地名,其中水系类地名4243个,陆地地形类地名7082个。湖南省和上海市分别是地名最多和最少的省级行政区。跨省界自然地理实体地名在中国南方地区呈现明显的聚集现象,而且水系类地名比陆地地形类地名的空间分布更趋随机。区域地形条件和人口规模是影响跨省界自然地理实体地名空间格局的重要因素,在相对高差介于1000~2000 m之间、人口数量介于4000~5000万之间的省份,跨省界自然地理实体地名的数量最多。行政分割造成了跨省界自然地理实体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区域发展目标、管理模式和发展时序等方面的差异。建议政府建立统一规范的跨省界自然地理实体管理机制,建立中央直属的行政管理机构对跨省界自然地理实体进行统一管理,加强跨省协作区联合统筹、建立以跨界自然地理实体为单元的申报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