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钱迈平 《地质学刊》2009,(2):149-149
化石最初发现于蒙古戈壁沙漠的乌哈托喀上白垩统德加多克塔组及内蒙古乌拉特后旗巴彦满达呼组地层。经美国华盛顿大学生物科学系的JamesM.Clark,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MarkA.Norell和蒙古科学院的巴斯保德共同研究,认为是一种新的盗蛋龙类恐龙。因发现的化石骨骼埋藏在火红色的岩石中,其姿态仿佛呈舞蹈状,所以属名就取自当地佛教传说中的火葬柴堆上舞蹈的骷髅——葬火主的梵文名称,种名则取自1965年和1970年波兰一蒙古联合考察戈壁沙漠期间作出杰出贡献的波兰古生物学家Halszka Osmolska的名字。  相似文献   

2.
钱迈平 《地质学刊》2014,(2):288-288
<正>1996年,在蒙古南戈壁省元上都附近上白垩统牙道黑达组发掘出一保存良好的恐龙头骨和相连的10节颈椎及破损的左肩带化石,起初鉴定为伶盗龙(Velociraptor)。1998年5月,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著名古生物学家马克·诺瑞尔(Mark A Norell)等采用计算机化X射线轴向断层造影扫描研究后,确定是驰龙科的一个新属种。2006年正式发表研究结果,描述并命名为白魔龙(Tsaagan mangas),属  相似文献   

3.
2004年10月,中国科学院的徐星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马克·诺瑞尔(Mark A.Norell)共同报道了一项新发现———辽宁省北票市早白垩世义县组地层中的伤齿龙科恐龙新物种骨骼化石,第一次让人们看到了恐龙的睡眠姿势。这只长53 cm的小型食肉恐龙保存极为完整,整体形态看上去很像一只大鸟,有着小小的头骨,长长的后肢。其后肢蜷缩于身下,头埋在一个前肢下面,这与现代鸟类的睡眠状态非常相似。徐星认为,这只恐龙的体态和睡眠状态都与现代鸟类相似,团着身体睡觉,减少了表面积,有利于抵御体温下降。诺瑞尔则指出,该恐龙可能是在它熟睡时,附近的火…  相似文献   

4.
5.
20 0 2年6月~7月间,十几位中外古生物学者在辽宁省北票市上园镇燕子沟附近中生界义县组底部地层中,发掘出了两具恐龙头骨化石。经研究确定,属于一种新发现的原始角龙类恐龙。研究者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的徐星、汪筱林、尤海鲁、美国原野博物馆的PeterJ .Makovicky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MarkA .Norell ,将这种新发现的小型恐龙命名为“燕子沟辽宁角龙”。角龙类恐龙是恐龙演化历程中最后的和最多样化的代表之一,以植物为食,通常分为两大类:长有颈盾的新角龙类和具有与鹦鹉相似喙部的鹦鹉嘴龙类,它们之间的系统演化关系…  相似文献   

6.
20世纪末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门组织辽西野外队 ,在世界著名的中生代热河生物群化石产地———辽宁省西部展开大规模考察和发掘。 1998年夏 ,从北票市义县上园乡四合屯西南沟的义县组下部湖相沉积中 ,找到一具翼手龙骨架化石。经技术人员精心修复 ,可鉴别出  相似文献   

7.
8.
钱迈平 《地质学刊》2009,(3):314-314
化石标本最初发现于蒙古戈壁沙漠阿尔坦一乌拉的上白垩统耐梅盖特组地层,保存较完整,包括一个完整头骨、下颚、部分脊柱、部分前肢、肩带、部分后肢、骨盆、叉骨。1986年蒙古地质研究所的瑞钦·巴斯保德研究认为,是盗蛋龙属的一个新种,  相似文献   

9.
10.
(Epidexipteryx hui Zhang et al,2008)2006年在中国内蒙古宁城县侏罗系道虎沟组地层挖掘出一保存良好的小型手盗龙类恐龙部分骨骼化石,尾巴附有4根长羽毛。经中国科学院周中和、张福成等研究,认为是一种新发现的恐龙属种,命名胡氏耀龙,其属名耀龙意为"炫耀羽毛的恐龙",种名胡氏则为纪念2008年4月逝世的中国古哺乳动物学家胡耀明。  相似文献   

11.
12.
13.
(Jiangshanosaurus lixianensis Tang,et al,2001)1977年10月,江山县(今江山市)礼贤乡陈塘边村金交椅一小山坡上,发现了大型恐龙的骨骼化石,层位  相似文献   

14.
2000年春,丽水文物部门在金丽温高速公路文物普查时,在丽水市联城镇白前村白垩系朝川组地层中发现了恐龙化石,浙江自然博物馆和丽水文物部门即展开抢救性发掘。其正型标本包括:8个脊椎骨,完整的右肠骨,坐骨近端和完整的耻骨,部分左肠骨,2个完整的后肢,14个尾椎以及一些无法确定的骨骼化石。  相似文献   

15.
16.
17.
1998年中国地质博物馆季强和姬书安、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PhilipJ .Currie和MarkA .Novell对 2件产自辽宁省北票市上园乡四合屯上侏罗统义县组下部湖相沉积火山凝灰质页岩的带羽毛印痕的脊椎动物骨架化石研究后 ,确认其是一种长羽毛的小型兽足类恐龙。为感谢当时的中国副总理邹家华对辽西古生物研究的大力支持 ,特将其命名为邹氏尾羽龙。特征 :体长近 1m。前上颌骨具长而钩形的牙齿 ,齿根宽。上颌骨和齿骨无牙齿。尾短 (仅为体长 1/ 4 )。前肢较长而指爪较短。后肢长而粗壮。尾末端和前肢第 2指骨分别排列生长着长…  相似文献   

18.
1978年5月上旬,甘肃省庆阳县环河左岸三十里铺采石场民工采石时在上侏罗统志丹群华池环河组灰白色粉细砂岩中,发现一脊椎动物残破骨架印模和一残破头骨化石,引起长庆油田指挥部勘探处重视,后电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5月13日该所董枝明前往考察研究,1982...  相似文献   

19.
1938年 ,中国著名古生物学家杨钟健在云南省昆明市郊对采自禄丰盆地上三叠统下禄丰组的小型兽足类恐龙头骨前部及下颌骨等一批骨骸化石进行了研究 ,鉴定其属一种腔骨龙。为纪念揭开抗日战争序幕的芦沟桥事变 ,将其命名为芦沟龙。分类位置 :爬行纲 (Reptilia) ,晰臀目 (Saurischia) ,包计龙科 (Podokesauridae)。特征 :大小如鸵鸟。头骨较小且吻长。鼻孔小且位靠前。眼眶圆 ,眶前孔三角形。下颌细长且下缘直。前上颌骨和上颌骨分别有 5颗、10颗牙齿。牙齿侧扁且微向后弯 ,呈匕首状 ,后缘具小锯齿。生性 :成…  相似文献   

20.
1996年 12月中国地质博物馆获得一件产自辽宁省北票市上园乡四合屯村西上侏罗统义县组下部湖相火山凝灰质页岩的带羽毛印痕的脊椎动物骨架化石。 1997年该馆古生物学家季强和姬书安经初步研究命名为粗壮原始祖鸟。 1998年他们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古生物学家PhilipJ .Currie和MarkA .Norell共同研究确定这种动物是一种长羽毛的小型兽足类恐龙。特征 :体长约 6 9cm。牙齿光滑钉状。胸骨扁平。尾长且末端具扇状排列的尾羽 ,尾羽长达 15cm ,羽毛为对称型 (羽轴两侧羽瓣宽度相等 )。前肢较长 ,具 3个指爪 ,其第 2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