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依据重力与航磁异常,在地壳分层、正演模拟以及多种不同方法的处理结果基础上,重点认识天津断裂、沧东断裂与天津西部断裂等深大断层的深部延展特征,分析其活动规律,从不同侧面认识本区地壳在渤海湾裂谷盆地发育中的地质过程。研究结果认为:天津地区存在超壳断裂的可能性不大;天津断裂带西部新生代盖层下部存在规模较大的产状较陡的隐伏断裂,该断裂的活动性对本地区地壳稳定性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2.
利用东昆仑地区的区域重磁场及深部地球物理信息,研究探讨了地球物理特征与矿产资源的关系。贯穿研究区的重力梯级带反映了地壳深部构造的深大断裂带,该梯级带与昆中断裂对应,它不仅是划分构造单元的边界,而且与地壳构造运动的性质及岩浆活动、矿产分布等密切相关。研究区航磁异常区以东西向、北西向和北东向为主,异常呈交叉及串珠状分布。沿重力梯级带及航磁异常周围形成一些具工业价值的矿床。深部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揭示了该区地壳与上地幔密度分布的不均匀性及其速度结构差异。深大断裂的发育对该地区金属成矿区带的分布起到了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重、磁对应分析中斜率的模型研究,指出磁密比可以有效判定地质体岩性边界。首次将该方法应用于西藏东北部地区,利用卫星重、磁数据分析该区域地壳深部断裂磁密比属性,并用前人的地震资料加以证实,结果表明磁密比与地壳深部岩性转换界面具有非常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4.
从居里等温面埋深和地壳厚度两方面论述郯庐断裂带渤海段的深部构造特征,根据航磁资料,运用三维磁性层演方法,计算了研究海区居里面的深度;又根据布格重力异常资料,运用三维重力正,反演方法,计算了研究海区的地壳厚度,参考了地热和壳幔电性结构的有关数据,提出了对郯庐断裂渤海段深部构造特征的认识;(1)向走陡倾斜,这里居里面埋深和地壳厚度两个较为一致的结果;(2)分段性明显,显示了沿断裂带新生代以来地壳动力不  相似文献   

5.
从居里等温面埋深和地壳厚度两方面论述郯庐断裂带渤海段的深部构造特征。根据航磁资料,运用三维磁性层反演方法,计算了研究海区居里面的深度;又根据布格重力异常资料,运用三维重力正、反演方法,计算了研究海区的地壳厚度。参考了地热和壳幔电性结构的有关数据,提出了对郯庐断裂渤海段深部构造特征的认识:①向东陡倾斜,这是居里面埋深和地壳厚度两个较为一致的结果;②分段性明显,显示了沿断裂带新生代以来地壳动力学特征是不同的。郯庐断裂在渤海可以分成三段,即渤海中段,居里面最浅(13km),地壳厚度最薄(25km),地壳运动以拉张为主;辽东湾段,居里面深度16~17km,地壳厚度28~30km;莱州湾段,居里面深度20km,地壳厚度30~32km。  相似文献   

6.
利用最新取得的区域重力资料,参考航磁、遥感、区域地质资料,对青藏高原狮泉河—康西瓦地区重力场分区、断裂构造体系、构造单元、局部异常、深部构造、成矿远景区(带)等进行了研究。对阿尔金走滑断裂西南端的走向和延伸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讨论了2条重力低值带的成因;推断了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下部莫霍面隆起的高度,从重力角度提出了对班公湖—怒江结合带的认识;认为青藏块体在拼合后地壳有2个加厚中心;新圈定了一个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合地质、矿产、航磁等资料,初步划分出4个成矿远景区(带)。  相似文献   

7.
耿涛 《物探与化探》2007,31(5):391-398
利用最新取得的区域重力资料,参考航磁、遥感、区域地质资料,对青藏高原狮泉河-康西瓦地区重力场分区、断裂构造体系、构造单元、局部异常、深部构造、成矿远景区(带)等进行了研究.对阿尔金走滑断裂西南端的走向和延伸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讨论了2条重力低值带的成因;推断了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下部莫霍面隆起的高度,从重力角度提出了对班公湖-怒江结合带的认识;认为青藏块体在拼合后地壳有2个加厚中心;新圈定了一个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合地质、矿产、航磁等资料,初步划分出4个成矿远景区(带).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为近代构造与地震均十分活动的地区,并有独特的地壳与上地幔结构及物质组成。为了探讨本区南部航磁异常及其与深部构造的关系,对航空磁测资料进行了处理和分析。航磁图比例尺为1:20万,磁测精度为±5伽马,飞行高度平均为三千米。 研究区域包括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喜马拉雅褶皱系以及这两个褶皱系的分界线——雅鲁藏布江深大断裂带。我们在此称之为雅鲁藏布江碰撞带,对此下文将有论述。  相似文献   

9.
广西地处华南地块、印支地块与西太平洋板块的汇合部位,因特殊的构造部位,广西区内大地构造单元归属、构造单元边界等许多基础地质问题一直存在争议.自新生代以来的板块构造运动对岩石圈的改造,广西地壳与上地幔在地震波速度及温度结构方面具有显著差异.应用卫星重、磁异常数据以及区域重力和航磁资料对广西地区岩石圈密度和磁化率结构及其与上地壳构造的关系开展了研究,结果显示广西地区地壳密度和上地壳磁性结构与现今地表构造较为契合,但下地壳密度结构与上地幔存在不连续现象;此外,岩石圈磁化率结构指示中下地壳存在不同范围和程度的解耦.对广西岩石圈密度与磁性结构的解读认为,在中生代以来岩石圈被大规模改造的背景下,幔源物质上侵至上地壳的规模和范围都有限,这可能是整个广西地区上地幔结构与地壳构造不对应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利用高精度航磁资料采用对应分析、图像处理、人机交互等新方法及各种常规处理手段,并结合地质和其它地球物理资料对研究区结晶基底的起伏状态、性质、居里面起伏变化特征以及深部断裂构造的展布格局等作了研究;计算了该条带域地壳磁层上、下界面深度;圈定了各类火成岩体的分布范围以及不同级次的断裂构造11条;指明了基底岩相的分布特征;阐述了结晶基底以及居里面起伏变化特征,并对该条带域油气远景作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11.
张鐘月  万波  彭虎  田德欣 《世界地质》2020,39(1):176-184
浑河断裂是辽宁省内一条重要的北东向地震构造带,断裂两侧的地球物理重磁场存在差异。通过浑河断裂的区域重力场与磁场研究,认为浑河断裂既控制了深、浅部岩石地层的发育,同时浑河断裂的重力场、磁场分布随着深、浅部地层岩性发育的差异而有所变化。浑河断裂的重力场和磁场梯度带主要位于抚顺以西至沈阳一带,浑河断裂历史以来有记录的最大破坏性地震位于重力梯度变化较大的沈阳段。综合浑河断裂地球物理场特征及区域地质资料,浑河断裂虽然活动性一般,但抚顺地区的采煤活动对断裂的活动性有一定影响。近些年抚顺地区频发的沉降、滑坡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应当引起对浑河断裂活动性研究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准噶尔地块可分为东、西准噶尔构造区和准噶尔盆地.自古生代以来准噶尔盆地及其周边大规模的火山活动和复杂的构造演化、以及有关准噶尔盆地基底及其与周边的构造关系及其演化,一直存在争议.利用EMAG2岩石圈磁异常模型,采用三维反演技术,对准噶尔及其周边地区的地壳磁化率进行成像,得到了0~60 km深度范围之内的磁性结构.反演结果显示: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壳磁性结构相对完整;西准噶尔地壳具有与洋壳俯冲相关岛弧环境的磁性结构;东准噶尔和吐哈盆地磁性层较厚且连续,具有古陆基底特征.此外,地壳磁化率异常展示了区域断裂构造及其深部延伸特征,同时显示在覆盖区可能存在隐伏深大断裂带.对该地区岩石圈磁异常成因的定量解释,为深入剖析准噶尔地区岩石圈构造及其与周边构造单元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资料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阿尔金山喀腊大湾地区中酸性侵入岩SHRIMP年龄及其意义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阿尔金山东段喀腊大湾地区位于北东向阿尔金走滑断裂北侧与东西向阿尔金北缘断裂所夹持的区域,该区广泛发育中酸性侵入岩,前人将其确定为晚古生代。本文运用锆石SHRIMPU-Pb方法对该区的中酸性侵入岩进行测年,获得413~514Ma的年龄,确认喀腊大湾地区早古生代岩浆活动的存在。结合前人其他方法测年数据和红柳沟一带(喀腊大湾以西180km)中酸性侵入岩的SHRIMP测年资料和蛇绿岩的时代,将阿尔金山东段喀腊大湾地区中酸性岩浆活动划分为碰撞前岩浆活动(520~500Ma)、碰撞期岩浆活动(490~470Ma)和碰撞后岩浆活动(440~410Ma)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4.
陈思静  胡祥云  刘双 《地球科学》2022,47(6):2175-2189
维拉斯托地区位于大兴安岭成矿带内,区域内构造发育丰富,成矿条件优越,继续找矿的潜力巨大.采取向上延拓、小波分析、边界识别等技术对维拉斯托地区的航磁数据进行处理,结合已有地质资料,进一步完善了维拉斯托地区的地质构造,梳理出维拉斯托、拜仁达坝矿床的形成过程.通过航磁异常视磁化率成像反演结果提取出维拉斯托北侧地下的隐伏岩体信息.结果表明:(1)维拉斯托地区的北东向左行剪切性质断裂破碎带整体控制了该区的岩浆活动和矿体运移,同时该断裂带也是东南负磁异常与西北正磁异常之间的磁性过渡带,因此已知矿点与研究区构造分布、磁性强弱分布密切相关.磁异常反演结果显示维拉斯托北侧地下深部可能存在隐伏岩体.据此,本文划分了3处成矿远景区,可为后续找矿工作提供一定参考.(2)向上延拓与小波分析结果显示白音查干-达青牧场断裂(F1)和助力可河断裂(F2)形成时间早、向地下延伸深,是控制维拉斯托地区岩浆活动和构造发育的主断裂.结合倾斜角法等边界识别结果,对研究区内断裂与磁性岩体分布进行了较为精细的拟定,共识别出14条断裂与11处磁性岩体,根据其形成与分布发现维拉斯托是研究区的成矿中心,来自深部的成矿流体经F1与F2在维拉斯托附近上升富集,再由西向东,沿中部北东向断裂破碎带(F3、F4、F5、F6、F7、F10等)运移至拜仁达坝,最终逐渐形成大兴安岭地区两个典型的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15.
本文系统分析了研究区及周边沉积演化历史、深大断裂特征、晚三叠世主要构造事件、现今贺兰山周围地层分布情况,结合地震资料、重磁资料以及最新的物源研究成果,对贺兰山晚三叠世盆地属性做了系统总结。重点探讨了研究区深大断裂的形成及后期多期次活化过程,研究区不同演化阶段的沉积特点以及晚三叠世早期、末期构造事件的表现特征。研究认为贺兰山晚三叠世盆地形成于块体相互作用下的张性环境,主要为叠加在早古生代贺兰山裂谷(凹陷?)盆地和晚古生代稳定盆地之上的拉张断陷盆地,断层系统表现为“地堑式”,盆地形态近似于“梭型”,西部塔尔岭—白芨芨沟一带断陷最为强烈,断距最大,北东延伸至正谊关断裂北部、南部延伸至炭井沟以南一带,整个断裂呈弧形,且两端断距逐渐减少。其中汝箕沟—香棒子沟断层为该时期深大断裂带的浅部延伸,东部以大水沟—鬼头沟断裂和现今银川地堑底部某断裂共同组成该地堑的断层系统。  相似文献   

16.
The crustal depth section obtained from deep seismic soundings along the Koyna II (Kelsi-Loni) profile, which lies near latitude 18°N roughly in the east-west direction in that part of the Deccan Trap Maharashtra State, India, shows a number of reflection segments below the Deccan Traps down to the Moho discontinuity. A deep fault below the Deccan Traps 13 km east of Mahad divides the entire cross-section including the Moho boundary into two crustal blocks. The reflection segments show updip towards the west coast in the western block. The Moho discontinuity which is at a depth of 39 km near the deep fault starts rising towards the coast, reaching a depth of 31.5 km at the west coast. The eastern block is thrown up by 1.5 km with respect to the western block along the deep fault. A structural contour map of the Moho discontinuity for the Koyna reservoir area has been prepared from the present results and the crustal information obtained along the Koyna I profile (Kaila et al., 1979a), shows that the deep fault in the Koyna area is aligned in the NNW-SSE direction.Refraction seismic data analysis by the wave front method reveals that the thickness of the Deccan Trap increases towards the west coast. The Deccan Trap is 600–700 m thick in the eastern region between Nira (SP 130) and Loni (SP 200) and attains a thickness of 1500 m at 10 km east of the west coast. The longitudinal wave velocity in the Deccan Traps along the profile varies from 4.8 to 5.0 km/sec and in the crystalline basement from 6.0 to 6.15 km/sec. A tentative isopach contour map of the Deccan Traps and a tentative structural contour map of the Pre-Deccan Trap contact have been prepared for the Koyna reservoir area from the results along the Koyna II and Koyna I profiles. A flexure aligned in a NNW-SSE direction, in the Pre-Deccan Trap contact, which is an expression of the deep fault into the basement, has been clearly brought out. The flexure coincides in general with the orientation of the Deccan volcanic scarp in this area.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中下游庐江-枞阳火山岩矿集区深部结构与成矿作用   总被引:32,自引:16,他引:16  
为探测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庐江-枞阳白垩纪火山岩盆地和铁、硫矿集区深部构造和地壳结构,探讨成矿深部控制条件,作者完成了穿越火山岩盆地的深反射地震剖面(150km,记录30s)和罗河铁矿区浅层高分辨反射地震剖面(20km),以及平行剖面的大地电磁、高精度重磁剖面,揭示了矿集区全地壳精细结构和电磁结构,同时开展区域构造测量和火山岩年代学研究,获得了新的认识。证实"耳状"的庐-枞火山岩盆地是一个沿北东向罗河断裂向东侧发育的非对称火山盆地,排除了另一半被断在西侧红层之下的判断;罗河断裂是一条切穿MOHO的深断裂,倾向南东,是引导地幔流体和岩浆上涌和喷发的通道,在中地壳形成岩浆房(反射亮斑);鉴别出多层界面,火山岩-侏罗系厚度约4~5km(其中火山岩厚度约3km),三叠系-震旦系变形层底界深度大致18~20km,变质基底组成中下地壳,MOHO平缓向北西倾,深度33~31km;追踪郯-庐断裂带的深部产状,陡立延伸到MOHO,宽约10km。从而揭示了早白垩系(132~127Ma)庐-枞火山岩矿集区深部过程与成矿、控矿作用。  相似文献   

18.
福建东南沿海第四纪盆地构造沉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福建东南沿海地区城市活断层探测的研究资料,重新确认了福州、泉州和漳州盆地的断层组合与第四纪沉积。研究区内晚更新世“福州海侵”产生的炭质淤泥沉积现代高程的分析对比表明,晚更新世以来该区地壳发生不均匀隆升,而这些盆地相对于研究区内其他地区发生沉降。断层的静态位错理论研究认为,正断层深部活动引发地表的沉降,该区断裂的深部正断层活动是盆地沉降的重要因素。盆地的发展演化可划分为晚更新世以前的断陷阶段,和其间或其后的拗陷沉积阶段。  相似文献   

19.
庐枞火山岩盆地及其外围重、磁场特征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为探测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庐江-枞阳白垩纪火山岩盆地的深部构造和地壳结构,2007年初在庐枞火山岩盆地进行了以深反射地震剖面探测为主的,新一轮重力、磁力和大地电磁剖面测量。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庐枞火山岩盆地及其外围重、磁场特征进行了研究。作者首先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重、磁场的分布特征,然后以区域重、磁场特征为背景来认识庐枞地区重、磁场的分布特征。研究各类地质体的物性参数是开展地球物理解释的前提,文中收集并分析了前人对庐枞地区的岩石物性的较为系统研究成果。为了提取重、磁异常的特征,文中对重、磁异常进行了位场转换和图像处理。利用新的深反射地震剖面探测和大地电磁剖面研究成果,采用定性和定量解释方法对庐枞地区重、磁场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提出新的认识。庐枞火山岩盆地深部存在隐伏的磁性强的中碱性岩类是产生区域磁异常的主要原因。庐枞火山岩盆地下部火成岩所侵入的地层向盆地东南方向延伸,盆地的西北边界向东南方向倾斜。而在罗河断裂带以西没有火成岩存在。亦即庐枞火山岩盆地是一个沿北东向罗河断裂向东发育的非对称火山盆地。另外,在庐枞火山岩盆地西部边缘罗河深部存在切穿莫霍面的断裂带沿北东向延展数十千米。  相似文献   

20.
对郯庐断裂及其邻区的重磁场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给出了断裂带分段位场特征。结合4条地学断面资料,对郯庐断裂性质、深部地壳构造进行了研究。结果认为,郯庐断裂具有明显的分段性,不同段落重磁场特征不同。以郯庐断裂为界,两侧断裂走向不同:西侧6条断裂走向为东西或近东西向,可看出郯庐断裂东侧是向北东向移动;西侧向西南移动,并以走滑为主的大型左旋平移断裂带。根据深部地壳构造特征,郯庐断裂是一条近于直立、一直延伸并切过莫霍界面的深大断裂带,该断裂地壳结构以破碎为主并表现上宽下窄的特征。根据重力场特征,推断郯庐断裂南部边界到武穴(广济)为止,没有继续南延过长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