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郯庐断裂带的分段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航磁、重力以及地学断面等地球物理资料入手,对郯庐断裂(即郯城—庐江断裂)带地球物理场和深部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郯庐断裂带的各段的运动学性质,并对郯庐分段差异性的成因地球动力学过程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各段的地球物理场和深部构造特征及演化过程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华南与华北板块的碰撞造山过程主要影响郯庐断裂带中南段的活动,而西太平洋俯冲的弧后扩张作用及由此产生的地幔底辟则是沈阳—渤海段活动的主控因素。中国东部中生代以来多期地质事件造成区域构造动力多次改变,使郯庐断裂带经历了多期的构造体制转换,并造成了各段活动特征的巨大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3.
郯庐断裂带火山活动与深部地质过程的新认识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在郯庐断裂带中生代以来的三期演化中,都伴生了火山活动。早白垩世走滑期的火山活动起源于地幔底侵、壳幔相互作用下的壳幔过渡带,也指示此时的断裂带切入到壳幔边界。断裂带内新生代玄武岩喷发起始于强烈伸展的后期(古新世),在随后的断裂挤压期达到高温,该玄武岩喷发不但反映了断裂带已深切至上地幔,出现了地幔剪切带,也显示地幔交代,混杂地幔区等重要的深部过程信息。  相似文献   

4.
郯庐断裂带安徽段活断层特征与成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表明, 郯庐断裂带安徽段活断层广泛存在, 自北向南分别沿着嘉山盆地的东、西边界、合肥盆地东界与大别造山带东界分布。走向上自北向南由北北东向转为北东向, 倾向上与早期盆缘正断层一致。这些活断层以逆右行平移活动为主, 显示了逆冲分量随着断层倾角变小而增大的现象。依据一系列活断层擦痕实测数据的反演, 指示它们活动时的应力状态为北东东—南西西向挤压, 与现代应力状态一致。从多种现象综合分析, 本文认为郯庐断裂带安徽段活断层的最新活动时代应为中更新世, 从而该段没有强震记录或小震群集现象。本次工作表明, 区内活断层主体上是早期盆缘正断层直接复活成因。由于其第四纪期间有限的累计垂直位移分量, 并没有改变白垩—古近纪盆地发育阶段的地貌格局。  相似文献   

5.
郯庐断裂带形成演化的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郯庐断裂带东侧张八岭蓝片岩带内白云母4 0 Ar - 3 9Ar年龄、断裂带内片麻状花岗岩中钾长石4 0 Ar- 3 9Ar年龄以及断裂带内断层泥K -Ar、ESR年龄的测定 ,并结合有关的地质和古地磁资料 ,厘定了郯庐断裂带形成和演化的过程 :(1)三叠纪 (2 44~ 2 0 9Ma)由于华北与扬子地块碰撞 ,郯庐断裂带形成为其主要左行平移时期 ;(2 )侏罗纪 (189~ 16 4Ma)时郯庐断裂东侧下扬子地块可能经历了逆时针转动 ;(3)白垩纪 (10 3~ 94Ma)开始郯庐断裂带伴随走滑平移而发生正断活动 ;(4)晚白垩—第三纪右旋平移阶段。郯庐断裂的形成与大别 -苏鲁变质带有关。  相似文献   

6.
郯庐断裂带温泉气体地球化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断裂构造带温气体成分及同位素组成特征直接指示断裂带的构造活动及水化学特征。郯庐断裂带温泉气体成分以N2为主(多数大于90%),CO2含量较低(多数小于1%)。δCco2在南北不同地段存在明显差异,北段为-5.8‰--7.8‰,CO2主要为岩石化学成因。而中段和南段δ^13Cco2均小于-10‰,CO2有机成因。^40Ar/^36Ar为295-363,其中较低者(300左右)主要来源于大气,较高者来自地壳岩石中^40K的衰变。本文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探讨断裂带不同地段温泉气体的组成及其来源,而且有助于揭示郯庐断裂带构造-岩浆活动及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7.
郯庐断裂带在新生代的演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论述了郯庐断裂带在新生代的活动性。根据其活动特点,郯庐断裂带的活动可分5个时期:①古新世至早始新世,除沂沭断裂带中、南段为右行走滑运动外,其余地段都为张裂活动;②中始新世至渐新世,莱州湾以北地段以张性活动为主,而以南则为压性逆冲活动;③中新世至早更新世,渤海湾地区张裂活动强,其以北地区较强,而以南地区弱,且兼有左行滑动;④中更新世,断理解活动平静,在沂沭断裂带中形态该时期的夷平面;⑤晚更新世至今,淮河以北地区,尤其沂沭断裂带,断裂活动强烈,其性质为右行走滑--逆冲。  相似文献   

8.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重磁特征与深部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地球物理场的分界线。它在磁场上呈现出一条NNE向线性正磁异常带,它的重力场特征表现为规模较大的布格重力异常梯度带。在断裂带的两侧,其区域磁场、区域重力场无论是场值大小,还是异常规模以及各异常的展布形态等诸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区别。地球物理特征揭示郯庐断裂带深部构造,为研究重点矿产分布规律及地震灾害预报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郯庐断裂带中段第三纪玄武岩特征及与刚玉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郯庐断裂带中段第三纪玄武岩的岩石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对火山岩系列及其类型进行了划分 ,并作了分类命名。探讨了玄武岩与刚玉形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郯庐断裂带北段形成的年代学及其意义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窦立荣  王瑜 《地质论评》1996,42(6):508-512
对郯庐断裂带北段内的依兰-伊通断裂带测定断民支岩的黑云母单矿物^40Ar/^39Ar坪年龄为100±2.3-95.7±2.74Ma,同时测定了带内的辉绿岩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为100±5.9Ma,而辉绿岩中辉石单矿物的^40Ar/^39Ar坪年龄为105Ma。结合断裂切过下白垩统泉头组,表明左行走滑断裂形成于100Ma左右,即早白垩世末期。  相似文献   

11.
郯庐断裂带的演化与古应力场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万天丰 《地球科学》1995,20(5):526-534
通过系统研究郯庐断裂带两盘的构造形变和应力场,再配合断理解带内部构造研究,分析了断裂带的形成和演化过程。结果表明,断裂带经历了一次以走滑为主、两次以正断层活动为主、三次以逆断层活动为主的断裂活动,使断裂带内部结构异常复杂,形成反转构造,构成中国东部大型断裂带具有普遍意义的活动特征。  相似文献   

12.
赣江断裂带中生代的演化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   总被引:8,自引:9,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梁兴  吴根耀 《地质科学》2006,41(1):64-80
赣江断裂带是江西省境内醒目的北北东向平移断裂构造带,由一系列北北东向、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束组成,表现为一个大规模的左行走滑脆性剪切带并兼具伸展断陷和右旋走滑的成份。赣江断裂带在重力、航磁异常呈现为显著的梯度带,是一条晚中生代的岩浆岩带,控制了以鄱阳盆地为代表的一系列白垩纪-古近纪沉积盆地的形成与发育。该带在中生代的演化可分为早-中侏罗世压扭、晚侏罗早-白垩世左行平移和晚白垩世上盘斜落的右行平移3个阶段。在侏罗纪以来太平洋板块对欧亚大陆斜向俯冲的大背景下,赣江断裂带的形成和演化与华南广为发育的燕山期陆内造山作用密切相关,北北东向断裂的发育则直接受郯庐断裂早白垩世左行走滑活动控制,因而表现出“北强南弱”和“北早南晚”的特点。白垩纪时赣江断裂的活动方式与郯庐断裂一致,可认为是后者的南延。  相似文献   

13.
郯庐断裂带山东段的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总结郯庐断裂带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郯庐断裂带山东段深部构造特征、运动学特征和内部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郯庐断裂带山东段的中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在华南华北碰撞造山时期,郯庐断裂带山东段发生了显著的左旋走滑剪切变形。郯庐断裂带山东段在晚侏罗至早始新世(50Ma前)的左旋走滑直接受控于古太平洋板块向东亚大陆的俯冲,板块俯冲边界的应力直接传递到郯庐断裂带导致其发生走滑运动;早白垩世中期至古近纪,郯庐断裂带山东段内部及两侧盆地的伸展则受控于深部岩石圈减薄、地幔底辟导致的裂陷作用。  相似文献   

14.
郯庐断裂带构造演化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用粘性牛顿流体有限元数值方法模拟郯庐断裂带主要构造演化阶段的应力场、形变场和运动速率,探讨各构造期的动力来源、边界力的作用方式及岩石物性的影响作用。旨在进一步说明郯庐断裂带多期、多次和性质各异的构造活动与华北陆块、下扬子陆块、西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等构造单元的运动密切相关。除了东亚大陆周边板块运动造成的推力,与此相伴的地热异常也是构成郯庐断裂带各期应力场,特别是拉张期应力场特征的重要动力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5.
郯庐断裂带作为中国东部一条巨型断裂带,同时也是一条重要的地震活动带,其第四纪活动特征及地震活动性仍然存在争议.郯庐断裂带肥东段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表明,该段存在大量活断层,主要发育在合肥盆地东缘与肥东杂岩接触带内,呈北东—北北东向展布,以逆右行平移活动为主,是早期盆缘正断层复活的产物.根据活断层和擦痕数据反演得到肥东段活...  相似文献   

16.
郯庐断裂带研究的十年回顾   总被引:167,自引:9,他引:167  
徐嘉炜  马国锋 《地质论评》1992,38(4):316-324
1980—1990的十年间,作者主要根据自己和参考国内外地学工作者对郯庐断裂带研究的地质成果,论述了该断裂带的范围、性质、产状、结构、形成时间、断裂两侧的水平位移、两侧地块的对比及其成矿作用等。  相似文献   

17.
试论郯庐断裂带对胶东金矿集中区形成的巨大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蔡新平 《山东地质》1993,9(2):93-101
  相似文献   

18.
郯庐断裂带地温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笔者根据郯庐断裂带两侧(东经115°-121°、北纬30°-40°)117个热流数据,绘制了该区热流值平面图,并从断裂带两侧热流值的分布及高、中、低热流值频度分布特点,得出该断裂带中、南段(鲁西、皖北地区)热流值在50-80mW/m2范围内的频度最高,总平均值为67.67mW/m2,明显高于全球平均值(63mW/m2),也比中国大陆平均值(66mW/m2)略为偏高。沿断裂带存在一条明显的热流梯度递变带,东侧平均热流值(67.78mW/m2)明显高于西侧平均值(55.35mW/m2)。3条热流值剖面图显示由西向东穿过断裂带热流值有台阶、折线及跳跃型上升特点。笔者认为,这种东高西低的形貌反映了郯庐断裂带东、西侧地壳结构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与地震测深、大地电磁测深等地球物理量反映的东侧下地壳存在低速低阻层及莫霍面位置偏高相一致。   相似文献   

19.
从居里等温面埋深和地壳厚度两方面论述郯庐断裂带渤海段的深部构造特征,根据航磁资料,运用三维磁性层演方法,计算了研究海区居里面的深度;又根据布格重力异常资料,运用三维重力正,反演方法,计算了研究海区的地壳厚度,参考了地热和壳幔电性结构的有关数据,提出了对郯庐断裂渤海段深部构造特征的认识;(1)向走陡倾斜,这里居里面埋深和地壳厚度两个较为一致的结果;(2)分段性明显,显示了沿断裂带新生代以来地壳动力不  相似文献   

20.
郯庐断裂带中段第四纪活动及其分段特征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30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一条岩石圈尺度的构造不连续带.位于江苏和山东境内的郯庐断裂带中段,在新构造运动时期强烈右旋走滑复活, 形成地貌形迹显著的走滑活动断裂带 .笔者在断层活动形迹的野外调查和观测的基础上,结合TM遥感影象特征解译和地震震源机制解资料,分析了郯庐断裂中段第四纪活动的分段行为特征.位于嘉山-潍坊之间的郯庐断裂带中段可以进一步划分为3段,北段安丘-茅埠亚段,中段汪湖-宿迁亚段,南段宿迁-嘉山亚段,这三段可能分别是独立的地震破裂段.观测表明,新构造变形主要集中在宿迁以北的中、北段,是历史强震的发生段,而南段变形相对较弱.嘉山以南安徽境内郯庐断裂新构造变形更弱.郯庐断裂带新构造走滑变形的走向分段行为是华北地区不同块体新构造运动位移调节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