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2.
3.
4.
蓝片岩与绿片岩共存:龙江岩系构造演化的新证据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相似文献   

5.
基于笔者最近几年对构造片岩所做的研究工作,着重阐述了构造片岩的术语含义、组构及与区域变质片岩的区别、归属及分类、成因与变形机制、形成环境及伴生动力变质作用特征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陕甘川交界区碧口群的变质作用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魏春景 《地质学报》1994,68(3):241-254
碧口群由一套中晚元古代的变质双峰式火山岩及复理石型深积岩组成,其变质作用分为蓝片岩相和绿片岩相。据其野外分布及白云母b0值的变化可分成A、B、C三个变质带。蓝片岩相以钠质闪石+绿帘石共生为特征,在A带的大面积绿片岩中呈条带或残片状分布。对区内的角闪石、绿泥石、绿帘石及白云母等矿物及其间的交代关系研究表明蓝片岩和绿片岩并非同一物理化学条件下的产物。蓝片岩相的温度为300-400℃,压力为0.5-0.  相似文献   

7.
中国蓝闪石片岩带的一般特征及其分布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8  
董申保 《地质学报》1989,63(3):273-284
蓝闪石片岩相可依据其温度划分为蓝闪石-硬柱石和蓝闪石-绿片岩相区,并与一些变质相组成不同相系。中国蓝闪石片岩带根据其平均温度-压力梯度和构造地质环境可分为:(1)元古代克拉通内蓝闪石片岩带;(2)加里东期克拉通内裂谷型蓝闪石片岩带;(3)古生代中国陆台北缘蓝闪石片岩带;(4)中新生代与俯冲作用有关的蓝闪石片岩带。蓝闪石变质作用的形成和演化与构造地质环境有关。中国蓝闪石片岩带大部分形成于硅铝壳环境,从陆壳开始裂开,直至出现洋壳。这一演化与地壳内热流变化格局有关,形成机理不属于均变论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9.
蓝闪片岩产于一套含放射虫硅质岩、硅质大理岩、板岩、变质基性火山岩中,与此相伴的超基性岩块,以一系列向南逆冲的断片产出。蓝闪片岩中的蓝闪石往往和黑硬绿泥石、钠长石、绿泥石以及钠钙闪石(蓝透闪石、冻蓝闪石等)、钙闪石(阳起石等)共存。据钠角闪石、绿泥石计算的生成压力是0.65GPa至0.8GPa,略大于美国佛兰西斯科的瓦尔德溪蓝片岩中该矿物对生成的压力。稀土元素分析证明蓝片岩的原岩是典型洋底(中脊)玄武岩和岛弧玄武岩,这是蓝片岩沟-弧俯冲-碰撞的证据之一。  相似文献   

10.
蓝闪片岩产于一套含放射虫硅质岩、硅质大理岩、板岩、变质基性火山岩中,与此相伴的超基性岩块,以一系列向南逆冲的断片产出。蓝闪片岩中的蓝闪石往往和黑硬绿泥石、钠长石、绿泥石以及钠钙闪石(蓝透闪石、冻蓝闪石等)、钙闪石(阳起石等)共存。据钠角闪石、绿泥石计算的生成压力是0.65GPa至0.8GPa,略大于美国佛兰西斯科的瓦尔德溪蓝片岩中该矿物对生成的压力。稀土元素分析证明蓝片岩的原岩是典型洋底(中脊)玄武岩和岛弧玄武岩,这是蓝片岩沟-弧俯冲-碰撞的证据之一。  相似文献   

11.
蓝片岩及其有关高压变质带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常认为蓝片岩主要分布在中新生代的造山带中,其成因与大洋板块的俯冲作用有关;而大陆上的蓝片岩一般与蛇绿岩和混杂岩伴生代表了古板块的缝合线。但近来研究发现,蓝片岩的矿物组合、时空分布和原岩建造多种多样。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种类型:科迪勒拉型和大陆内部型。不同的蓝片岩是在不同的大地构造环境下由不同的成因机制形成的,还是仅在洋壳俯冲环境中,由于不同的物质卷入俯冲带,引起俯冲过程中动力学机制变化形成的,是当前蓝片岩研究中至为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蓝片岩带的时空分布、地质特征和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其韩  耿元生 《地质学报》2012,86(9):1407-1446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蓝片岩的时空分布、一般地质特征和成因。内容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一是当前中国蓝片岩的研究概况和重要进展;二是蓝片岩、蓝闪片岩和蓝片岩相名词的讨论;三是对17个蓝片岩带的一般地质特征(主要包括原岩性质、岩石矿物共生组合,p-t条件,变质时代及赋存的大地构造背景等)进行描述;四是讨论蓝片岩带的成因,并提出深俯冲-陆陆碰撞型和深俯冲-洋壳碰撞两个模式;五是总结了几点蓝片岩带综合地质特征;六是提出了蓝片岩带研究中存在的6个地质科学问题,建议进一步加强考察与研究。  相似文献   

13.
野外地南调查表明,在内蒙古阿里河地区前石炭系变质岩系及早华力西期侵入体中发育一系列大型韧性剪切带。呈NE-NNE向延展,倾向南东。变形岩石显微构造及矿物组合特征表明,韧性剪切带具有二个世代发育历史;早期韧性变形作用属低角闪岩相环境;晚期伴随古生代在陆边缘俯冲磁撞造山作用的经历了绿片岩相剪切变形。剪切带中不同尺度运动学标志,表明韧性剪切方向均为由SE往NW的逆冲型。燕山早期推覆构造改造韧性剪切带。  相似文献   

14.
中国蓝闪片岩相的变质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论述了中国蓝闪片岩的分布、变质条件及其构造位置。中国的蓝闪片岩从中晚元古代开始,各变质期均有出现。根据矿物组合,可分为两类:第一类蓝闪片岩常含有高压矿物,如硬柱石、硬玉和文石以及蓝闪石、绿纤石、黑硬绿泥石、多硅白云母、红帘石等,属高压亚绿片岩相,称蓝闪—硬柱石片岩相,形成温度约250—350℃,压力大于500—800MPa,甚至可达1200MPa。此类蓝闪—硬柱石片岩相多代表海洋板块古消减带。第二类蓝闪片岩的常见矿物为蓝闪石、青铝闪石或镁钠闪石、黑硬绿泥石、红帘石和绿片岩相中的绿帘石、阳起石、绿泥石、白云母、有时还有黑云母、铁铝榴石和钠质辉石。形成温度约350—450℃,压力500—800MPa。此类蓝闪绿片岩相虽处于活动带,但与板块构造没有直接关系。我国西藏南部和内蒙温都尔庙属第一类,但大部分蓝闪片岩带属第二类。  相似文献   

15.
16.
孔兹岩系及其研究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从岩石及矿物的变质—变形关系和化学成分研究证明,龙江岩系①中蓝片岩与绿片岩的共存不是单一变质事件的产物,而是构造变动和不连续变质作用叠加的结果。早期蓝片岩形成在一种高压低温,高氧逸度环境。后经构造变动,转变为地热梯度较高的变形环境中,遭受韧性变形和以增温为主的绿片岩相变质作用的叠加。其间,钠质闪石向钠钙质闪石的转变,代表一种不连续的增温事件,而钠钙质闪石向钙质闪石的转变反映一种连续的增温过程。  相似文献   

19.
20.
阿克苏附近所发现的元古界阿克苏群为一完整的蓝片岩-绿片岩系列,我们通过野外调查肯定了这一认识,并认为它是高压-温相的变质块体,长40km,宽约2.5km.该变质岩由强烈片理化的绿泥石-黑硬绿泥石石墨片岩、黑硬绿泥石-多硅白云母片岩、绿片岩、蓝片岩及少量石英岩、变铁质岩组成.原岩包活泥质岩、砂岩、基性玻屑凝灰岩、块状熔岩、枕状熔岩及少量深海沉积物.蓝片岩的矿物组合:青铝闪石-绿帘石-绿泥石-钠长石-石英-阳起石.阿克苏群为世界上真正的前震旦纪蓝片岩之一,其变质年龄至少有800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