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综合管廊建设有利于统筹各类市政管线规划、建设和管理,解决反复开挖路面、架空线网密集、管线事故频发等问题,有利于保障城市安全、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景观、促进城市集约高效和转型发展。传统方式构建的地下管线管理系统难以对管廊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为了减少地下管线的安全事故,提高地下管线运维管理效率、实现新建管廊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有必要建立一套统一化、标准化的综合管廊智能运维管理平台。本研究本着保障综合管廊安全,提高综合管廊运维水平、应急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的目的,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GIS、BIM等高新技术将全生命周期管理思想应用于城市综合管廊运维管理中,集成管理各个阶段的管廊竣工模型数据,基于我国管廊运维管理现状与特点,对基于GIS-BIM的综合管廊智能运维管理平台架构和功能模块展开研究与设计,为城市综合管廊的运营维护和构建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智慧城市的发展,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不断增多,建成后的管廊需要有科学合理的综合管理平台对其进行智能化管理.本文介绍了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内容,从管廊智能化管理角度出发,在运用GIS、可视化、传感器、物联网等多种技术的基础上,搭建起智慧管廊综合管理平台,为实现管廊的安全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我国管廊建设、BIM技术应用以及地下管线运维管理现状,分析了建立基于BIM的管廊运维管理平台的必要性,研究了平台的浏览器/服务器运行模式和多层总体架构,设计了基于BIM的多源数据查询与录入、管线设备信息查询与统计、维修计划生成与BIM模型快速浏览的管廊运维管理平台,为建立城市综合管廊运维管理平台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聚集了城市的各种生命管线,是城市安全运行的基础。其中地下管廊安全监测系统是管廊管理环节中的重中之重。据此,从监测管廊自身健康及环境监测两个要素出发,研究了多源传感器终端监测设备和多源传感器数据网络传输技术等关键技术,提出了具体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工业基础类(industry foundation classes,IFC)和城市地理标记语言(city geography markup language, CityGML)在几何表达、语义信息等方面的异同;以综合管廊为对象,建立IFC综合管廊模型转换为CityGML模型的流程和方法,进行语义提取、几何以及坐标系统的转换。通过六盘水城市综合管廊模型转换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建立的IFC管廊模型与CityGML管廊模型映射规则可实现IFC管廊模型向CityGML模型的转换,同时转换后的CityGML管廊模型包含由IFC模型提取的属性信息,可用于三维地理信息系统(three dimension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3DGIS)与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的集成,有助于促进城市地下管廊全生命周期管理。  相似文献   

6.
管道输送以其效率高、成本低等优势在化工企业与园区中得到广泛应用。管道输送的规范管理和安全监控是管道高效安全运行的基础保障。本研究根据天津临港工业区管廊数据管理和管道泄漏检测的实际需求,设计开发了化学品管道输送监控预警系统,将GIS技术和泄漏检测模型有机集成,实现了数据的统一管理和综合查询、管道运行的远程监控和管道泄漏检测及空间定位等功能,可有效提高管廊系统日常管理效率和事故决策分析水平。系统以"方案"的形式组织管理所有数据,可适用于其他地区管廊的监控管理,具有较好的可推广性。  相似文献   

7.
统筹考虑综合管廊从需求到建设全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综合管廊建设适宜区的评估因素并在武汉市主城区范围内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综合管廊重点建设区、一般建设区、不宜建设区。在建设适宜分区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综合管廊规划策略,为综合管廊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地下管廊测量是对地下管廊进行维护和管理的重要前提,使用常规测量方法能够对地下空间较大的地下管廊进行测量.但是对于狭窄地下管廊,常规测量方法不能很好地进行测量.针对这个问题,使用一种基于三维激光扫描仪的方法进行测量.三维激光扫描仪方法无须进行复杂的联系测量,无须布设地下导线,可以在昏暗的环境中快速地获取大量的点云数据.通...  相似文献   

9.
综合管廊对于城市地下空间建设巨大的推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地下管廊建设的背景,然后对综合管廊的国外建设发展和国内建设状况进行了总结,最后重点提出了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在规划设计管理方面、坐标方位传递方面和运营维护中的测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0.
针对综合管廊环境监测需求,本文运用物联网、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研究地下综合管廊环境监测系统,实现管廊环境监测和预警。该研究可为保证综合管廊的正常运行和提高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移动式三维激光扫描仪在地下管廊测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檀继猛  张鹏飞  邵士成  刘秀涵 《测绘通报》2019,(12):156-158,162
针对传统地下管廊测量方法中存在的作业效率低、精度差等问题,笔者试验了一种基于移动手持扫描技术的地下管廊测量新方法。本文以济南市福地街旁某地下管廊为例,制定了可行的测量方案,通过GEOSLAM ZEB-REVO移动式三维激光扫描仪获取点云数据,采用Trimble Realworks软件进行数据后处理,并与全站仪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移动式三维激光扫描仪在地下管廊测量中可以明显提高作业效率且满足测量精度要求,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李晓龙 《北京测绘》2021,35(10):1267-1271
工业管廊是高线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存在着设备设施老化、钢结构生锈腐蚀等问题,工业管廊弯头膨胀圈较多,上下管道空隙较小,走向复杂,密集度较高,互相遮挡较为严重,局部的数据模拟无法满足设计精度需求.针对冬奥广场高线公园的建设改造的问题,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快速实现管廊及其附属设施、现状基础的精准定位,制作管廊支架模型,细化工业管廊的平、立、剖面图,满足高线公园附属建构筑物改造设计需要,为冬奥广场高线公园的建设改造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保障.  相似文献   

13.
随着地下管网建设的不断发展,在城市建造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电、给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地下综合管廊,成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民生工程。地下综合管廊的修建,给测绘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将地面坐标基准精度传递至地下,确保管廊廊道的准确贯通是测量工作的关键。针对地下综合管廊的施工特点,本文介绍了几种适用于廊道修建的地下平面控制网布设方法,同时提出应用精密陀螺全站仪在地下导线中加测方位角的方法,分析加测陀螺方位角对贯通误差的影响规律,以起到优化地下导线,提高贯通精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信息化测绘时代,测绘生产管理必须采用信息化管理,才能与时代相适应,信息化管理是信息化测绘体系的组成部分。结合实际研发项目阐述了测绘生产汇总统计管理信息化平台的主要功能、平台架构、基础数据设计与分析、平台数据库以及平台实现。  相似文献   

15.
为全面推进信息化体系建设,提高测绘生产单位档案管理和应用的规范化、信息化水平,建立档案信息化管理长效机制,本文结合测绘地理信息业务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工作实际,分析了档案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制度标准、软硬件开发升级、档案分类整理、管理人员培训和安全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加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措施要点,简要地介绍了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实例,并展望了测绘地理信息业务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6.
首先阐述了综合管廊地理时空大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的建设背景及意义,然后探讨了平台的建设目标和内容;平台分为硬件层、数据层、系统层和应用层,包括数据采集与更新管理、信息共享与应用、辅助决策分析、运维与监控等方面功能,分析了平台大数据库的数据架构包括政策标准、普查数据、规划数据、项目数据和档案数据5个部分。  相似文献   

17.
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在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施工中的应用,不仅仅是技术手段的革新,更是管理模式的突变。以某管廊项目为例,针对大型地下综合管廊的特点,借助BIM技术对工程重点、难点部位的施工过程进行模拟施工,发现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冲突和质量安全隐患,为施工方案的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采用移动三维激光扫描仪(IMS3D),基于同步定位与制图(SLAM)技术快速获取综合管廊三维点云数据,依据点云数据建立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三维模型,实现综合管廊的三维可视化,为城市地下建设规划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9.
当前信息化测绘正处在蓬勃发展阶段,如何高效地进行信息化测绘管理成为测绘单位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测绘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需求,采用基于JFinal的MVC框架设计并实现了信息化测绘管理系统。系统的使用促进了测绘管理向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发展,提高了测绘单位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管线生命全周期管理理念,将地下管线前期的报建、规划、审批和后期的档案管理、巡检、监控、动态管理等功能与传统管线信息化建设内容融合在一起,进行管线信息化管理整体设计,并经城市的地下管线信息化建设实践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