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疏勒河下游生态保护研究   总被引:20,自引:8,他引:12  
通过对河西地区疏勒河下游的生态环境的恶化,终端湖泊的后退,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盐渍化及土地沙漠化扩展的主要原因的调查分析研究,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问题,并对最低水资源需求量及未来水资源保证状况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为保护和维系现存林地、草地、湿地、湖泊等生态环境不继续恶化,约需水2.92亿m3,其中安西1.5217亿m3,敦煌1.4306亿m3。但昌马水库只能提供2.4058亿m3的生态用水,还缺0.52亿m3,需通过流域实施农业节水和全面建立节水型社会解决。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脆弱生态带与土地荒漠化   总被引:34,自引:7,他引:27  
朱震达 《中国沙漠》1991,11(4):11-22
土地荒漠化是当前世界上一个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也是一个脆弱生态失去平衡迫切需要治理的国土整治问题。作者根据联合国环境署关于土地荒漠化的评估, 结合我国情况认为, 土地荒漠化是在脆弱生态条件下, 由于人为强度活动、经济开发、资源利用与环境不相协调下出现了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生产力下降的环境退化过程。一类是沙质地表叠加干旱多风和强度土地利用形成的沙质荒漠化(沙漠化), 另一类是流水作用叠加土状堆积物(或风化壳)和人为强度土地利用形成的土地荒漠化。土地荒漠化是脆弱生态带内环境退化表现的主要形式, 而荒漠化的发展又加深了脆弱生态带内生态平衡的严重失调, 环境更趋于严重恶化, 构成了对人类经济发展与生存环境改善的严重威胁。但是, 只要建立防止土地退化又促进生产发展的资源节约型、适度开发型、环境保护型的经济体系, 采取因地制宜的治理措施, 从而达到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效益, 是克服我国脆弱生态地带环境退化、资源危机的基本对策。建议在我国不同脆弱生态带建立示范区, 开展改善环境、治理土地荒漠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Land Use and Sandy Desertification in the North China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土地沙质荒漠化是中国北方最为严重的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之一。荒漠化过程主要受人类活动与脆弱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制约 ,也就是说土地利用方式与强度是影响荒漠化发展或逆转的主要因素。由于日益增大的人口压力所导致的人类影响的强化 ,中国北方的农牧业交错地带一直向北延伸 ,使得大面积牧场转变为农田并破坏了天然植被。其结果是土地变为易风蚀土地 ,荒漠化发展异常迅速。据统计 ,因人类活动影响所造成的荒漠化土地面积中 ,2 5 %起源于过度耕种 ,2 8%起源于过度放牧 ,32 %起源于过度樵采燃料 ,8%起源于滥用水资源。在过去 5 0年中 ,沙质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 ,至 90年代中期其总面积已达到 35 0 0 0 0 km2 。遥感监测表明 ,从 5 0年代到 70年代中期 ,荒漠化土地的年平均增长率为 15 6 0 km2 ;70年代中期到 80年代末为 2 10 0 km2 ;过去 10年中为 2 46 0 km2 。但也有一些防治沙漠化的成功典型事例 ,在这样的地区 ,土地利用较为合理 ,沙质荒漠化土地已经逆转 ,而且可以更加有效地用于农牧业生产。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部干旱区开发中的生态环境建设方略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21  
王让会  叶新 《干旱区地理》2001,24(2):152-156
中国西部干旱区干旱缺水,荒漠化类型多样,生态环境脆弱。西北地区水土流失面积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面积超过了33万km^2,年侵蚀模数一般在2000-9000t/km^2。塔里木河下游阿拉干地区的沙质荒漠化面积由1959年的1371.22km^2发展到了1996年的1494.29km^2,平均年增长率为0.24%,西部干旱区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及造成的损失在逐渐增大。通过多种措施保障干旱区的生态安全,是西部干旱区生态建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从资金筹措、技术保障、建设模式、总体效益及管理形式等方面制订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建设途径与方式。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河下游沙漠化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近年来,由于塔里木河中上游截流,造成下游长期断水,生态环境的劣变导致沙漠化的迅速发展,并日趋严重。因而引起有关方面的极大关注,保护和恢复绿色走廊已被提到议事日程。一些研究者[1-8],从不同的角度,对绿色走廊的现状与未来进行了广泛有益的讨论。本文根据有关的资料,着重从风沙活动规律与活动强度方面,讨论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沙漠化的现状及其发展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细沙和粉细沙是该地地表物质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95%以上),在极端干旱的气候条件下,特别是在河流长期断流以及人为地强烈破坏天然植被之后,风沙活动的频率和强度均有较大程度的增加,已经成为严重的沙漠化地区,应该尽快地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从沙丘移动速度的计算值(1米高的单个新月形沙丘移速为7.74米/年)来看,在近期甚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还不致由于库鲁克库姆沙漠的移动而导致绿色走廊的覆灭,重演古楼兰的历史。目前由于沙漠化而造成直接危害地段(如阿拉干等)只是绿色走廊的几个缺口,而大部分地段上的天然植被仍能有效地起到防风固沙作用。因此,保护现有的天然植被是控制沙漠化发展的关键,合理解决塔里木河全流域用水,调整农、林、牧业生产比例,是恢复绿色走廊生态平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胡文俊 《干旱区地理》2007,30(6):969-973
石羊河流域是我各国西北干旱地区的一个重要流域,由于流域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与不合理配置,造成下游地区植被衰败,沙漠化问题十分突出,流域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地下水位下降、土壤盐渍化、植被衰退和土地沙漠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分析,提出了保证石羊河流域生态用水以防止生态环境劣变和促进流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水资源管理的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元谋干热河谷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干热河谷是我国西南地区独特的生态类型,这里气候炎热,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荒漠化比较严重.分析了人类活动对元谋干热河谷区土地荒漠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我国西北干旱区的荒漠化过程及其空间分异规律   总被引:18,自引:9,他引:9  
我国西北干旱区的荒漠化可以归结为荒漠的荒漠化和绿洲的荒漠化两种类型。其中,荒漠的荒漠化主要表现为沙漠化,主要发生于土质荒漠和沙质荒漠。土质荒漠沙漠化的最终结果将由土质荒漠演变为沙质荒漠或砾质荒漠或风蚀劣地,沙质荒漠的沙漠化是由固定、半固定沙质荒漠演变为流动、半流动沙质荒漠的过程,其最终结果是形成流动沙质荒漠。绿洲的荒漠化主要包括绿洲的干旱化、沙漠化和盐渍化3种类型。其中,干旱化常导致绿洲植被的衰退和死亡,致使绿洲萎缩,其边缘地带常和沙漠化叠加,导致流沙对绿洲的入侵。如果绿洲水源完全断绝,其绿洲将会消失,最终演变为沙质荒漠或风蚀劣地。绿洲盐渍化主要源于过度灌溉导致地下水位抬升,下层土壤盐分聚集地表所致,其结果是形成盐渍化绿洲。我国西北地区土质荒漠的荒漠化主要发生于内蒙古阿拉善地区的东部、天山南麓冲积扇上的土质荒漠带,以及准噶尔盆地北侧的荒漠草原带;沙质荒漠的荒漠化主要发生于准噶尔盆地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绿洲干旱化和沙漠化以甘肃民勤最为典型,而绿洲的盐渍化主要发生于新疆阿克苏、喀什地区一带。  相似文献   

9.
Land Use and Sandy Desertification in the North China   总被引:41,自引:15,他引:26  
王涛 《中国沙漠》2000,20(2):103-107
土地沙质荒漠化是中国北方最为严重的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之一。荒漠化过程主要受人类活动与脆弱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制约,也就是说土地利用方式与强度是影响荒漠化发展或逆转的主要因素。由于日益增大的人口压力所导致的人类影响的强化,中国北方的逐牧业交锚地带一直向北延伸,使得大面积牧场转变为农田并破坏了天然植被。其结果是土地变为易风蚀土持,荒漠化发展异常迅速。据统计,因人类活动影响所造成的荒漠化土地面积中,25^  相似文献   

10.
新疆和田河水资源利用与绿色走廊生态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是和田河绿色走廊形成与演变最重要的因素。虽然和田河径流量年际变化比较平稳.但年内径流量洪枯季节差异十分悬殊,人工调配水资源的难度较大。随着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规模扩大.水资源时空分布格局发生变化,中上游人工绿洲面积扩大,下游绿色走廊植被衰竭,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走廊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文章分析了和田河水资源变化对下游绿色走廊兴衰的影响过程,提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绿色走廊生态环境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对沙漠化逆转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14,他引:9  
塔里木河下游是我国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由于人类不合理的资源开发, 导致320km河道断流、大面积湿地消失、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天然植被全面衰败, 沙漠化程度加重。作者结合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和近3a的实地监测资料, 分析输水前后塔里木河下游典型地区沙漠化程度的变化, 并就生态输水对塔里木河下游沙漠化逆转的影响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 生态输水后, 河道附近地下水位大幅度抬升, 植被种类和盖度明显增加, 部分地区沙漠化得到逆转。从实现逆转的沙漠化土地的空间分布看, 在纵横两个方向上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 在纵向上表现为上游土地沙漠化逆转的强度和范围较下游大; 在横向上, 表现为距输水河道越近变化越明显的特点。考虑到输水影响范围较小, 建议对现行的输水方式和输水规模进行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河下游地下水变化动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由十塔里木河下游地下水位不断下降,而来水量却连年减少,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平均下降了4~6m。随着大面积发展灌溉农业,排水洗盐改良土壤进程加快,相应地排入塔里木河的咸水也大大增加,塔河下游地下水水质也发生相应的变化。通过对塔里木河下游地下水变化动态以及来水量、农业灌溉对地下水的分析,也对沙漠化发展和分布对地下水的响应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科技支撑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生态修复及可持续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里木河流域地处我国西北新疆,面积约102×104 km2,是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核心区。在过去50 a里,塔里木河流域经历了大规模的水土资源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河道断流,湖泊干涸,沙漠化加剧,生物多样性受损,生态隐忧日益加剧,已威胁塔里木河流域绿洲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严重影响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针对塔里木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开展了长期的生态监测与科学研究,基于多年监测调查数据,解析了塔里木河荒漠河岸林植被与地下水的关系,揭示了生态系统退化过程和机理,提出了塔里木河下游合理/胁迫/临界地下水位与流域生态需水量,研发提出的退化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关键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提出的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方案,被纳入《南疆水利规划》;提出的流域水资源管理建议被国家采纳并实施。科技支撑塔里木河流域生态修复及可持续管理,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和示范样板。  相似文献   

14.
石羊河下游沙漠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及其位移   总被引:32,自引:5,他引:27  
石羊河流域下游自汉代以来逐渐沙漠化,生态环境退化。其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特征构筑了封闭的内陆河流域;水蚀是内陆河流域沙漠化的开始,上游集流区为中、下游提供了丰富的沙源;水资源的减少使得中、下游大面积湖积沙沙漠化。人为因素主要有:农业开发是引起水资源减少的关键,巩固边塞是引起河西走廊农业开发和耕地面积扩大的主要原因;战争对石羊河流域生态退化的影响不可忽视。石羊河下游民勤县在自汉代以来沙漠化和生态环境退化的漫长历史过程中,人为因素不断增强。20世纪中期以来,尤其是1958年红崖山水库建成以来,沙漠化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占据了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河道两侧区域地下水运动规律研究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根据塔里木河下游断流区域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及其实际输水过程中河水对浅层地下水的补给规律,建立了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生态输水河道附近区域地下水运动的一维非稳定流模型,并通过在整个输水过程中流量与水位两种边界条件相互转换的一种方法求解模型。最后应用上述模型分析了间歇性输水条件下塔里本河下游断流河段河道两侧地下水位恢复状况,为输水生态效益的定量评价及其今后输水工作的决策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河的水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   总被引:96,自引:7,他引:89  
分析塔里木河1956~2000年间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生态与环境问题时发现,进入90年代,塔里木河源流区的山区来水量增加了约10.9 %,但是,源流区补给塔里木河干流的水量却减少了18.83 %。三源流灌区用水量的增加导致塔里木河干流区的来水量不断减少,而塔里木河下游来水量的大幅度减少,则是因塔里木河干流上中游耗水量的增加引起。塔里木河干流自身沿程水量变化对下游水量减少的影响,远大于塔里木河上游三源流来水变化对下游造成的影响;塔里木河下游来水量的锐减,造成下游河道断流321 km,尾闾湖泊干涸,地下水位下降,天然植被衰败,沙漠化过程加剧。  相似文献   

17.
由于近50 a来人类对水土及生物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塔里木河下游河道断流近30 a,使本来就处于干旱环境中的塔里木河下游朝着更加干旱的方向急剧发展,地下水埋深由20世纪50年代的3~5 m逐年下降至2000年的8~12 m, 由此而引起下游天然植被面积逐年减少,仅严重退化的草地面积占下游草地面积的57.5% ,沙漠化面积逐年增加,沙漠化程度也在不断增强。从2000年5月至2007年10月10日,曾9次向塔里木河下游进行生态应急输水,输水后,河道附近地下水位不同程度地得到提高,整个下游天然植被面积不断增加,在下游植被响应最明显的地区,植被覆盖度已超过90%,活植株种类从输水前的 3~4种增加到输水后的10种以上。随着生态输水的实施,原先引起沙漠化的一些环境因子出现了大的变化,由此而引起沙漠化面积的减少和程度的减轻。  相似文献   

18.
近50a来黑河流域水文及生态环境的变化   总被引:82,自引:17,他引:65  
王根绪  程国栋 《中国沙漠》1998,18(3):233-238
利用详实资料,对比分析了40年代以来不同时期黑河流域水文及生态环境的变化特征,并对不同时期流域水土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及出山径流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说明:本世纪40年代以来,流域中游地区地表水利用量增加了19倍,灌溉绿洲扩大了89.5%,使流域33条支流相继断流,干流下游水量减少了51%,终端湖泊干涸,水质恶化,土地盐碱化和沙漠化在全流域发展,沙漠化土地面积自1949年以来增加了4%~11%。人类对流域水土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是产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沙漠化过程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朱震达 《中国沙漠》1987,7(3):16-28
塔克拉玛干沙漠处于内陆盆地,在极端干旱多风的气候条件下,丰富的冲积、冲积-湖积沙物质在风力作用形成面积广大、形态复杂的流动性沙漠,它是在中更新世至全新世时期逐渐形成。然而,以自然因素为主形成的沙漠,同样亦存在着沙漠化问题。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的沙漠化土地约有28266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9.2%,其中历史时期形成占65.1%,现代形成的占34.9%。该区历史时期沙漠化过程多发生在南部和东部沙漠中河流下游的绿洲地段,由于河流改道(自然的或人为的),潜水面下降,造成古耕地和居民点废弃,形成沙漠化土地,在北部,塔里木河两岸和天山南麓一些洪积、冲积扇前缘,则由于河道迂移或人为的垦区长期不合理灌溉,地下水位上升,土壤严重次生盐渍化,不能耕种而废弃。沙质干河床或废弃的垦区受到风力作用成为沙漠化土地。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近百年来由于人为因素的干扰,对自然资源利用不当,破坏了脆弱的生态系统或对水资源利用不当而引起现代沙漠化过程的加剧。当然,也有局部地区是沙丘前移入侵的结果。根据沙漠化土地的形成可以划分三种类型:1.沙丘前移入侵型;2.沙丘活化型;3.戈壁风沙流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