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取了佛山市南海区2009—2011年间降雨时段内的能见度及降雨强度,分析不同的降雨强度对能见度的影响,结果发现:雨强跟能见度成反比,雨强越大能见度越低,随着雨强的增大,平均能见度逐渐下降。小雨量级对能见度的影响较小,而大雨及以上量级对能见度的影响较大。短时强降雨能造成能见度的时好时坏和短时剧降,而短时强降水引起能见度剧变的关键在于1 min雨强,从实测资料分析发现随着分钟雨强增大,能见度可呈指数级下降。  相似文献   

2.
利用佛山市南海区1961—2010年逐月降水量资料,采用趋势性分析、Morlet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法进行气候变化趋势和突变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南海区汛期(前、后汛期)降水总量呈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到2005年后汛期降水增加明显,而总汛期降水量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偏多。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汛期降水量下降最为明显。汛期(前、后汛期)降水量偏少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前期,而总汛期和后汛期在20世纪60年代前期和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5年降水偏多。汛期存在准2、准4和7~8年尺度的周期;前汛期存在3~4、准2和准4年时间尺度的周期振荡;后汛期存在3~4、准2和7~8年周期。突变检测确定1992年为汛期和后汛期降水量的突变年份。  相似文献   

3.
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气象信息共享平台作为新一代气象信息管理系统, 将极大提升现有的气象信息管理水平和对业务科研的支撑能力。该文首先介绍了气象信息共享平台的概念、内涵及其系统框架, 然后从数据资源管理和共享发布两个方面分别介绍了元数据技术、数据网格技术、海量数据存储管理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构建气象信息共享平台的关键技术, 最后以两个关联的系统开发实例对我国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发展思路和技术路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正华信气象服务云平台应用数据库、通信、并行计算等传统技术结合新兴的云计算、大数据技术进行建设。基于Hadoop分布式处理框架与应用Spring Cloud框架搭建、Docker容器封装、RESTful API作为服务接口的微服务架构,平台实现了各服务模块的高内聚、低耦合、灵活可扩展,为气象服务产品开发和实时服务提供数据环境和基础资源支撑,以实现面向航空、电力、保险等不同行业提供定制化的气象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5.
张学全  王伟  王鹏  邢平 《气象科技》2015,43(2):226-231
针对三维GIS的发展应用以及气象服务对于高效决策和直观可视性的要求,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维气象GIS平台。本文从体系结构、功能、数据访问及组件方面介绍了系统的设计方法,并详细论述了平台的关键实现技术,包括气象数据组织、气象标绘、二维图层和三维体绘制技术。该系统能够高效加载海量的二三维气象数据,并支持气象标绘和分析等功能。该系统运行稳定,可视化效果突出,为气象数据处理、数值预报、气象模拟仿真等气象服务搭建了一个坚实的三维基础平台,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深圳气象现代化考评连续7年广东省第一,公共气象服务满意度连续7年广东省第一。改革开放40年来,形成五项创新构筑深圳气象服务立体矩阵:气象灾害防御协同化实现一体四级联动,精细短临预报实现一图全面感知,预警定点靶向发布实现一键可控全局,“两微两端”实现一屏智享生活,智创共享实现万众创新极致互动。  相似文献   

7.
于连庆  胡争光  薛峰 《气象科技》2022,50(3):438-448
移动计算时代的到来伴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挖掘、GPU并行计算等信息技术的飞跃和Web技术规范的统一,这一发展促进了众多面向移动计算平台的气象数据可视化应用的诞生和蓬勃发展。然而移动计算设备存在计算能力较弱、图形软件库功能不齐全的缺陷,造成国内的气象应用存在着可视化方法陈旧、浏览器兼容性和性能不理想的问题。〖JP2〗为此,本文设计并实现了基于B/S架构、面向移动计算的气象数据交互分析与显示系统WeatherApp。〖JP〗首先研发了二三维一体化的数字地球引擎,该引擎提供了常用的地理信息系统功能,能够在不同维度视图之间快速切换,为全新渲染方法的引入奠定了基础。其次,实现了包括流线和体绘制在内的高级三维可视化方法。本系统已应用于台风预报业务中并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通过支持所有主流桌面和手机浏览器,WeatherApp能够让用户随时随地通过移动计算设备查看感兴趣的资料,进而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8.
9.
随着我国社会气象服务事业和商业气象服务市场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气象+专业服务\"的模式愈发受到气象敏感行业和市场的关注。本文首先对我国气象服务现状做了浅要分析,提出构建智慧气象业务与服务众创平台的意义,然后着重阐述了互联网+背景下智慧气象服务众创平台的总体架构和功能结构,描绘了众创平台的应用场景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气象发展已融入到政治、经济、民生等各领域的发展中,气象数据呈现数据体量大、实时性要求高、数据种类丰富的大数据特征,数据的应用效果随时间呈断崖式下降的趋势非常明显,是区别其他行业数据应用的明显差异点。传统关系型数据库暴露出长序列数据访问效率低、软硬件架构成本高、性能扩展能力弱等缺陷,已无法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该文通过融合架构的分布式数据库在气象业务中的应用效果分析,从技术原理和实践两个角度,为气象大数据的应用提供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11.
该文根据逐日气象干旱指数DI指数统计佛山1959—2017年气象干旱日数,采用"二项式系数加权平均法"进行趋势分析,结合M-K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气候突变和周期变化,对佛山市59 a的气象干旱日数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59 a佛山年气象干旱日数总体呈减少的趋势,2015年以后年气象干旱日数呈显著减少的趋势,2010—2011年是气象干旱日数突变减少的开始时段;年气象干旱日数存在着3 a、7 a及20 a的周期时间尺度,准3 a的短周期存在于1980年前,准7 a的周期出现在1980年后,20 a的周期有着最强的振荡,是年气象干旱日数变化的首要主周期。  相似文献   

12.
崇州市作为第二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之一,智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系统的智能化推进,智慧气象的业务范围同崇州智慧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2018年,崇州经济开发区成功创建国家大数据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仅4个,崇州也成为西部地区首个国家大数据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从实际业务工作角度出发,以崇州市防灾减灾、农业、交通、旅游、物流等专业气象服务为对象,分行业对各专业气象服务的现状、特点和应用进行分析,为未来智慧气象应用于专业气象服务开拓思路。  相似文献   

13.
浙江气象本着便民服务的准则,积极开通了网上气象证明申请系统。一方面,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在网上提交申请,而且系统支持异地申请、本地申领,大大提高便民性;另一方面,网上气象证明系统流程规范透明,用户可以实时查看审批进度,有效地缩短了审批时间,提高了服务效率。网上气象证明系统的开通,是浙江气象为民服务实事之一,是浙江气象为民服务的又一大举措。  相似文献   

14.
介绍以WeatherCentral系统为核心搭配大洋非编系统的气象影视演播室搭建方案.文章从视频、音频等方面详细阐述了该方案的硬件组织架构和硬件选用思路,并给出了各种讯号的具体传递路径.分析了这种架构在具体使用中操作人员少、安全性能好、稳定高效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该文采用ESRI公司的ArcGIS Server配合ArcSDE,Oracle数据库软件,结合ASP.NET,JavaScript,VML,Ajax技术开发了基于ArcGIS Server和VML技术的气象信息发布系统。该系统将实时气象资料融入实际的地理信息环境,实现动态信息查询、统计及各种统计图表展示,并充分发挥GIS空间分析能力,实现等值面、面雨量、缓冲区和叠加分析,为气象预报工作提供及时、有效、科学的辅助决策支持,为社会提供优质气象服务。  相似文献   

16.
顾建峰 《气象科学进展》2021,11(2):32-38,104
重庆智慧气象围绕"天枢"智能探测、"天资"智能预报、"知天"智慧服务、"御天"智慧防灾组成的"四天"系统开展建设,重点介绍了"四天"系统建设的内涵、构架、功能和成效.最后,对"四天"系统的未来发展和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在案例教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陕西省气象干部培训学院为例,从省级气象培训机构案例教学现状出发,结合成人教育培训特点,通过专家访谈、文献分析等方法对咸阳智慧气象案例内容进行了总结,并对案例的教学实施流程进行了分析和设计。指出教学应用时,除讲授咸阳智慧气象案例文本外,还可通过头脑风暴法、四副眼镜法等研讨方式启发学员思维,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建议将此案例应用于气象干部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提升类培训班中。  相似文献   

18.
智慧气象在我国是一新生的事物,它是一项繁重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介绍了智慧气象的内涵,提出了发展智慧气象要坚持持续性创新、加强专业人才建设、稳步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刘莎 《陕西气象》2018,(5):37-39
智慧气象在我国是一新生的事物,它是一项繁重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介绍了智慧气象的内涵,提出了发展智慧气象要坚持持续性创新、加强专业人才建设、稳步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河南省气象短信运营平台的特点、结构和各模块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