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高地应力隧道稳定性及其灾害防治问题已成为我国重大工程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大技术难题。李天斌、孟陆波、王兰生所著的《高地应力隧道稳定性及岩爆、大变形灾害防治》一书2016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针对高地应力隧道减灾防灾的重大国家需求,面对我国西部地区复杂地质条件对国际上长期使用的新奥法(NATM)隧道修筑技术的挑战,突破了新奥法在隧道岩爆和大变形灾害方面的局限性,系统建立了高地应力隧道稳定  相似文献   

2.
<正>高地应力隧道稳定性及其灾害防治问题已成为我国重大工程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大技术难题。李天斌、孟陆波、王兰生所著的《高地应力隧道稳定性及岩爆、大变形灾害防治》一书2016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针对高地应力隧道减灾防灾的重大国家需求,面对我国西部地区复杂地质条件对国际上长期使用的新奥法(NATM)隧道修筑技术的挑战,突破了新奥法在隧道  相似文献   

3.
正高地应力隧道稳定性及其灾害防治问题已成为我国重大工程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大技术难题。李天斌、孟陆波、王兰生所著的《高地应力隧道稳定性及岩爆、大变形灾害防治》一书2016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针对高地应力隧道减灾防灾的重大国家需求,面对我国西部  相似文献   

4.
正高地应力隧道稳定性及其灾害防治问题已成为我国重大工程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大技术难题。李天斌、孟陆波、王兰生所著的《高地应力隧道稳定性及岩爆、大变形灾害防治》一书2016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针对高地应力隧道减灾防灾的  相似文献   

5.
正高地应力隧道稳定性及其灾害防治问题已成为我国重大工程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大技术难题。李天斌、孟陆波、王兰生所著的《高地应力隧道稳定性及岩爆、大变形灾害防治》一书2016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针对高地应力隧道减灾防灾的重大国家需求,面对我国西部地区复杂地质条件对国际上长期使  相似文献   

6.
新书介绍     
正《高地应力隧道稳定性及岩爆、大变形灾害防治》一书出版高地应力隧道稳定性及其灾害防治问题已成为我国重大工程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大技术难题。李天斌、孟陆波、王兰生所著的《高地应力隧道稳定性及岩爆、大变形灾害防治》一书2016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针对高地应力隧道减灾防灾的  相似文献   

7.
新书介绍     
正《高地应力隧道稳定性及岩爆、大变形灾害防治》一书出版高地应力隧道稳定性及其灾害防治问题已成为我国重大工程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大技术难题。李天斌、孟陆波、王兰生所著的《高地应力隧道稳定性及岩爆、大变形灾害防治》一书2016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针对高地应力隧道减灾防灾的  相似文献   

8.
根据隧道区一个深钻孔的水压致裂法地应力测量结果,对隧道区的地应力水平及隧道围岩稳定性做出了评价,并根据测试区域的地应力条件,对隧道施工期间发生岩爆的可能性进行了判断,为隧道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地质调查局围绕国土资源部履行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职能的要求,以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服务民生为目标,设立"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支撑计划",统筹部署和推进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灾害地质调查评价工作,取得一批重大进展。1.开展区域与专门工程地质调查评价,为重大工程规划建设提供地质安全保障。通过活动断裂调查、地应力测量与实时监测、定量力学计算等研究,提出了木寨岭隧道优化断面形状和参数,解决了在建兰渝铁路的"卡脖子"问题,确保兰渝铁路的顺利贯通;考虑构造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为指导施工,提高施工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对西周岭隧道进行了钻孔水压致裂法地应力测量.测试结果表明:西周岭隧道深埋段地应力场以水平应力为主,在测试深度内最大水平主应力值为10.57~19.39MPa,具中等偏高应力水平;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为近N33°W,与隧道走向的夹角较小,即地应力对隧道围岩稳定性较为有利.基于地应力实测...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龙瀑隧道是我国首次采用半明半暗通透肋式拱梁异型结构,其隧道开挖是在山体浅表层进行暗洞开挖,既要考虑到隧道围岩本身的稳定性又要注意到隧道所在山体整体的稳定性.隧道开挖后地应力到底是如何释放的?目前在国内是个空白,研究通过资料整理,对位移变化较明显的两支多点位移计进行重点分析;根据经验反馈法分离出控制性结构面张开的位移;并通过数值模拟建立一个目标函数,将数值模拟中监测点的位移结果与修正后的实测监测点位移结果进行对比,最终确定了龙瀑隧道的最佳地应力释放率在60%~70%之间[1].  相似文献   

12.
岩溶区隧道突水灾害防治原则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水已经成为我国岩溶地区隧道修建中最严重、且最常见的地质灾害。本文通过岩溶区隧道施工中突水灾害防治技术现状的调研,结合宜万铁路沿线众多岩溶隧道突水灾害治理的工程实践,总结、概括了我国近一个时期岩溶隧道施工中突水防治的基本原则和治理对策,这对今后类似隧道工程防治水技术有较大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彬  张文  文冉 《地质力学学报》2022,28(2):191-202
中国西部地区地势复杂,区域构造应力场各向异性显著,了解地区地壳应力状态是判断隧道设计阶段线路布设合理性的基础,也是预测隧道施工过程可能出现岩爆、断层滑动等其他工程灾害的重要参数。为了研究陕南特长高速公路隧道现今地应力状态,基于古仙洞隧道钻孔(ZK10钻孔)与化龙山隧道钻孔(ZK11钻孔)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获得了两隧道现今地应力分布特征。古仙洞和化龙山特长深埋隧道最大埋深处SH值分别为13 MPa和22 MPa;古仙洞与化龙山隧道的应力关系分别为SH>Sh>Sv和SH>Sv>Sh,水平主应力起主导作用;SH方向为近北西—北西西向,与区域现今构造活动背景基本一致,主要受秦岭造山带活动断裂影响。基于地应力测量结果、相关理论及判断依据认为: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与洞轴线夹角,有利于隧道围岩稳定,研究区内古仙洞与化龙山隧道的总体布置是合理的;采用岩石强度应力比法、陶振宇判据、Russenes判据和岩石应力强度比法综合判定研究区内两隧道不具备发生中等强度以上等级岩爆的可能;利用莫尔-库伦准则及拜尔定律,摩擦系数μ取0.6~1.0,对研究区内两隧道的现今地应力状态分析后发现,两隧道附近断裂带的地应力大小未达到地壳浅部断层产生滑动失稳的临界条件,处于较稳定的应力状态。   相似文献   

14.
某隧道区地应力测量与岩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某高速公路隧道区2个钻孔(深度为280和567 m)的水压致裂法地应力测试结果,并就施工期岩爆发生的可能性和隧道围岩稳定性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二郎山公路隧道轴线上3个钻孔的地应力测试结果,应用水压致裂法在钻孔中测试,所测的两个不同大小的水平主应力都大于垂直主应力(除了地表以下很浅处外),这个地应力与区域大地构造方向一致,在此基础上评价了隧道碉室围岩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隧道地质条件复杂,岩爆灾害频发,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为工程施工带来极大困难。为分析隧道施工期岩爆风险和为施工安全提供依据,以属性数学理论为基础,建立了8参数岩爆危险性属性评价模型。通过对隧道岩爆案例的系统整理与分析,总结岩爆主要影响因素,考虑隧道施工现场指标获取的难易程度,改进了岩爆传统评价指标,选取了围岩岩性、岩体强度、围岩完整性、地应力大小、地下水状况、隧道埋深、隧道断面大小及现场施工情况8个易于获取的指标,然后构建了岩爆危险性评价的属性识别模型;同时考虑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概率统计法结合的综合赋权法对各指标因素进行权重分析;将建立的岩爆危险性属性识别模型应用于雅康高速公路二郎山隧道,结果表明:评价结果与实际开挖结果总体吻合较好,验证了该方法在岩爆危险性评价中的可行性与合理性。该研究成果为隧道施工岩爆灾害危险性评价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对预防隧道岩爆灾害发生、减少施工损失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隧道地应力测试及岩爆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地应力以及由此诱发的地质灾害(如岩爆等)是目前隧道施工中经常遇到的工程地质问题,地应力测试则是进行隧道岩爆及其其他灾害预测预报的重要内容,利用岩石声发射Kaiser效应测试地应力应用较为广泛,作者采用岩石声发射Kaiser效应法对隧道岩体初始地应力场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笔架山隧道应力总体状态为稳定型,岩体应力量级普遍较低。利用所测得的地应力场数据,结合国内外相关岩爆判据判定和理论分析,进一步得出笔架山隧道不会发生岩爆的结论。通过2D-σ有限元数值模拟,对笔架山隧道开挖中是否会产生岩爆等施工地质灾害做出了最终的判定,这种综合预测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较以前单一的岩爆预测方法大大提高,在岩爆预测理论和工程应用方面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通渝隧道围岩变形的神经网络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隧道新奥法施工中 ,常以围岩变形量作为评判围岩稳定性和支护结构经济合理性的重要指标。公路隧道围岩变形量是随时间而变化的数据序列 ,因而可以建立一些实时跟踪预测模型和方法。根据通渝隧道围岩拱顶下沉位移变形的特性 ,采用神经网络技术来预测其变形量 ,结果表明该方法简易、有效  相似文献   

19.
刘俊雄 《福建地质》2007,26(3):179-184
通过钻孔内的水压致裂方法直接测量原地应力,获得隧道区地应力的各种力学参数,根据各种地应力测量结果进行综合研究对比,提出深埋隧道围岩的稳定性程度,并判断和推测隧道施工期间发生岩爆的可能性,为隧道设计提供重要依据,方法直观,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美国喷射混凝土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美国喷射混凝土技术中国地质勘查技术院张春波近几年来,在我国坑道掘进和隧道施工中推广应用“新奥法”取得了较好效果。喷锚支护是“新奥法”三要素(光面爆破、喷锚支护、围岩监测)之一。在我国喷射混凝土以干喷法为主,干喷混凝土产生大量的水泥尘,使作业场所中的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