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磁台站观测有相对记录和绝对观测2种,相对记录数据需经基线值改正后方可得到地磁场要素的实际值.磁通门经纬仪是获取基线值的基本设备之一,在地磁观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台站采用的磁通门经纬仪需人工操作,人为因素会对观测数据质量产生影响,因在偏远地区和环境恶劣地区无法实现地磁绝对观测,造成地磁绝对观测的空间覆盖空白.子午工程二期将在我国大陆地区首次开展自动化磁偏角和磁倾角地磁绝对观测,必将推动地磁绝对观测技术创新与发展.自动磁通门经纬仪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磁偏角和磁倾角自动化观测设备,采用无磁材料和压电电机,通过优化设计与改进加工工艺,以及引入多参量误差补偿算法,有效克服和消除了系统误差,提高了测量精度.该设备在河北涉县台、吉林合隆台、陕西乾陵台和北京白家疃台等台站开展了长时间的实际观测,并与台站的人工磁通门经纬仪观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自动磁通门经纬仪的主要性能指标达到了人工磁通门经纬仪水平.该设备也通过了中国地震局前兆设备入网测试,功能和性能指标符合地磁台站地磁绝对观测要求.  相似文献   

2.
对1990~2005年期间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试验场和中国新疆乌鲁木齐试验场的连续地磁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重点选择库尔特、图尔根、喀什和乌鲁木齐地震台站的地磁观测资料.分析了北天山中部、南部和东部地区地磁场变化的长期、季节、短期和局部分量的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3.
高祥真 《内陆地震》1990,4(4):374-379
根据乌鲁木齐地磁台所编的1989年《地磁观测报告》,采用地磁静日场的水平分量(H)和垂直分量(Z)资料,选用其特征量——日变幅和相位,对乌鲁木齐地区地磁静日场S_q的变化特征进行初步统计分析表明,该工作对于进一步认识和研究乌鲁木齐地区地磁静日场的变化规律,为利用地磁预报地震提供背景值资料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概述北京地磁台自1957年正式观测以来,一直使用经典型磁法仪器测量地磁场水平强度(H)的绝对值。1957—1975年间用马丁(Mating)标准地磁经纬仪,1976年至今则用舒米特(Schmidt)标准地磁经纬仪。1978年12月,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所九室、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五室和北京地磁台,在北京白家疃台进行了一次多种仪器对水平强度(H)的联合比测,采用舒米特磁经纬仪、CHD—5型国产小核旋分量仪和QHYC—75型大  相似文献   

5.
地震期间的地磁脉动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96年11月17日至11月29日在新疆喀仁地区8次地震期间观测到的震前发生的高频地磁脉动现象,文中对每次地震前的Pcl-2脉动的形态,以及脉动的起动时刻,持续时间,H分量和D分量的平均振幅随北京地方时的分布进行了详细研究分析,对这种震前观测到的高频地磁脉动的激发机制也做了深入的讨论,事实表明,这种震前发生的高频地磁脉动的地震的短期预报上可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乌鲁木齐地磁台的观测与实践高祥真,黄建明,王文德(中国新疆830017乌鲁木齐地震台)豆前言乌鲁木齐台属国家1类地磁台,它始建于1965年,1970年正式投入观测。20多年来,乌鲁木齐地磁台的观测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大量的连续完整、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7.
运用地磁Z分量日变幅逐日比、地磁加卸载响应比、地磁垂直强度极化法对2008 ~2018年乌鲁木齐台数字化地磁观测资料进行分析提取地磁异常,并与周边10次中强地震的对应关系进行梳理.结果 表明:①通过震例总结,确定了乌鲁木齐地磁3种方法的最佳阈值.②当3种地磁分析方法同步出现异常时,异常信度增大.③时间上,地震均发生在首...  相似文献   

8.
引言 在“九五”项目的实施中,我国地磁观测台站已基本上配备了数字化记录的磁通门磁力仪和分量质子旋进磁力仪。高精度的CTM-DI仪磁通门经纬仪和G856质子磁力仪等绝对观测仪器也得到了普遍应用。有些台站仪器配置甚至更高,进口相对记录仪和绝对观测仪同国产仪器并行运行。但是,地磁观测任务决定了台站不能在架设数字化仪器的同时,立即停止原有模拟记录仪器,也就是说,各套仪器必须有一个并行运行期,这样做有利于数据对比分析及观测数据的连续可靠,进而分析仪器本身的性能,进一步做好数字化改造工作。在地磁台站,数字化改造改变…  相似文献   

9.
成都地磁台绝对观测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杜斌 《四川地震》2005,(1):29-33
对成都地磁台绝对观测仪器的配置情况作了简要介绍。对数字化地磁绝对观测仪器(DI磁通门经纬仪)和模拟观测仪器(GSI)的理论与实际观测精度作了对比分析。认为CTM—DI磁通门经纬仪与GSI一等磁力仪观测结果一致性较好。数字化仪器优于模拟仪器,并对DI仪的工作状况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10.
CTM—DI磁通门经纬仪观测操作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TM—DI磁通门经纬仪是一种性能优良的国产地磁测量仪器,使用方便,精度较高,对于相对记录数字化后基线值的确定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观测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对磁通门经纬仪观测操作方法进行研究总结。  相似文献   

11.
水平分量磁变仪的定向实验《地磁台站观测规范》规定水平分量磁变仪(以下称H仪),在磁偏角磁变仪安装后进行(因D磁针磁矩小,可忽略其影响认为H仪处在无磁环境),并用“扭头带动镜面法”(以下称△/△θ法)对H仪定向。然后安装之磁系、记下Z磁系对H光点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地磁日变幅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13个全国Ⅰ类基准地磁台和3个Ⅱ类地磁台的《地磁观测报告》,通过对偏角、水平和垂直三分量日变幅值求季平均、年平均以及年滑动平均,再用各种均值点图,从而发现,(1)三分量日变幅皆有以一年为周期的季节变化和以约11年为周期的太阳黑子周变化;(2)三分量日变幅随地磁纬度的变化存在区域性,在区域内日变幅值与地磁纬度有明显的线性关系。此外,本文还对分析结果作了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范国华  陈伯舫 《地震学报》1997,19(3):261-267
1991年12月下旬,在海南省澄迈县的一条短测线上进行了小测点距地磁短周期变化的三分量观测.在20~500 s的观测周期范围内,测线上地磁变化的垂直变化主要和北向水平分量相关.地磁复数转换函数实部的剖面图显示出,该地区存在一短波长的不对称局部异常变化,叠加于区域性的单调趋势性变化之上.用基于二维导电率结构电磁感应的有限元正演计算的广义逆矩阵反演方法,对该小测线上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反演,以探讨测线地下介质的导电率结构.讨论指出,该小区域的地磁短周期变化异常和海南岛北部东西向的王五——文教断裂有关.   相似文献   

14.
"九五"期间,国家级地磁台站经过改造均配备了CTM-DI磁通门经纬仪(简称DI仪).DI仪是集光、机、电为一体的地磁绝对观测仪器,可一机多用.既可在固定台站或野外测点实施地磁观测,还可作为普通经纬仪使用;既可观测地磁偏角D,又可观测地磁倾角I,还可与质子磁力仪配套使用观测地磁场总强度F.  相似文献   

15.
利用滇西北地磁台阵8个测点的秒采样观测数据,对短周期事件的地磁三分量变化幅度进行统计,得到不同周期的垂直分量和水平分量变化幅度比值ΔZ/ΔH在观测区的空间分布,由此推测地下存在一条NNW走向的高导带,从地壳延伸至上地幔,且位置随深度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磁台网自数字化改建后,引入了基于分量质子旋进式磁力仪观测模式的FHD质子磁力仪。经过多年的观测实践,该仪器取得很好的观测效果,但在观测中也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为解决观测中存在的问题,获得更高质量的观测数据,适应更高观测标准的要求,对FHD质子磁力仪进行了升级改进研究。本文主要介绍我国地磁台网FHD质子磁力仪在观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应的解决方案,并给出了改进后FHD质子磁力仪的观测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7.
利用我国低纬地区琼中、广州和泉州3个地磁台1982-1989年的地磁静日实测值,分析了H、Z和Y三个地磁分量的谐波特征。结果表明,①H、Z两分量的谐波振幅一般在春秋季最大,冬季最小,Y分量的谐波振幅在夏季最大,冬季最小,它们的变化形态基本上与太阳黑子数的变化形态同步;②三分量的相位都受到太阳活动和季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日偏食对低纬地磁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年10月24日日偏食期间,我们在海南省琼中进行了地磁场总强度的观测和分析,同时运用该地磁台三分量磁照图,分析了地磁D场D、H、Z三分量在日偏食期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日偏食期间,磁偏角初亏后逐渐偏东,食甚后偏西;水平强度和总强度初亏后逐渐变小,食甚后上升;垂直强度初亏后逐渐变大,食甚后约1个小时变小。  相似文献   

19.
利用全国地磁台站地磁秒数据干扰资料,统计了27条高压直流输电对地磁观测H、D分量造成的干扰情况,研究高压直流输电对地磁观测H、D分量的影响特点,根据统计结果得到了地磁观测H、D分量受高压直流输电影响的多种干扰形态,并对各类形态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对H、D分量受高压直流干扰形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前言 CJ_6地磁经纬仪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一种地磁观测仪器。用于测量地磁偏角(D)和水平强度(H)的变化。经与标准仪比测后,则可观测地磁场的绝对值。在台站进行定点观测时,配以质子旋进磁力仪(观测总强度F)可测定磁变仪记录的D、H,Z基线值,进而得到所在地区地磁七要素的变化。 1981年底,配备给成都地磁台的CJ_6地磁经纬仪经与北京、武汉地磁台比测后正式投入观测。四年多来,仪器基本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取得了连续的观测成果。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讨论,对观测成果进行初步的评价,并提出地磁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