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可可托海—二台断裂带现代位移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布设在可可托海—二台断裂带上的三处三角测量观测场地和布设在额尔齐斯断裂带上的一处三角测量观测场地现已积累了四期资料。在对这些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该断裂带的位移特征及构造应力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断层除继承性活动外,在地震活跃时还表现为反向运动,就其断层平均位移量的绝对值而言,可可托海—二台断裂为7mm/年,在平行于断层方向的位错为4mm/年;额尔齐斯断裂的位移量为8mm/年,在平行于断层方向上的位错为5mm/年。应力分析结果表明,1984年以来剪应变主要集中于断层两端。北端近期地震活动较为频繁,应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释放;而南端的地震活动已沉寂八年之久,况且应力自1986年以来一直在集中。这一地区的发展动向,应引起同行注意。另外,可可托海—二台断裂带北端在向北发展,而南端却始终未能向南发展。 相似文献
2.
新疆可可托海——二台活动断裂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北北西走向的新疆可可托海-二台活动断裂带长190km,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呈右旋逆走滑活动的断裂带,形成了额尔齐斯河与乌伦古河断错水系。该断裂带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右错1km左右,最大垂直错动15m;全新世晚期的右旋走滑速率为8.23±0.47mm/a。自晚更新世晚期以来该带发生过7期17次古地震,平均复现期为1511±89a。富蕴县喀依尔提拉分型盆地以南为古地震及1931年富蕴8级地震破裂段,长159km,以北为未破裂段,长25.5km,喀依尔提拉分型盆地为构造障碍点。 相似文献
3.
4.
5.
6.
7.
8.
沿新疆可可托海—二台断层采集了断层泥,分析了断层中碎屑和粘土含量的比例。在100—300Mpa围压下测定了断层泥的力学性质,并就它们与断层粘土含量和水含量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1931年在新疆可可托海—二台断层中部不连续段卡拉先格尔发生了8级强震,沿断层发生了十几米的右旋水平错动。由于新疆气候干旱,人烟稀少,使这个五十多年前发生的地震遗迹得以保存。在新疆地震局的协助下,1984年部分作者沿这条长达200公里的地震断层进行了野外考查,并在一些部位采集了断层泥样品。本文着重提供断层泥的性质以及不同围压下的强度。由于断层泥是断层活动的产物,但又影响断层带的力学性质,故可在分析地震发生条件时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可可托海一二台断层第四纪以来沿断层发生大规模右旋走滑和倾滑运动在地表留下的各种痕迹,并对其现代运动的力学特性——粘滑机制提出了地质证据。 相似文献
10.
11.
12.
本文综合鲜水河断裂带虾拉沱盆地及附近的地质、地貌资料,结合盆地电测深、历史强震及地壳形变等资料,初步探讨了该盆地的结构状态、成因机制及其与强震同震形变的关系、该盆地段断层的力学性质。结果表明:该盆地在横向上呈沿炉霍主断层的单侧断陷,纵向上可能是拗陷。结构上属于邓起东(1984)划分的主滑型模式,其成因主要是历次强震同震垂向形变的累积,并且是在该段炉霍主断层长期呈压扭状态下的产物。其形成时期最晚可能始于中更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13.
定量计算活动断裂带的平均位移速率,以此服务于活动断裂与地震关系的研究,已在国内外广为应用。强祖基、张立人(1980)在利用断裂带平均位移速率对华北主要活动断裂进行分级的研究中认为,用于度量断裂活动的平均位移速率不仅与地震强度(震级)有关,同时也与地震频度(周期)有关[6]。 茅山带近几年连续发生三次地震,特别是两次中强地震原地复重,这对于中强地震频度不高的苏南茅山地区是罕见的。本文试图根据该断裂带地质、考古、地壳形变、历 相似文献
14.
15.
16.
本文通过研究沿新疆可可托海—二台断层1931年发生地震时所形成的断层陡坎和以前古地震形成的基岩断层坡角的陡坡变化,探讨了位于山坡上的地震断层陡坎与形成年代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讨论了该断层上大震重复发生的时间间隔。 断层陡坎按其构成物质可分为松散碎屑的和基岩的两类。松散碎屑陡坎的平均剥蚀速率为0.19°/年;基岩陡坎的平均剥蚀速率为0.036°/年。对于松散碎屑陡坎来说,逆向陡坎(其倾向与山坡倾向相反)比顺向陡坎(其倾向同山坡倾向)较易保存,前者为 200多年,后者为60—70年。 根据基岩陡坎脊部受剥蚀的两种坡度,求得1931年以前两次古地震的年代分别为公元1264年和公元681年。最后求得该断层大震重复发生的平均时间间隔为625年。 相似文献
17.
热水—日月山断裂带在遥感影像上具有明显的线性构造特征,通过解译认为该断裂带由6条不连续的断裂段右阶羽列组成,活动特征很明显,造成一系列水系断错,最大水平位错940 m,并沿断裂带形成一系列小拉分盆地,认为该断裂带具有较强的右旋走滑特征。其中牧场部—大崖根段北西西向沿湟水河河谷发育,除其本身具有发生强震的构造能力外,其延伸是否与西宁市区中的沿湟水河谷地附近的地表断层相连,对西宁盆地的构造活动形式及地震构造特征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历史地震表明曾在热水煤矿与大通山构造复合部位于1927年连续发生多次M4.5~5.5级中强地震。 相似文献
18.
使用福建GPS台网2004年3月至2006年10月的连续观测资料,对已作卡尔曼滤波后的时间序列观测值进行了初步分析。经数据处理估算各测站的运动速率,对连续观测结果综合分析获得位移,选取区域相对水平位移变化量较小的5个台站组成的一组稳定点作为基准;讨论了各测点连续时间序列与测站运动速率变化特征,除出现一次较明显的分量位移异常变化(可能与台湾强震活动有关)外,没有明显的水平位移异常现象。表明现今福建地壳运动趋势仍十分缓慢且整体较为平稳,是随同中国大陆地块较均匀地向东南方向运动。 相似文献
19.
20.
小江断裂带中段水系位移值的分组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江断裂带中段东西支断裂的水平位移具有明显的分组性,小量级位移之间具有线性增量关系,东支断裂中段增量为9~12m,南段为8~12m,西支断裂为8~11m。这种线性特征反映了小江东西支断裂具有特征型地震的活动特征,断裂位移的分组性也反映出强震之间的中、小地震和蠕滑运动产生的位移特征。可以用这些增量估计小江断裂带强震的复发周期;同时,通过与强震位移分布的对比来估计次级地震的活动强度。大量级位移之间具有倍数关系,其中,某些具特征量的位移组可能反映了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时间域内的断裂位移情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