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地震预警研究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地震预警既是科学问题,又涉及到防震减灾诸多环节。目前国内关于地震预警的研究局限于技术领域的探讨,从社会科学视角探讨地震预警的研究比较缺乏。日本为世界上最早应用地震预警的国家,在实施地震预警的过程中,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研究日本如何推广、应用地震预警,可以为中国地震预警制度建设提供启发。主要通过解读日本法律文献和资料开展研究。使用的资料主要包括《防灾白皮书(2014年)》、《防灾基本计划》(2015年)、紧急地震速报利用者协会发布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高速铁路与国家地震台网信息接入和资源共享方式进行了讨论。通过对组网模式和时延的分析及测试,在遵循目前地震系统信息传输模式的前提下,对于实时波形数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国家中心型或者省局中心型的方式进行共享,用于高铁系统台站的补充,在地震预警发布阶段使用;对于地震速报信息,可以采取国家中心型的方式进行共享,用于地震信息的确认,在地震预警解除阶段使用。为了减小实时数据传输的时延以适应预警需求,应对数据采集器进行升级,并更新相应的流服务器的仪器适配器。  相似文献   

3.
地震预警涉及地震预警信息检测及处理、信息发布和传播、信息利用等诸多环节,具有技术和社会双重属性,具有较强的社会效能。为发挥地震预警的减灾实效,地震预警各个环节工作必须依法有序有效地开展。目前我国正处于地震预警法律制度建设阶段,在此背景下对立法中涉及到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了探索性分析。首先分析了地震预警信息发布主体,其次就规范地震预警信息发布和传播行为进行较为详尽的论述,最后针对地震预警信息发布中的误报和漏报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预警等级预报--一种新的地震预报发布形式和对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回顾了我国地震预报发布形式的演变过程,分析了目前发布地震预报面临困境的主要原因。在分析了其他一些灾害的预警等级预报发布形式后,对地震预警等级预报发布的可行性和应当采取的对策进行了讨论,认为地震预警等级预报的发布,是实现真正意义上地震减灾的一种可行方法。最后提出了一些实施地震预警等级预报前仍需认真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GPS应用已成为现代地震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入到我国地震研究领域中的各个学科.本文介绍了GPS在形变、测震、电磁、地震预警和地震观测仪器授时中的应用现状,并对GPS在地震研究中应用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天津简易烈度计地震预警试验区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建设80个简易烈度计观测点,与天津行政区内具备实时传输能力的测震台站和强震动台站共同组建了天津地震预警观测网络,初步实现了地震预警功能,提升了天津行政区的防震减灾能力,同时开展地震预警信息服务试验,为政府和社会提供地震预警信息。本文介绍了天津简易烈度计地震预警试验区的建设情况、台站分布情况、仪器性能指标、数据处理及数据记录情况,并探讨了简易烈度计在预警台网中的应用,获得了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7.
地震预警作为一种防震减灾手段,目前受到我国政府和公众的极大关注。为了实现地震预警的社会效能,必须将其纳入法制化管理。本文首先论述了地震预警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然后就立法思路展开分析,最后对地震预警的主要立法内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8.
<正>地震预警技术利用最初几秒的地震波信号预测地震动强度为潜在的受影响地区发布警报信息,以达到减灾的目的.传统的地震预警技术依托于实体的地震观测仪器网络,仪器的布设运维、信号传输、数据处理、信息发布和针对预警信息的响应技术在一定时间内制约了地震预警的发展. 1868年J.D.Cooper提出了为旧金山建设地震预警系统的设想(Nakamuraetal.,1988;Kanamori,etal.,1997),  相似文献   

9.
地震预警可以在强烈的地震动到达前为预警目标区的人们提供宝贵的紧急处置时间,最大限度减轻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地震预警信息图标是地震预警信息的具体可视化呈现,能够直观地告知人们相应的灾害等级和紧急程度。目前,国内针对地震预警信息标识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国也尚未建立相应的地震预警信息图标体系,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震预警的社会化、实用化进程,这也将影响地震预警信息的减灾效用。针对地震预警信息传播中的高度时效性和准确性要求,对地震预警信息图形符号设计规范进行深入研究,强调设计学、符号学、传播学及灾害学的交叉融合,在福建省地方标准《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编制中设计了全国首个地震预警信息图形标志系统,为全国其它区域的预警信息发布标准的研究及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数十万人的死亡和数百亿美元的财产损失是人类面对自然灾害时,不得不承受的历史悲痛。在所有的自然灾害中,地震和海啸备受瞩目,但是,就目前的现实状况而言,提供地震造成的破坏性地震和海啸即将到来的及时预警仍然是一项面临着持续挑战的课题。近年来,拉蒙特-多尔蒂地球观测站(Lamont-Doherty Earth Observatory,LDEO)的研究人员和其他有关专家开发出了一些仪器和网络,为改善灾害预警提供了机遇。近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预警系统的预警步骤来探讨影响获得预警时间的因素,并与瑞士地震台网预警延迟各步骤进行对比,得出中国地震预警系统仪器延迟时间为7.6s。提出地震波到台站所需时间的算法,较震中假设在台站中间的传统算法更为准确,在此算法下采用双台法和四台法计算接收地震波所需时间,得到中国地震预警延迟时间。讨论双台法和四台法在不同震源深度和台站密度下对预警盲区大小的影响,在台间距小于20km时,2种方法预警盲区差异不大。通过理论计算得出,在台站到达一定密度时,预警系统仪器延迟时间缩短比台站加密对预警盲区的缩小更有效。  相似文献   

12.
正地震预警作为一种能够有效减轻地震灾害的新手段,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已建立了各自的地震预警系统。其中,有的地震预警系统已经正式投入使用并取得了明显的减灾效果,有的还正在进行在线测试。本文即主要针对地震预警系统建设中的几个关键技术展开研究。重点对地震预警连续定位、地震震级连续测定、预警信息可靠度、预警信息发布方案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以四川汶川地震、台湾集集地震及东日本大  相似文献   

13.
全球地震早期预警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地震预警技术在国际上得到迅速的发展,并有成功预警且收到减灾实效的先例.本文系统介绍了地震早期预警的方法,包括波前探测、P波应用、现地预警和区域预警;介绍了地震早期预警系统在墨西哥、日本、土耳其、中国台湾和罗马尼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应用情况.还对地震预警中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以及远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李一行  陈华静 《中国地震》2021,37(3):641-648
“地震预警”法律概念是讨论和规范地震预警相关行为的基础,也是地震预警立法首先要明确的问题。目前,国家层面尚未制定专门的地震预警法律法规,地方已经颁布的管理办法中对“地震预警”法律概念的规定也不完全一致。随着地震预警立法进程的不断推进,“地震预警”法律概念的确定和统一愈发重要和迫切。“地震预警”法律概念应涵括其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秉持完整规范、避免歧义的原则,将时间、空间、机理和影响等要素排列组合而成。为深入理解这一概念,本文还讨论了发布主体、预警客体、技术服务、法律责任等地震预警法律规范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世界上地震预警系统基本都是通过地震台网来确定地震的震级并对地震进行定位,其预警准确性的提高主要依靠台网密度的增加。基于地震预警原理以及传感器技术,本文首次探讨了仅用单台地震监测传感器快速测定地震基本参数的可能性。设计了一种用于地震预警的地震监测传感器模块,阐述了确定地震参数的算法。该传感器模块能自动捡拾P波的到时,然后利用P波的初动信息确定地震的方位角,最后利用P波到达后前3s加速度数据确定地震的震级、震源距,并发出警告,达到地震监测及预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武汉城市圈内建设烈度速报与地震预警台网,并接入三峡水库和丹江口水库地震台网数据,实现烈度速报和地震预警功能。台网建成以后将大大提升武汉城市圈的防震减灾能力,为政府和社会提供地震预警信息、应急响应支持和震害快速评估。本文初步探讨武汉城市圈烈度速报与地震预警台网的建设情况,详细介绍台站的分布情况,仪器性能指标、安装调试情况及试运行情况。介绍2015年11月1日台网监测到荆门市沙洋县发生3.2级地震并发出预警的情况。最后对台网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界定了地震预警政策的内涵,提出了出台地震预警政策的目标、指导原则,和研究地震预警政策的思路方法,总结了日本在地震预警系统的研发建设和应用过程中的政策和做法,根据我国目前预警系统建设的现有条件、目前状况和国外地震预警实践,分析了预警系统建设和运用时可能面临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原因。为解决这些问题,初步构建了地震预警系统政策基本分类和框架,提出了在组织管理、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科技创新、宣传普及、社会应用、信息管理和发布、配套的财政投入等7个方面的政策建议和看法,并指出了各类建议政策的出台时间路线图。为地震预警系统的政府主管部门在系统研发、建设、运行管理和社会推广应用时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城市地区发生的大地震可以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引发社会和经济灾难。地震预警(Earthquake Early Warning,EEW)可以提供秒到分钟的警报,让人们转移到安全区,使工厂停工,车辆减速和刹车。目前世界上只在少数国家使用传统的地震台网和大地测量观测网运行EEW系统。智能手机比传统地震台网更为广泛和普及,它内置了可检测地震的加速度计。我们开发了一种新的测震系统称为MyShake,它利用智能手机内置传感器来收集数据并分析地震。智能手机MyShake系统可以从日常的各种震动中检测到距手机10km或以内的5级地震。这些数据汇集到观测中心,经过一定的算法处理,可以实时测定地震的位置和震级,发出地震预警信息,证明我们的理念是可行的。对没有地震预警系统的区域,MyShake系统可提供地震预警,而对有预警系统的区域,MyShake系统是对原系统预警能力的补充和增强。此外,该系统地震波形记录可以用来提供快速地震烈度图,以评估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还可以获取地球内部浅层结构图像和地震破裂过程。  相似文献   

19.
为准确分析公众对地震预警的认知心态和接受程度,专题开展了面向大学生群体的关于地震预警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26%的公众对地震预警有着较为清楚的认识,地震预警对绝大多数民众来说是个新事物;公众肯定地震预警工作的必要性,对地震预警效果抱有较大期望;公众面对突发震情的自救心态及能力偏低;大部分公众承认政府机构在地震预警发布上的权威,近四成民众认为政府同时也要负起相应责任。本次调查和研究结果可为有关部门和机构科学应对地震预警相关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地震预警的特殊性与弱点及对策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地震预警的特殊性、两个不可完全克服的弱点以及目前在地震瞬间选择适用地震动衰减关系的难点,并从台网建设与预警发布、预警强度阈值、避险方法和科普宣传等方面探讨了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