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气候变化背景下青岛地区气候环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30a青岛经济发展迅速,城区面积扩张显著,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本文利用青岛地区1978-2007年气象资料,从城市增温、城市热岛效应、城市风速变以及台风及风暴潮、极端异常降水等几个方面,综合分析青岛地区近30a局地气候环境的变化特征。总的来说,青岛环胶州湾城市气候环境变化和加速的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因此在未来不同层次的城市规划和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中,应当考虑城市建设对局地气候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基于NCEP/NCAR近表层气温(SAT)、日本气象厅海表温度(SST)和OA Flux3热通量数据,利用EEOF、趋势分析、突变检验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南海区域热状况的气候变化特征。主要结论有:(1)南海区域常年平均SST为26~29℃,东南高西北低;常年平均SAT为23~28℃,深海区高而近陆地或海洋性大陆低;5—9月均维持高值缓变状态,2—5月和10—1月则分别为快速的增暖和降温过程;二者变率均较小;(2)南海区域各季SST和SAT呈全区一致型分布;随时间呈明显的增暖趋势,SST较SAT显著;各季存在明显的突变现象,秋季相对要早,冬、春季相对滞后;(3)南海区域海气热通量以潜热通量为主,常年平均潜热通量约80~140 W/m~2,自南向北递增;12—4月为快速下降过程,9—12月为缓慢上升过程;变率较大,具有显著的地域性;(4)各季潜热通量呈全区一致型分布;随时间先平缓下降而后缓慢增长;各季存在明显的突变现象。  相似文献   

5.
高抒 《海洋世界》2010,(1):10-10
<正>近年来,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各国政府热议的一个话题。气候变化是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初人们提出了全球变化的概念,主要是用来说明自然因素造成的地球历史上的环境变化。如今,这个概念主要是指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的近期变化。年的部分20世  相似文献   

6.
利用山东22个基本(准)气象站小时气象观测资料,采用A值法计算了山东1961—2017年逐日大气自净能力指数(the atmospheric self-purification capacity index,ASPC),分析了其气候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变规律,利用MK检验(Mann-Kendall检验)和MT检验(Moving-t,滑动t检验)方法对历年ASPC进行了突变检验。结果表明:平均ASPC气候倾向率减小趋势极显著(P 0. 01),除章丘和威海外,其他各地ASPC减小趋势均极显著(P0. 01);春季各月ASPC较大,历年各月ASPC随时间明显减小;年和四季ASPC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半岛地区较大,鲁南等内陆地区相对较小;年和春、夏、秋、冬季ASPC突变年份分别出现在2003年和2006年、2003年、2003年、2005年。济南、青岛地区ASPC分别从1999年、1993年开始显著减小,低ASPC日数历年变化大致与ASPC变化相反;济南和青岛历年各月ASPC变化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7.
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的影响早已不言而喻,如何有效控制气候变化成为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话题。目前,多数专家认可的有效途径莫过于从“末端”增加碳吸收以及从源头上减少碳排放两种。减少碳排放,主要从调整能源结构、减少化石燃料使用量、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等方面入手。至于增加碳吸收,则更多要借助自然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有人说:风是上帝抛沙的那只手,这只手亦在海洋中惩罚着人类,制造出一个又一个海中的死亡地带,只有真正正确地认识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我们才能更好地在这个美丽的地球上繁衍生息。  相似文献   

9.
正近日,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科学家称,海水虽然会自然调控它的氧气含量,但是升温会使海水难以吸收和分散氧气。而且如果二氧化碳的排放继续以目前的方式进行的话,人为产生的升温很可能导致大片海洋区域的氧气含量降低。研究人员推断,在北极和热带大西洋等部分环境中,温度的上升速度大约是其他地区的2倍,而且在这些地区氧气耗尽的过程已经开始。到2030年,太平洋的大部分海域很可能出现大片的氧气减少现  相似文献   

10.
《海洋世界》2007,(1):7-7
近期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一些小型海洋动物对气候变化的反应并不是很明显。生物学家对一座地理位置非常偏僻的亚南极(区)岛屿上的小型动物对气候变化的反应进行了研究。从进化的观点出发,适应所居住的生存环境的气候变化对生物的进化来讲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的。然而,科学家经过  相似文献   

11.
1201号强热带风暴“帕卡”是今年在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活动的第一个热带气旋,也是自1979年以来第一个在3月份生成于南海的热带气旋.本文利用多种资料,分析了“帕卡”强度及移动路径特点,并对引起其1移动路径及强度变化的原因做了进一步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帕卡”生成过程中有两次冷空气影响南海,冷空气间隙暖湿的下垫面条件和较强的水汽和能量输送是系统迅速生成的主要原因;(2)西北太平洋副高的一次短周期活动,对“帕卡”移动路径变化起着重要作用;(3)空气的冷暖交汇作用加强了风暴中心的垂直对流结构,使“帕卡”登陆时仍然维持热带风暴的强度.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0513号"泰利"台风的高空环流场及卫星云图的分析,揭示了台风"泰利"的特征."泰利"台风具有移速稳定,强度大、雨量强,范围大,破坏力强,两次登陆的特点.副高、台湾岛的地形对"泰利"台风移动路径和强度变化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由“醉树林”揭开永久冻土退化“故事”的序章近年来,在北极圈内的美国阿拉斯加州、加拿大和欧亚大陆北部低洼地带的白桦和黑杉等浅根系树种森林,出现了一种被当地因纽特人称为“醉树林”的新景观。远远望去,在大多数高耸挺拔的树木衬托下,一些树木以各种角度摇曳其中,似乎是维也纳新年舞会中的舞者,让观者为之陶醉。  相似文献   

14.
文中利用加拿大环境部气候研究中心研发的惩罚最大t检验方法,选取均一的邻近气象站为参考站,结合元数据信息,对1960-2017年成山头海洋站海表温度序列进行了均一性检验与订正。利用订正后的海表温度序列对成山头海温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订正前后年平均海表温度趋势发生了明显改变,表现出海温上升趋势较订正前加强的特征,增暖趋势由订正前的0.04℃/10 a上升到0.15℃/10 a,其中最暖的5个年份多发生在1980年以后,分别为1973年、1989年、2002年、2007年和2017年。海表温度总体呈显著上升趋势和明显的年代际波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末为偏冷阶段,之后开始增暖,20世纪90年代至今为偏暖阶段。1960-2017年,成山头的海温突变点在1987年,是一次增暖性突变,与中国大陆的气温突变特征和气温变化阶段性特征非常一致。  相似文献   

15.
1996年8月8日凌晨,福建省西部出现了局地特大暴雨,灾情严重。本文分析了暴雨发生的环流背景、以及产生暴雨的中尺度云团的水汽图像特征。发现暴雨云团发生在水汽图上的干、湿区边界的湿区一侧。另外还进一步分析了边界的形成以及边界两侧的物理条件,为短时预报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通过海洋生态变化,确定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营养盐硅和水温。营养盐硅是主要发动机,水温是次要发动机。对此,杨东方等提出了营养盐硅的补充机制。文章揭示了"未来地球气候变化的模式":近岸地区和流域盆地的气候模式、内陆的气候模式和海洋的气候模式。由于这样的气候,产生了3个不同的区域:近岸地区和流域盆地成为多雨区,内陆成为干旱区,海洋成为风暴潮区。这个"未来地球气候变化的模式"在以后的年代中逐渐得到证实,在2010年的天气变化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因此,应该充分了解这样的气候变化模式,积极应对它给人类带来的旱涝灾害和高温,为中国的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卢小鹏 《海洋预报》2011,28(5):9-13
主要针对2010年度的1014号台风“暹芭”和本年度的首次全国性的强冷空气共同影响下的风暴潮进行分析,结合天气形势,分析其特征,总结浙北海域出现超警戒水位的风暴潮原因,并从调和分析着手,具体分析风暴潮的非线形耦合作用,解释风暴潮具有周期性特征和出现最大增水出现时刻,并简单介绍此次过程我台的监测预报服务工作和灾情的调查等...  相似文献   

18.
邓丹  周泉  马磊  李锐祥 《海洋与湖沼》2023,54(6):1529-1536
南海北部海域夏季台风活动频繁,对海上生产活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由于台风路径的不确定性,其中心附近区域的风浪观测资料十分稀少。中国气象局(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CMA)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显示2017年10月强台风“卡努”中心经过南海北部陆坡的SF301浮标,该浮标完整记录了台风过境的风浪数据。利用浮标观测资料,分析了强台风“卡努”过境期间的风和海浪特征。观测结果表明,“卡努”经过浮标时,中心气压为959.9 hPa,风速随时间呈双峰分布,前、后眼壁区的10 min平均风速分别为30.2 m/s和24.9 m/s, 1 s极大风速分别为44.2和38.6 m/s。海浪以风浪为主,观测有效波高和最大波高最大值分别为10.8和14.3 m,滞后最大风速30 min,波向和风向变化趋势一致。台风过境期间,有效波高与海面10 m风速接近线性关系,非台风期间二者呈二次多项式关系。海浪无因次波高和周期呈幂指数关系,无论是台风期间还是非台风期间二者关系十分接近Toba提出的3/2指数律。  相似文献   

19.
台风“圣帕”登陆福建前后的风暴潮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普查台风影响和登陆前后的气象和水文资料,分析总结了2007年登陆福建的第9号台风"圣帕"风暴增水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相互关系."圣帕"引起的福建沿海风暴增水明显 ( 50 cm 以上 ) 且持续时间长 (52 h );风暴增水最大峰值出现在台风位于台湾海峡时,次峰值分别出现在台风登陆台湾岛前 1~2 h 和台风登陆福建沿海前 4 h."圣帕"风暴增水幅度与各验潮站的海平面气压关系密切,6h变压值对于风暴增水幅度的预报有一定的提前预报价值.  相似文献   

20.
基于第三代海浪数值模式WAVEWATCHⅢ(v3.14),在WRF模式提供模式风场驱动下,对1109号台风"梅花"的风浪场、涌浪场和混合浪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在我国东部沿海选取了3个关注站点,探讨涌浪和风浪波高随时间变化与台风中心位置的关系以及台风影响下海浪二维谱、风浪场和涌浪场分布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新版的海浪模式能较好表现福建和浙江沿海、长江口附近、山东半岛南端的3个关注区域的台风涌浪先于风浪到达的事实;距台风中心不同距离,混合浪波高的组成和波高变化不同;台风的外围区涌浪场的高值区对应着风浪场的低值区,台风的大风区风浪场的高值区对应着涌浪场的低值区,台风眼区则为涌浪区。涌浪多分布在台风风浪影响范围之外,波向由台风中心向外辐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