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使用滕州1960—2010年数九期间的逐日气温资料,计算各九及数九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及各级日最高最低气温日数,将资料分为近20a(1991—2010年)及前30a(1961—1990年),用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两组样本是否有显著差异,结果表明1990年代以来,数九期间平均气温比前30a增高了2.1℃,平均最高气温升高了1.3℃,平均最低气温升高了2.7℃,这些增温是显著的。极端最低气温也显著升高,而极端最高气温变化并不显著。近20a数九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冷在四九,极端最低气温冷在一九。数九期间日最高气温5℃日数显著减少,而≥10℃日数显著增加,日最低气温≤-10℃及介于-10~-5℃日数均极显著减少,而-5℃日数极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2.
全球变暖与东北地区气温变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锋  王宝书 《海洋预报》2008,25(1):25-30
本文利用东北地区1951~2002年气温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平均气温年和各季的气温变化.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东北地区的气温也在升高,而且从90年代以来增温十分明显.东北地区1951~2000年50年的平均气温以0.38℃/10a的倾向率上升,1991~2000年气温上升加剧,倾向率达到0.55℃/10a,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3.
选用1970—2014年济宁市11个国家气象站逐月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和年高温、低温日数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累积距平、M-K突变检验和滑动t检验方法,分析了济宁市极端气温时空变化特征,得出极端最高和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且最低气温上升趋势较最高气温更加显著,各区域变化与全市情况基本一致,但也因地域差异而有所不同。其中,全市年极端最高气温总体呈弱上升趋势,西北部平原地区年极端最高气温平均值较东部山区和南部湖区偏高,高温日数以1.077d/10a的速率显著上升;季节变化不显著;在呈现上升趋势的月份中,仅3月和7月通过了α=0.05的显著性检验。全市年极端最低气温呈极显著上升趋势,南部湖区、东部山区和济宁城区上升较快,西北部平原年极端最低气温平均值较南部湖区偏低,最高与最低相差2.7℃,1986年存在一个由冷变暖的突变,年低温日数以-1.682d/10a的速率极显著下降,1987年存在由多到少的突变;夏、秋、冬季极端最低气温呈极显著上升趋势,以南部湖区、东部山区和济宁城区上升尤为显著,而春季不明显,西北部的梁山县四季变化均不明显;各月极端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但3月和8月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利用济宁1960—2013年逐年冬季(12月—次年2月)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5.0℃低温日数、日照时数、降雪日数、能见度≤1000m雾日数及平均风速等资料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发现济宁冬季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整体呈上升的趋势,≤-5.0℃低温日数有减少的趋势,热量条件利于发展日光温室。冬季日照、降雪日数有下降的趋势,雾有略微下降的趋势,虽然日照时数减少,对日光温室生产稍显不利,但光照条件总体利于发展日光温室。冬季平均风速和平均极大风速有减小的趋势,对发展日光温室是一个较为有利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鲁南地区近40年气温变化趋势分析与农业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枣庄市5个气象站1977—2016年气温观测数据,对5个站点的气温进行平均;采用小波分析法和线性拟合法分析了鲁南地区近40年的逐年平均气温、季平均气温、年高温(≥35℃)日数和积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77—2016年枣庄地区年平均气温、四季平均气温和积温均呈现增温趋势,平均增温速率有所不同,其中春季的增温最为明显,倾向率为0.64℃/10a;1977—2016年每年高温日数表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高温日数变化的倾向率为1.70d/10a,积温变化的倾向率为90℃·d/10a。近40年来枣庄地区气温变化过程具有显著的阶段性,而不是单调递增。最后对发展高效农业的应对措施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根据南澳岛气象观测及<台风年鉴>资料,对南澳岛近50年的暴雨、干旱、台风、寒潮、气温不小于35℃高温等极端天气事件的气候变化进行了分析,得出累年平均暴雨日数为5.8 d/a;按GB/T20481-2006<气象干旱等级标准>,1970年为重旱年;严重影响南澳岛的热带气旋(中心进入海岸线1个纬距以内)累年平均0.78个/a;寒潮仅出现1次(1991年12月27-31日).在气候变暖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气温不小于35℃日数呈显著增加趋势,而气温不大于5℃日数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7.
基于山东省2021年3月—2022年2月1 519个气象观测站2 m气温观测数据,对中国气象局高分辨率陆面数据同化系统(High Resolution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HRCLDAS)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陆面再分析数据集(ERA5-Land)逐小时2 m气温分析的日统计数据(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进行对比评估。结果显示:(1)HRCLDAS/ERA5-Land日统计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1/1.2 ℃、0.6/1.9 ℃、0.4/1.7 ℃,表明HRCLDAS具有更高的精度,且在不同地理区域、不同海拔高度的表现均优于ERA5-Land,大部地区的偏差(-0.5~0.5 ℃)远低于ERA5-Land(-2.0~2.0 ℃)。(2)两套数据对高温及寒潮过程的监测能力对比评估表明,HRCLDAS能够捕捉到大部分的高温以及寒潮过程,其与观测的高温日数及寒潮日数空间分布较为相似,但对影响范围存在一定的低估;ERA5-Land则只能监测到部分高温及寒潮过程,并对高温日数与寒潮日数存在严重的低估。  相似文献   

8.
根据海阳1961—2010年气温、降水量、日照、相对湿度等气象资料,应用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突变检测法、滑动t检验法,对海阳市气候变化及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历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在过去的50a间呈显著的上升趋势,历年极端最高气温的上升趋势不显著,年代际变化特征突出;年降水量呈缓慢的减少趋势,变化趋势不显著,年代际间分布不均,变化较大,年降水量减少的原因是夏季和秋季降水减少;日照时数呈显著减少趋势,发生突变的时间点是2004年;年平均相对湿度呈现显著减少趋势,发生突变的时间点是1977年,秋季湿度减少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该文利用临城县国家气象站1960~2016年气象资料,分析该地核桃冻害发生主要时段、频率及最低气温变化规律及特征。结果表明:1核桃春季冻害发生主要时段为3月20日~4月20日,轻微冻害发生集中在3月下旬,轻度、中度冻害发生集中在4月上中旬。21960~2016年达到冻害气象指标日数21d,其中轻微冻害、轻度冻害、中度冻害分别占57.1%、33.3%、9.7%。31960~2016年3月下旬最低气温<-2℃日数共计37d,年均0.63d,1960~2016年4月上中旬<0℃日数共计14d,年均0.28d。43月下旬最低气温呈明显升高趋势,上升速率为0.4℃/10a,3月下旬最低气温2000年前后发生突变,核桃冻害发生风险降低。  相似文献   

10.
对济宁市(包括11个县市区)1970—2012年的各月气温、降水和日照资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平均气温整体呈阶段性上升趋势,其中冬季气温上升幅度最大,平均最低气温的上升速率大于平均最高气温的上升速率;全年≥0℃活动积温、越冬前(10月1日—12月12日)≥0℃活动积温、≥10℃的活动积温、0℃负积温绝对值均呈上升趋势;1981—2010年较1971—2000年,稳定通过≥0℃和≥10℃持续的日数分别增加4.5d和3.2d,稳定通过≥0℃和≥10℃的日期分别提前了3d和2d,终止≥0℃和≥10℃的日期分别推迟了2d和1d。年降水量的变化分为明显的两个阶段,前30年呈下降趋势,而后13年呈上升趋势;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夏季下降最为明显。在这种气候变化背景下对济宁农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冬小麦、夏玉米播种期推迟,冬小麦全生育期缩短;夏玉米的种植方式由套种改为直播,收获期推迟,生育期延长;干旱、冻害等其他极端异常气候事件和病虫害的发生机率有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三角洲近40年来气候变化趋势及异常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采用利津站1962-2000年的平均气温(T)、降水量(R)和平均风速(V)资料表征黄河三角洲的气候变化状态。分析显示,近40年来该地区的气候变化具有:气温的长期变化呈变暖趋势,40年来年平均气温约增高了1.4℃,同时,异常高温国年均出现在90年代,而异常低温年均出现在60年代;平均风速呈明显变小趋势,40年来年平均风速减小了约1.5m/s;降水量具有明显的13-15年周期。  相似文献   

12.
青岛近百年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深入了解气候变化规律及探讨气候变化原因,根据1900~2002年青岛月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103年以来青岛的气温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百年来,青岛平均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各季节也是增温趋势,冬季增温最大。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也都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最低气温的变化幅度大于最高气温的变化幅度。对比2次暖锋期的增温特点发现,20世纪40年代的增温主要是春秋季节的增温造成的,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增温期冬季成为主导因素,同时都是最低气温贡献大,即增温都是在夜间。日较差则呈下降趋势。青岛的气温在1988年发生了突变。另外,青岛气温还有准20年周期振荡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海洋生态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类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以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耗竭为代价的。人口的增加、资源的匮乏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已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的关键。科学家预测,到2000年大气CO_2将增加25%,如果人类对CO_2的排放不加控制,每10a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0.3℃,即人们所关心的温室效应。气温平均升高4℃时,将出现极地冰雪融化,海平面升高,沿海城市将成为  相似文献   

14.
海平面上升与天津沿海风暴潮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海平面变动情势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和其它微量气体含量不断增加,引起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性气温增高。根据专家们测算,在最近100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0.4℃~0.5℃。 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变暖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导致世界性的海平面升高。专家们测算结  相似文献   

15.
分析德州1951—2010年各类降水日数和降水量等资料,计算线性变化趋势系数和相关系数,结果表明:历年降水量平均10a减少19.5mm。大于等于0.1mm降水日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平均10a减少2.76d,且变化显著;大于等于150.0mm降水日数呈增多趋势,但变化不显著。大于等于25.0mm降水日数与年降水量变化之间的相关系数最大,为0.854,且相关显著。最长连续降水日数平均10a减少0.21d,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平均10a增加2.26d,最大连续降水量平均10a减少2.75mm,一日最大降水量平均10a减少1.80mm,1h最大降水量平均10a增加2.34mm,10min最大降水量平均10a增加0.49mm。总体上,德州降水资源呈减少趋势。150mm以上降雨日数有增多趋势,短时强降水等极端灾害性天气事件有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6.
使用南极长城站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澳大利亚南极局海冰外缘线资料和NOAA南极涛动指数资料,对长城站自1986—2014年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多时间尺度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长城站冬季气温有升高的趋势,升温速率约为0.19℃/10 a;冬季气温与59°W经线上海冰外缘线位置的年际变化特征呈显著正相关,但对于气候平均的海冰外缘线位置月变化比气温滞后约一个月;夏季气温有降低的趋势,其他季节总体增暖。长城站的风向主要集中在西北和东南方向;1986—2014年间长城站年平均风速变化较小,大风的每年累积日数分布情况与年平均风速变化曲线相似;春季平均风速较大,并且约有半数大风风向为西北,夏季的大风天数少于其他季节。长城站年平均气压呈降低趋势,其变化与南极涛动指数呈负相关。年平均云量持续增加,且当风向为东北或西北时总云量较多;夏季平均总云量最多,冬季最少。长城站的年平均降水量变化明显,先减少后增多;降水量季节变化为秋季降水量最多,夏季次之,春季和冬季的降水量较少;日平均降水量西南风时较少,东北风时较多。雾的变化特点为春季和夏季雾天较多,其中1—3月的浓雾日数多于轻雾日数;大约三分之二有雾天的风向为西北向,约二分之一的雾出现在风力为3—4级时。  相似文献   

17.
古新世末次高温期(LPTM)是始于55.5Ma、持续约100~140ka的短期变暖事件 ,属于晚古新世—早始新世时期的全球性温暖气候。古气候指标表明 ,高纬度气温在LPTM时可能达到新生代期间的最高值。陆地δ18O记录显示出LPTM时期北美洲年平均气温(MAT)增加了4℃ ,海洋δ18O记录显示出深海温度和高纬度海洋表层温度(SSTs)增加了4~6℃ ,而热带SSTs没有什么变化。这种集中在高纬度地区的突然变暖现象 ,目前仍然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与LPTM时期高纬度气候极度变暖同步进行的是有大量的哺乳类在…  相似文献   

18.
为了与厦门港湾的海洋水文状况对照分析,本节介绍了厦门地区多年平均及调查期间的主要气候概况。一、气温厦门地区的气候温和,多年月平均与年平均气温分别为>10℃和20.8℃(表2·1-1)。月平均气温最低值和极端最低值均出现在2月份,最高值在7—8月,极端最高值  相似文献   

19.
长达数年的有关全球性气候变暖有多少现实性的争论,看来已结束了。按照由微波传感器获得的信息,在地球大气对流层的下部平均高度近3.5km处,从1979年开始气候不是变暖而是每10年降温0.05℃。但是地表的平均温度在10年中升高了约0.13℃,而位于对流层之...  相似文献   

20.
古新世末次高温期 (LPTM)是始于 55.5 Ma、持续约 100~ 140 ka的短期变暖事件 , 属于晚古新世 - 早始新世时期的全球性温暖气候 . 古气候指标表明 , 高纬度气温在 LPTM时可能达到新生代期间的最高值 . 陆地δ 18O记录显示出 LPTM时期北美洲年平均气温 (MAT)增加了 4 ℃ , 海洋δ 18O记录显示出深海温度和高纬度海洋表层温度 (SSTs)增加了 4~ 6 ℃ , 而热带 SSTs没有什么变化 . 这种集中在高纬度地区的突然变暖现象 , 目前仍然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