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断裂的形成演化过程对油气的运聚成藏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系统分析了呼和湖凹陷断裂特征、断裂演化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研究表明,呼和湖凹陷以T_(22)和T_(04)反射层为界,划分为3套构造层,分别为下部伸展断陷构造层、中部断坳构造层,上部坳陷构造层,其中上部构造层中断裂不发育。纵向上主要发育了两套断裂系统,下部断裂系统展布方向主要是北东东向、北东向和北北东向。上部断裂系统展布方向主要为北北东向和北北西向。发育4种类型的断裂,分别为早期伸展断裂,中期走滑断裂,早期伸展中期走滑断裂和早期伸展中期走滑晚期反转断裂。断裂的主要形成时期为南屯组末期、伊敏组末期和青元岗组末期。断裂的形成和演化影响烃源岩的分布和热演化程度,形成多种类型的圈闭,为油气垂向运移提供良好的运移通道。其中在主力生油洼槽及其周边的几个控陷断层附近有利于油气富集。  相似文献   

2.
断裂的形成演化过程对油气的运聚成藏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系统分析了呼和湖凹陷断裂特征、断裂演化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研究表明,呼和湖凹陷以T22和T04反射层为界,划分为3套构造层,分别为下部伸展断陷构造层、中部断坳构造层,上部坳陷构造层,其中上部构造层中断裂不发育。纵向上主要发育了两套断裂系统,下部断裂系统展布方向主要是北东东向、北东向和北北东向。上部断裂系统展布方向主要为北北东向和北北西向。发育4种类型的断裂,分别为早期伸展断裂,中期走滑断裂,早期伸展中期走滑断裂和早期伸展中期走滑晚期反转断裂。断裂的主要形成时期为南屯组末期、伊敏组末期和青元岗组末期。断裂的形成和演化影响烃源岩的分布和热演化程度,形成多种类型的圈闭,为油气垂向运移提供良好的运移通道。其中在主力生油洼槽及其周边的几个控陷断层附近有利于油气富集。  相似文献   

3.
实际勘探证实西湖凹陷油气藏具有上油下气的特征,油气资源分布表现为南多北少。通过西湖凹陷凝析油和凝析气地球化学参数的分析,认为西湖凹陷的凝析油和凝析气具有相同的成因类型和成熟度,均为平湖组煤系源岩生成的油气。根据西部斜坡带和中央反转带油气藏类型、油气成藏期次及圈闭形成时间研究成果,认为:西部斜坡带油气首先充注在平湖组中,后期由于断层开启调整至花港组中,因压力降低油气分离和天然气散失而在花港组中形成凝析油藏;在中央反转带,由于圈闭定型时间晚,油气主要经历一期成藏再通过断层运移至花港组,花港组上部压力低,使油气分离、天然气散失而形成纯凝析油藏。通过对油气成藏和分布特征的研究,认为生烃中心的分布控制着油气藏的分布,断层分布和断穿层位控制着油气藏丰度,超压控制着西部斜坡带凝析油和凝析气藏的分布界面。  相似文献   

4.
5.
东营凹陷断裂构造特征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漫长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发育阶段,东营凹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复杂块新系统。多年的勘探与实践早已证实,断裂及其控制的断裂构造与油气生成、运聚密切相关。本文在简要介绍了东营凹陷断裂构造特征和油气分布特点之后,以大量的实例论证断裂与油气成藏的关系。最后就断层的开启性与封闭性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7.
杨易卓  黄志龙  屈童  李志远  王瑞  张景缘  马崇林  潘永帅  于瑾 《地质论评》2023,69(3):2023030027-2023030027
西湖凹陷西次凹黄岩地区渐新统花港组油气资源丰富,是东海陆架盆地勘探开发重要领域,但油气成藏机理复杂。为厘清西次凹花港组油气成藏过程,笔者等通过薄片观察、扫描电镜、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等实验分析,结合构造演化、埋藏史等,开展了生储盖、成藏期次及成藏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花港组砂岩储层具有良好的储集条件,始新统平湖组发育有效的烃源岩,还具有良好的圈闭条件和保存条件。早期发育的断裂,延深至下部平湖组烃源岩层内,可以作为良好的运移通道,深部超压的发育为油气运移也提供一定的动力。因此建立了“垂向叠置”成藏模式,说明西湖凹陷深层低渗—特低渗致密岩性—构造复合油气藏和深部地层存在异常压力系统内的油气藏的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8.
南堡凹陷扭动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南堡凹陷大连片三维地震解释成果的基础上,对南堡凹陷新近纪的扭动构造特征、成因机理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南堡凹陷在古近纪伸展断陷的基础上,在新近纪发育了八个扭动断裂构造带,断裂组合平面上以雁列式、"帚状"、"入"字型为特征,剖面上以"负花状"、"半花状"、"X"型为主。晚期扭动断裂的发育既具有继承性,也有新生性。扭动断层在活动早期控制了生油次凹的发育,晚期控制了断鼻、断块的发育,同时断层的多期活动成为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因此扭动断裂构造带是南堡凹陷新近纪油藏的主要富集区带。  相似文献   

9.
西湖凹陷西次凹黄岩地区渐新统花港组油气资源丰富,是东海陆架盆地勘探开发重要领域,但油气成藏机理复杂。为厘清西次凹花港组油气成藏过程,笔者等通过薄片观察、扫描电镜、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等实验分析,结合构造演化、埋藏史等,开展了生储盖、成藏期次及成藏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花港组砂岩储层具有良好的储集条件,始新统平湖组发育有效的烃源岩,还具有良好的圈闭条件和保存条件。早期发育的断裂,延深至下部平湖组烃源岩层内,可以作为良好的运移通道,深部超压的发育为油气运移也提供一定的动力。因此建立了“垂向叠置”成藏模式,说明西湖凹陷深层低渗—特低渗致密岩性—构造复合油气藏和深部地层存在异常压力系统内的油气藏的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0.
汤原断陷是典型的受断裂控制的陆相盆地。盆地内断裂极为发育。断裂的发育主要有 N E向和 N W - N W W 方向,断裂的分布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群的特征。按断裂的成因类型可划分出7 种类型。断裂对油气生成、运聚及成藏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基底大断裂控制了烃源岩的展布,主干断裂控制了圈闭的形成和分布,断裂为油气运移提供了通道作用,断裂的封闭性为油气的聚集成藏提供了遮挡条件。  相似文献   

11.
利用地震、钻井等资料对迈陈凹陷东部断裂系统的发育演化及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 同时探讨了断裂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迈陈凹陷不同区域断裂的组合和活动特征存在明显差异, 发育6种构造样式:多米诺式、阶梯式、复式“Y”形(塌陷构造)、铲式扇、牵引式、叠加式; 4种断裂活动类型:持续活动型、早期活动型、中期活动型、晚期活动型。迈陈凹陷断裂系统是在先存构造条件下, 两期不同方向的裂陷作用(E1ch—E2l时期为北西—南东方向伸展, E3w时期为南北向伸展)叠加形成, 不同区域构造样式和断裂活动的差异主要是由先存构造分布和活动的差异性造成。断裂系统一方面控制了迈陈凹陷主力烃源岩的沉积厚度与分布范围, 另一方面对油气运移有控制作用, 进而控制了油气成藏模式, 造成了迈陈凹陷油气的差异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塔中南坡划分为卡塔克隆起区和塘古孜巴斯坳陷两大构造单元,分属两大断裂体系。塘古孜巴斯坳陷断裂体系又可划分为西部滑脱-逆冲、中部滑脱-逆冲兼走滑以及东部高角度逆冲等三个断裂发育区。断裂主要发育于加里东中期Ⅰ幕和Ⅲ幕,以逆冲断裂为主,分为盖层滑脱型和基底卷入型两大类,并可划分出反转断裂、逆冲-滑脱断裂、逆冲-滑脱兼走滑断裂以及高角度逆冲断裂等四个亚类。不同断裂的叠加组合,主要形成了断层相关褶皱构造、潜山-披覆构造、花状构造以及正反转构造四大类构造样式。断层相关褶皱所形成的圈闭多且面积大,是重要的勘探目标,其成藏最关键因素应重点考虑储层发育情况;潜山-披覆构造是塔中南坡较发育的另一类重要构造样式,盖层条件为成藏关键因素之一,该类构造的周围斜坡地区也是有利目标区。塔中南坡四种构造样式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圈闭,潜在资源量大,目前勘探程度较低,需加大勘探投入。  相似文献   

13.
歧口凹陷湖盆特征及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分析歧口凹陷湖盆基本特征,剖析构造断裂演化与油气成藏关系,探索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歧口凹陷湖盆自古近纪-新近纪经历了断陷期、断坳转换期、拗陷期三大演化阶段,现今表现为多隆多凹、盆岭相间的分布特征.受区域构造应力场及幕式演化影响,湖盆断裂以NE、近EW向为主,主断裂以侧接、转换为特色.凹陷主要发育潜山构造带、断阶构造带、盖层滑脱型断裂构造带,不同构造带油气成藏模式富集特点差异明显.根据断裂构造与油气成藏关系,认为海陆调解带裂缝油气藏的勘探、远源缓坡区沿断裂构造脊的中浅层勘探及大断裂控制的"Y"字型浅层构造及两侧火成岩勘探是下步工作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西湖凹陷平北地区泥岩微量及稀土元素的分布特征及其地质意义,采用ICP—MS对研究区25个泥岩样品进行了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研究表明:(1)研究区泥岩稀土元素主要来自陆源碎屑矿物,源岩主要为沉积岩及碱性玄武岩;(2)始新世末构造运动揭示的构造沉积界线在研究区留下了证据,微量元素比值、稀土总量等参数在此界面上存在明显的突变,界线十分明显,并且此界线亦是研究区平湖组与花港组的沉积界面,界面以下以三角洲沉积为主,界面之上主要为河流相沉积,这一沉积相转换面在研究区P1井尤为明显;(3)利用Sr/Cu比值推测平北地区始新世中晚期.早渐新世经历了较为明显的气候变化,总体上有逐渐变温湿趋势,并且研究区北部要温湿于南部。  相似文献   

15.
东海西湖凹陷第三系反转构造及其对油气聚集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东海西湖第三纪凹陷经历了早期裂陷和晚期挤压的构造作用,形成了现今规模宏大的反转构造。反转构造是先存的张性断裂后期受到挤压逆冲反转而形成的一种挤压构造与拉伸构造在垂向上叠加的复合构造。按反转强度的差异,本区的反转构造可划分为简单断展型和穿透断展型2种基本类型;按反转构造的几何样式,又可分为简单后冲反转、复合“Y”字型反转、“火”字型反转和花状反转等。凹陷内发育有东缘、中部、西斜坡边缘等3个反转构造带。沿中央凹陷带的反转作用最强,东缘次之,西斜坡边缘最弱。  相似文献   

16.
断裂输导系统及其组合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付广  付晓飞 《世界地质》2001,20(4):344-349
断裂输导系统是油气在地下进行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它是由裂缝或裂缝-孔隙网络构成的,具有穿层,长距离垂向运移和周期性二个特点,断裂输导系统还可以与连通砂体,不整合面组合形式断裂-连通砂体,断裂-不整合面和断裂-连通砂体-不整合面复合输导系统,它们不仅控制油气成藏模式,而且其沿伸层位控制着油气的空间分布层位。  相似文献   

17.
断裂对辽河西部凹陷大洼油田油气成藏和分布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位于辽河西部凹陷的大洼油田属于多断块油田,受大洼断裂带的影响,不同断块不同油层的原油性质和化学组成有较大差异,并且浅层原油成熟度高于深层原油的成熟度。这些差异反映断层在不同时期的活动对油气运移和分布产生的作用不同。大洼主干断裂是一个基底断裂,是一个古近纪长期活动的生长断裂,它控制着清水洼陷的沉积;在始新世形成的断层成为沙三段烃源岩向东营组地层供烃的油源断层;在东营组末以来形成的断层为控制东营组油气分布的控藏断层。断层多期活动以及烃源岩排烃动力的幕式变化导致大洼油田不同深度油层的油气成熟度垂向分布“颠倒”。不同时期烃源岩排烃动力的变化与东营组地层内不同砂体孔渗性的差异,导致油气进入储层时的动力和阻力的差异也是大洼油田油气水分布复杂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四川盆地中西部走滑断裂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基于三维地震断裂解释,缝洞充填物定年和已发现气藏解剖,揭示了走滑断裂特征、主要活动时期和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走滑断裂主要见于震旦系-古生界地层,可划为3个断裂构造变形层;平面上主要分布于川中古隆起及斜坡区,以近EW和NWW-SEE向为主,存在6条近EW向走滑断裂带和两条NW-SE向逆冲断裂带,加里东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印支期和燕山中期-喜山期是走滑断裂主要活动时期.走滑断裂沟通了多套源储组合,对盆地中西部海相多层系立体成藏控制作用明显,已发现油气田和高产井主要分布在走滑断裂带;建立了走滑断裂4种差异化立体成藏模式,指出7个有利勘探区带,可为勘探部署提供理论认识依据.  相似文献   

19.
渤海海域黄河口凹陷油气成藏条件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最新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测井录井等资料,结合岩心观察信息,从烃源岩、储集层、生储盖组合、圈闭类型和输导体系5个方面对黄河口凹陷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黄河口凹陷烃源岩在整个凹陷普遍发育,共有3套烃源岩,其中沙河街组三段和东营组三段是主力烃源岩;主要的储集层是新生界碎屑岩储层和基岩储层;生储盖层组合模式有下生中储上盖式、上生下储上盖式和自生自储式;圈闭类型以断块圈闭为主;输导系统以断裂的垂向疏导为主;新构造运动对黄河口凹陷的影响是新近系油气聚集的优越条件,晚期断裂活动对已形成油气藏起到保存和二次分配的作用。油气藏分布在平面上主要环绕生油洼陷呈环带状分布于洼陷周边的构造带中,古近系油气主要围绕东部次洼呈环带状分布,新近系主要呈"T"字形分布,从古近系到新近系油气有由周边向中间、由南向北聚集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弱变形构造带是沉积盆地盖层中客观存在的构造现象,并且与油气聚集关系密切,一般可以通过不同地质单元(次级断层、油藏、圈闭、相带、凹陷、岩体、潜山等)的有规律排列等现象进行识别.为了初步揭示盖层变形带变形强度与油气聚集规模这一问题,首先在渤海湾盆地初步识别出40条盖层变形带,然后应用变盖层厚度和变剪切强度的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方法研究基底断裂走滑活动对盆地沉积盖层产生断层的过程.应用SPSS软件,对基底走向滑动量、横向滑动量、实验盖层厚度、雁列缝长度等参数进行了多元二次函数拟合.根据东营凹陷八面河、王家岗地区古近系各时期地层厚度、构造图R剪切长度、实验估算的张扭角度,计算出了各个时期的基底断裂走滑量;在模拟实验各阶段充注染色石油,结合凹陷实例建立了基底断裂走滑早期R剪切单一通道运移-孤立聚集、早中期R剪切主通道运移-雁列串珠状聚集(王家岗)、P剪切主通道运移-断续带状聚集、全通道运移-连续带状聚等成藏模式(八面河);最后指出盖层变形带上的R剪切增压变形段,R、P剪切交汇段是油气勘探有利目标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