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选取1981—2010年安徽省80个县市气象观测资料,采用温湿指数、风寒指数和着衣指数建立了气候舒适度模型,对安徽气候舒适度进行了评价,并结合旅游资源吸引力对旅游资源潜力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安徽省气候舒适期为6—9个月,整体气候舒适,大部分地区处于中舒适期等级,大别山区、皖南山区部分地区处于长舒适期等级。(2)全省旅游气候整体属于春秋、初夏舒适型气候,全省最佳旅游时段为3—6月和9—11月,其中4—5月和9—10月气候最为舒适。盛夏季节(7—8月)黄山、大别山区等地气候较舒适,适宜避暑旅游;2月黄山、池州部分地区气候相对舒适度,较宜开展避寒旅游活动。(3)选取接待客流量作为评价旅游资源潜力的指标,接待客流量与气候舒适度指数、旅游资源吸引力呈正相关关系,气候舒适度指数是影响接待客流量的重要因素。该研究为旅游资源开发及旅游活动开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气候舒适度是影响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旅游客流量的年内变化。文章利用2005—2012年气候资料,从旅游发展的角度对辽宁省长海县气候舒适性进行了测算,划分了旅游活动的气候适宜性等级;结合2008—2012年上岛游客的月度统计数据,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客流量月度指数与旅游气候舒适性之间的关系模型。研究表明:长海县5月旅游气候较舒适,适宜旅游活动;6—10月旅游气候舒适,最适宜旅游活动;其他月份气候舒适度等级较低,基本不适合旅游活动。上岛游客量与气候舒适度密切相关,气候舒适度指数每变化1个单位,带动游客接待量月度指数增加1.144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3.
对1965-2018年渤海沿海暑期(7月和8月)的气温、风、相对湿度及气候舒适度指数进行统计分析,并基于线性倾向估计和预测方法进行了变化趋势分析和预测,结果显示:渤海沿海暑期气候舒适度指数呈增大趋势,偏热的感觉逐渐加大。尤其最近6年气候舒适度指数明显偏高,其中有3年(2013年、2017年和2018年)达到了1级指数,超出了人体感觉舒适、最可接受的级别。文中针对著期舒适度变差的事实,提醒各方注意及早应对,并给出了部分建议。  相似文献   

4.
利用山东省1991—2021年122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的逐日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风速等资料,分析山东省内气候利弊条件,并采用人体舒适度指数(IBC)计算分析全省人体舒适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半岛、鲁南东部地区适宜气温日数和适宜降水日数占比多于山东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适宜风速日数占比多于东部地区;半岛及鲁南东部地区很少出现高温天气,半岛东端易出现大风天气;沿海地区、鲁南地区的适宜湿度日数占比较其他地区偏多。(2)全省历年平均人体舒适度指数均属于偏凉等级,大部地区人体舒适日数呈增多趋势。月均IBC多较为舒适,无寒冷等级(1级),也无偏热以上等级(7~10级),多数人舒适日数(4~6级)月际变化呈“M”形分布,5、6、9月舒适日最多,冬季、初春、秋末冷不舒适日数多,仅夏季出现较少的热不舒适日数。(3)山东各地均有6~7个月的舒适期,半岛、鲁南东部地区为最舒适,主要体现在青岛、烟台、威海地区气候最舒适期(5级)长达4个月,内陆城市仅有3个月。(4)全省各地人体舒适日数与同期平均气温、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风速密切相关,夏季气温偏低、风速偏大、湿度适中时人体舒适度较好,其他季节大致反之。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系统的资料,分析了青岛地区气候资源的基本特征。概述了本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气候形成的基本因素。阐述了本区气温、降水、风能、光能、蒸发、海雾、烟幕等气候要素的分布特征。并就该区的气候资源做出了有益的评价,除科学利用热量、水分资源外,特别对本地区光能资源和风能资源提出了开发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未来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地区农业气候资源和夏玉米气候适宜度及灾害的影响,以黄淮海地区1981—2021年56个农业气象观测站夏玉米生育期观测资料、84个气象站逐日气象要素观测资料及中尺度区域气候模式(Regional Climate Model Version 3,RegCM3)输出的未来气候情景(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Special Report on Emissions Scenarios A1B,IPCC SRES A1B)下黄淮海2022—2100年0.25°×0.25°共897个格点逐日气象资料为基础,分析未来黄淮海地区光温水等农业气候资源演变特征,建立黄淮海夏玉米生长发育气候适宜度模型及气候适宜度灾害指数模型,研究未来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夏玉米气候适宜度的影响特征,预估夏玉米农业气象灾害发生风险及特点。结果表明:(1)2022—2100年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生长季热量资源呈明显增加趋势,降水资源总体为微弱上升趋势且阶段性变化明显,光照资源变化趋势不明显。(2)2022—2100年夏玉米全生育期气候适宜度呈总体平稳略有下降波动趋势,并具有一定阶段特征和发育期差异。各生育期相比,播种出苗期气候适宜度相对最差,成熟期最好。(3)全生育期温度适宜度总体呈稳定波动下降趋势,说明未来气候明显变暖趋势对夏玉米生长总体不利;水分适宜度和光照适宜度总体稳定、变化趋势不明显,说明未来水分和光照资源对夏玉米的生长基本有利。(4)由各年代来看,2080年代、2090年代温度适宜度最差,2020年代最好;2030年代水分适宜度最差,2080年代最好;2080年代、2090年代光照适宜度明显偏差,2020年代、2030年代明显偏好。综合来看,2061—2100年期间夏玉米气候适宜度总体偏差,2020年代最好。(5)抽雄吐丝期遭受高温热害风险最大,三叶至七叶期发生旱涝风险最大,播种出苗期发生寡照(连阴雨)风险最大,而成熟期发生各种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均最小。(6)2080—2098年期间夏玉米拔节期、抽雄吐丝期、灌浆至乳熟期遭受高温热害的风险大;2031—2035年、2046—2056年播种出苗至拔节期发生阶段性严重旱涝灾害风险等级高。2030年代和2040年代及2026年、2080—2093年播种出苗期出现寡照(连阴雨)的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7.
综合利用前人研究结果与江苏地区水稻生长所需的光、温、水特性,提出了江苏水稻气候适宜性评价指标为适宜生长期、5—10月降水量、t≥10℃活动积温、日照时数;依据现有稻麦(油)两熟的耕作制度,确立了江苏水稻气候适宜性区划因子和分级阈值。基于1961—2019年江苏省及周边共85个站(市、区)的气象数据,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水稻气候适宜性评估模型,并确定综合评估指数,利用ArcGIS的自然断点法,将江苏中熟中粳、迟熟中粳、早熟晚粳、中熟晚粳种植适宜区进行区划。通过30 a尺度下的年代际分析发现,由于适宜生长期延长和活动积温增加,使得四个品种特性的水稻适宜种植区域均有所调整,其中晚熟粳稻的种植范围北扩到淮河以南地区。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影响我国近海的温带气旋气候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得出:3-7月是温带气旋的盛季,4月份是全年中温带气旋最多的月份。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的年份,温带气旋增多。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滩涂总面积约65.3万km^2。居全国首位,对于经济发达,用地矛盾突出的江苏省,开发滩涂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江苏沿海滩涂分布范围广,污染程度低,地理、生态环境适宜评价得出适宜旅游活动的月份较长(4 ̄11月),自然景观系在旅游资源结构中最为突出,以及和自然生物多样性,为开展生态旅游提供孤充分的条件。本文根据调查和分析提出生态旅游的开发设想,认为该地区的生态旅游开发应按照目前较为成熟的同心圆分区  相似文献   

10.
肖晖 《台湾海峡》1992,11(4):374-378
本文应用厦门海岛资源综合调查收集到的1952~1990年的气象资料,对厦门干旱、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出现规律和分布特征,进行了天气气候分析得出厦门干旱突出,具有机率多、旱期长;暴雨成灾不及干旱频繁,但一旦发生,强度大、灾害严重等结论。  相似文献   

11.
以人类对土地开发利用的布局和选址经验为基础,以海陵岛2003年的土地利用类型为样本,选取对海陵岛土地利用布局影响最大的土壤类型、高程、坡度、坡向、离岸距离和交通条件6种因素作为评价因素,采用栅格数据空间叠加分析的方法,根据土地利用类型与评价因素等级组合的频繁度,确定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各评价因素下的适宜度,求出各评价因素的适宜度权重,运用加权求和法获得海陵岛2008年土地利用在全部评价因素下的综合适宜度,并对综合适宜度进行分等定级。评价结果表明,海陵岛2008年土地利用类型非常适宜的占总面积的41%,中等适宜的占28%,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均为有林地,分布在马尾山等山脉,主要受高程和土壤类型影响;一般适宜的占20%,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养殖水面,分布在离岸较近的海湾,主要受离岸距离和交通条件影响;临界适宜的占11%,不适宜的约占1%,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均为旱地,分布在北极村等村庄周边,主要受土壤类型和高程影响。  相似文献   

12.
基于DPSIR模型的三亚市海岸带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岸带生态安全是海洋经济发展的依托和基础。本文从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角度出发,基于DPSIR模型,筛选26个指标以构建三亚市海岸带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综合指数法对三亚市2014—2018年海岸带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三亚市这五年的海岸带生态安全情况总体向好,稍有波动,等级依次为危险、较危险、预警、较安全、安全;从准则层构成来看,研究区驱动力指数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压力指数呈现"下降—上升—下降"的发展趋势,影响、状态、响应指数发展趋势相同,均为先上升,后有所下降。建议通过发挥政策导向、优化产业结构、完善旅游管理方式提高三亚市海岸带生态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3.
以小黑山岛潮下水生层为研究区域,利用生境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同时结合GIS空间分析,选划出适宜毛蚶的增殖修复区域。综合文献查阅和咨询专家咨询的方式,确定影响毛蚶生存的7个重要影响因子,分别为:底质类型,水温,盐度,溶解氧,水深,pH和氨氮。结合专家赋值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每个评价因子的权重,利用GIS空间分析模块将现状调查数据进行插值、重分类和栅格计算,绘制研究区域目标种群生境适宜性地图。结果表明:对于刺参和紫贻贝,研究区域均适宜其生长繁殖,同一物种,相同季节在空间上无站位差异,但各季节的生境适宜性分区变化明显;对于魁蚶来说,东北部海域较适宜增殖,其次为西部海域,四季均以较适宜生境为主,仅冬季出现基本适宜生境。水温是造成季节差异的主要因素,底质类型则是引起生境站位差异的重要原因。可为后续的生物多样性保育和生态修复提供基础资料参考。  相似文献   

14.
莱州湾西部海域枯水期富营养化程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 2004 年 5 月份的调查资料,选择透明度、盐度、活性磷酸盐、溶解无机氮、硅酸盐、叶绿素 a、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作为评价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因子的层次关系和权重,建立了以营养盐和富营养化致害因素、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三方面指标为基础的综合评价指数模型,对莱州湾海域的营养水平进行了评价.各站点最终评价结果表明:莱州湾海域磷酸盐、无机氮超标严重,整体已表现出富营养化,其中黄河口和小清河口附近富营养化较为明显,这主要是受到陆源排污和海水养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选取2013—2015年黄浦江表层沉积物数据,利用地质积累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Cu、Pb、Zn、Cd数据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3—2015年黄浦江沉积物Cu、Pb、Zn和Cd的数据低于黄浦江背景值,表明重金属污染有降低的趋势;就单个重金属元素而言,3种评价方法中,地质积累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指数法的评价结果均为无污染或轻微污染,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结果为Cu、Pb、Zn元素属于中度污染,3种评价方法得出4种元素的污染程度也不相同;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黄浦江沉积物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或综合生态风险均处于较低风险。  相似文献   

16.
水环境质量评价是环境质量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根据胶州湾2005年水质监测资料,分别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水质现状评价。运用单因子指数法的评价结果表明,胶州湾东北部和西北部无机氮超标严重;粪大肠菌群超标较严重,主要分布在胶州湾东北部和东南部。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胶州湾大部分水质类别为Ⅳ级,东部、北部海域污染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7.
利用综合评价模型,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空间分析功能,以土地利用、土壤类型、坡度、降雨量和人类干扰活动作为评价因子,对天津滨海新区芦苇湿地恢复进行了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较适宜开展湿地恢复的比例为21.46%,一般适宜比例为21.87%,不适宜比例占56.68%,其中较适宜湿地恢复的区域集中分布在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周边、独流减河下游、北塘入海口以及沿海滩涂,海河流域两侧也有零星分布。在适宜性评价基础上,对未来芦苇湿地恢复与建设的重点区域进行了成效预评估,芦苇对TC、TN、TP的年吸收通量约为1.3935×104、0.0258×104、0.0017×104t,能有效地减少入海排污压力和污染物对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结论可为天津湿地治理与生态恢复、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景观优化等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8.
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在很多领域都得到广泛的应用.运用层次分析法分别建立地下水热泵和地埋管热泵适宜分区评价体系,进而对鲁东地区浅层地热能适宜性分区进行综合评价.鲁东地下水热泵适宜性分区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划分为适宜区、较适宜区、一般适宜区及不适宜区;地埋管热泵经济性分区根据地质条件和投资成本划分为经济区、较经济区及一般经济区;综合分区在适宜性和经济性分区的基础上进行,在适合地下水热泵的地区优先选择地下水热泵.用该方法得出的分区结果合理可靠,为鲁东地区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支持.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针对北极海冰融化和东北航道开通的航行风险问题,采用风险评估理论,利用海冰密度、风速、能见度、气温和高程等指标数据,构建风险指标体系,开展了对北极东北航道主要航段自然环境危险性风险(以下简称综合风险)的评估与区划等工作,讨论各指标因子对综合风险的贡献度,得到如下结果:1)经验上来看,北极东北航道适宜通航的月份为7~10月,从风险量化角度分析得出东北航道7~10月自然环境风险较其它月份低,对经验结论进行了验证。2)研究区综合风险分布为"东高西低",即巴伦支海的综合风险较低,咯拉海、拉普捷夫海和东西伯利亚海风险较高。3)可通航月内(7~10月),9月份综合风险最低,其次是8、7月份,10月份综合风险最高。4)除去个别年份(2008和2009年),研究区在2004~2015年综合风险呈现下降趋势,2015年达到最低值。5)敏感性分析得:海冰对综合风险的贡献度最大;风速、水深次之;气温对综合风险贡献最小。  相似文献   

20.
中国海岛型旅游目的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与障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的DPSIR模型构建了海岛型旅游目的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选取中国12个县级地域单元的海岛作为研究区,通过TOPSIS模型对其2018年的生态安全水平进行测度,并根据其贴近度指数划分为不安全、较不安全、比较安全、安全4个等级,引用障碍度模型对影响海岛型旅游目的地生态安全的障碍因素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洞头区、崇明区、定海区的生态安全等级为不安全;平潭县、嵊泗县、普陀区、玉环市和南澳县为较不安全;长岛县和岱山县为较安全;长海县和东山县为安全状态,研究区内海岛型旅游目的地的生态安全面临着较大威胁。(2)压力系统中海岛脆弱性和响应系统中生态保护力度是生态安全水平提升的主要障碍因素,而自然灾害对海岛的损害、环保资金支持力度不足以及有限的海岛空间承载量又是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基于障碍因素的诊断,提出了生态安全水平提升的策略,为保障我国海岛的生态安全提供实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