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华东沿海各验潮站年平均海平面为研究对象,在基本排除各种干扰后认为:华东沿海各验潮站海平面变化是相应地段新构造继承性运动的反映;利用年平均海平面变化研究地壳形变与地震的关系,对6级以上的地震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可作为地震中长期预报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跨喜马拉雅的GPS观测与地壳形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1年中美两国首次开展了跨喜马拉雅的GPS测量,通过1992和1995年复测,获得了西藏南部与尼泊尔之间的相对运动速率为(17±3)mm/a。根据弹性位错模型推算印度板块以(20±3)mm/a的速率挤入西藏块体。西藏南部地区(拉萨到珠穆朗玛峰)东西向拉伸速率为(6±3)mm/a,而拉萨相对于尼泊尔西部的东西向拉伸为(12±3)mm/a。GPS测定的运动速率和方向与由地质和地震资料推断青藏块体的现代地壳运动特征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我国丹东、佘山、泉州,蒲田、厦门,漳州六个沿海台站的地倾斜观测资料,按维尼迪科夫法对资料进行了调和分析;得出了海潮对固体潮水平分量影响的规律和特点,并指出我国沿海台站负载潮的相位滞后固体潮十余小时。 由于负载潮受局部因素影响较大,本文提出用台站附近验潮站的水位资料或验潮站的海潮予报值进行相关分析来排除海潮的影响是行之有效的。其余差与固体潮理论值有很好的一致性。这将有助于提高我国沿海台站形变资料的分析精度和捕捉地震前兆信息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灵山断裂北段位于广西钦州市灵山县,其活动性较强,但关于断裂沿线晚更新世以来的地质地貌特征目前还没有系统的研究报道。为了查明灵山断裂北段晚更新世以来的地质地貌特征,采用地质地貌详细调查、槽 探、微 地 貌 测 量、OSL 测 年 等 方法,获得约17ka以及全新世以来的位移速率。结果表明:灵山断裂北段自晚更新世以来运动性质为右旋走滑兼正断,断裂沿线地质地貌主要表现为断错冲沟水系、冲洪积扇体变形、断错河流阶地、陡坎等;灵山断裂北段晚更新世以来活动明显,约17ka以来水平位移速率为1.27~1.54mm/a,垂直位移速率为0.53~0.65mm/a;全新世仍 有 活 动,约2360a以来水平位移速率为1.21~1.63mm/a,垂直位移速率为0.53mm/a。   相似文献   

5.
基于1992、1996年两期GPS重复观测资料,对喜马拉雅中段的地壳运动及其机制作了初步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江孜(喜马拉雅)块体在喜马拉雅南侧和雅鲁藏布江北侧的水平挤压下,以12mm/a缩短,这与Molner等所给出的50~60mm/a相比要小得多;喜马拉雅的垂直运动(隆起)速率各点平均值仅为5.3mm/a。最后,对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隆起的机理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利用连云港验潮站长达43年的验潮资料,结合华北地区4次7级以上强震和江苏及其以东黄海海域18次中强以上地震的震例分析,认为:经基本消除主要干扰因素的连云港平均海平面变化,表征了与地震有关的地壳形变信息。它对监测华北地区强震和江苏及邻近地区的中强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根据跨断层定点水准、基线观测资料和垂直形变的水准高程观测数据分析,黑孜尔断裂 F2定点水准的垂直位移量为 0. 14 mm/a,基线缩短量为 0. 48 mm/a,断层滑动角■≈37°,现今垂直形变速率为 0. 693 mm/a。结合地震活动和区域地质构造研究,认为黑孜尔断裂近期水平活动强度大于垂直运动强度,该区在未来1~3年内仍可能发生6级以上地震。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了利用地震矩反演断裂形变带运动学参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将其初步应用于鲜水河断裂形变带变形分析和运动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鲜水河断裂带呈现出走向拉伸、倾向压缩的形变格局,由地震矩反演的断裂带剪切形变速率(10.9mm/a)与用地质学估算方法(17mm/a)和现今地壳形变测量(8mm/a)的结果相当。同时,反演出的应变主方向能解释鲜水河断裂现今活动分段性特征以及多种滑动方式共存的现状,从而证明该方法是目前研究区域运动学问题切实有效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9.
基于非洲东海岸MAYG站2020年年积日268~366的信噪比(SNR)数据开展GNSS-IR(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interferometric reflectometry)监测海平面高度研究,并与Dzaoudzi验潮站的实测潮位进行对比。结果显示,BDS-GEO不适用于岸基测高;BDS-MEO的监测精度优于BDS-IGSO和GPS。  相似文献   

10.
介绍TPXO、FES、Chinatide、MIKE Global Tide、Utide等典型海潮模型,总结归纳其同化潮汐数据来源和最新的海洋地形数据,利用我国沿岸长期验潮站以外的26个中短期潮位观测站评估TPXO等海潮模型预报精度。结果表明,全球海潮模型对我国沿海M2分潮的预报精度普遍较低,且主导了几种海潮模型在中国海域的整体预报精度;相比MIKE Global Tide和TPXO7.2,TPXO8、TPXO_Yellow Sea 2010和TPXO_China&Ind模型在我国沿海的预报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