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在本世纪30年代首先由已故的李四光先生倡导,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了。在这半个多世纪中,围绕着以庐山为代表的中国东部中低山地是否存在着第四纪冰川这一重大问题,学术界的争论一直很尖锐(李四光,1947;Barbour,1934; Wissmann, 1937;孙殿卿等,1944;丁骕,1945;黄培华,1963)。近年来由于双百方针的贯彻,民主气氛高涨,这一争论达到前所未有的热烈程度,许多国内和国外学者都参加了争论(谢又予,1981;施雅风,1981;景才瑞,1981;爱·德比希尔,1982;任美锷等,1982;李吉均等,1983)。由于近二十年来国内外第四纪冰川和沉积学的迅速进展,也由于此次参与论战的多数人具有多年冷区地貌的研究经验,看来解决  相似文献   

2.
答“论广西第四纪冰流遗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孙殿卿  徐煜坚 《地质论评》1945,10(Z1):59-68
拙著“广西第四纪冰川遗迹之初步观察”发表后,承丁骕先生予以多方讨论,提出不少的问题,并嘱仍借论评篇幅作覆,聆悉卓见,甚感兴趣,丁先生虽未亲自历境观察,但认为文中所述,有数处是不可能,以及绝不可能,余等负有文责,再作抛砖之举,一答丁先生指疑,二期就正于先进及同道,予等虽系土砖,望能引出玉来,则幸甚也。  相似文献   

3.
介绍《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2007,27(3):474-474
施雅风先生主编的专著《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及所附的《中国第四纪冰川图》出版已经将近一年了,读过这本近年来并不多见的、杰出的综述性专著以后,一直有将它介绍给广大第四纪工作者的愿望.  相似文献   

4.
孙殿卿  徐煜坚 《地质论评》1946,11(Z1):127-132
关于广西第四纪冰川遗迹,承丁骕先生再为讨论,不但论?问题本身,并且还告诉我们对于一个问题如何看法及一个科学论文如何写法。在此必须声明者,我们一点没有轻视别人的  相似文献   

5.
论广西第四纪冰流遗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丁骕 《地质论评》1945,10(Z1):55-58
迩来冰川遗迹,时有发现,但因此种现象在我国尚属稀见,不免有见仁见智之岐,近读论评九卷三四合期孙殿卿、徐煜坚二先生所著广西第四纪冰川遗迹之文後,以文中资料格於印刷,未能应有尽有,自不无疑窦之处。骕未亲历其境所疑容有未当,但仍述出之者,在求二先生便事实更为明晰,俾同好由  相似文献   

6.
冰期与间冰期旋回是第四纪最基本的气候特征.第四纪期间规模较大的冰川进退留下了丰富、形态独特的冰川地形,对其研究可以获得冰川的时空演化规律.“将今论古”是地质学最基本的工作原理,也是第四纪冰川研究的基本思路.从20世纪50年代,在施雅风先生的领导下,以现代冰川研究为契机,开展了青藏高原及周边山地的第四纪冰川研究,使我国第四纪冰川研究达到国际水平.在对我国西部地区(105°E以西)第四纪冰川有了相当认识后,进行了我国东部地区(105°E以东)第四纪冰川与环境问题的拨乱反正,将我国东部地区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研究引向正确的方向.目前,我国第四纪冰川研究进入了以定年为特征的定量研究阶段.在此背景下,我国第四纪冰川将在测年技术的综合应用、老冰期冰川地形的定年、构造抬升与冰川发育的耦合关系等几个方面展开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7.
自从李四光先生提出中国东部冰期的观点以后,许多学者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有的学者从赞同的角度出发,对中国东部第四纪古冰川遗迹的识别,冰期的划分和冰川遗迹的分布进行了详细的论证。有的学者则提出相反的证据对中国东部冰期观点表示怀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研究中心和兰州大学地理系承办的“中国西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5月18日至22日在兰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长期从事于中国西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研究的专家、学者近百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同时也是1991年将要在我国召开的第13届国际第四纪联合会(INQUA)大会的西部片预备会议。这次会议共收到论文摘要122篇,其中大会报告20余篇。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质编辑室: 许多学者把第四纪统一划分为全新统(Q_4)及上、中、下更新统(Q_3、Q_2、Q_1),绝对年划大约为100万年。但近来有些学者或书刊,对年代划分确有出入。例如,刘东生等先生在一九六二年《中国地质》第6期发表的《气候标志及中国第四纪地层的划分》一文中,认为“第四纪的特点,其中一点就是时期较短(100—200万年)”……。为此,  相似文献   

10.
庐山以其瀑布飞泉、苍松翠峦著称于世,但关于庐山古冰川学说的争论更加引人注目。本世纪30年代,杰出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力排众议,创立了以庐山为代表的中国东部更新世冰川学说。他在1937年完成的巨著《冰期之庐山》,为这一学说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大量确据。在这部著作中,李四光教授从地貌、沉积和古气候等方面证明了庐山确实存在更新世冰川,并划分出波阳、大姑和庐山三个冰期,进而与殴洲阿尔卑斯的恭兹、民德、里斯冰期相对比。但是事物的发展经常是不平衡的,从这个学说创立的第一天起,就有一些中外学者对庐山冰川持否定态度。例如1934年外国学者巴尔博、德日进等认为庐山冰蚀地形不明显,泥砾可用山崩、土滑、风化作用、冲积扇等成因解释之。又如1945年丁骕教授认为,海拔过低、纬度偏南的广西一带也可能没有发生过更新世冰川等等。总之,不同意见认为,中国东部(包括庐山)不可能有更新世冰川存在。  相似文献   

11.
赵井东  王杰  殷秀峰 《冰川冻土》2013,35(1):119-125
冰川是塑造地表形态最积极的外营力之一, 对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旋回中冰川进退留下的丰富且形态独特的冰川地形的研究, 不仅能重建古冰川时空演化的规律, 在构造活跃的山区还可为山体抬升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 2012年8月, 中国从事冰川地貌与环境变化研究的学者相聚兰州, 总结了以技术定年为主要特征的第四纪冰川研究新阶段取得的成绩与突破, 并探讨了现阶段工作的重点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与会代表认为, 可对冰川地形进行直接定年的测年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促进了我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发展, 现阶段及今后应着重加强与开展如下几个方面工作: 1)精确年代学框架的建立是现阶段我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重点; 2)青藏高原及周边山地最老冰碛的追溯及其年代测定是回答我国第四纪冰川开始发育的关键, 也是理解青藏高原构造抬升与冰期气候耦合的内在要求; 3)我国东部(105° E以东)第四纪冰川与环境问题需作进一步的研究与澄清, 科普工作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2.
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自从20世纪30年代李四光先生提出庐山和中国东部山地的第四纪冰期理论以来, 关于中国东部山地是否发生过第四纪冰川的问题困惑着国内外的地学工作者, 并为此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论. 20世纪80年代, 经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和室内分析工作, 在施雅风、崔之久和李吉均等撰写的<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问题>一书中, 对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得到以下基本认识: 1)确认在中国东部有确切证据的古冰川遗迹仅在陕西太白山、吉林与朝鲜接壤的长白山、台湾的雪山和玉山等, 而在庐山及中国东部海拔2 000 m以下的山地在第四纪期间从来没有发生过冰川; 2)"泥砾"是"混杂堆积"的一种, 某些疑似的古冰川地形完全可以用其它非冰川成因予以解释, 所谓的冰川沉积多数情况下是季风气候条件下的古泥石流堆积; 3)中国东部第四纪环境发生过很大变化. 第四纪冰期中中国北方多年冻土南界向南扩展约10°, 到达长城一线, 中国东部地区年平均温度降低10~12 ℃. 喜冷动物群如猛犸与披毛犀则向南分布得更远, 到达长江口一带. 海平面下降约140 m, 古海岸远离现代海岸达600 km. 由于冬季风加强, 气候以干冷为主, 不利于冰川发育; 4)根据过去几十年的资料, 中、晚更新世中国西部山地发生过3~5次冰期, 但不存在统一的大冰盖. 因为青藏高原非常年轻, 只是在0.8 Ma BP之后才抬升到海拔3 000 m以上, 进入冰冻圈并发育冰川. 中国在全球变化研究特别是古全球变化研究中处于得天独厚的地位, 中国学者在黄土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山地冰芯等方面已取得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3.
论冰川擦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四光先生在创立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学说时,十分强调冰川擦痕作为鉴定古冰川遗迹的意义。应当指出,这种思想在西方地貌学文献中也很突出。直到五十年代,J.K.查理威尔士(Charlesworth)在他的巨著《第四纪》一书中,一方面指出自然界存在着许多非冰川起源的擦痕,如野牛及其他动物和水草拖曳的石块、山地洪水、风、山崩、部份固结的熔岩之间的相互滑动、构造运动、雪崩、河冰及海中的浮冰等都能形成带有擦痕的石块,但仍然认为冰川擦痕是冰川作用的“典型记录”。这样,问题就在于什  相似文献   

14.
沈永平 《冰川冻土》2011,33(6):1444-1446
由施雅风先生主编,赵井东、王杰副主编,14位主要参编者共同撰写的《中国第四纪冰川新论》(New Understanding of Quaternary Glaciations in China)专著,已于2011年6月由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为16开全彩色铜版纸精装本  相似文献   

15.
庐山突峙于江西省北部、长江南岸,是驰名中外、风景秀丽的旅游胜地。在学术上,由于已故杰出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倡导,庐山被看作我国第四纪冰川的标准地点。早在1931年,李四光教授带领学生考察,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尽管当时受到一些学者的反对,李仍力排众议,于1937年完成《冰期之庐山》专著(1947年印行),详细论述庐山多种地形和沉积物并给予冰川成因解释,划分出鄱阳、大姑、庐山三个冰期,认为在前二个冰期,庐山存在大规模的冰泛,即山麓冰川,直达鄱阳湖边;在后一冰期,庐山有规模较小的山谷冰川。限于山上,未达山麓。以后李讲一步将这三次冰期与欧洲阿尔卑  相似文献   

16.
桂林地区古冰川遗迹何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四十年代以来,广西地区是否存在第四纪冰川遗迹,是地质、地理界长期争论的问题。1985年4月21日《光明日报》刊出桂林风景区附近存在冰川遗迹的消息,称“王克钧工程师等科技人员,发现桂林风景区存在着大量冰川遗迹”,“著名地质学家孙殿卿等给予高度评价”。为这则消息所吸引,我们于1985年12月联袂到桂林考察,并参阅了有关资料,认为桂林地区并无确切的第四纪冰川遗迹,第四纪地理环境缺乏冰川发育的必要条件,对某些第四纪地质和地貌现象不宜作冰川成因解释。现将我们的研究结果叙述于后。不当之处,请读者特别请冰川成因论者指正。  相似文献   

17.
中国第四纪冰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第四纪冰期是经过极其剧烈的争论才得以确立的。我国卓越的科学家李四光教授早于1922年,就在太行山东麓及大同盆地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当时未得到地质地理工作者的承认,他们认为中国没有第四纪冰期。以后又在长江下游相继找到了大量冰川流行证据,又遭到强烈反对。直到三十年代中期,李四光教授在安徽黄山慈光寺U形谷壁上发现了确凿的冰川擦痕的证据,并对江西庐山的第四纪冰川遗迹进行了详细研究,以大量的确凿事实,对中国第四纪冰期进行了探讨,从而为中国第四纪冰川工作奠定了基础,揭开了中国第四纪地质历史新的篇章,但反对者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8.
程裕淇 《第四纪研究》1989,9(3):224-226
李四光先生是我国老一辈地质学家之一,对地质学的许多分支学科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建立了地质力学,并以发现中国第四纪冰川而闻名于世。我对1933年11月他在中国地质学会第十届年会上关于庐山第四纪冰川的理事长演说至今记忆犹新。作为一个科学家,他强调一个地质工作者首先要做好野外工作,一切地质假说和理论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任地质部部长,他鼓励地质工作者要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我国第四纪冰川问题,是我国地质、地理界争论已久的问题。自李四光部长在1922年在山西大同发现冰川漂砾发表文章起,迄今已30多年了,中外地质、地理学家对这个问题的意见,众说纷纭,意见很不相同。在旧中国时期,曾来我国工作很久的李希霍芬,前后近30年,观察了很多地区,对中国地质、地理方面作了不少的工作,但对冰川遗迹,  相似文献   

20.
中国第四纪冰期问题,迄今仍然是地质、地理工作者中有争论的问题。李四光教授在他生前广泛的科学活动中,曾坚持不懈地致力于第四纪冰川的研究工作,为建立我国第四纪冰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四纪冰川工作在社会主义建设突飞猛进的形势下也获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