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了7.1级地震,在震前2小时发生了一次4.7级前震.分析表明,玉树7.1级地震前一些主要的地震活动异常多有显示,例如空区、条带、增强和平静等,且与7级大震震例比较,这些前兆地震活动图像的演变具有类似的过程.跟踪这些图像及其演变有可能识别前震.最后评估了该识别方法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3.
2010年青海玉树7.1级地震能量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自然正交函数展开方法,分析了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7.1级地震前震中周围区域和沿玉树断裂带地震能量场的时间变化.结果表明,青海玉树7.1级地震发生在高能量释放的背景上.震中周围区域几个主要典型场的时间因子以平稳变化为主要特征,但在地震发生前,主要典型场的时间因子出现明显的中短期异常变化,异常以尖点突跳为主要特点.第一个典型场的时间因子在震前3年出现大幅度异常,表现出相对于背景场能量增高的释放图像;其余典型场异常则表现出突出的短临异常特征,出现在震前1~3月,表现为大幅度短期异常变化.可能表明地震活动结构的变化出现得较早,而临震时场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扰动.沿玉树断裂带主要典型场时间因子异常均出现在震前2~3年,可能表明孕震区场的异常变化也会较早出现.典型场时间因子异常特征与以往关于能量场方面开展的工作所得结果类似. 相似文献
4.
系统地分析了2010年4月14日玉树7.1级地震的地震活动性异常、前兆异常以及震前动物反常行为.研究表明,玉树7.1级地震前异常并不丰富,但觉察到的异常突出.其中中长期异常有6级、5级和4级的平静区;前兆观测有玉树表层水温、德令哈表层水温和平安电磁波等显著异常;同时震前1周还存在数量较多的动物宏观异常现象;主震前130min发生了一次4.7级地震.结合1996年以来巴颜喀拉地块边界的强震震源机制解,探讨了玉树地震孕育的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1996年喀喇昆仑山口7.1级、1997年玛尼7.5级和2010年玉树7.1级地震是同一动力学过程下的强震事件,且中长期存在的不同震级档平静区演化可能与上述动力学过程有关.还对强震原地复发、前震识别和玉树地震中的前兆观测等科学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6.
2010年玉树7.1级地震趋势预测研究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整理了自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至2010年4月14日玉树7.1级地震前, 年度地震趋势预测和日常会商中提出的地震活动和前兆异常及其分析意见。 结果表明, 玉树7.1级地震前存在一些较为明确的有关地震活动水平和危险区域判定的预测依据, 但由于玉树地区地震监测能力较弱, 缺乏较为可靠的中短期前兆异常, 因此未将该区划定为年度地震重点危险区, 仅在我国大陆地震形势预测和强震主体活动地区估计上有所涉及。 2010年青藏块体中东部地区强震危险性增强, 但由于玉树地区震前地震活动性异常以平静为主, 地震前兆数量也较少, 因此未能在玉树7.1级地震前形成短临预测意见。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2010年玉树Ms7.1级地震序列的横波分裂的时空变化现象进行了研究.通过在横波窗内S波质点运动图的分析,从位于甘孜—玉树断裂带台站的地震记录中提取了S波分裂的快波偏振方向和快慢波之间的时间延迟.断裂带上3个台站的S波分裂的结果显示了NEE向快波偏振方向,与区域内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基本一致.观测到了快、慢波到时延迟的趋势性变化,空间上,位于震源区甘孜—玉树断裂带的北支断裂上L6304和YUS台的到时延迟大于位于南支断裂上的L6303的结果,同时YUS台的到时延迟又大于L6304台的;时间上,YUS台的到时延迟在主震后迅速增大,持续一段时间后又减小.横波分裂现象主要由台站下方岩层中随应力分布排列的微裂隙控制,本文结果揭示了主震和余震过程中区域应力场的变化,玉树地震主震区的应力在主震后得到了释放,地壳应力向东南转移,导致了YUS台的到时延迟大于L6304台的;玉树地震的发震断裂是甘孜—玉树断裂的北支断裂,而南支断裂对其影响较小;YUS台附近的地壳应力在主震后得到了增强,随着余震活动导致的应力释放,后期应力减小. 相似文献
8.
9.
10.
根据Kolmogorov-Smirnov分布检验法,利用2000年以来1.7≤ML≤2.9地震目录,对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MS7.1前震中附近地区2000年以来地震活动的月频次和2007年7月以来地震活动的周频次分布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地震活动周频次和月频次都不符合泊松分布和正态分布,但周、月频次累积次数的对数与周、月频次之间呈线性关系,类似于G-R关系。分析了周、月频次的标准差σ、CV值、偏度Sk、峰度Ku和bm值等参数随时间的变化,发现在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前,这些参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常变化,其中周频次的分布参数随时间的变化似乎呈现出了某种周期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玉树7.1级地震不仅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造成岩体松动,并引发了大量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通过监测获取了崩滑体变形信息,掌握了崩滑体演变过程和泥石流危险信息,为地质灾害分析评价、预测预报及工程治理等提供可靠的资料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13.
根据3次赴青海玉树MS7.1地震灾害现场进行的考察和调查,结合对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从地震致灾成害、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等多种角度,总结分析了玉树7.1级地震灾害在正反两个方面的一些整体特点。致使灾情严重和加大救援与重建难度的特点是:地震震中与居民点间的叠加效应和灾害分布的构造控制效应明显,灾害严重,灾区广大,重灾区集中;环境恶劣,高寒缺氧,救灾难度大;建筑物抗震能力低,破坏严重;生命线系统单薄而脆弱,生命线震害的连带影响大;城镇人口建筑密集,缺乏避难场地;民众受教育水平低,语言不通,交流困难,防震减灾知识匮乏,影响救灾效率。利于减轻灾害影响和利于应急救援与恢复重建的特点主要是:民众自有帐篷多且游牧民族习惯于帐篷生活,便于安置,并能很快适应;宗教氛围浓郁,当地僧侣和寺院在抗震救灾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恢复重建过程中,宗教信仰在精神层面的影响将更加持久、深远。初步归纳总结了减轻青藏高原地区地震灾害的部分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14.
15.
16.
中强地震孕育过程中,震中周边一定区域内的小震活动会因次级破裂的非均匀性,而在各震级档的比例分配失调,会导致采用古登堡公式拟合时的拟合优度下降.利用该规律,对玉树地震前一定区域内的地震,运用地震拟合优度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在玉树地震前一段时间,震中周边一定区域和青海省及邻区地震拟合优度均表现出明显的下降异常.该方法可为地震监测能力较弱地区的中期地震预报提供参考依据,弥补地震前兆台网分布稀疏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结合新疆构造活动的特点及地震活动的分区,探讨了境内强震活动的迁移特征,结果表明新疆强震活动始于乌恰地区,分别沿南天山西段由南向北迁移和沿西昆仑带由西向东迁移。其迁移方式主要表现为天山带强震活动由低纬向高纬地区成组迁移,各带内次级活动区的往返迁移。研究结果将为判断新疆各区(带)地震活动的趋势及强震危险地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使用1900年以来的太阳黑子数据,统计分析了其与新疆地区MS≥6.6强震的关系。结果显示:新疆地区69%的MS≥6.6和86%的MS≥7的地震,发生在黑子数月均值≤35的时段内。以黑子数月均值≤20和≤35的时段作为MS≥6.6强震的预测指标,报准率分别为71%和64%;以黑子数月均值≤35的时段作为MS≥6.6强震的预测指标,报准率为69%。R值评分检验表明,上述预测指标是有效的。最后使用这些统计关系和指标对新疆未来几年发生强震的可能性作了估计。 相似文献